【新课推介】刘红 | 中国传统锣鼓音乐形态及其文化

作者:发布时间:2018-09-13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敲锣打鼓”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厚民众基础的习俗文化。作为民族特色十分浓厚的一门艺术,锣鼓音乐不仅伴随着婚丧嫁娶、节庆礼仪、舞台表演等活动彰显出丰富多彩的形态特征,其“喧天”声响中隐喻的文化内涵更是深奥而玄妙。基于此,本课程力图从外显形态、内隐文化这两个层面,对传统锣鼓音乐文化做介绍、描述及分析。
 

课程时间:2018年9月12日起,每周三15:30-17:00
课程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3
授课教师:刘红教授

 
课程内容
·观其形
 
锣鼓音乐的历史及其演变发展;
锣鼓音乐的主要类别及其地域分布;
锣鼓音乐的组构方式及其声响特点;
戏曲中的锣鼓艺术。
……
 
·探其神
“锣鼓喧天”,锣鼓并非“响器”这么简单;
“当面锣,对面鼓”,锣鼓的表征意义及其内隐文化;
“十八六四二”,数列?序列?音列?系列?;
“仓且一且仓”,锣鼓经,传谱又传神;
“武场”,“半台戏”,锣鼓“场面”了得!
……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运用研究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主讲老师讲授,让学生对传统锣鼓音乐体系中相关形态特征和文化现象有所认知和理解。

 
·课堂讨论
以Seminar方式,组织学生或专题或自由开放式讨论相关问题。

 
·观摩体验
随堂赴上海京剧院等戏曲院团或民间乐社,现场观摩、学习、互动。

 
·技能技巧练习
锣鼓经念诵;
锣鼓经转换记录成总谱;
锣鼓演奏工作坊(由院内外教师指导进行);

 
课时安排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共36学时。其中18学时对中国锣鼓音乐及其文化作概观性讲授,另外18学时分配给课堂讨论、技能技巧练习、实地观察(4-6学时)等三项内容。课堂讨论及技能技巧练习穿插于整个课程之中,可依据实际需要而作具体调整、安排。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