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直播】“反哺归家”第一日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15



2017年11月9日上午8:30,“反哺归家:中国早期录音的历史与意义”国际坊正式在上海音乐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大英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柏林音响档案馆、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日本大阪民族学博物馆、巴布亚新几内亚研究所、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以及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暨音乐数位典藏中心”、台湾大学音乐研究所、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中国传统音乐数据库”、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等多个单位的近40余位学者们参与了此次会议。


一、开幕式

(按会议程序排列)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先生宣布开幕式,并对到场的国际、国内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强调了在上海音乐学院建校90周年所举办的这次活动的深远意义。

RISM主席Klaus Keil致辞。他首先对上海音乐学院9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他表示,“上海音乐学院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是青年音乐家的摇篮。”之后,他介绍了RISM(国际音乐文献资源总目)以及它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渊源。

著名民族音乐学家Anthony Seeger致辞。他强调了本次工作坊主题的重要性及内涵的丰富性,并认为在未来可以进一步共同探索更多的项目。

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介绍“亚欧音乐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依托、建设要求与定位、主要成员及研究方向。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赵塔里木致辞。他强调了对“一带一路”中音乐研究的重要性,并肯定了“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建立的重要学术意义,认为我们要加强对于亚欧音乐文化双向交流的研究。

ICTM副主席Razia Sultanova致辞。她提出“亚欧音乐研究中心”建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强调了对音响档案与传统音乐文化关注的重要性。

杨燕迪副院长、赵塔里木副主席为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揭牌

亚欧音乐研究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签署仪式

杨燕迪副院长首先对与会专家再次表示欢迎,并肯定了今日三项活动的学术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认为,早期录音及音乐档案是我们的珍宝,希望借以此次国际工作坊的机会,在专家、学者们共同分享与学习国际标准以及最先进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音乐档案的整理、发掘、保护与推广。此外,他也强调了在“一带一路”政策下,“亚欧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重要意义,它将在学术意义层面上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崛起与复兴。


二、圆桌会议

“何谓反哺归家/?何为早期录音?”为本次圆桌会议的讨论主题。参与圆桌讨论的学者们以自身经验出发,由这一问题开始,逐渐引申出“为什么要进行反哺归家?”以及“反哺归家中‘’在何处?等一系列问题。


本次国际工作坊的发起人——萧梅老师指出:反哺归家就如同儿女成长后反过来“哺育”父母的行为。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早期田野录音的还原与修复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录音的重要性,而这些反映过去文化风貌的重要录音不论对于当地人或者研究学者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理解早期录音的角色以及录音“归家”之后如何对待与使用将成为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圆桌会议发言学者剪影(部分)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

Gisa Jähnichen(海音乐学院,国际音像档案协会培训和教育委员会秘书

Timkehet Teffera Mekonnen(柏林音响档案馆项目顾问)

寺田吉孝(日本大阪民族学博物馆

杨玉成 (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

史寅(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

张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

陈诗怡(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Razia Sultanova(剑桥大学,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

Nora Yeh(美国国会图书馆

Linda Barwick(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副院长

黄均人(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民族音乐研究所教授

Isobel Clouter(大英图书馆世界音乐和传统音乐部负责人)


三、特邀发表与展映

李松(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的发言题目为《视听档案与国家记忆》。他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主持多项国家项目。他以自己多年来在文化数字化记录、保存、管理、传播等领域的工作经验出发,介绍了三个时段政府层面所做的档案工作及绩效并分析评价声音档案的意义。

程俏俏(音乐制作人,“行走的耳朵”创始人)发表了《“合声”——年轻创客的崛起》。她以团队拍摄的音乐影像民族志展映的方式展示了“行走的耳朵”所理解的声音与世界,并提出要以年轻一代的眼光去“听”世界。


四、论文发表(一)

在正式的“论文发表”环节之前,来自彝族的阿铁硕日向大家展示了彝族数种吹管乐器,并演唱了彝族的民谣。

萧梅(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早期录音“归家”之中介及其他》。她以两份录音(内蒙梅日更寺庙唱诵录音、Jack Body贵州音像资料)“归家”案例说明录音反馈的重要性。

陈峙维(自由作曲家,台湾大学助理教授):《以上海华语流行音乐的历史音响(1930-1940)重访音乐产业》。他以周璇演唱风格的变化以及由三位歌手各自不同的对《重逢》的演绎为例,提出录音正在改变生活,改变传播方式。

Don Niles (布亚新几内亚研究所,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执委): 《寻找、获取、使用:巴布亚新几内亚早期录音“归家”的经验》。他讲述了过去40年间所参与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音乐录音工作,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录音足迹记录以及录音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提出我们要使用录音、了解录音,并反思录音对于当代的意义。


图/文:会议报道组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  

 

协办单位: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