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生态学”团队,继2016-2017夏季学期开设研究生新课《加美兰音乐与演奏》《生态音乐学》《表演理论与传统音乐研究》以来,本学期继续将视野扩展至东南亚音乐,以教学结合“一路一带”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音乐文化交互研究,开设《东南亚音乐与跨文化研究》。本课程由团队首席教授萧梅与团队特聘专家Gisa Jähnichen【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民间乐器研究小组主席,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基金会 (CHIME)成员,任维也纳大学音乐研究所、广西艺术大学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马来西亚佩特拉大学教授】共同授课,课程教学以英文为主。在本课程中,除了课堂授课、文献研读与讨论之外,还将邀请国外相关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与同学们分享具体的东南亚音乐研究。在下周,本课程将邀请到来自马来西亚的Ahmad Faudzi Musib博士,敬请期待!
时间:2017年4月27日(周四)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605
主讲人:Ahmad Faudzi Musib
主讲人介绍:Ahmad Faudzi Musib出生于马来西亚 Petaling Jaya,曾在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学院学习,并随Gisa Jähnichen教授在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获得音乐人类学/声音研究博士学位。自此,他担任该大学音乐系主任。他著有大量关于当地语境中的声音保存和乐器学的文章,并曾参加诸多相关国际会议。
讲座内容:Ahmad Faudzi Musib博士在田野工作的过程中,选择并记录了当地的两种弦乐器:Bidayuh族的管状齐特琴pratuokng,以及属于Kenyah和Kayan人的多个族群的sape。他从不同的位置来录制乐器声音,而这些被记录的声音展现出四个不同的视角:当下乐器的声音、它所在其中的合奏组、处于临近声音环境中的合奏组、及在某个地点的全部声音。这些收集的音频材料揭示出,尽管这是常规录音工作室制作产品的惯用手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声音语境依然无法被消灭或取代,并对乐器音响的认同及感知产生影响。对音响记录、音乐感知及交流的认识而言,语境的声音为整体的信息作出了贡献。基于这一分析之后,他将对几个问题加以探讨,包括从保存和乐种认同(genre identity)的角度看待当地弦乐器的商业录音;通过所用弦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及尺寸和形制对器乐音响加以声学的改良,或通过电磁拾音器等装置和现场声音增强麦克风技术对其进行电子的改良;以及文化的语汇问题。
欢迎关注!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艺术学理论•中国音乐生态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