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梅教授《听客家筝,说门外话》讲座综述与“潮汉弦韵”音乐会综述

作者:发布时间:2013-12-23



2013年12月1日13:30分,萧梅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报告厅作题为《听客家筝,说门外话》专题讲座,该讲座为“首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周”大师班的讲座之一。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由“缘起”、“听客家筝”、“客家筝与客家文化”以及“传统与当代的问题”四部分组成。随后的音乐会“潮汉弦韵”与讲座呼应。

在客家地区,丝弦乐合奏常常在民间的笛馆或乐社里进行(民间称“和弦索”),客家筝的存在、发展与丝弦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合乐·和乐;长合·长乐”是萧梅教授在走访完客家地区民间乐社后的体会,“乐”在“和合”中“长乐”,音乐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中激发碰撞、渊远流长。

说到客家筝,首先面对的是流派问题。萧老师在苏巧筝的分类观念上,进一步认为流派划分的标准可以琴艺品格、地域、个人风格等多重标准划分。不同筝派命名的背后,所隐含的是基本乐调、基本技法、基本特征、音乐表现方式和传承、曲目传谱和人物等方面的信息与特征。在简要概略不同筝派的上述特点后,萧老师强调了客家筝派在音律、音韵、调式、调体、节奏、板式结构、套曲程序等方面的特色。萧老师强调考察乐种时“民间乐语”的重要性,比如客家乐师称呼弹筝叫做“抓筝”,这与其演奏手法的特点息息相关。此外,当地乐师在讨论演奏最为强调的是“韵”(通过左手在琴码左侧的弦段上作按、颤、揉、滑所发出的余音的效果)以及“做韵”、 “吟弦做韵” 以及“行腔做韵”等演奏技巧和音乐表述方式。她以《出水莲》在名家罗九香和饶宁新的演绎下所具有不同的做韵方式以及风格,指出筝在“和弦索”及“独奏”之间的不同,我们需要面对和关注20世纪以来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身体感知音乐的方式所发生着的变化。

客家人自古以来崇儒尚古、重文尚儒,萧教授展示了其在客家地区走访所拍摄到的客家围屋、书院墙落、祖先训诫以及何育斋及罗九香的故居。并以客家筝与客家音乐文化、客家音乐与客家文化两个层面进行了讨论。就客家音乐文化环境而言,包括了不同功能的汉乐丝弦乐、中军班、庙堂、八音、民间大锣鼓、汉剧、小调等;并特别指出了客家筝所源出的小音乐环境:汉乐丝竹乐、清乐。关于这些乐社的存在情况,我们可以在大浦县志中寻觅:“鼓吹笑处龙舟发;弦歌百里净无尘;南盼而烟庐相接,弦歌声沸;北顾而桅樯如簇,渔唱遥闻。“家诵户弦”。筝家的一生,也是和弦索的一生。丝弦乐的学习过程先是唱谱、而后上手,何育斋将民间收集的乐谱,可以加上客家方言的汉字,成了带着客家音韵的工尺谐声字谱供弟子吟诵。这一环节萧教授邀请了来自乐社的两名乐师为我们演唱了《寒鸦戏水》的工尺谐声字谱并在筝上演奏该谱。 先唱准调骨,板眼读正,再连同韵味一起背熟,扎根内心,以情带声,反复吟诵,“悟出”神韵,后由音韵到琴韵,这就是丝弦乐的学习过程。

面对传统与当代的问题,萧梅教授用“传统与当代”、“民间与学院”以及“生活与艺术”这三组关键词发问:难道传统真的离我们而去了么?这面学院之墙究竟是为谁而建,我们是否能打开这种壁垒而寻求一种跨界的合作呢?萧老师特别推荐了旅美民族音乐家吴蛮(琵琶演奏家)的时间。指出她与各种乐队以及作曲家的合作正是在想象中创造,在实践中生存,既坚持了传统又融汇了全新的视野,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漫无目的的创新,在何种条件下如何需求对话和交流才是需要思考的。

   讲座之后,由祥音丝竹乐社带来了“潮、汉弦韵”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的曲目均为潮、汉丝竹乐中的经典古曲,这些古曲具有写意性的标题且题材广泛,从描绘自然景物的《出水莲》、《寒鸦戏水》、《平湖》,到铭记历史事件的《崖山哀》、《柳青娘》,汉乐与潮乐风格迥异,汉乐古朴大方,潮乐委婉细腻,同样一首《寒鸦戏水》陈其俊老师的处理运用了古筝的滑、花指、企六等手法,音韵委婉、格调清新,而汉乐丝弦乐的《寒鸦戏水》大气明亮,音响丰富。

潮州地区的调式很有特点,有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活五等多种调,《柳青娘》一曲使用的活五调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特殊的音阶特性及颤音、滑音细致入微的运用,生动的表现了悲怨凄楚、缠绵悱恻的音乐情绪。最后一首《柳叶金》分别以重三六、轻三重六、轻三六等调演奏,同样一首乐曲集聚了多种的情绪与气质。

音乐会在同学们久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这些来自民间的乐师们为我们带来了平日里乐社中所“玩”的音乐,正如萧老师所说的合乐·和乐;长合·长乐这几个关键词,乐之所长,流淌在和乐之中。

综述人:李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