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of SCM: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Ethnomusicology Seminar I”

作者:发布时间:2013-10-25



时间:2013年9月22日上午10时至12时
地点:教学楼中414教室
授课教师:Anthony Seeger教授
课堂综述:李明月、赵文怡

Anthony Seeger教授的第一节研讨课在其用班卓琴伴奏,自编自弹自唱的民谣Why Oh Why中正式开始。这堂课的阅读文献有6篇,分别是:

必读:

Mugglestone, Erica, and Guido Adler. 1981 [1885]. “Guido Adler’s “The Scope, Method, and Aim of Musicology” (1885): An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an Historico-Analytical Commentary.”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13:1-21.

Nettl, Bruno. 2010. “Introduction” and “The Seminal ‘80s”. In Bruno Nettl, Nettl’s Elephant: On the History of Ethnomusicolog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p. xiii-xxix and 3-21.

选读(四选一):

Ellis, Alexander. 1885. “On the Scales of Various Nations.”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ts 33 (1885): 485-527, 1102-11.

Hornbostel, Erich M. von. 1975 [1905]. “The Problems of Comparative Musicology”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ichard Campbell. In Claus Wachsmann, Dieter Christensen, and Peter Reinecke (editors), Hornbostel Opera Omnia. The Hague : Martinus Nijhoff. Pages 249-270.

Otto Abraham and Erich M. von Hornbostel. 1961 [1909-10]. “Suggested Methods for the Transcription of Exotic Music” translated by George and Eva List. Ethnomusicology, Vol. 38:425-456.

Hornbostel, Eric M. von and Curt Sachs. 1961 [1914].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German by Anthony Baines and Claus P. Wachsmann. The Galpin Society Journal, Volume 14: 3-29.

 

课程开始后,首先由Seeger教授主讲Guido Adler的“The scope, Method, and Aim of Musicology”一文和Bruno Nettle所著的“Nettl’s Elephant: On the history of Ethomusicology ”中的“Introduction”和“The Seminal 80”两个章节,对两篇文献的背景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并针对同学在课前邮件提出的问题展开一定的解答和讨论。其中,关于Guido Adler一文,Seeger教授在讨论前发问:建立一个新学科之前,你需要做什么?他顺便提及,1880年代的西方正在加紧对全世界的统治,而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又如虎添翼,德国大学此时正在扩张。Adler写作此文时年仅30岁,正是对已有学术局面抱有叛逆和批判的年纪,从而能够怀着学术激情和些许年轻气盛的热忱一气呵成。听课的同学们也正处于这样的学术时期,或许在理论之余,这样的创立学科的勇气和作为也应当学习。在进入正文后,Seeger教授就课前学生准备好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Why use “Tonkunst” rather than Music in 1st sentence?(为什么在Adler用tonkunst这个词而不是音乐),针对这一问题,Seeger教授的理解是,因为这一词(Tonkunst)所包含的范畴要大于音乐,这其中不仅仅包含音乐。而大家也要注意他用艺术这个词所做的强调。

Different between the art and the science(当音乐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和音乐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学科间的区别) ,针对这一问题,Seeger教授结合Adler文中的分类法,分别对art of music和science of music进行了阐述,其中,art music包括composition,performance(表演)等实践,而science of music是围绕words, analysis和classification等等,是一种依据文字概述的学科。Adler在文章中开宗明义:‘Musical knowledge and musicology are old and began at the same time.’Seeger教授举了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苏亚人中没有“音乐学家”,但是苏亚人在开始歌唱时,就有一套他们言说音乐的特有方式。那么,对于很多人的置疑:音乐学是否会毁了艺术呢?显然,Adler在文中想竭力声明的是: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如何帮助艺术。对于艺术和艺术理论家的关系,Adler明确指出后者应当伴随前者,在其“误入歧途”时即使纠正和引导,至于如何行使这种“义务”,Adler未置详词。

这一问题后,教授就Adler在文中为何要将比较音乐学放在系统音乐学的分类下而不是历史音乐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一方面欧洲音乐学家希望通过比较异文化,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学者先验地认为非欧洲的民族都是野蛮民族,野蛮民族没有历史可言,他们的音乐没有历史性的变化。

而对Nettl一文的讨论,则由一个比较轻松的问题切入,“为什么书名要叫Nettl’s elephants”,而这个问题则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民族音乐学者的轻松的一面,因为对大象的喜爱,以及不想让这本著作太过严肃,所以用了这样的个性化的呈示。当然Nettl自己对各种造型的大象的收藏,也与盲人摸象的隐喻相关。随后,他组织同学们对书的第二章节histories of ethnomusicology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在对两篇文章的细节进行提问后,Seeger教授以Adler为例,对一个新学科的建立也发表了一定的看法,认为在创立一个新的学科前,首要考虑的是,新建立的理论学科会不会对该理论所探讨的艺术门类造成阻碍。余下的时间中各位同学对手头Ellis和Hornbostel的四篇比较音乐学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了Summary的陈述。Ellis在论文得出结论:全世界不是只有一种音阶,或只有一种自然的音阶,或必须以赫尔姆霍尔茨(Hermann von Helmholtz)极为巧妙地设立在音响学上的构成原则为基础的那样一种音阶,而是有着非常多的和各式各样的不同音阶。其中有一些是极其人为的,甚至还存在着具有很随意地发音的音阶。Hornbostel在“比较音乐学的问题”的一文中建立了比较音乐学与Adler的观念之间的联系,并着重强调了要“保留一个正在消失的过去”。Hornbostel和Sachs则建立了一个乐器分类系统,使人们得以更为系统地描述乐器。Hornbostel和Abraham的文章描述了可用于录音和世界上各类人群音乐的记谱系统。这四篇文献的阅读目的,是在落实一种对学科的讨论,不仅要看学科说了什么还要看它做了什么。因此,通过四篇经典文献的阅读和讨论,使同学们接触“比较音乐学”时代。

课后,教授总结了课堂讨论,并将PPT发送给每一位同学。针对每位同学在邮件中提出的问题,分别做了回复。

每周三下午,是professor hours, 同学们可以直接找教授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