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ield Workshop of China Ritual Soundscapes Research Center: Overview I

作者:发布时间:2012-12-23



 

为了进一步做好田野资料的整理以及数字化保存工作,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2012128-9日在上音举行“田野资料档案数字化工作坊”,对“中心”研究员的在研课题及已结项课题进行田野资料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指导,工作坊包括技术讲座和档案讲座。活动中,中心主任萧梅教授、湖北长江学院向文副教授以及“中心”数据库工作人员魏升分别作相关主题发言,中心研究员刘桂腾作专题讲座。本次活动中,吸引了“中心”全国各地16名研究员、各高校师生以及校内师生的积极参与。

音响档案与民族音乐学

——上海音乐学院仪式中心第五届“大音讲堂”及田野资料工作坊

  间:2012128(周六),14:10——14:45

  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214

演 讲 人:萧梅

主 持 人:萧梅

会议综述:黄琼

 

萧梅教授此次演讲的内容是基于2008年她在美国Wesleyan 大学举办的SEM前会上的发言——《从物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藏品》的基本观念和例子所展开的。

首先,教授介绍了本次演讲所及音响档案的有关历史背景。她从199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计7000小时的录音,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批以音响档案为对象的“世界记忆”称号,并在2003-2004年获得教科文组织“中国传统音响档案数字化”项目的资助。本次报告即以萧梅教授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对录音方式、使用、存放等方面,探讨其背后隐藏的学术观念。

教授对音研所的这批音像资料的分类等情况及其历史意义进行了总结。她介绍到,曾在1993年对这批音响资料做过曲目编目,共计28600首曲目,包括民歌、曲艺、戏曲、综合类乐种、宗教音乐、歌舞及舞蹈音乐、现代创作歌曲等共12类。进而,她将其在中国音乐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予以总结:一,广泛覆盖面;二,为传统音乐及音乐史研究提供佐证;三,促进了民间音乐传播;四,采录时段是20世纪后半叶前半期,每种体裁均可以采录到大师级传人的作品,作为历史真品的价值在音乐史上是不言而喻的。

随后,教授指出了音响档案所存在的问题:曲名有误;档案信息的不完整;音档复制过程中的物理信息丢失;转速错误等。

对于这批录音藏品的价值与认识,教授说,它仅仅在其以曲目体现出的音乐内容上为学者们所重视,而作为以物质文化体现出的藏品自身,以及对这些藏品作为“历史场所”的档案意义却没有被充分地认识。换句话说,这批录音并非作为独立的历史性音响档案保存,而更多的是作为音乐研究、创作、教学的辅助性资源存在,并突出地反映为其从采录到使用的“节目”取向。这种“节目”取向,实际上与“文本式田野工作”,强调“收集”的观念相吻合,而这种对于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自身家底的收集、整理,一直是20世纪中国音乐工作者勉力为之的重任。它的主旨很明确,为了建设新的中国民间音乐体系,必须对“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及其新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文字文献式的“中国民间音乐五大集成”即其范例。录音即此类作业的有声文本。因而,其“节目”取向更重在提供曲目的有声资料,尤其是提供创作、欣赏、教学、研究的资料,而非历史的记忆。

最后,教授以魏小石的《坭山工书——汪洋抬工队歌谣档案》为范例,总结了音响档案不仅是作为存放在档案馆中的“物”,更是作为了解档案背后人与人、人与历史关系的桥梁。由此,藏品本身才具有了“历史场所”的意义。

 

《实地考察理论与技术:数据采集方法》

——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第五届“大音讲堂”及田野资料工作坊

  间:2012128(周六),15:00——17:00

  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214

演 讲 人:刘桂腾

主 持 人:萧梅

会议综述:黄琼

本场讲座邀请了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丹东文广局的刘桂腾教授做了题为《实地考察理论与技术:数据采集方法》的演讲。教授分别从“理念·田野视角”和“技术·田野数据的采集方法”两个层面进行了讲述。

第一部分:理念·田野视角

首先,教授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与理论认知阐述了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几段理论表述:

1.“音乐学,请把你的目光投向人。”刘教授对此的认识是,作为文化形态而存在的音乐本体,是人类观念与行为的结果。所以,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在于音乐的声音和构造本身,亦应关照创造音乐的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自然、地理因素。

2.“传统,是一条河流”。刘教授评述到,传统是由过去而来的现在。

3.“音乐,当还原于生活。”对此,刘教授指出,自沈洽“音腔”论以来,曹本冶的“音声”论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创新。它解决了事实上存在于人类精神生活中,然而又长期被现代主流音乐观排斥在体系外的,相对于审美性音乐而言的实用性音乐是否为音乐的重大理论问题。他认为,曹先生唤醒了学人:实用性音乐应当成为音乐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

4.“事实,是被描述出来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事实”是经过音乐人类学表述的事实——研究者表述的他者音乐文化。客观事实是唯一的,而被描述出来的“文化事实”却不会是唯一。音乐人类学不应放弃对田野事实表述的“客观”性追求,但是,应当承认和明示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技术·田野数据的采集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田野实战经验详细且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了田野的数据类型、数据采集、数据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数据类型

田野作业采集的数据,以其记忆形式和存储介质,可分为口述数据、文字数据、实物数据、影像数据四种类型。

1.口述数据:自然状况(姓名、艺名、性别、出生、祖籍、族属、职业、家庭成员等)、传承谱系、活动区域、信仰、禁忌等。

2.文字数据:乐谱、家谱、地方史志(人口、语言、沿革、民族、方位、气候、物产、山川、河流)等。

3.实物数据:乐器、器乐、服饰等。

4. 影像数据:仪式过程、自然环境。

二、数据采集

田野数据的采集,以其采集手段和方法而言,主要有测量、绘图、录音、摄影、摄像等。数据采集的前提是活的可靠的数据源。是否能够掌握可靠的数据源是数据采集质量高低的前提。数据采集需要相应的工具和规范的采集标准。采集工具以及使用技能,同样关乎数据采集质量的高低。数据采集者应有采集工具使用技能的专业训练。

1.测量

测量:适用于乐器、器乐等实物尺寸以及田野作业地理位置的数据采集:测音(测高)、速度、节拍等。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内径、外径)、米尺(长、宽、高度、周长等)、GPS(位置:经纬度);测音表+节拍器等。

2.绘图

绘图:适用于乐器、器物等静物的形象描述和数据采集。尽管摄影、摄像能够全面、细致地记录实物形象,但线描图对实物特征的高度“抽象”能力及其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依然保有鲜活的阐释功能。同时,带有文字描述和尺寸记录的线描图,依然是后期资料整理的重要参照。

绘图内容:形象图(正视、侧视、后视)、形制图(器物结构)、位置图(相对位置)

3.录音

录音:适用于访谈、演唱(奏)等数据采集。

录音设备:移动或便携录音机、麦克(座式、枪式)、麦克支架(立杆、挑杆、吊杆)、防风设备(减震架、防风罩、毛衣)、备用电池、专用机箱等。

录音标准:

采样频率:48 kHz(千赫);振幅位深度:16-24bit(比特);音频格式:WAV

4.摄影

摄影:自然环境、仪式场景、标准照(对象)、乐器(正面、背面、侧面)、音乐行为(唱姿、奏姿)等。

摄影工具:数码单反照相机、闪关灯、独脚架(三脚架)、防雨包、便携包、备用电池、专用机箱等。

摄影标准:

分辨率:2400×1920像素以上(4256 ×2832像素);原始文件:RAW(尼康/格式);位深度:12-14bit;图像格式:tifjpg;色彩配置:Adobe RGB1998

5.摄像:

摄像:仪式过程、自然环境(全景、中景、特写)等。

摄像设备:数码摄像机、外挂麦克(有线、无线)、三脚架(专用云台)、辅助照明灯、备用电池、专用机箱等。

三、数据整理

关于数据整理的问题,教授告诫年轻的学者们说,田野作业的主要后续工作,并非急于撰写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首要的,应该是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整理。他认为,很多有意思的题目和有趣的思路,也许就是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和归纳出来的。

此外,音乐人类学传统的数据整理形式,是以文字——笔记、记谱为主的。这种田野数据记录、整理形式和分析方法并没有过时,但日新月异的新的数据记录、整理形式的出现,逼迫音乐学家们要寻求和掌握更为有效的工作手段和工具。因此,影视文本的书写能力和影视语言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音乐人类学来说,音像技术已经不是一种辅助性手段,而是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所以,他强调要掌握影视语言,“书写”影视文本,应当成为现代音乐人类学者的基本功之一。

随后,教授具体介绍了备份、记谱、制图、列表、剪辑等五个方面的数据整理问题。

1.备份

音频:原始素材(录入格式:WAV);视频:原始素材(录入格式:HD);照片:原始素材(录入格式:RAW

2.记谱

记谱法:简谱、五线谱、工尺谱、打击乐口读谱等。

记词法:民族语言(语言、语意)、国际音标(语音)、翻译语言(直译、意译)等。

3.制图:包括乐器形象、形制图、乐种分布图、考察路线图、方位图示。

4.列表:包括艺人调查表、乐器调查表、录像场记表、摄像资料登记表、摄影资料登记表、行程记录表。

5.剪辑:照片、音频、视频

最后,教授总结到,田野作业既是采集信息,也是体验对象和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过往的实地考察,往往偏重于研究信息(音乐)的采集,没有把田野作业作为体验对象(人)的机会。体验,是田野作业的本质要求。倘若把田野作业作为体验对象的过程——体察人的生活状态、感悟人生意义,追索生命意义的文化之旅。你就会获取一份书斋里永远享受不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