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第四届“大音讲堂”综述
时间:2011年11月4日14:00—15: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北楼214
文字整理:王丹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大音讲堂”于2011年11月4日下午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举行。延续以往邀请音乐学兄弟学科专家和学者的惯例,此次“大音讲堂”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的梁怡教授带来题为“以科学方法研究民族音乐的可行性探讨”的讲座,仪式音乐中心主任曹本冶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讲座。
开始前,曹教授向在座师生简要介绍了梁怡教授的研究背景并强调了为仪式音乐研究建立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意义。
梁怡教授从事于地理学,特别是数量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他在空间分析、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地理信息系统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在国际学界具有很高的引用率。梁教授不仅在国际学界的自然科学学刊担任主编,而且还是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与顾问。在梁教授从事的尖端自然科学领域里,他对“空间”这一模糊概念进行过重要研究,对其建立了一套量化的理论和可以具体执行的方法,这对我们的音乐文化研究中同样会涉及到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和深刻的启发。曹教授强调,“大音”讲堂举办的宗旨就是希望借鉴兄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念,为我们从音乐学角度进行音乐文化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启示,辅助我们建立一个具有主客位层次的立体跨学科视野。
梁教授此次讲座主要分为四部分内容:一、音乐、地域文化、仪式三个范畴的相互关系。二、分析音乐的科学方法。三、民族音乐、地域文化、仪式概要。四、音乐、地域文化、仪式的相互关系分析。
在第一部分中,梁教授借用一些民间音乐与特殊地域文化相互联系的实例来引发我们对于音乐、地域文化、仪式三个范畴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并简要对国际与国内学界利用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来对音乐进行研究的背景进行了梳理。
梁教授指出,民族音乐与地域文化和仪式具有密切的关系。如“长调”作为内蒙古的草原文化的典型艺术代表,具有音调高、跳度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其所在的草原地貌特征有着一致性表现。同样,对存在于不同文化与地貌空间的音乐文化与仪式来说,虽然其特点各异,但也可遵循于上述思路与假设,从科学的兴趣与视角出发,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不同个案进行研究,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寻找音乐与地域文化、地域与仪式、音乐与仪式之间存在的某种通则性关系。
在这一基础上,梁教授拟定了一条从问题的提出到个案数据分析,再到定量分析直至结果解释与验证的研究路线。在试图以定性及定量的方法探索地域文化、仪式及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之后,梁教授提出需要总结地域文化、仪式及民族音乐的各种变量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当中挖掘某种特性或通则。在选择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方面,梁教授列举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多重分形、模糊数学、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并指出最后要从专业角度来对结论的合理性或适用性进行衡量和评价。
随后,梁怡教授简要列举了国内外学界对音乐进行定量分析的实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音乐家内特尔、梅里亚姆等开创了将风格特征分类统计的方法。国际方面,20世纪60年代,艾伦∙洛马克斯(Alan Lomax)在《歌唱测定体系》中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民族音乐研究。2003年,Ancouturier and Pachet 总结了利用分类,聚类等方法识别不同音乐风格的研究。国内方面,周国栋和叶甘霖利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中国民歌,写出《蒙古族民歌的音乐曲线和音差数据》(1989);韩宝强等对<二泉映月>进行优化测音和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2000);秦丹和马光志基于挖掘技术的音乐风格识别系统,利用关联规则进行音乐风格识别(2005);马志飞在对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论述中指出,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论中,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互补充,应相互结合以促进学科发展(2006);杨圣云等利用K均值法对音乐风格进行聚类等(2008)。梁教授补充到,虽然有些学者反对和怀疑使用这种定量方法对音乐这一创作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但如果从探讨规律的目的出发,以上的方法还是具有很强启发性的。
第二部分中,梁怡教授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从音乐的三种可能的描述体系出发来探讨使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进行音乐研究的可能性问题。例如使用旋律、音符序列、节奏、速度等一些具体的方式对较为抽象的音乐风格进行表述,从曲体结构方面将音乐分为曲式(包括单曲体、联曲体)与曲调(朗读吟诵),或从演唱角度将音乐划分为唱词、唱法(包括独唱、对唱)、唱腔三方面。梁教授指出,虽然他列举的划分角度可能与音乐专业领域的划分有一些差异,但他主要希望通过这种举例的方式来寻找对音乐进行量化分析的可能途径。
在分析思路方面,梁教授列举了一些自然科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们进行启发。在展示了空气中一氧化氮浓度、二氧化硫浓度以及来自珠江流域两个观测点的日降雨量的四个以时间序列作为分析参数的分析图示之后,梁教授指出这四张图表在其表现形式上的一些共性特征,即横向方面具备等量的时间单元,纵向方面呈现出高低变化的线条。他解释说,通过时间序列图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量化处理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寻找蕴含于其中的某些规律。如利用数学中的多重分形方法,通过将时间段进行不断细化来发现事物的产生过程;或将事物与其组成元素的“自相似性”方面寻找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或从时间序列当中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并预测这一规律发生机率的“长相关性”问题;或在某一尺度下面寻找事物发展变化转折点的“交叉时间尺度”问题等。这种科学分析方法是在利用时间参数对事物进行合理量化和不断细化,这对于同样借助时间来进行表达的音乐来说,也使其具备了进行深入量化分析并从中寻找其发展变化规律与时间的关系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梁教授还列举了一些学者用其他的方法对不同音乐类型组合的分类研究以及运用心理学的某些概念对不同乐器的组合进行分析的实例。
在第三部分中,梁怡教授分别通过寻找不同“属性”的方法来对民族音乐、地域文化、仪式这三个概念范畴进行描述,从可能进行量化的角度来启发我们对于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演奏方式、器乐构成、基本属性、演唱方式等表现形式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进行描述,可以使用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工业文化等属性来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表述。在仪式方面,梁教授也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仪式类型,如嫁娶仪式、祭祖仪式以及宗教仪式等来对仪式的概念进行表示。
在对音乐、地域文化、仪式这三个范畴进行了属性划分之后,梁教授首先对其中任意两个进行比较来寻找其关联性并辅以列表进行说明。例如在下表中,梁教授通过将地域文化与仪式的属性进行不断地同步细分,展示出两者从宏观到微观的变量构成,清晰地将地域文化和仪式以不同变量参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利于我们从中寻找某种对应关系。梁教授指出,对于地域文化、仪式部分的变量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容易,然而对于音乐的描述是比较模糊的,例如不同文化对音的高低长短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因此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在定性与定量之间寻找沟通的桥梁。梁教授用同样的方法对地域文化与音乐、仪式与音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在得到这些数据之后,就需要对其进行一些综合性分析,例如“典型相关性分析”。梁教授解释到,“典型相关性分析”就是探索两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在两组数据中间寻找到某种线性组合,那么便可以认为这两个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相关系数,并将该线性组合配对称为典型变量。之后,通过检验各对典型相关变量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来反映每一对综合变量的代表性。如果某一对的相关程度不显著,该变量就可以忽略。最后通过对少数典型相关变量的研究,代替原来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从而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并起到简化数据的作用,如此也就寻找到地域文化、音乐、仪式中彼此相关的某些属性。
还可以对其进行“因子”分析。梁教授解释到,给定民族音乐、仪式、地域文化视为由多种属性数据组成的集合,且共有t个变量,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就是为了试图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来描述原始的t个变量间的复杂关系,用因子的提取来对原有的大量属性进行简化,并寻找属性与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因子与因子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综合分析方法是“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直接比较各事物之间的性质,将性质相近的归为一类,而将性质差别较大的归入不同的类的一种分析技术。比如假设有k种有关音乐结构、仪式和地域文化的不同组合,通过在不同田野观察点采集这种关系数据来寻找哪几类组合具有较近的关系,从而对其进行类别划分,寻找其中共通的关系。梁教授指出,田野观察点既可以以较小的村落为单位,也可以较大的地域为单位,这种类型划分的结果与观察的尺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将民族音乐视为由不同类别构成的整体,那么最终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看到它是由哪些类别所构成。
最后,梁怡教授指出以上内容中所运用的方法是建立在充足的数据资料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他希望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可以会对我们探寻音乐文化的研究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讲座结束后,曹本冶教授特别感谢梁教授为此次讲座所进行的辛苦工作。曹教授指出,对于音乐这种模糊概念,通过何种手段或方式对其进行体系化的描述是音乐文化研究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梁教授通过在此次讲座展示出对于地理空间等模糊概念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对我们进行音乐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围绕这种科学方法本身及其在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等问题都将会在第二天的圆桌会议上展开积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