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信玄道长《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和体现》讲座综述 整理者:于长军
吴道长讲座的框架分有以下几个部分: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道的信仰与神仙信仰 1、天人合一 2、仙道贵生 3、度人无量、积功累德 二、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的体现 1、祈福科仪设置----人神沟通的程序(仪式的时间选定、地点的选址); 2、度亡道场的度人思想 3、科仪中的内用----人神沟通的方法(存思、密咒)、丹道的具体体现 4、仪式中音乐的作用(请神降真、调和阴阳、与神明交流) 在以上的框架内容之外,吴道长还针对学界对道教仪式音乐的一些看法阐释她自己的观点,即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的几个误区: 1、道教仪式音乐的随意性(正一); 2、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关系 以下是吴信玄道长讲座的具体内容: 一、道教核心的教理教义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即道的信仰和神仙信仰。一般出家人出家都是为得道成仙,这是一个出家人最高的终极目标。道教是讲道的,是以道来教化,与其它宗教的命名不一样。在中国,“教”是教化的意思。以道教化就是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则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神的沟通、人与自然的沟通、人与宇宙的沟通达到的一种境界。由于这种沟通就决定了道教有一个基本属性,就是感悟道的存在,那么就必须要去做、要去实践,否则很难去理解,道教所讲述的是很抽象的。对道的一般性解释,则认为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本源。吴道长的理解,道的解释,不仅仅是规律,更是支配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也包括事物内在发生、发展运动的规律。中国古人就把其归类之为道,所以道教的核心信仰是道的信仰。而神仙信仰是由道的信仰延伸出来的,掌握道的人就是仙,神是在道的范畴里面具备神性的、力量性的、有意识形态的而没有形状的。另外,还有有功德于人的、做了很多功德,死后被封称为神,也具有一定神性,如关公、岳飞等。所以,道教的神仙体系是与道的信仰体系相吻合的。通过道教特有的修炼程式达到内修的状态与外界合一,即天地人合一。总之,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国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只是道教。 2、仙道贵生。即人掌握了道的规律并行持之后,其生命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道教的神仙信仰。而真要要达到这种状态是很难。在道教的许多理论或仙学中,把道教的成仙思想界定位精神上的不灭,其实,道教的神仙思想的最高境界是灵魂与肉体的同时不灭。 3、度人无量、积功累德。即是修道成仙的基础,就是一个没有善德和善行的人是不具备成仙修道的。其中,积功累德中最大的功德就是“度人”,即把一个不好的人变成一个好的人,这个人又可以去劝导其他的人,如此循环不已,所以称之为无量,也叫度人功德无量。《道藏》开篇中的度人经中有载:“仙道回生,功德无量”,其实,是分几个阶段的:即在修炼中达到天人合一才能合道,其次在合道后自然成仙,要达到这个目标还必须积功累德,在所有积累功德的善行中莫过于度人。一般来说做功德也是有一个标准,即“三千功八百果”,也就是要做三千件好事,如果中间做过一件不好的事情,就要从头再来。因此,在道教里收徒弟或学生都是要求徒弟首先要做到一个好人。从外在看,一个好人的标准,就是相善(“相由心生”)。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这种境界,而修炼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规戒的行持,即行为修炼;二是性功修炼,性格的性,把性心打开,与自然、天道合一,达到无人无我的境界,这个时候的人心是平和、愉悦、光明,从外在看,这个人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祥和的样子。而性功的修炼与身体修炼是同步的。道教修炼的一种境界,就是传道者的心可以感染到其他人的心,与人不用语言交流,而是心的交流,一个好的师父在讲道时,能让听者当即感受到他所讲内容的境界。道教中讲“不言之教”, 必须自己去领悟。吴道长讲述她自己对“无声之声”的体会,曾经用没有声音的声音让一张古琴的声音复原。即她与老师学琴中的一段经历,自己与琴之间的一种关系,来说明道教研究或者学习道教必须要有自己的体悟、领悟。 二、道教义理在仪式中的运用的体现 “度人”就是通过仪式实现的。过去的仪式是设坛,现在大多在宫观进行。其中包括祈福和度亡两种,祈福科仪又称“阳事道场” (其应验以出太阳为标准)。祈福科仪设置——人神沟通的程序(仪式的时间选定、地点的选址等)都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度亡科仪也称“阴事道场” (其应验以下雨为标准),度亡道场是度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人不可以度人的,而只有神才能度人的。科仪中的内用,即怎么样做到人与神沟通,其人神沟通的方法(存思、密咒)、丹道的具体体现,道教讲究心的沟通。 仪式中音乐的作用,就是请神降真、调和阴阳、与神灵交流(包括默念)。 接着吴道长以道教经典中的实例讲解音乐在道教仪式中的运用。
吴信玄道长对研究道教仪式音乐的几个误区阐释自己的观点: 1、 道教仪式音乐的随意性(正一) 吴道长:很多学者认为道教音乐是有随意性的,尤其是正一派道教科仪音乐。其实,正一的道教音乐也是很严谨的。因为道教要面对天神,所以具有严肃性,所以必须按照严格的仪式,否则,他就不能向天神表达意愿。只有在度亡仪式里面,中间有歇场其中运用一些即兴的或民间的一些音乐。在阳世道场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传承也是非常的严格和正规的。 2、 与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关系。 吴道长:许多人认为道教音乐是受到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实际上道人根本不这样认为。因为,早先的道教音乐是属于宫廷祭祀音乐,是有完整的国家体制约定的,不可能参与民间的音乐,而民间的音乐有可能受到道教音乐的影响。而有的学者认为道教音乐受到佛教音乐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吴道长认为,对道教仪式音乐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去体会和领悟。 本讲座之后,吴道长与研究生同学进行交流。 讨论环节 李亚(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希望吴道长进一步讲解道教仪式音乐与佛教、民间音乐的关系。 吴道长:道教科仪传承体系是很严格的,不准随意更改,否则就是欺师灭祖。但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资质不同、掌握音乐的能力不一样,比如唱跑调了或方言很重等,并不是主观的意愿改变,尤其是在祈福科仪中是严格的传承的。在武当山的秘旨本中就有明确记载,在明朝时期有一个真人叫刘渊然,他被封为“长春真人”,估计在当时规范过道教的仪式,在该书中记载,所有法师的口音必须按照“京师长春真人”的口音(赣州口音),否则行法不灵。吴道长曾经拜访过一些老道长,尽管地域不同口音不同,但是念白中间的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语调是一样的。 即使是正一派的科仪,也有严格的传承,也不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只是在正一的度亡科仪中的中间歇场中可能会有一些民间或即兴的音乐的,比如散花词等,那么,与江南音乐有很多相似之处,吴道长认为,可能是上山进香的居士或音乐爱好者喜欢道曲,学习后传到地方上,变成了地方音乐。 而说到受佛曲的影响,吴道长认为是不可能的。当时佛教只是一个和尚带有几部经书来到中国,怎么会有完整仪式传过来。听现在的佛教仪式音乐,基本上没有印度音乐风格的色彩,而是中国的音乐。在一些佛教音乐的韵腔里,有一些与道教完全相似的曲目,而这些曲目的典故是取材于《庄子》和道教的一些典故。 于长军(上海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