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ary of the lecture “Daoist Ritual and Daoist music”

作者:发布时间:2009-12-15



上海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系列活动   专题系列讲座综述之一 《道教科仪与道教音乐》 主讲人:孟至岭 (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道人,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撰写人:李萍   2009年12月10日-18日,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举办“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专题系列活动。专题活动其中一个项目是,邀请道教全真龙门派二十一代道人,任教于中国道教学院的孟至岭道长来“中心”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访问。同时,本次专题活动还举行“民歌与道乐”活态演示,由来自陕北佳县白云山的多名道士为上音师生作现场演示。 现将12月10日本次系列活动的第一场专题讲座作综述如下。    本次讲座题目为《道教科仪与道教音乐》,主讲人孟至岭道长,出家修道多年,是1989年道教传戒“天字号”,曾隐修于东北。  讲座由刘红教授主持。刘红教授首先热情地介绍了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道教界人士、本院师生以及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接着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韩锺恩教授致辞。韩锺恩教授高度评价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他认为这样的道教研讨活动跟我们的科研与教学以及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使我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在音乐构成中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道教文化在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举足轻重,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和思考,可以通过刘红老师的引导和大家积极的提问引出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内容。韩锺恩教授在致辞的最后对莅临讲座的各位道长、各界人士及本院师生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讲座开始,孟道长首先介绍了他自己的求道经历和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孟至岭道长是道教全真派的教徒,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道教科仪之中,1993年初离开宫观,到深山隐居。讲座中,孟道长主要从一个出家道人的角度,谈论了他对道教仪式与道教音乐的看法和认识。   引言:道教音乐的本质 孟道长提出,道教音乐不是道教科仪的本质内容。道教音乐是为道教科仪服务的,应科仪的需要而产生了道教的音乐。可以说,如果没有道教科仪,也就没有道教音乐的价值。道教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北魏时期,道教课诵就改“直诵”为“音诵”,由原本直诵念经改为音乐性的念经。进一步说,科仪也不是道教音乐的根本动因,道教科仪也是作用于某些方面(诸如信仰等)而逐步形成的。     一、道教科仪的本质 1. 道教科仪的内容 道教科仪的主要的内容有两方面:一、修身;二、教化(用)。“修身”是道教科仪的根本内容;“教化”是道教科仪的运用内容。修身的理论来自老庄,实际内容就是“道” 与“德”。“道”的特点是清虚、“德”的特点就是无为。“教化”有很多方面,具体来说就是:顺天、敬天、扬善、抑恶。“教化”与“修身”互为联系、相辅相成。道教科仪最早的形式并不复杂,它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道教科仪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道教音乐。所以,道教音乐的产生,有其渊源和理论依据。目前的道教科仪与上世纪80年代道教科仪的气氛有着天地之别。上世纪80年代左右道教科仪“修身”和“教化”的功能表现得更为浓烈。历史上,教化中如“顺天”、“敬天”等内容体现在各种国家祭祀之中,比如在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举行的系列祭祀活动,皆表明道教科仪与国家祭祀仪式紧密相连。       2. 道教科仪的指向 孟道长从一个道教徒的角度,将道教科仪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应天(供天);第二:应人。如禳灾等。第三:应鬼。中华民族有敬鬼神的传统。仪式中有“祭”和“度”的内容。“度”可以为一个亡灵做,也可以为众亡灵“普度”。近一二十年来,这种“应鬼”的科仪简化得很厉害,没有以往那么长大了。 道教科仪的传授不仅仅只是传授方法,更重要的是传授“仪规”。高功法师掌握的主要内容是“密旨”,即法事之核心内容——“法”。这种“法”是不允许写在文字上的。高功法师是否能把握仪式的“法”,则关系到科仪的功能和作用。     二、从道教以及道教科仪的本质来看道教音乐的本质 道教音乐不是纯粹的音乐的概念。道教音乐有“道”的内容。“道”的最高境界是清虚,这个理论来源于庄子,其中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理论的核心篇章。孟道长阐释了庄子哲学思想中核心的音乐观:庄子认为人为的东西不是最高层次。有道家修养的道乐超脱万物之上、超脱于形与声。道教音乐是道教精神的最高追求。道家的审美思想一同于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都是着重写意而不是塑形。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中国的书画之中。道家思想在音乐中的体现可以用古琴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旨趣来说明。   小结 道教音乐的根本是道教科仪,而道教科仪的根本内容是修身与教化。对于这个论点孟道长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1. 道教音乐与道教科仪的核心和本质。道教经典浩如烟海,但没有一本与老庄的核心精神相左。孟道长根据自己的体会谈到:如果没有深厚的宗教信仰的功底,道教音乐则不成其为道教音乐。从音乐上来讲,道教的精神成就了独特的音乐。比如明代撰写《神奇秘谱》的作者朱权是个道士,他的音乐有着及其深厚的道家哲学内涵。朱权就曾论述到古人如何传授音乐。他谈到古人的乐谱为什么没有节奏,因为节奏不是音乐根本的东西,音乐最根本的东西是精神层面的“道”。2. 漫谈当今道乐的演变。孟道长评价当今有些道教音乐过于张扬,而失去了道教音乐的本质精神,近似于民俗音乐,而与真正的道教音乐相去甚远。   现场讨论:     刘红老师:孟道长说到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从道人的角度看道教音乐,道教音乐的根本内容是跟与道教科仪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宫观以外所听到的道教音乐不是表达原本道教科仪核心主旨的音乐。脱离宫观环境的道教音乐,已经部分追求着世俗的趣味,比较张扬。孟道长所讲,对于我们四年级学习《传统与当代:本土宗教音乐与民俗》课程的同学有重要的启示。孟道长位于道教的立场,从道教音乐依从于道教科仪的角度看道教音乐,认为,如果道教音乐离开了道教科仪的内容和依存关系,那么,道教音乐就不成其为道教音乐了;我们道外的人如何看道教音乐?我们与孟道长看道教音乐的方向恰好相反,我们是从音乐的角度看道教中的音乐,凭自己的感知经验,对有别于一般音乐特征的音乐作出道教音乐的判断。没有亲临过道场环境的人,对道教音乐是有一个想象的概念的。如何看待道教科仪与道教音乐的关系,道内、道外对此意义略有不同。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从“弘道”,宣传道教文化这个层面来说,眼下出现在舞台上作艺术性表演的道教音乐,已经脱离了其服务于宗教根本的一般意义,成为了一种世俗化的、艺术性的宣传方式。   陈万涛老师:我想用六个字来形容孟道长的讲座:那就是“讲得好!听得懂!” 孟道长来这里讲座的意义非同小可,他以一个道长的身份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了课堂,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认识了我们的国粹、我们的本土文化。所谓“听得懂”——(我想表达的是)孟道长讲到了对本土文化理解的最高层次,就是个神韵,也就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讲得好”,是说孟道长的演讲范围广,以书法、古琴等中国文化艺术来谈道教与音乐的问题,很深入。今天来了这么多道人,我也感到你们的责任很重,道教文化应该在你们的身上大力弘扬。   阴默霖同学:想请教一下孟道长在东北的修行生活是什么样的? 孟道长:我先在吉林西北部很荒凉的地区生活,住了很多年。后来又到了吉林东部,松花江上游修行。 阴默霖:正如您说,目前一二十年间道教科仪的变化很大,请您举例谈谈以前道教的规制。 孟道长:最为代表性的道教宫观是十方丛林,十方丛林标志着道教的正宗。十方丛林的科仪音乐最早的时候是不用乐器的。最早的时候,法事不是给老百姓做的,比较封闭,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封闭的。以前的科仪中,高功都墨守陈规,不敢做任何改变,尤其涉及到法(法是与神灵打交道的)。以前的“传道”中,高功在法统上属于第几代,就要在做法事上用法统的名字。师徒传法授法不允许有第三者在,所谓:“法不传六耳”。现在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了,有了些改变。适时变化是正确的,但变化要有一个根本的依归——变什么?谁来变?道教科仪必须是仍具有着道教的根本和有道之人去变革的变化才是合适的。如果失去了这个根本,就如同桃树结出酸枣,反而成为了不伦不类的变化。   张品同学:  请问领悟道教精髓的标准是什么? 孟道长:可以这么说,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不是传授技能,而是传授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做学问,而是教后人怎么用(即学以致用)。如果人都离开了本,就没有价值。对于道教文化的展示也要展示根本的东西,如果只用道教音乐中的音乐本身来与社会接轨的话,那就离开了本。 李亚同学:请问您对道教与民间信仰结合的看法。 孟道长:现状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庙里的道教科仪,还有地方上产生的一些科仪活动。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音乐和形式,道教科仪与道教音乐的宗旨是一样,如相同语言也有着不同的口音,根本应该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