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第二届“田野工作论坛”综述 引言 “田野工作论坛”是由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以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为主题,参与者(田野汇报人)就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背景,围绕研究中的视角、理念、方法、田野反思及具体研究成果等环节展开讨论。该活动为广大学子(以研究生为主)的田野工作(Fieldwork)提供展示、交流与思考的平台,以期促进研究及相关学科的深入与发展。 首届“论坛”于
(主持人萧梅教授) A场第一节(上午9:00) 报告1:《奉化、富阳市祭祖仪式中吹打乐研究的田野汇报》 [报告人:廖松清 上海音

吴宁华首先对还盘王愿仪式和《盘王歌》进行了介绍,“还盘王愿是瑶族支系祭祀祖先盘王古老的宗教仪式活动,‘还盘王愿’顾名思义是偿还对瑶族始祖盘王的许诺,思念祖先,感谢祖先的护佑。祈求盘王帮助消灾除病,保护瑶人人丁兴旺、福禄满门、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它是瑶族重要的民俗活动,对瑶族社会生活的发展一直有着重要影响。在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她认为这个个案是仪式音乐研究中的“富矿”,在其中包含了歌唱(师公的唱诵、歌娘的吟唱)、舞蹈、器乐曲、戏剧性的表演等诸多内容,还有在仪式中要演唱瑶族的史诗??《盘王歌》;接着报告人向大家展示了仪式活动的照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讲解。 在报告中,吴宁华的重点是对自己“从田野到论题”这一思考过程的剖析。由于报告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盘王歌”,因此,作为研究切入点,她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二部分的“歌堂愿”和史诗。她说:盘王歌在“‘歌’的部分有三千多行字,师公连续唱两个多小时才能结束。因此,我起初自然联想到是否可以将此史诗用口头诗学来做?为此请教社科院的朝
2007年至2008年期间,报告人王晓平曾先后三次前往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地的安康、汉中从事田野工作,当时他选择了两个点:一个是大巴山深处的安康地区紫阳县和位于秦岭南侧的汉中地区洋县。在洋县采访汉调“桄桄”民间艺人的时候,对流传在当地的佛教音乐做了初步的采访,产生了一些体会,也为进一步的田野实践提供了基础性的经验。 报告人认为,调查者、研究者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以及从事传统音乐研究经常思索的课题主要为五个方面:一、理解风土人情;二、关注区域历史渊源;三、熟悉学科理论与方法;四、拟定详细的调查报告;五、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仪式)音乐。在提到第三个“熟悉学科理论与方法”时,王晓平讲到“区域性研究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而生存繁衍在一定地域内的民族所拥有的民间音乐,与生存、繁衍在另一地域范围内的民族所拥有的民间音乐,常常表现除种类的不同和风格的差异;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居民所尚好的民间音乐,同样在种类和风格上相互表现出若干差别,民间音乐生来具有的地方性特色,才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一种能标志某种地域文化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角色。”此外,他还展示了进行佛教音乐研究所拟定的调查提纲:一、考察时间;二、参与考察人员;三、考察对象;四、考查内容;五、考查方式;六、考察目的;七、预期目标;八、考查重点。其中,对经乐班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班社: 1、杨子轩乐班谱系 2、黄学儒经乐班谱系 3、颜夭娃经乐班谱系 调查内容为:传承谱系、乐班渊源、乐班组成情况(演出曲目、乐班乐器)、乐班成员基本情况(年龄、职业、从艺时间)、每年活动情况、生存状况、经费支出。 最后,报告人总结到,民间音乐事象作为区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在宏观区域文化的笼罩下,显现出浓郁的地域、人文特征。在对民间音乐进行调查、研究时,我们不能忽视地方性的个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