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1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召集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一层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山东、云南、广西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进行了有关艺术人类学学科定位,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的讨论,会议形式是每天四个板块的讨论,每个板块3-4位发言人,发言时间20分钟,每个板块都由一位指定的评议人对该板块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述。 2009年1月11日 上午9:00——10:20进行了第五板块“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二)”板块的研讨,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室主任、研究员罗红光 ,评议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 王铭铭首先作了题为《对艺术人类学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我没做过艺术人类学,去年开了一门课程。谈几点思考,其实是提问题。从外边旁观的感觉。 第一,艺术人和动物明确的区别是艺术。艺术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各种社会形态的人类学研究上去的。艺术是人类形成过程中一个个关键的因素。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当中人类给予艺术的价值是不同的。心态内涵主流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神话思维的阶段、哲学历史文学的阶段、宗教的阶段和科学的阶段。 出现了科学以后,宗教在我们的思想言论中已经不具有主流地位。艺术在各个时代的地位是什么? 在科学史代以前,艺术曾经是人类思想最核心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时代艺术思维被排除出了思维的核心。王教授以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大教堂为例,来谈这个问题。教堂内外对道德和邪恶之间做了一条明确的区分。在教堂会定期举行的仪式上,音乐、绘画同香炉散发出的香气以及教徒的活动都被汇合在一起。教堂的隐喻在巫师的身上得到体现。 为什么到了科学时代艺术与科学开始相互抵牾?王教授希望通过这样的设问,把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展望的更广一点。从而使得我们的音乐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追求对人类历史、人类思想史相互勾连。 第二,昨天有学者提出常人的艺术,北大先锋艺术理论家朱青生曾经提出过“人人皆为艺术家”的说法。从古到今艺术家往往是很孤独的。假如把原始社会的巫师看作是艺术家的话,巫师是不同于常人的。是否也存在一个演进的过程。艺术家是否越来越获得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品格,艺术家越来越像一个怪人,是不是有越来越怪的倾向?是不是可以把艺术家当作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王教授认为从更广的历史来看,艺术家是“士群体”的一部分。艺人的品格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从巫师身上脱胎而出,成为专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值得我们回答的。粗浅 在巫师和神话时代,艺术家作为独立人格并没有从巫师身上被区分出来,在奴隶社会才逐渐分出来的。没有获得独立的人格,犹如藏族堂卡的画师。直到士的精神出现的时候,独立的艺术品格才出现。士很复杂,哪一类士更具艺术家品格?我认为并非是儒家的士。屈原才是,不是因为爱国,而士在其作品中看到一种让人惊讶的独立的个人主义,甚至是完全超越西方的那种个人主义。这种人往往是社会的陌生人,才可以拥有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在中国道人的传统中,得到明显的表达。 在道教中体现最明显。道家的画,更多是出世的。常常描绘一个孤单的人,放到大自然,山水当中。这也是中国艺术最核心的特征。艺术人格的兴起的问题。能否借鉴这样一个虚幻的历史表达,来从事民族志研究呢?艺术人类学能否用艺术家的人格,艺术家的陌生人的身份来从事民族志的调查呢?这是否是可能呢?王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理论上,马林诺夫斯基,导致了实验科学的态度。他在描述上表现的很好。他作的时候又非常喜欢现代的实验科学,时空坐落,于是导致民族志社区孤立化的表现。西方的艺术仅仅指美术。超脱于当地社会,是当地社会的陌生人。是外在的人,外在的人创造了当地文化。我在福建调查多。只能给外人看相、风水。没有一个道士、和尚、教徒被认为是本地人,为村庄提供文化资源。那些和尚、道士等等在表演仪式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一个外来者。他们在表演时候,感觉他们十分孤单,他们的文本是当地人不应该读的。用来避邪的符,一般不会来自村庙,而是来自本村人的根庙。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宗教的艺术形式,很多土著民族的宗教试试上是从临近或很遥远的地方传来的。说这种宗教就是其民族精神的话,在看当地的艺术的时候同样也是要非常谨慎。 第四,艺术的研究必然是对人和物同时的研究,而不简单是对人的研究。艺术人格的在各类社会广泛存在,必然导致,人是在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当中存在的。这种感觉可以被展现在一个非常大的景观当中。其中包括声、色,但也不仅仅是声、色。这些可以在人和物的关系当中,得到思考。 《艺术人类学》一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强调艺术家和作品当中,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艺术社会学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制度。 人类学家企图通过关系这个概念,来理解人和物,来构建出社会关系体系。对艺术家人生的理解和他所制造的物的理解 莫斯的person的观点。 第一, 怎样拓展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第二, 怎样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家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和他社会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考察,能否被运用到民族志。 第三, 人和物的关系作为艺术人类学实践的核心概念。 朱晓阳发言的题目是《艺术人类学:“形式”研究的内在张力及其对人类学主流研究的意义三个问题》 第一.艺术人类学的张力与形式复兴。当代人类学的趋向是形式的复兴。大家可以看一下Howard Morphy 和Morgan Perkins,2006 年编出版的《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Art)。我的说法是得到此书启发。学科内的张力凸现出来。当代人类学受到两种方向的推拉,这也得益于读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一文有关系。一方面学科倾向于主流人类学以科学或科学化的社会科学为前提,这与科学时代人类学的倾向是一致的。认为艺术人类学是为了求真。这样的科学化的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即诗与科学是二分的,真与美是对立的。在这样的趋势下,艺术人类学中的就艺术品研究,更多讨论的是功能、情境和社会意义功能的说明或解释。另一个方面,当代艺术人类学意识到研究客体、互为主体的美学性、诗性是一种不可漠视的面相,强调艺术人类学必须进入诗性之中。这是两种推拉力,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上个八十年代的以来的文学转向,以及最近的实用主义启蒙等等,这样的一些说法,实际都体现了形式问题在艺术人类学研究得以复兴。 第二.形式问题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形式研究本身也包含矛盾,从形式来理解艺术。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研究北美面具研究作为一个起点。他的研究是将一些生动活波、充满了生命灿烂的面具解读为非常枯燥的转换符号、结构形式,二元对立。他愿意讨论面具的观念代码。这是早期的形式研究,最近几十年形式主义研究的复兴,结构人类学依然是追随者的典范,仍然将土著的面具作为二元对立来分析。这方面也有一些发展,可以看上边提到的《艺术人类学》对北美面具的划分和重新分析,其中超越斯特劳斯之处,是强调关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框架性的东西。呼应着我在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张力,形成两种趋势。一类人仍然在走求真的路。另一方面,当代关于形式研究更有启发性的是提出将形式看作相对自足的方面。当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求真为目标的学科内,形式问题到底能走多远。 第三,形式的张力与主流人类学的关系。主要来自他研究的体会。如果说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是在真与诗的张力之间推拉,并朝向真的话,社会文化人类学当中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需要处理。比如,如何理解生活中模糊不清的面相?当代人类当中有一些方法现象学人类学等,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凸显出形式与物质的张力等问题。民族志写作本身与格尔兹所说的文学性虚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朱认为虚构性指的是民族志不可避免的诗性特征。如何正确认识这种诗性特征。从当代人类学知识论的角度来看,真与诗之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张士闪教授的发言题为:《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民俗学的学科边界与逻辑贯通》。 张士闪教授首先认为学科边界不一定要搞那么清楚,凸显问题意识,可能是比较好的。近几年民俗学、人类学中掀起了艺术研究然。什么时候我们能讨论起来,我们能给人类学带来什么的时候,就是学科成熟之日。他认为目前还是在开拓疆域。
2009年1月10日-1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召集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一层会议室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山东、云南、广西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艺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进行了有关艺术人类学学科定位,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的讨论,会议形式是每天四个板块的讨论,每个板块3-4位发言人,发言时间20分钟,每个板块都由一位指定的评议人对该板块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述。 2009年1月11日 上午9:00——10:20进行了第五板块“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二)”板块的研讨,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人类学室主任、研究员罗红光 ,评议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 王铭铭首先作了题为《对艺术人类学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我没做过艺术人类学,去年开了一门课程。谈几点思考,其实是提问题。从外边旁观的感觉。 第一,艺术人和动物明确的区别是艺术。艺术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各种社会形态的人类学研究上去的。艺术是人类形成过程中一个个关键的因素。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当中人类给予艺术的价值是不同的。心态内涵主流上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神话思维的阶段、哲学历史文学的阶段、宗教的阶段和科学的阶段。 出现了科学以后,宗教在我们的思想言论中已经不具有主流地位。艺术在各个时代的地位是什么? 在科学史代以前,艺术曾经是人类思想最核心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科学时代艺术思维被排除出了思维的核心。王教授以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大教堂为例,来谈这个问题。教堂内外对道德和邪恶之间做了一条明确的区分。在教堂会定期举行的仪式上,音乐、绘画同香炉散发出的香气以及教徒的活动都被汇合在一起。教堂的隐喻在巫师的身上得到体现。 为什么到了科学时代艺术与科学开始相互抵牾?王教授希望通过这样的设问,把艺术人类学的视野展望的更广一点。从而使得我们的音乐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追求对人类历史、人类思想史相互勾连。 第二,昨天有学者提出常人的艺术,北大先锋艺术理论家朱青生曾经提出过“人人皆为艺术家”的说法。从古到今艺术家往往是很孤独的。假如把原始社会的巫师看作是艺术家的话,巫师是不同于常人的。是否也存在一个演进的过程。艺术家是否越来越获得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品格,艺术家越来越像一个怪人,是不是有越来越怪的倾向?是不是可以把艺术家当作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王教授认为从更广的历史来看,艺术家是“士群体”的一部分。艺人的品格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从巫师身上脱胎而出,成为专门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是值得我们回答的。粗浅 在巫师和神话时代,艺术家作为独立人格并没有从巫师身上被区分出来,在奴隶社会才逐渐分出来的。没有获得独立的人格,犹如藏族堂卡的画师。直到士的精神出现的时候,独立的艺术品格才出现。士很复杂,哪一类士更具艺术家品格?我认为并非是儒家的士。屈原才是,不是因为爱国,而士在其作品中看到一种让人惊讶的独立的个人主义,甚至是完全超越西方的那种个人主义。这种人往往是社会的陌生人,才可以拥有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在中国道人的传统中,得到明显的表达。 在道教中体现最明显。道家的画,更多是出世的。常常描绘一个孤单的人,放到大自然,山水当中。这也是中国艺术最核心的特征。艺术人格的兴起的问题。能否借鉴这样一个虚幻的历史表达,来从事民族志研究呢?艺术人类学能否用艺术家的人格,艺术家的陌生人的身份来从事民族志的调查呢?这是否是可能呢?王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理论上,马林诺夫斯基,导致了实验科学的态度。他在描述上表现的很好。他作的时候又非常喜欢现代的实验科学,时空坐落,于是导致民族志社区孤立化的表现。西方的艺术仅仅指美术。超脱于当地社会,是当地社会的陌生人。是外在的人,外在的人创造了当地文化。我在福建调查多。只能给外人看相、风水。没有一个道士、和尚、教徒被认为是本地人,为村庄提供文化资源。那些和尚、道士等等在表演仪式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一个外来者。他们在表演时候,感觉他们十分孤单,他们的文本是当地人不应该读的。用来避邪的符,一般不会来自村庙,而是来自本村人的根庙。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宗教的艺术形式,很多土著民族的宗教试试上是从临近或很遥远的地方传来的。说这种宗教就是其民族精神的话,在看当地的艺术的时候同样也是要非常谨慎。 第四,艺术的研究必然是对人和物同时的研究,而不简单是对人的研究。艺术人格的在各类社会广泛存在,必然导致,人是在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当中存在的。这种感觉可以被展现在一个非常大的景观当中。其中包括声、色,但也不仅仅是声、色。这些可以在人和物的关系当中,得到思考。 《艺术人类学》一书对我影响比较大。强调艺术家和作品当中,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艺术社会学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制度。 人类学家企图通过关系这个概念,来理解人和物,来构建出社会关系体系。对艺术家人生的理解和他所制造的物的理解 莫斯的person的观点。 第一, 怎样拓展艺术人类学的视野。 第二, 怎样关注人和社会的关系,艺术家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群,和他社会的关系,这个关系的考察,能否被运用到民族志。 第三, 人和物的关系作为艺术人类学实践的核心概念。 朱晓阳发言的题目是《艺术人类学:“形式”研究的内在张力及其对人类学主流研究的意义三个问题》 第一.艺术人类学的张力与形式复兴。当代人类学的趋向是形式的复兴。大家可以看一下Howard Morphy 和Morgan Perkins,2006 年编出版的《艺术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Art)。我的说法是得到此书启发。学科内的张力凸现出来。当代人类学受到两种方向的推拉,这也得益于读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一文有关系。一方面学科倾向于主流人类学以科学或科学化的社会科学为前提,这与科学时代人类学的倾向是一致的。认为艺术人类学是为了求真。这样的科学化的社会科学长期以来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即诗与科学是二分的,真与美是对立的。在这样的趋势下,艺术人类学中的就艺术品研究,更多讨论的是功能、情境和社会意义功能的说明或解释。另一个方面,当代艺术人类学意识到研究客体、互为主体的美学性、诗性是一种不可漠视的面相,强调艺术人类学必须进入诗性之中。这是两种推拉力,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张力。上个八十年代的以来的文学转向,以及最近的实用主义启蒙等等,这样的一些说法,实际都体现了形式问题在艺术人类学研究得以复兴。 第二.形式问题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形式研究本身也包含矛盾,从形式来理解艺术。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研究北美面具研究作为一个起点。他的研究是将一些生动活波、充满了生命灿烂的面具解读为非常枯燥的转换符号、结构形式,二元对立。他愿意讨论面具的观念代码。这是早期的形式研究,最近几十年形式主义研究的复兴,结构人类学依然是追随者的典范,仍然将土著的面具作为二元对立来分析。这方面也有一些发展,可以看上边提到的《艺术人类学》对北美面具的划分和重新分析,其中超越斯特劳斯之处,是强调关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框架性的东西。呼应着我在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张力,形成两种趋势。一类人仍然在走求真的路。另一方面,当代关于形式研究更有启发性的是提出将形式看作相对自足的方面。当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求真为目标的学科内,形式问题到底能走多远。 第三,形式的张力与主流人类学的关系。主要来自他研究的体会。如果说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是在真与诗的张力之间推拉,并朝向真的话,社会文化人类学当中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需要处理。比如,如何理解生活中模糊不清的面相?当代人类当中有一些方法现象学人类学等,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凸显出形式与物质的张力等问题。民族志写作本身与格尔兹所说的文学性虚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朱认为虚构性指的是民族志不可避免的诗性特征。如何正确认识这种诗性特征。从当代人类学知识论的角度来看,真与诗之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 张士闪教授的发言题为:《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艺术民俗学的学科边界与逻辑贯通》。 张士闪教授首先认为学科边界不一定要搞那么清楚,凸显问题意识,可能是比较好的。近几年民俗学、人类学中掀起了艺术研究然。什么时候我们能讨论起来,我们能给人类学带来什么的时候,就是学科成熟之日。他认为目前还是在开拓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