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苏教授“怎样用性别主义理论研究音乐”讲座综述

作者:发布时间:2008-09-22


  作者:ADMIN

题  目:The Gendering of Music (怎样用性别主义理论研究音乐) 讲座人:郑苏 教授 主持人:萧梅 教授   间:200765日下午1340分至1510   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703            子: gender 的翻译方法,乐器也有性别吗?     郑苏教授的讲座首先从gender 一词的翻译开始。她指出这个词本来与语言学相关。Gender在传统上被主要用来指“阳性”、“阴性”和“中性”的语法类别。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转化,一方面其语言学意义得以保留,此外其社会性意义、文艺理论意义被更突出地强调。sex 局限为生物类别, 而用gender 来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类别。     关于性别,是否仅仅在生理上分别清楚就可以了呢?郑苏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她又例举了文化上的例子男人女人在穿衣服方面很不同。在西方社会,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总是将自己包裹很严实,而女人则暴露越多越显示出尊重。而非正式场合则与之相反。     交响乐队中特定乐器会属于特定性别的人。竖琴、长笛演奏者通常是女性。二大号等铜管乐器的演奏者却常常是男性。仅仅是因为铜管乐器耗费气力?问题很显然不是这样简单。乐器通过社会化过程(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而有了gender,在不同的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钢琴在西方是女性化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时期,上等人家的女孩子,都要学习钢琴。这样便如同有了好的嫁妆。到了中国,钢琴则作为中产阶级身份的代表,钢琴在中国更加阳性了。是整个西方音乐的代表,一种更养性、更刚性的音乐的代表。而中国传统音乐史柔的、阴性的。     郑苏教授在此虽然未明确gender的翻译,但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社会性别”,目前大陆民族音乐学界一般也是将其翻译为“社会性别”。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让我们对gender的含义有了深刻地了解。社会性别的获得是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而且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应性。   一、用性别主义研究音乐 女性主义在文学、历史等领域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些研究关女性的地位、女性的声音、女性的观念、女性的主动权、女性的发言权等问题。女性主义及社会性别研究正是围绕着探索上述gender和sex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发展的,在政治、哲学、历史学、法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都可以从gender的角度来展开各自的研究。Gender是一个的分析的视角,就如同纯音乐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或者人类学的视角等等,Gender不是对象,从gender我们可以分析国家的组织、族群特征、全球化,也可以分析很小的问题。 音乐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是受到整个女性主义潮流的影响。Susan McClary的Feminine Ending-music, gender, & sexual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使用gender的观念直接来分析、供给西方艺术音乐的最核心人物,贝多芬、舒伯特、蒙特威尔第、比才等。选择挑战性的曲目进行分析,打破音乐种类的界限。一反往日music 就是西方艺术音乐的观念。在最后一章运用了麦当娜的例子。这不仅打破了历史断代,同时打破了流行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的界限。因而gender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跨越界限。 新音乐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新同性恋音乐学》(Queering the Pitch: The New Gay and Lesbian Musicology, ed. Philip Brett, Elizabeth Wood, and Gary C. Thomas, New York: Routledge, 1994.)以新奇的、不同寻常的同性恋的视角来看待音乐问题。此书的意义在于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建立了新的模式。当然也有人对他们的研究提出了批评。比如,对于种族、阶级、民族性的不同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所使用的music的概念,也是指西方艺术音乐的概念,因而也是西方艺术音乐的音乐学。后殖民主义学者指出,他们的研究更多是关注西方白人的体验。非白人的体验中,必然要加进种族的、民族性的东西。这是对gender理论的极大丰富。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细致、更加全面了。       二、一些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文献 性特征与音乐能力(home)sexuality and musicality 相关。男性同性恋者,具有女性的性格特质,比如容易情绪化,而音乐感也是需要这种性格特质的。 此外Susan Cusick 认为同性恋的观念不仅仅适应研究同性恋作曲家,非同性恋作曲家也可用这一理论(queering)来进行研究。把音乐想象为你的爱人(lover),那么人和音乐的关系如何呢?以往,我们认为人要控制音乐、分析音乐、掌握音乐。用queering怎样理解呢?在女同性恋中,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轮换的关系。如果我们把音乐看作lover,我们是否能平等地对待音乐?这种观点的贡献是打开我们的思路,想像这让music do me 而不是me do music .存在的问题是美化了女同性恋者的关系。忽视了女同性恋中权力关系的复杂化。   1987年的集子《跨文化视野中的妇女和音乐》(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 Ellen Koskoff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1987 .)表达的是女性在音乐中被排挤,在音乐中得到她们在社会中得不到的地位。也探讨人和音乐的相互作用。2000年的集子《音乐和社会性别》(Music and gender ,ed. Pirkko Moisala; Beverley Diamond ,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论述了音乐和表演性的关系。音乐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东西。表达身份认同,通过表演体现音乐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提及口述史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口传传统更多的属于女性,而文字传统更多的属于男性。此外,性别与民族性、民族化也有联系。比如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敌对的双方常常把对方的歌曲女性化,把自己的歌曲男性化,从而削弱对方的力量。   有关中国音乐的相关研究文献: 《中国戏曲中的换妆》(cross-dressing in chinese opera ,Siu Leung Li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这部著作讨论了男旦令人迷惑的魅力。阐述了对于男旦艺术的各种可能的解释。较为有深度地审视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换妆问题。 《中国的新声音:通俗音乐中的男性、女性、社会性别和》(China’s New Voices: popular music  ,Ethnicity, Gender and Politics, 1978-1997 , By Nimrod Baranovitch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这部著作探讨了中国通俗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为民族性、社会性别以及当代文化政治思想所提供丰富的营养。通俗歌曲是社会文化变化的一面镜子。 《女性英雄及月儿般的情人-中国现代歌曲中矛盾的女性形象》("Female Heroes and Moonish Lovers: Women/s Paradoxical Identities in Modern Chinese Songs." Zheng, Su.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8, 4 --Winter, 1996 ) . 该文回顾了从学堂乐歌到40年代中国专业歌曲中女性形象描写的发展变化,探讨了导致这些变化的多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性别主义观念。作者以为,这一时期中国音乐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与政治或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变化既是直接相连,又另有特点。 《重新认识“阴”与“阳”---中国音乐中性别主义政治的转化》(Redefining Yin and Yang: Transformation of Gender/Sexual Politics in Chinese Music ,by Zheng Su , in Audible Traces. Gender, Identity and Music, Edited by Elaine Barkin & Lydia Hamessley ,Carciofoli Verlagshaus, Zurich, Switzerland ,1998.) 该文讨论了西方化和现代化对中国音乐中性别主义政治的影响,及中国传统性别主义对西方性别主义的抵制与改造在音乐中的体现。 三、实际的例子(音像欣赏与分析) 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由黑人爵士女歌手Billie Holiday演唱的《Strange Fruit 。歌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