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mmary of the course“Theory and Method of Ethnomusicology(1)¬――Kunst, Jaap. 1974. Ethnomusicology”, delivered by Professor Cao Benye

作者:发布时间:2007-12-10



《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一)

 

 

时间:2007-10-10;地点:E研究院512

授课教师:曹本冶教授

主讲报告人:林莉君

 

Kunst, Jaap. 1974. Ethnomusicology. Reprinted and enlarged edition of Musicologica (1950) and the 2nd edition of the supplement (1955). 1 – 24

孔斯特:《民族音乐学:对其性质、问题、方法及代表人物的研究》

 

一、作者简介

孔斯特(1891-1960),荷兰民族音乐学家,是民族音乐学创始人之一。1942年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师。他研究荷兰民俗文化,学习荷兰的歌曲、舞蹈等,主要研究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其著作产出颇多,最有影响的著作是《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他于1950年在其《音乐学》(Musicologica)一书的副标题中,首次提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这一名称,并由此建立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一些方法。

 

二、本书简介

该书1950年以《音乐学》的名称出版,1959年再版时更名为《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本书内容包括第123版序;民族音乐学序言;训练民族音乐学家的可能性;插图;有关索引(包括被研究地区及人的音乐和录音,作者、收集者和音乐家们)等等。该文是根据照相制版的1974版,是“Musicologica”(音乐学)扩充版第三版及增版第2版。

 

三、文章结构

本文围绕着“什么是民族音乐学”,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界定。

(一)学科研究范围

最初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研究所有文化的传统音乐和乐器,从对所谓未开化的人的研究到对文明国家的研究。因此,我们调查研究所有部族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所有非西方艺术音乐。此外,还研究音乐的社会问题和文化互渗现象,如,异国音乐因素的影响。西方艺术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属于本研究领域。

(二)梳理学科当时的历史发展脉络

作者简要叙述了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

作者提出,现在已经不采用最初的名称“比较音乐学”,是因为该名称包含了比开始时所计划的更为广阔的范畴,如有研究西方艺术音乐的相互影响问题;此外,比较音乐学比其他学科没有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

作者提出,在西方中有一个倾向,即把所有异国音乐看作是低劣的、未开化的,或者是曲解该音乐。他指出,每一个族群都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而这特有的表达方式引起不同人种或族群的感情,这种人种或族群特有的表达方式,不仅仅与其心理结构联系在一起,而且和某种生理状况有关。关于这个问题,海恩尼兹(Wilhelm Heinitz)在《音乐学和民族学》(1680)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个原理。

20世纪后期,民族音乐学已经发展为独立的学科,出现了一小部分代表人物。通常,把英国数学家兼语言学家埃利斯(A.J. Ellis)视为比较音乐学学科的创始人。文章对埃利斯个人、研究领域及重要专著作了介绍。埃利斯于1885年修订发表的论文《论各民族的音阶》(On the Musical Scales of Various Nations),赋予了他“民族—音乐学之父”的美誉。在该文中,埃利斯归纳到,“音阶不止一种,也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及其多样、人工化和随意的。”孔斯特指出,埃利斯和希普金(Hipkins)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使音乐学家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存在的事实,即除了西方音阶的构造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建立了不同之音阶原则,而且他们还使用了表现音阶的方法。孔斯特并对这一点作了详细的探究。

(三)孔斯特对埃利斯的音程测定法的探讨

孔斯特对埃利斯的音程测定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用一些例子阐释使用表格的方法:如,把数字比率转换成音分;音分转换成比率;换置等。其中,还举例了其他学者的计算方法。

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即这些音高是怎样测量的?对于这个问题,相对其他乐器的测量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听觉器官对于那些不能适应我们所熟悉系统的“正确”音高和音程有一个潜意识的倾向,即把与我们所熟悉音体系之不调和的音和音程“修正”为与之相调和。

作者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语音学和音乐学的发展,开始使用多种测音设备。

作者以其经验,认为现场工作中最满意的是测音计(monochord),并指出其六种优点:使用方便、准确性高、携带方便、不易损坏、较少受气候影响、操作简单、价钱便宜。同时,作者还分析了测音发生错误的几种原因,以及对录音设备进行了介绍,如,电磁录音方法的有效性等。

(四)田野技术

作者以其经验,对田野技术的一些问题作了简单的介绍。如,对异常环境行之有效的做法;报酬问题;对所调查区域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其他要注意的事项,如,处理事物要敏捷;足够的耐心、恰当的微笑等等。

(五)有关唱片录音资料档案馆的情况及代表人物的介绍

1、作者对自1889年以来的录音资料档案馆及对录音资料进行研究的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学家作一简单的介绍。

如,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代表人物为赫佐格(G. Herzog);加拿大国家博物馆,代表人物是巴比奥(M.M. Barbeau);维也纳音响资料档案馆、柏林音响档案馆,代表人物是施通普夫(C. Stumpf),该馆为施通普夫于1902年建立,是欧洲录音档案馆中最丰富最为系统的档案馆;其学生霍恩博斯特尔(Hornbostel)接任该职时,档案馆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2、介绍霍恩博斯特尔,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

作者指出,霍恩博斯特尔对民族音乐学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他是我们的榜样和理想。霍恩博斯特尔培育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如赫佐格(Herzog,研究北美印度安人的音乐)、拉赫曼(R. Lachmann,研究日本能乐和阿拉伯人的音乐)、维奥拉(W. Wiora,研究中欧民歌)、希尔曼(研究埃及和北非音乐)、胡斯曼(H. Husmann)、施奈德(M. Schneider,研究旋律的表象和旋律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化);除此之外,他还影响了纳德尔(Nadel)和孔斯特本人。

3、其他国家的音响档案馆情况

作者分别对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瑞典、列宁格勒等欧洲国家的音响档案馆作了简单的介绍。

4、唱片公司对异国音乐所作的录音工作情况

作者指出,一些唱片公司纯粹是出于商业目的来经营,没有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对民族音乐学做出很大的贡献。作者提出,唱片公司应该像奥德奥(Odeon)唱片公司那样,经常和那些熟悉所录制音乐之专家进行合作;这种方法,不仅能确保对录音资料进行正确和多样的选择,而且还可以使录音最大可能的接近真实。这种情况近年来已有了显著的改善。二战后,民族音乐学家和录音公司或广播公司进行有效的合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唱片选集。作者列举出一部分选集内容。

 

三、本人思考

从作者对学科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到作者认识到民族音乐学作为比较音乐学之发展的这一事实。作者对比较音乐学的代表人物霍恩伯斯特尔作了重点介绍,并认为他对民族音乐学作出了最大的贡献。我们知道,霍恩伯斯特尔强调比较的方法,我们从中可以预见作者的意图,即重视比较方法。我亦认为,比较方法是我们学科不可或缺的方法,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置于背景当中的音乐理解更深;通过比较,才有助于认识各种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堂讨论

同学:能否对田野方法与田野技术作一解释?

主讲答:方法本身包括技术性的,技术性后面有个理念,理念即深层次的方法论。

同学:能否对“比较方法”作进一步解释?

主讲答:在霍恩伯斯特尔时代,所作的研究大都是宏观的比较。梅里亚姆对其提出的批评指的是,不知道各个文化,如何来做比较?我认为这个提法过于挑剔。没有宏观的研究,是永远不知道解答这个问题的。北美的民族音乐学对此要有个反省。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人是如何创作音乐的?没有比较又如何知道人是怎样创造音乐?学科一定要有比较。

同学:唱片公司情况和本文的关系?

主讲答:唱片公司记录音乐技术对于非我的音乐文化研究是非常关键的。唱片公司对于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变迁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二十世纪,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同学:抢救文化有无意义?

主讲答:纯学术的研究是不能做到保存和抢救。最主要的保存,是其文化活的生存土壤。希望研究者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对文化保存有点贡献。

 

五、曹老师所作的归纳总结

每个学科都有其渊源和发展。我们要确认Ethnomusicology 及其前身Comparative MusicologyMusicology的一个支科。Kunst 之所以提出要把Comparative Musicology改名为Ethno-Musicology,是因为他认为比较不是我们学科的专有,用此来定名学科不能显示其学科的特独性(用现代语境可称之“discipline identity”)。Kunst认为,由于当时Comparative Musicology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方音乐,而这才是学科的特独之处,所以他提出在“musicology”前以“Ethno-”取代 “Comparative”。故学科的“musicology”属性,对Kunst来说是十分清晰的。

另一方面,同学们要注意的是,Kunst在文中所引述的大量研究成果都归功于比较音乐学,可见比较音乐学对学科的贡献。但这往往在北美学者对学科历史回顾之时有意识的给予低调化处理。Kunst文中谈及的学科研究,清晰的指向以音乐为切入点,这与他的学生Hood(以及UCLA这一学者群体)所提倡的“to study music in its cultural context”有明显的脉传关系。

本文的重要性,是使我们看到Ethno-musicology的起名者思想动机的原貌,也使我们看到,学科经过不同时间、空间,在不同的学者(或学者群体)的手中如何被摆布和操纵(演化)。

三个思考:(1Ethnomusicology的缘起是西方学者为满足其自身对他者理解的欲望而设;因此,(2)其对象,视野和焦点,理论和方法的设构,当也以此为目的;(3)由此,这些理论和方法框架的全球性适用性和合理性是否是理当所然的?

    请同学们查阅Guido Adler, Umfang Methodeund Zid Der Musikwissenschaft (1885)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