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访学者系列讲座(2)|杨阳:《北京钟楼声效应初探 ——以永乐青铜古钟为中心》
【亚欧音乐研究中心第2期邀访学者系列讲座】
第二讲
《北京钟楼声效应初探
——以永乐青铜古钟为中心》
时间:11月8日(周五)10:00~11: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
北楼414教室
主讲人:杨阳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萧梅教授
讲座摘要:
重建于乾隆年间的北京钟楼,是当时京城的报时中心。其二层悬挂的铸造于永乐年间的大钟为我国现存最高、最重的圆柱形青铜古钟。据史料记载,该钟声铿锵有力、浑厚绵长,可传至京城内外。文章首次从钟体、钟腔和钟声三方面综合测量分析青铜古钟的声学特性,以诠释其声学效应。研究表明,永乐古钟声能主要集中在400Hz以内的8个分频上,最大声压级可达123dB,嗡声频率可低至26.641Hz,嗡声延时逾120秒,具有拍音明显、频率低、响度大、衰减时间长、声能集中于低频、嗡声和基音的振幅小于标名音等声学特性,既可传远,也颇有震撼之感。
主讲人:

杨阳,1978年12月生,山西太原人。理学博士,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19)、青年学术带头人(2017),三晋英才计划“拔尖骨干人才”(2018),中科院声学所高级访问学者(2018-2019),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音乐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破格)。欧洲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科技史学会物理学史分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建筑声学分会委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山西省小提琴学会会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金石研究院研究员。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