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
张玄《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

2019年12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日前,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中心新书《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张玄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对叫卖调存续的音乐解读,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方法,解读叫卖调音乐符号的抽象、留存乃至变化的方式。从多方面阐释原生型叫卖调逐渐被艺术化的过程。将叫卖调研究置放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大语境中,观察其在体裁变化中的音乐特性。结合中国风土、人文背景,阐述叫卖调在题材、表演等方面的嬗变,揭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起源与发展的路径与规律。全书200千字,是作者基于多地的田野调查,对专家、艺人、老商家、上年纪的市民百余人次的采访,和多达上千首曲谱筛选、分析基础上写作的,首部对叫卖调的完整性研究著作。
01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摄影:武侠
张玄,1982年出生,山东济南人,音乐学博士。自幼学习钢琴,师从尹鹰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师从费玉平教授,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师从朱维英教授,获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师从黄允箴教授,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生态音乐学”团队成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领军人才培养与实践(战略)团队成员。在《音乐艺术》《中国音乐》《戏曲艺术》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2013年获上海音乐学院首届青年教师大赛专业组一等奖。2019年由其执教的《中国古典戏曲音乐艺术》(CHINESE CLASSICAL OPERA MUSIC)课程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称号。
02 目录


03序
序一
黄允箴
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日趋与自然生态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挂钩,在中国民歌的类型划分中,以民俗生活和地域特色为标志的民歌歌种纷繁绚丽。要说民歌歌种,与自然生态和百姓的文化生活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在中国民歌所植根的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反映商贸民俗的叫卖调,以其短小精悍、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而绽放异彩。此前,地方性叫卖调研究硕果累累,但全景式地扫描、挖掘叫卖调中的风土内蕴,以及当代文化语境变迁后叫卖调以何种姿态存续下来等问题,目前尚无完整的理论呈现。
《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是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张玄博士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有几个特点:一是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下功夫筛选一首首代表性的叫卖调,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去发现每首歌在体裁、题材、旋律构成、歌词、演唱等各要素中有关风土的蛛丝马迹,继而追根寻源、层层剥离出其所含的地理、民俗、信仰、观念等丰富的信息量,依靠《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各省、市、自治区卷这巨大的宝库和资源,在浩瀚的《集成》曲目中反复查找、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并关联不同体裁的同源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二是做了扎实的实地采风,在其教学工作之余,踏歌寻典,到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多地采风,探寻叫卖调存续的现状,探访老专家、老艺人、老商家、上年纪的市民,以求在文章中“复活”叫卖调曾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三是扩展视野,对于叫卖调的音乐体裁沿革、艺术形态更迭做贯穿性的思考,对于叫卖调的艺术存续提出了七点理论总结,并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创想;四是框架新颖,上篇谈音乐路径、下篇为文化解读,由音乐表象深入至文化机理,层层剥茧,以现叫卖调艺术存续全貌。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深厚、之博大,需要研究者孜孜以求乃至穷其毕生精力。作为从业者和研究者,张玄正在做着努力。这本书的独创性、理论性和开拓性应对当下理论研究有推进的作用。
衷心祝贺本书出版!
黄允箴
2017年9月10日
序二
萧梅
《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是张玄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专著。作为她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我在评语中肯定了其论文的开拓性。叫卖调研究虽不是新领域,但从音乐学的角度介入并形成系统研究的论著却少见。尤其是论文的立足点,是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切入研究的,它既正视随时代脚步而式微的叫卖调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又对叫卖调穿越历史的生命力给予充分关注。以“艺术存续”作为重点来讨论文化变迁,应该说不仅对“叫卖调”的研究“合式”,而且对传统音乐在现代性背景下的流变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自1980年后,在学界反思原有以体裁作为传统音乐主要范畴的研究中,“乐种”或“歌种”研究,则因其更重视音乐品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构成脉络,成为综合研究的一个方向。它强调了研究乐种的形成和传播的历史轨迹,乐种在其文化环境中的地位与功能,某一乐种与其他文化事项的关系,以及乐种自身的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张玄的论著,将叫卖调作为歌种来界定,即为了避免将其作为“一个固定的统一的音乐形态概念”,而重视其植根的民俗方式。尽管这个界定与花儿、长调、侗族嘎老等在特定地域和族群条件下形成的歌唱种类不同,是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特殊阶层及特殊行为,但张玄的研究并未将歌种与体裁截然分开,她对叫卖调艺术存续的音乐路径探讨,就采用了融对象于体裁沿革的视角,系统而细致地分析它们在不同体裁中以变化为主轴的存续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上下篇的布局。如果说上篇紧紧扣住音乐形态来讨论叫卖调存续的不同方式,下篇则笔锋掉转,返本于叫卖调原生环境的文化解读。如此,形成了文本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后者支撑前者,将“艺术存续”问题诠释的更为合理。此外,该书的资料来源大部分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相关,作者以《集成》资料为线索,再度“临场”,印证了大量不同地区的叫卖调实例及其现状,以成一种“集成后”的再研究。这种再研究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可否认,《集成》因其曲目倾向,故与语境分离;因此,“集成后”的研究显然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比如为何“拉洋片”的叫卖调多集中于东北各卷?为什么南方盛产水果,但“集成”中与水果相关的叫卖调却集中于西北各卷?如果能就此进一步深入,则能更进一步修补缺失的内容。因为,叫卖调的内容往往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叫卖的对象——物,也往往是社会关系和文化变迁的晴雨表,如同人类学家西敏司在《甜与权力》中对“糖”的研究。
张玄的叫卖调研究思路非常清晰,该专著反映了她在理论思考以及音乐分析上的能力。其中,对叫卖调依托的表演形态进行的四种嬗变方式归纳,以及对叫卖调变迁规律的探讨都对传统音乐的生态研究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而就我个人来说,就其第七章的讨论尤感兴趣。如果说前六章讨论的内容都偏重于叫卖调的“完成时态”,第七章则抓住了“数字人文”这个于当下和未来都具有深刻变迁意义的、似虚拟又现实的问题。虚拟空间可以为传统的音乐生存带来什么?作者并非猜想,而是大胆尝试,并提出了自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法。其实,自数字技术介入社会生活以来,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已经在电玩、游戏等载体中直接与年轻的受众相遇。只是面对新生态,我们的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尚未充分重视。
张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戏曲音乐讲师,2007年,我参加了她的入职考试。当时我在考场问了她几个相关戏曲的冷门问题,她一一从容面对。后来我知道她出身戏曲世家,因而对她的博士论文选题弃熟择生稍有诧异。当然,对年轻人而言,勇于挑战无疑是值得鼓励的。但张玄的选择,并非仅仅为了挑战,她的选择与其导师黄允箴先生在“民歌与风土”的经年耕耘分不开。那是一个希望寓音乐形态于音乐产生的土壤,并关切音乐与土地上的人们之喜怒哀乐,关切人们基于自然、地域、物产、生产方式中,如何用音乐来表述情感的系列课题。作为后生,张玄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存续!
萧梅
2017年10月16号
04写在新书出版之际的话
《论叫卖调的艺术存续》是一本学术著作,但在出版之际我想写下几段并不学术的话。当文化艺术出版社寄来的新书捧在手上时,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新书付梓,按道理讲一定是欣喜不已的,但对于我,更多的是遗憾。
2010年的一个下午,我和导师黄允箴教授一起从上海图书馆出来走进了一家小吃店,我不无兴奋地向老师谈起自己的博士论文设想——做我最爱的昆曲,已经做好了一篇综述,角度也想好了,请老师帮我把把关……黄老师静静地听完我的一番演讲,认真地说:“我有一个想法,你能不能做一个民歌的选题?”我内心十分惊诧,刚想开口,老师说:“等我说完。”接着老师将她一整套有关民歌歌种研究的思路娓娓道来:从音乐形态研究切入,把每首歌背后的风土内蕴做深入的挖掘……酒歌、茶歌、渔歌、牧歌、婚嫁歌、丧仪歌、摇儿歌、龙船歌、脚夫歌、叫卖歌……”在老师的讲述中,我感觉一幅由音乐构成的包罗万象的民俗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是对民歌还停留在体裁认知惯性思维中的我所不曾想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导师终生从事民歌研究,以她的深厚学养和专业敏感,独具慧眼觅到的法门,是未被开垦的通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腹地的径畛。思考数日后,我欣然接受了与戏曲曲艺联系比较密切的命题——“叫卖歌”(后更改为“叫卖调”)。
接下去的日子里,我便一头扎进叫卖调的海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各卷中的叫卖调何止以千数计,我在老师的指引下逐首分析、研究、筛选,不仅仅是谱面的研究,还要大量的模唱体悟。叫卖调中折射出的各行各业、以及从事各行各业的人的生活方式、劳动场景、生存生态、喜怒哀乐,也越来越吸引我去一探这幅音乐的“清明上河图”的究竟。2011年6月-2016年2月间,我带着熟稔于心的叫卖调重返田野,回到它们的源生地去追寻它们留在历史中的蛛丝马迹。田野中遇到的人、听到的歌再一次深深震撼和吸引着我——活色生香!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迷人处。只要有过田野考察经历的学者都明白,那种对田野魂牵梦绕的感受。乔建中老师化用“在希望的田野上”提出“研究的希望在田野”实在是最精辟不过的总结了。带着田野滚烫的温度回到书案,写作的过程并不艰难。孕中,乖巧的女儿“陪”我一起完成了论文初稿写作的全程,书至卒章依然意兴未尽:“叫卖调的歌唱看似零散,实则演进有序;存续看似偶然,实则有必然的规律;看似俚俗浅白,实则内蕴丰富;看似生机不再,实则艺术生命顽强。随着语境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叫卖调不可挽回地被掩进了历史的尘埃中,但以各种形式存留下来的精品,其经历时间洗礼、艺术加工、凭借自身的文化和艺术含量,借力于各种客观机遇得以存续的过程亦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有所启迪”。在2016年5月的博士论文答辩中,老师们在肯定和鼓励论文的同时,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经过三年的修改和打磨,现在我再向老师们、读者们交上作业,但同时,也留下了锥心的遗憾:
当年带病为我一首首演唱老北京叫卖调、一件件演示响器的叫卖大王臧鸿先生走了。
当年开朗达观,为我讲述老北京人艺《叫卖组曲》的金雅琴老师走了。
当年平易近人、为我寻找资料提供帮助的春晚创始人黄一鹤导演走了。
当年撑着病体为我演唱晋中秧歌的山西晋中祁县贾令镇东阳羽村村民张惟镜老人走了。
当年为我细数河南地区叫卖调,送我《半瓶集》著作的相声名家余文光先生走了。
当年年逾九旬,却坚持每天为我回忆和记录京津两地叫卖调的我的祖母孟繁彤小姐走了。
当年在教授我昆曲作曲同时,常常关心我博士论文进展的我的恩师顾兆琳先生走了。
于我有十二年师生缘,母女情的我的恩师黄允箴教授,走了!
书成难奉恩师前,难酬殷殷意、难报谆谆恩,这也许是做学生最深切的痛楚了。老师留给我的除了无尽的思念还有未尽的课题,萧梅教授在序言中说“作为后生,张玄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存续”,是勖勉,更是鞭策!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我向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在这里,我希望再一次写下他们的名字:感谢音乐学家乔建中教授、中国戏曲学院费玉平教授、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编剧王若皓老师、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张一帆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姜斯轶博士后、中国戏曲学院陈晓娟老师、河南大学刘佳老师、山西省晋剧院武亢副书记、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荆晶副研究员在采风中给予我的莫大帮助。感谢在采风中所有受访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感谢萧梅教授、洛秦教授、黄白教授、王璨教授给予我论文资料收集中的关怀和帮助。感谢赵维平教授、萧梅教授、郭树荟教授、刘红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中给予我的肯定、鼓励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黄允箴教授、萧梅教授欣然为本书做序。感谢我的先生,上海理工大学王文举老师在叫卖调存续与计算机虚拟仿真结合中为我提供的技术支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自幼的培养,感谢公婆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对我不遗余力地支持。感谢上海音乐学院对我的培养。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事、同学和朋友。感谢我所在的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生态音乐学”团队对成果的资助。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王红老师的帮助。
2019,感恩所有!
张玄
2019年12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