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月13-14日】第十届“大音讲堂”预告

作者:发布时间:2019-06-06

音乐学术季【春·汇】【6月13-14日】第十届“大音讲堂”预告

为促进音乐学与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方法的交叉互融,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于2008年创办了“大音讲堂”,至今已举办过九届,分别邀请到国内外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著名学者前来讲座。第十届“大音讲堂”将于2019年6月13-14日(周四、周五)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主讲人为来自芝加哥大学的菲利普·鲍曼(Philip Bohlman)教授本次会议包含讲座与工作坊两个部分。


1.【讲座】“人类精神的金链条”:历史十字路口上的史诗之歌与音乐的诞生

时间:6月13日(周四)14:20-17:00

地点:聆淮楼四楼大会议室(淮海路1155号)


2.【工作坊】“耶路撒冷在东方”:亚洲犹太音乐的离散与迁徙

时间:6月14日(周五)10:00-11:30

地点:聆淮楼四楼小会议室(淮海路1155号)


主讲人:菲利普·鲍曼教授

主持人:萧梅教授、刘红教授


除了“大音讲堂”外,菲利普·鲍曼教授及其夫人——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克里斯汀·威尔基·鲍曼(Christine Wilkie Bohlman)还将于6月12日(周三)9:30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徐汇东部教苑楼1楼多功能厅)举办《旗手克里斯朵夫·里克的爱与死亡之路》(Die Weise von Liebe und Tod des Cornets Christoph Rilke)讲座音乐会,敬请关注!

1

主讲人简介




菲利普·鲍曼(Philip Bohlman),博士,不列颠学会会员,芝加哥大学音乐系与音乐学院教授,路德维希·罗桑伯格犹太历史研究杰出贡献教授,芝加哥犹太研究中心会员、东亚音乐研究中心成员,东欧、俄罗斯和欧亚研究中心成员。


所获奖项:《剑桥世界音乐史》获民族音乐学学会“布鲁诺·内特尔奖”(2015年);牛津大学唐纳德·托维奖(2009);芝加哥民俗学奖(1997-2006),民族音乐学学会阿兰·梅里亚姆奖(2004、2007)等等,掌握德语、希伯来语、法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田野足迹遍布越南、澳大利亚、德国、挪威、印度、以色列、中欧、乌克兰、波兰等地。

主要学术成果:

《当代世界的民间音乐研究》,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

《两溪交汇之处:以色列的德裔犹太人社区》,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1989;

《中欧民间音乐:德语文献汇编与注释》,加兰出版社,1996;

《世界音乐简论》(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与欧洲民族主义:文化认同和当代史》,ABC-CLIO出版社,2004;

《焦点:音乐、民族主义和新欧洲》(第二版),劳德里奇出版社,2011;

《拯救和复兴:欧洲现代性制造中的神圣音乐》,稻草人出版社,2013

《剑桥世界音乐史》(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

《歌爱大众:音乐和民族主义的游牧》,加州大学出版社,2017。

2

讲座摘要


“人类精神的金链条”:

历史十字路口上的史诗之歌与音乐的诞生


史诗之歌是最具普世性的音乐体裁之一,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叙事的核心为创世故事与歌曲。史诗早就产生于语言、文化和民族的传统神话中,如同我们在犹太-基督教旧约圣经开篇所见到的摩西五经(Torah),梵文的《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以及中国的《西游记》。通过表演,史诗扩展了诗与音乐的基本叙事形式,并将神话变成了历史。史诗通过时间在相遇、冲突以及整合之时不断展开,创造出声音的历史——这是人民与国家所共享的历史,也是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所构成的历史。这些声音清晰地讲述了那些历史之交的瞬间,描绘出“人类精神的金链条”(正如伟大的史诗研究者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所言)。


在讲座中,我将通过史诗之歌,回顾几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十字路口之声。作为一种比较研究,它将建立在我有关“审美地形学”(aesthetic topography)的理论上,该理论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生成了音乐风格、形式以及意义。因此,我所谓的“十字路口”(crossroad),是一些划定了现实与隐喻(特别是历史与神话)边界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十字路口被标记为音乐驿站,音乐和音乐意义的起源正是在它们表演的时候诞生的。例如在《出埃及记》中,当古代的以色列先民跨过红海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新音乐风格《红海之歌》(Shirat HaYam)也随即问世了。印度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就发生于阿诸那(Arjuna)和奎师那(Krishna)把他们的军队带到俱卢之野(Kurukshetra)时;再有,在《伊利亚特》中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于特洛伊城的交锋,令这部史诗自身也成为了史诗理论中“故事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的典范。


本讲座将从比较方法和历史视野入手,从空间上则从地中海到中东,再到亚洲。由于音乐上的材料和意义会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扩充,我会在历史阶段的后半段转向东亚,简要探讨中国的史诗主题。也许,我们可以将上海视为一个全球史诗研究和音乐起源的“历史的十字路口”。


3

   工作坊摘要


“耶路撒冷在东方”:

亚洲犹太音乐的离散与迁徙


工作坊中我将探讨遍布亚洲的犹太社区,时间上从古典时期,乃至追溯到第二圣殿时期,并延续到当代在加尔各答和上海的犹太人。本场工作坊更像是一种讨论,这样的形式可以让我将不同的音乐和宗教形式结合起来作为例子,令我们能够讨论亚洲音乐历史本身的多样性。我们可以设想宏大如本体论一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理解犹太音乐或佛教音乐的真谛?我们也可以用不同方式思考亚洲音乐和音乐史。在亚洲,没有比上海更适合讨论犹太音乐的地方了,希望学生和学者们能带着自己的研究见解来丰富我的讨论。


◆ ◆ ◆ ◆


活动对外开放,欢迎大家


◆ ◆ ◆ ◆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协办: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