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月)【新课预告】音乐影像志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19-03-16


音乐影像志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大纲

在音乐学尤其是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领域,音乐影像志以其视觉语言和独特的民族志叙事方式,日益得到重视。鉴于音乐的表演与发声过程,并非纯粹的声音维度,如何记录综合的音乐表演,已经远远超越了二维的乐谱所能承载的内容。换言之,音乐影像志是音乐行为及过程保存、表述和研究的现代学术手段。运用音乐影像志方法,可以更紧密地关联音乐产生的文化语境,以便更深刻地理解音乐,记录和表达音乐学及民族音乐学知识与理念,描述人类音乐生活的变迁;是音乐学以及艺术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路径。


以音乐为对象的影像志,既运用影视学方法,又具音乐学特性;更因表演形态、生存环境、受众群体等不同维度的综合、立体呈现,以及影像志拍摄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角度,影像志所立基的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以及民族志方法,为音乐学及艺术学的学科建设注入了因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本课程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主持。课程设计将在2007年、2008年、2016年开设《音乐文化研究的视觉方法》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我国音乐影像志方法探索的成果,聚焦于音乐影像志的理论与实践,邀请国内在该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以多元化的影像志展映与研讨、音乐影像的拍摄与分析为内容,对音乐影像志文本进行学术探讨和文化阐释,扩展视听互动分析,以及多媒体视听美学建构,探索构建音乐影像学的可能性。


课程安排

                                   

时间:3月起,每周三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603

3月6日

萧梅| 乐文化研究的视觉方法导言

3月13日

萧梅 | 民族志电影简史

3月20日

刘湘晨 | 学术表达的路径和方法——《四季轮回》展映及讨论

3月27日

刘湘晨 | 遮蔽、悬置与细节和场景的象征性——《角洛木里的假期》展映与讨论

4月3日

刘湘晨 | 音乐民族志中口述史的构成要素——《口述史:我,一位都塔尔其》展映与讨论

4月10日

程俏俏 | 为何拍?如何拍? ——音乐影像民族志实拍基础问题与经验

4月17日

程俏俏 | 乐·人·情 ——影像中的声音纪实与表达分析

4月24日

李战平 | 族群心灵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守望 ——《玛尼颂歌》展映与讨论

5月8日

刘桂腾 | “机器眼”与“电子耳”:音乐影像记录工具(录音)

5月15日

刘桂腾 | “机器眼”与“电子耳”:音乐影像记录工具(录像)

5月22日

刘桂腾 | 田野与案头:音乐影像数据采集与呈现

5月29日

刘桂腾 | 源数据与元数据:音乐影像档案的整理

6月5日

萧梅 | 微型音乐影像志作业选题讨论

6月12日

萧梅 | 数字环境中的音乐影像志及伦理问题

6月19日

萧梅 | 微型音乐影像志汇报与讨论


除了上述内容外,课程中还将另外设置1-2场影像拍摄实操工作坊。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