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作坊:
关于太平洋地区音响档案的保护策略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
时间:2019年11月4日-6日
太平洋地区的文化是多样的,该地区音响档案保护也有着多种策略。该地区紧邻亚洲大陆,二者在基础设施和技术等许多问题上相互交叠,社会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在秉持共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为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而努力。
本次国际工作坊旨在该相邻地区有过音响档案经验的成员之间,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交流的核心围绕着该地区音响档案的保护策略,并涉及早期录音、各地区音响档案目前的处境,以及人们对迄今为止音响档案保护工作的反馈等等。其中,模拟载体的数字化是一个持续的议题;另一个新兴的议题与实体材料的保存策略相关,旨在维护数字化对象之实体材料的良好状态,并使之与特定的知识文化紧密联系。不能否认,大规模的数字化亦导致各地的藏品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这是这一议题日益紧迫的重要原因。
当前的科技趋势,导致了对文化的视觉表达力的过分强调,而低估了声音作为一种公共记忆手段、知识来源和文化定位可靠工具的重要性。而这种趋势对音响档案保护的不同策略也提出了挑战。
没有人能够独自解决这些问题。音响档案在未来将面临的困难必须得到认真对待。本次工作坊是文化关系的延续,同时也是新的开端。因为沟通才是共同面对和协作的关键,现公开征集与此议题相关的论文/报告(海报/简短影片)。
鉴于太平洋地区的具体文化特点,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可供参考:

我周围的环境、机构或社区中,音响档案建设的现状是怎样的?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录音及其物理实体赋予了哪些不同价值?

为了进行音响档案建设,我所处的机构或社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音响档案是公共教育的一个要素吗?

我们如何设想这些目前受到保护的录音在未来的使用?
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可以根据本地区具体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加以延伸与阐述。
请将论文/报告摘要寄至:gisajaehnichen@web.de 或 AEMRC@shcmusic.edu.cn( 截止日期:2019年3月20日)。
完整的论文请在工作坊后两周内提交。
请将论文宣讲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并进行10分钟的问答环节。
除书面报告和讨论外,此次工作坊还将举行圆桌会议以及有关在城市生态环境中保护音响的实践示范。
工作坊、纪录片和圆桌会议可以超过建议的时间限制。
会议日程为11月4日至11月6日。如有特殊情况,可灵活选择到会和离会时间。
上海音乐学院
2019年2月16日

文字:熊曼谕
编辑:尹翔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萧梅教授团队“生态音乐学研究”建设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