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百年大同| 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纪念活动学者论文发言及闭幕式

作者:发布时间:2019-09-23



百年大同| 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纪念活动学者论文发言及闭幕式

9月21日上午8点20分,“百年大同——暨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纪念活动接续昨天热烈的讨论,于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一楼会议室继续召开。

上午主要的议程是学者论文发言与研讨。第一场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刘灏主持。


第一位发言者是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副院长Xavier Bouvier,由于日程冲突,他本人未能到场发言,代以视频的形式宣读论文,并由现场志愿者凌嘉穗负责翻译。他发表的题目名为《大同乐会与法国的联系》。Xavier Bouvier的发言主要提及法国音乐学家、汉学家路易斯·拉卢阿于1931年9月的上海之行以及他与大同乐会之间鲜为人知的联系。拉卢阿曾在其著述《中国回忆录》一书中,热情地谈到了他在上海所听到的一场“大同乐会”音乐会。



第二位发言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林晨,她从自己二十年前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说起:谈及郑觐文,历史的评价大多认为“他的观点显得过于稳健、过于持重,不可避免地被人们戴上“复古”的帽子,但林晨老师通过对郑觐文著作的研读、大同乐会活动的考察以及对秦鹏章先生、许光毅先生以及陈正生先生的深度采访,提出郑觐文先生与大同乐会的历史贡献需要更全面的认识。


随后,上海大龢堂乐器文化工作室的沈正国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大同”乐器的探索与启迪——大同乐会乐器资料选例解读》。大同乐会曾仿制、复制、创制了一批乐器,达160余件之多。沈正国老师攫取了其中15个案例进行解读,从中可以了解大同乐会对当代乐器制艺奠基性的奉献和启迪,也可以看到理想化探索为后世制艺理念留下的经验教训,彰显出了“解读传承历史、执着开拓未来”的大同精神。


紧接着,上海艺术研究所庄永平老师带来了自己的研究——《春江花月夜》考略。庄永平老师以11种乐谱加以比对,详细研究了《夕阳箫鼓》到《春江花月夜》的衍变过程。并且探讨了此曲的演奏对于琵琶各种流派形成的影响,以及在丝竹乐队合奏、现今的编配中乐曲的变化。



简单茶歇之后,下半场的发言继续开展。下半场由上海音乐学院戴微教授主持。


第一位发言者上海三联出版社编审方立平老师,他的论文题为《从刘天华看郑觐文——郑觐文与刘天华比较研究初探》。方老师通过对比郑觐文与刘天华对传统音乐的改革,理清郑觐文奋斗的历史价值,从而证实郑觐文的历史贡献,亦堪称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先驱”和“丰碑”。


随后,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贾怡以《大同乐会早期代表人物程午嘉》为题,回顾了程午嘉先生的音乐人生,论述了他琵琶改革的主要变化,强调了他在琵琶的改革、演奏、教学、创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否定和忽视的卓越贡献。



第三位发言者,来自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汤斯惟老师发表了以《抗战时期大同乐会与礼乐》为题的论文宣讲。1943年,国立礼乐馆在重庆成立。汤老师主要论述了抗战时期大同乐会在重庆的发展概况,包含了乐器的制作情况、教材的编写与演出、为国民政府创作能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国乐”、以及其对上海大同乐会同胞的援助。


最后,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安鸽同学,宣讲主题为 《“国乐上正规,无非从大乐做起”——大同乐会“国民大乐队”的探索》。安鸽同学梳理和构建“国民大乐队”的发展脉络,并就成员数量、乐队编制、音乐本体、演奏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国民大乐队”是一个以国民为基础,以国乐为核心的大乐队。对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产生了不容置疑的深远影响。



下午2点20分,全体参会人员到达闵行博物馆参观。闵行博物馆馆长刘静迎接欢迎。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全体参会人员共同参观了“国乐风华——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


据悉,“中国民族乐器”常设展以200余件古今中国民族乐器实物为基础。展览分为“乐韵流芳”“乐改先驱”“乐海斫艺”“族乐锦绣”四个主题,充分还原了中国民族乐器与音乐发展的背景,梳理了中华音乐、民族乐器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历史。



下午3点30分,在邢媛老师的主持下,“百年大同——暨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闭幕式在闵行博物馆会议室召开。闵行博物馆馆长刘静、上海三联出版社编审方立平对本次活动闭幕式致辞。方老师说:“一百年来,我们第一次为了同一个目的像这样凝聚在一起。”随后,在全体参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史寅馆长宣布成立“大同乐会研究会筹备会”,并在场宣读筹委会名单。史寅馆长指出,“大同乐会研究会”将会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以事件为坐标,仔细梳理每一位参与大同乐会的人物的历史资料。


至此,“百年大同——暨纪念大同乐会成立百年”活动告一段落。但对于“大同乐会”的研究还远未结束,在一个新的百年开端,如何更好的团结和组织有志之士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更好的继承和挖掘“大同遗产”,传承和发扬“大同精神”,发挥其在上海和整个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上的贡献,是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



撰稿:熊曼谕

摄影:肖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