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第四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作者:发布时间:2019-08-16

2019年8月15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项目进入第四天。课程分上午、下午两个阶段。黄均人、吉萨·贾妮珍(Gisa Jahnichen)、韩斌三位主讲导师分别就文献典藏、音像档案建设、数据库建设与国际编目等内容为大家带来四场讲座。


上午首场由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黄均人教授讲解《音乐数字典藏工作之挑战与实践》。黄教授首先以对台南的奇美博物馆介绍作为开场,提出“音乐文献目录是所有历史认知的根基。”他介绍了欧洲音乐档案工作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档案工作开始被欧洲人重视和几个重要的档案管理组织成立和功能。

而在当今档案数位化普遍的趋势下,则需要反思:原始物件的保存不应被忽视;数位化工作必须有完整的方案,即完善工作流程、过程与品质需要严格监控;观念与技术要和国际标准接轨;专业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黄教授以声音载体为例,介绍了声音载体的分类,并阐释了原始文件的处理方法、数位化流程、数位档案制作与后制、降噪效果以及如何拟定工作策略等多方面问题。他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ATM)推出的“媒体数位化与保存行动”和美国国家音像保存中心NAVCC的相关工作为例,提出落实档案整理基础工作需要借助前人经验,还要不断自我检视。


最后,黄教授得出结论:数字化典藏不是仅仅将文献制作一份数字拷贝,一份历史文献借由资讯科技进行,妥善保存、知识建构、推广应用于永续经营。


上午第二场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吉萨·贾妮珍教授讲解《机构型档案馆音像档案建设的挑战》,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专业博士候选人凌嘉穗现场翻译。在“声音音像特藏的盘点与估算”中,吉萨·贾妮珍教授特别强调对藏品进行定期盘点的重要性,意义、内容、任务、目标,要根据档案的体量来制定明确的计划。在“音响与音像档案的工作流程”中,她特别强调如何维护藏品的物理属性,以及清洁、编号、入库,以及对模拟载体数字化的具体操作规范和流程。在“机构内部针对音视频档案的工作决策”中,她特别强调音响和音像藏品的执行标准,依据《数字音频对象制作和保存指南》坚持标准、坚持原则。

上午两场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对建档工作的整体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最初的采集端、最后的产出端。在这两个端口之间,档案工作其实有着非常多的重要步骤,只有这些步骤可以让归档工作变得更持续。

下午第一场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科规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韩斌副研究员讲解《标准、规范、分享、研究——数据库建设与国际编目规则》。他首先以黄自的《卡农曲》和四个版本《旗正飘飘》为例,指出了音乐手稿编目与图书编目的差异,即图书是规范化出版的,有版权页,而手稿则在包括题名页、尾部署名、文首、手稿内容都有版本信息。然后重点介绍了音乐类元数据描述格式的国外状况,以及各个组织的主要功能和侧重的工作内容,和音乐纸质文献被整理、编目、数位化后录入资料库遇到的四类元数据、特点,以及打造中文音乐文献资源总库(CMS)的意义、功能、设计、路径和愿景。而在讲解构建中文音乐文献数据库平台的必要条件时,他特别谈到规范档的构建,举例说明了我国民族乐器的缩略词的创立和意义。

最后,韩老师还特别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文献典藏,尤其是黄自手稿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展出的过程,以及在两岸音乐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下午第二场由上海音乐学院吉萨·贾妮珍教授继续讲解《本地及国际化的音视频档案馆工作网络》和《音视频档案馆的灾难管理》。她特别强调了音视频档案馆工作网络的重要性和不同地区档案备份的基本原则;在创建档案应急机制的时候如何平衡造成灾难的可能性和冲击度。她指出:档案是关于信息的,但不仅仅包括内容,也包括档案本身的信息。数字文件需要有一个详细的源数据的数据库,对灾难的管理要更加可靠全面。


下午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课程参与者来应对一些需要谨慎思考、计划的任务,以及紧急情况。由于该话题也涉及到音响档案工作可持续性,所有可以说整个培训的核心是:在这样一个日益信息化、具备了恢复拯救(音响)资源的技术环境下,如何将档案工作变得具有可持续性。


下午的讲座结束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前馆长、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钱仁平教授来到讲座现场看望了广大学员,并特别向此次项目的负责人萧梅教授、具体参与者韩斌老师和台湾师范大学的黄均人教授表达了致敬和感谢。他向广大学员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近年来的工作,尤其回顾了“华人音乐手稿的典藏与研究”项目的开展历程,从1927年建校到上世纪80、90年代老馆长的工作,以及近年来征集到的20世纪50多位作曲家的手稿,在华人作曲家文献的典藏和学术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重要成果,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国外的大量图书馆做了考察,对老文献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收集整理,并已经有了建立“音乐图书馆学”的理想。

钱教授还介绍了华人作曲家手稿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创立和主要工作,尤其是对黄自、萧友梅手稿的收集整理与展出等。他最后指出,珍贵音乐档案的保存,不仅有音乐的意义,也有文化的意义,这项工作保存了历史,就保存了文化的血脉。他向所有讲座教授和学院表示祝贺和感谢,期待大家将来在音乐文献领域有更多的贡献。


活动现场

文字:杨琛

摄影:刘桂腾、王晓东


活动回顾:

【第一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第二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第三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