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第三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作者:发布时间:2019-08-15

【第三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2019年8月14日是培训的第三天,虽然稍显人困马乏,但学员们的学习劲头依然饱满。当天仍是四场讲座,上午的讲座分别由黄均人教授和马丁•费舍尔先生担当。


黄均人教授的讲座题目是《音乐典藏之国际参与及概况》。共分三个部分:一、缘起;二、国际音乐图书档案代表性社群;三、社会剪影。他首先用形象的“金字塔形”来描绘音乐档案工作的架构,保存历史和记录当下的“档案资料”是根基;以音乐学和档案学为操手的“科学化管理”是途径;当然还需“理念与方法”的上层把控,才能“不会见树不见岭”。

他从自己的学习经历开始引入,介绍自己如何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结缘,又如何在台湾师大成立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他详细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国际音乐典藏社群(编者译:机构),如国际音乐图书馆档案馆与文献中心协会(IAML 1951);录音文献典藏协会(ARSC 1966);国际声音与音像典藏协会(IASA 1969),以及它们的组织架构、参与方式、特色、贡献及技术文件。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维也纳留声机(编者译:音响)档案馆;卡内基厅档案馆、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史密森尼民俗生活与文化遗产中心,分别赋予了“开疆辟土”、“开花结果”、“永续经营”(编者译:传承发展)之不同的历史定位。最后,通过分析、比较、自省,他总结出四点:1、基础建设很重要,尤其是人才培养;2、要有保存策略;3、要促进教育为目的的公众广泛使用;4、永续经营的方案。


马丁•费舍尔先生的讲座题目是《为纹理唱片的传输和数字化创造最佳回放效果的要诀与技巧(1)》。虽然有凌嘉穗博士帮助翻译,马丁还是运用了尽可能多的表达方法,如画图法、拟声法、手型演示法、视频再现法、实物展示法……,但是代价惨重,烧坏了一台唱片播放器(前一晚准备讲座时忽略了电压问题)。好在学员们对所讲内容非常感兴趣,针对讲的内容互动了很多问题,算是对高额代价的回报吧。

介绍完唱片机的工作原理后,他结合视频讲解了几个具体的问题:1、湿盘播放法;2、唱针的选择;3、唱片“漂移”问题的解决办法;4、扭曲唱片的修复。其中,很多观点和建议让学员们出乎意料,如“脱掉白手套”。这是对去除唱片上面的蜡质浮出的建议,“简单粗暴”的徒手操作让大家心头一惊,想必这就是艺高人胆大,尽管有此顶级密授学员们表示以后还是会继续选择“外包”的方式对珍贵唱片进行物理保护,湿盘的试剂选择也会审慎为之,因为这些操作需要相当的专业技术才行。唱针的选择和唱片的漂移扭曲处理算是学了一手,还是敢于尝试一下的。


下午的两场讲座分别是曾子嘉研究员的《音乐文献典藏工作技术与流程——分类、编排与描述》和马丁•费舍尔的《为纹理唱片的传输和数字化创造最佳回放效果的要诀与技巧(2)》。


曾子嘉研究员在讲座之初先给学员们3点经验之谈,即“处理工作的基本提醒”:准备工作笔记;尽量收到完整档案后再一并处理;总是使用铅笔(是脱酸铅笔哦)。此后她用丰富的案例逐一解释、分析了:1、档案的控制层级;2、音乐文献的分类;3、文献编排原则;4、保存工作;5、数字化规格和流程等问题。关于“需有逻辑性”、“注重脉络”、“One copy is no copy”(编者译:一份备份等于无备份)的再三叮嘱,不仅在文献编排上很受用,在整个工作环节都尤为重要。对于保存空间的选择、修复的具体操作、手稿档案的描述方式、档案空间的计算等细节都面面俱到。

马丁先生下午的讲座先回答了学员们中午汇总的几个问题:(老师学员们的午休都是在思考中度过的)1、碎裂唱片的修护;2、推荐两款数字化软件;3、使用降噪软件对声音的影响;4、钢丝录音带的处理;5、湿盘播放法的适用范围等。此后的讲座主要是针对唱针的类型及与唱片的对适情况展开的。之后又是热切的提问和频频的互动,甚至探讨了学科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关注。最后,台上台下无不感慨,虽然我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虽然需要不时的手舞足蹈和看图说话,但是我们懂彼此,因为我们Speak the same language(编者译:我们是一群志同道合之人)。

文字:贺志凌

摄影:刘桂腾、王晓东


活动回顾:

【第一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第二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