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第二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作者:发布时间:2019-08-14

【第二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2019年8月13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项目进入第二天。课程仍然分上午、下午及晚上三个阶段,薛理桂、刘桂腾、曾子嘉及凌嘉穗四位主讲导师分别就资料建档、影像文本、文献典藏工作技术及档案建设实例等内容为大家带来4场讲座。


上午首场由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薛理桂教授为大家做《音乐家之脉络(context)与内容(content)资料建档》讲座。他首先对档案定义、范围及特质进行界定和总结,对档案的两种属性进行了辨析,他认为:音乐档案区分为两种属性——“脉络(context)”及“内容(content)”。脉络(context)主要与音乐档案的产生者(creators)相关,即要先查明音乐档案的来源,再将同一来源的档案集于一处,这一过程分别遵循了“来源原则”和“全宗原则”,而内容(content)则指音乐档案的内容描述,须遵守一致性规则。通过音乐档案产生者资料的建档,可以保存音乐家的完整脉络(context),包括个人资料、求学背景、职业、创作过程、演出资料等,而通过音乐档案的内容(content)完整建档,可以提供当代及日后有兴趣人士查检音乐档案。最后,他对国际档案通用标准(ISAD(G))、英国档案描述标准(MAD)、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的不同标准的历史、目的、架构、规则及特色进行了一一详解,并以多地档案馆为例,以实例介绍和说明了人物(音乐家)权威档及档案控制的三个层级。


上午下半场由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刘桂腾教授主讲。他从影像手段记录萨满音乐的田野实践为基础,对探索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影像志理论与方法提出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影像文本体例:“纪事本末”与“DV笔记”》一讲,从提出“源数据”与“元数据”两种数据类型形成过程对数据的采集和编辑的多年经验进行了分享,尤其对编目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例举。讲座中刘桂腾教授提出影像文本表达诉求有不同差别,这也是形成影像文本传播和学术表达的两种类型,即创作型和实录型。他认为,实录型影像文本的呈现方式又分全景式纪录和碎片式纪录两种,两者分别以事件和人物为中心,即“纪事本末”体和“DV笔记”体两种。前者呈现方式的结构方法要建立事件时空关系,讲求事件的连续性和客观呈现,属于音乐影像志中的“文献纪录片”,而后者不追求事件的“正面”呈现,致力于事件“背后”成因的深度开掘,通过访谈方式追索事实真相与本源。他以自己的实践——青海民间舞蹈《热贡藏族勒若<拉什则>(四合吉)》和《云朵上:羌族释比调查笔记》影像记录,向大家传授二种实录型影像文本不同角度和不同表达需求的经验。


下午上半场首先由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字典藏中心曾子嘉研究员开讲。她的讲座《音乐文献典藏工作技术与流程——取得与评估》对国际音乐典藏共同遵循的标准与规范进行梳理,对音乐文献的获取方式如捐赠、征集等进行举例说明,并从音乐文献典藏工作原则及技术流程的三个方面:取得、评估、登录清点为主要内容,为大家分享了很多实践经验。讲座中提出诸多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如呈现历史原貌、探究精神以及细心、耐心等工作方法,“三S”工作原则: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单纯化(simplification)、系统化(Systematization)等。对于在有限资源下如何评估文献与馆藏发展政策相关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希望这些工作经验能够对建构音乐文献的原则性框架及形成作业规范有帮助,在这些实在的工作内容和总结中得出有效的理论方法并运用于实务中。


下午下半场主讲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候选人凌嘉穗,她以《音像档案建设的国际方法与经验——以IASA为例》一题从“Archives”一词解读开始,梳理“音像档案”的发展历史、核心议题及“音像档案”之于民族音乐学的作用及价值,并分析了“档案倦怠”与“档案热”两种现象及其原因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反思。随后,她以自己2019年的“南非之旅”,详细介绍了自己在IASA南非工作站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与心得体会。讲座中通过大量工作图片直观地展现了南非多家不同性质的档案机构音像档案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作业的方式方法,分享了他们在档案保护保存、研究共享、以及“遣返”等当代应用中所用的手段和形式。此外,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分享了诸多实践经验的同时,凌嘉穗还从如何“赋活”遗产的角度强调了“访问”(access)之于音像档案建设的重要性,这些对当前国内的音乐类音像档案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借鉴价值。


晚上学员研修项目分享与交流活动中,来自京、川、闽、辽、陕、鄂8位学员对两日讲座的学习收获进行了发言。8位学员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有音乐高校图书馆、研究中心教师,还有来自地方艺术研究院所工作人员,大家共叙近日讲座收获,并从工作实践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音乐档案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进行深入地交流,萧梅教授就各位学员的发言分别做了呼应,对学员近日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进行了说明,并介绍了多年前音乐档案工作经验与实际情况。在对目前音乐档案处理与保存工作现状和环境表示关切和担忧的同时,她仍旧鼓励大家:要坚守这一“看不见的战线”。


活动现场



文字:马国伟

摄影:刘桂腾、王晓东


活动回顾:

【第一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