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第一日】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

作者:发布时间:2019-08-13

2019年8月12日上午8点,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在上海音乐学院中415教室正式开班。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教授出席并发表讲话。首先他对珍贵音乐档案的价值和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档案对我们了解与记忆音乐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既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音乐家手稿等珍贵历史档案。由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此次面对全国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专门人才的档案处理与保存培训班,是恰如其分的。

同时,他也对具体承办此次活动的“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教授,“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韩斌副研究员,以及参与此次培训活动的特邀讲师们的工作表示感谢。


在上海音乐学院韩斌副研究员的主持下,来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代表谷丰和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分别做简短的致辞。随后廖昌永院长,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全体讲师与学员合影留念。培训班课程正式开始。

课程首先由萧梅教授的影音档案课程“民族音乐学学科历史中音视频资料的收集与管理”开始。在课程开始她首先以录音录像技术的发明与使用对于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核心性意义作为开场白。因为以往的音乐记录与保存除了口头方法外主要依赖纸质媒体如乐谱等形式。乐谱等更多以记录音乐作品,而与音乐表演等有关的信息在使用录音录像技术后才得以更为全息的收集。随后她就音视频资料收集与管理中的相关技术与观念,如记录的行为、方法、过程等内容做以介绍。对于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她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录音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做以阐述。随后她就音视频档案自身特性与收集、保存中的困难进行介绍。由于音视频载体格式与回放设备的多样化,使得这类档案的保存相对于纸质档案而言具有更大的挑战。

最后她从对档案收藏、保存、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意识提出更高要求;交叉学科专业渗透在历史录音档案保护中的重要性;国际标准与中国历史音像档案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对国内外相同领域实践的重要补充等四方面内容做以总结。


第二位讲课的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韩斌副研究员,他的题目是音乐纸质文献概要:定义、范畴与研究。一共分“文献、档案与音乐纸质文献的概念”、“分类”、“载体形态的演进:从手写到印刷,从私藏到出版”、“典藏机构的演进:从修道院到图书馆”、“研究的进展”以及“数字环境下的音乐学研究”等方面内容。

对音乐纸质文献来说,主要指由个人、家族或团体所产生,记载于纸质类载体上,以音乐为主体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非正式出版文件。其类别包含手稿,书信,影音记录,田野笔记等。随后他以西方作曲家手稿的辨识与研究,典藏机构的历史演进,从真伪鉴别、乐谱编订、本体分析、主题目录等方面研究内容的进展和数字化时代对于纸质音乐文献的挑战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提出音乐特藏文献的档案属性应该得到充分认知,音乐档案-音乐学交叉学科有着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纸质文献工作是学术工作,从业者是学者等观点。


下午的课程首先由中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所长薛理桂教授主讲。他的报告题目是“档案学与音乐档案”。分“档案的定义与类型”、“档案论”、“档案人的职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三原则之关联”、“档案来源原则”、“档案全宗理论”、“尊重原始顺序”、“控制层次”以及“图档博整合趋势”等方面内容。

他首先指出档案可有广义、狭义等不同定义。然后以中国从甲骨文开始的各种档案为例对档案的类型进行了详细介绍。“档案论”则是此次讲述的核心,以文件的周期,有何种价值可以成为档案,档案的基本原则,管理层级等几方面做以论述。文件的周期是以它的存在时间长短分为活跃档案与不活跃档案等两种。经过鉴定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才可以进入到档案馆长期予以保存。档案学中需要尊重“来源原则”、“全宗原则”以及“原始顺序”等三个原则,同时它们也是相互关联的。而以国际惯例来谈,档案可以分成全宗、系列、案卷和件等四个层级。最后他以目前国际组织中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逐步整合的趋势进行了介绍。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冯卓慧研究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与数字化保护”为题,从国家级非遗保护机构的角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与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实施原则与具体的保护案例。

首先他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分类问题以及其所具有的变迁性、系统性、抽象性与实践性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随后他提出非遗立档与数字化保护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本真性、便于管理和使用推广、主位客位相结合等方面的原则。随后,他主要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工作实践,尤其是近期“让古琴发声”项目的创新理念等对具体的保护活动做以介绍。


“让古琴发声”项目,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为形式,为以古琴等兼具文物意义与乐器属性的遗产保护做了富有启示的探索。这一工作通过对浙江博物馆藏“彩凤鸣岐”等三床古琴在博物馆式保存状态下与张弦后由琴家试奏进行现代声学技术分析,用科学手段得出经过充分演奏后的传世古琴,其声音品质相比传统博物馆式保存陈列状态下,会有明显的提高。作为乐器的古琴,演奏时对其最好的保护手段。


为了给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音乐院校,非遗保护机构与组织的学员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12日晚间,安排了研修学员项目分享与交流活动。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新疆、内蒙古、云南、浙江、广西、山西、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学员分别从自身从事的档案保存研修项目进展,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学习体会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与交流。为此次人才培训活动的第一天划上丰富而圆满的句号。


学员分享与交流(部分)





文字:关冰阳

摄影:刘桂腾、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