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论坛(综述二)】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第三、四单元)
5月5日13:00,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继续在教学楼南221举行。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由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刘桂腾主持。

本单元有四位发言者,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古新颖以及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三位同学:博士研究生张露丹、硕士研究生熊曼谕以及博士研究生郭羿努。
1.
古新颖《于暗夜中为作光明——“地水南音”学习体验》

如古新颖同学的发言题目所示,她的研究对象是广府南音中瞽师的代表性声腔——“地水”南音。在一年多的田野中,她跟随瞽师莫若文学习南音,并由此收获对南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田野经验,并特别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她举例分析了粤语发音吐字与南音歌唱的联系。此外,通过记谱以及学习,她感觉到自己对南音在认识上有所变化,包括在与乐师的配合中感受到南音是以演唱者为中心等。与此同时,她也对地水南音的审美要求——“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点评环节,孙静博士提出了三个问题,建议古新颖同学继续思考,包括“地水腔的腔韵特色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故事”、“作为卦名的地水在道教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为何地水南音由男性盲艺人演唱,是否可以通过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来探讨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吴宁华老师则建议她在汇报时应先对南音这一名称的历史脉络做梳理,此外,也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南音的生存现状以及它的腔调与悲、苦的关系。萧梅老师在补充了关于广东南音和福建南音的概念之后,肯定了古同学田野中 “双重音乐能力”的实践,并再次强调掌握语言的重要性。
2.
张露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否?——初次接触潮汕及当地乐人的体验与思考》

张露丹同学以潮剧的田野为例,从田野前的准备以及田野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家门口的田野”的反思。她以具体实例对“先入为主的观念与田野事实有出入”、“田野中似乎与音乐无关的故事”以及“口述史的部分失真”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她反思“当我们在一个熟悉的本民族自我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时,如何把握自己的角色?”
在她的汇报结束后,孙静博士简要交代了闽南及潮汕地区演神戏传统的背景,并对张露丹汇报中提到的《贞义留芳》是以神的生平事迹为内容提出疑问。与这部潮剧不同的是,大多数神戏是以公正审判为内容,那么这背后反映出何种文化逻辑值得我们思考。吴宁华老师表示期待看到后续研究中关于音乐与潮汕地方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论述。萧梅老师则根据自己在汕尾(海陆丰)地区的田野发现,补充无论在粤剧还是潮剧中都存在“曲班”的传统,希望张露丹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深入并有所收获。
3.
熊曼谕《叙述的选择——对上海苗族务工妇女音乐生活的追踪》

在本场发言中,熊曼谕同学向大家呈现了刚刚步入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学生在田野前对田野的憧憬与想象、真实踏入田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她的解决方案。从初次联系田野对象未果,数次去打工地和出租屋寻访,直到与他们共同回贵州老家,在田野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她意识到:跨出田野的第一步是“放下想象”,与田野对象真诚相处。田野不是获得音乐资料,而是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体会他们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体会到音乐的行为与当下不同状态的生活实践勾联出不同意义。
在她的汇报结束后,徐欣老师提问到“你刚才讲到,如果音乐人类学只剩下一个keyword(关键词)那一定是田野调查,那我想问,如果田野调查只剩一个keyword是什么?”熊曼谕回答:“人与人的交往”。徐欣老师由此继续展开对田野伦理的看法并针对上午会议中提到的田野“策略”——“认干亲”方式提出疑问。她补充,“认干亲不是田野策略,它也意味着责任。田野中最重要的是态度,是真诚的与人相处,而你和人的交往程度决定你的田野程度。”刘琪老师则对熊曼谕论述中展现的一段苗族歌词表示出兴趣,她认为其中反映出了多个生活世界的关系,非常值得分析。萧梅老师则补充了熊曼谕曾在专业课上汇报的关于“对田野对象是否产生影响”的困惑,她说到“当你过度思考对别人的影响的时候,你应该反思是否把自己当作与田野对象不同的人。”
4.
郭羿努《镜头里的“果若”——四川蒲溪尔玛释比音乐影像志田野的反思》

郭羿努同学以自己第一次音乐影像志的体验出发,为大家呈现了“拍摄新手”面对无准备的田野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策略。他分析了自己进入田野后拍摄的第一段影像,并借鉴海德提出的“三个完整”(完整的身体、完整的行为、完整的人物)的理论,认为这一段拍摄失败的原因正在于影像呈现中“三个完整”的缺失以及由于缺少田野前的案头准备,因而进入田野后“不知道拍什么”。此外,镜头的摇晃也使得这个片段在后期剪辑中无法使用。在努力尝试解决技术困难后,他也试图在田野中发现“拍什么”,并最终以呈现田野中的一个个事件为解决途径。而他所发现的事件——尔玛(羌族)释比的“果若”仪式中老释比的沉默(“不会唱”)以及一位田野对象的突然离场,使得这个仪式的状态以及不同角色之间的权力角逐凸显出来。他意识到,影像志也正是在这些事件的连接中得以呈现。
在点评环节中,徐欣老师认为从他的影像片段中可以看到田野中的人物关系,这种镜头表达很有意思。此外,汇报中提到的“田野预设影响拍摄”的问题首先是由于此次田野有任务限定,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打破田野预设”正是田野的意义所在。
刘琪老师则针对“人类学影像拍摄是否有共识”提出疑问,包括郭羿努汇报中所说的“镜头晃动”问题在人类学影像呈现的一个阶段中被认为是体现真实。此外,镜头表达与写作一样,也具有主观性。但是选择呈现的也是真实的,是带着学者的立场和学术背景去呈现的,也就是Partial Truth(部分真实),即“我是在场的,但我仍然表现的是真实”。
第四单元
在短暂的休息过后,会议进入了本次田野论坛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一单元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张玄老师主持。

本单元以仪式音乐研究为主题,有四位同学报告,分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江、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路菊芳、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宏以及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余丹。
1.
潘江《历史上丧葬仪式用乐形式在当下民间丧葬仪式中的积淀——以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丧葬仪式及用乐为例》

汇报中,潘江同学呈现了自己通过田野以及文献阅读,对湖南省平江县伍市镇丧葬仪式及用乐的分析。包括“清代平江县丧葬仪式用乐勾陈”、“当下平江县丧礼中的‘俗世性事物操办团体’”、“丧礼中的‘宗教性度亡团体’”以及“民间丧葬仪式对传统音乐形式的护佑”。而在分析之后,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应秉持历史眼光看待仪式音乐,仪式及用乐在本质上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对于仪式音乐的保护离不开对仪式活动的保护。此外,“丧葬仪式”等乡间传统习俗,为百姓间的交流、村落凝聚力的不断增强、社会的和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在点评环节,孙静博士首先进一步分析了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她讲到“丧葬仪式处理的是死亡问题,死亡是危险的,如何处理死亡的背后有着复杂和丰富的死亡观和灵魂观。”之后,她建议潘同学也要关注丧葬仪式中的特殊情况,比如“溺水”等死亡方式的仪式用乐是否有所不同,并提醒他注意这其中的复杂性。此外,也希望他关注仪式中人物的社会关系。
刘桂腾老师则表示,史学意识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是被忽视的,因而很高兴可以看到年轻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此外,丧葬仪式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而他的疑问在于“通过一个镇的丧葬仪式调查是否足以理清整个历史上的丧葬仪式在当代的积淀”。
2.
路菊芳《田野考察中的反思与互动——以彝族诺苏人的火把节和祭祖送灵仪式为例》

路菊芳同学关注的是四川彝族地区诺苏人的火把节和祭祖送灵仪式。其中,火把节活动是自2016年开始由官方主办,在此之前,该地区仅有祭祖送灵仪式。而在官方举办火把节之后,火把节开始成为凉山彝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她认为这一活动的出现从民族文化发展变迁的意义上看,超越了原有族群认同层面,展示了当代彝族政治生活中萌发的一种新的民族认同意识。
在她的汇报结束后,孙静博士建议她继续思考自己论点中“两个仪式体系与官方和民间的关联”以及这一论点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刘桂腾老师则提出,彝族火把节并不是孤立的个案,它和羌族夬儒节一样都很有中国特色。作为研究者应该指出这类活动在文化角色上的“危险性”,即应该思考“这种新的民族认同意识有没有趋利避害?是不是会带来何种好处?是否又存在弱化民族音乐特点的危险性?”此外,刘桂腾老师还认为此类活动可以与该活动原来的形式做比较。但需要强调到的是,作为研究者没有权力干涉它的变化。
3.
张宏《藏族“望果节”农耕仪式的田野考察》

张宏同学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西藏地区欢庆丰收的“望果节仪式”,并对其内涵、目的、仪式结构、发展历程做了简短介绍。她认为西藏农区各村镇的望果节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的研究应该考虑历时性的比较研究。其后,她分三方面做了报告,包括:一、分享与不同文化境域的三代人(有文化记忆的第一代、经历文化变迁的第二代、处于文化断层的第三代)交流采访的过程,对他们在此次仪式中的体验进行比较研究,来探寻仪式变迁与重构的过程,并思考宗教“社会等级”象征在逐渐瓦解的原因。二、展示与村民学习的仪式歌舞,对“他文化”进行转述,发现他们对仪式过程中的歌舞、音乐种类有不同的称呼,反思藏族的传统音乐可能具有类似的基本模式。三、总结在田野中遇到的问题,包括语言转译、局内人表述不一致等。
汇报结束后,张振涛老师首先针对该同学提出的疑问建议她尽可能寻找参照系,比如可以与另一村庄的同一仪式来对比研究。之后,张老师以仪式现场中心的“柱子”(立木)为例,强调应加强对于仪式内涵的挖掘。他讲到,“对于中国人而言,立木的意义重大,是祖先所在的地方,‘中国’的‘中’字也有这一含义。而围绕立木的左旋和右旋也有它的文化含义。”此外,他还建议张宏同学应该针对文化记忆的理论问题阅读更多相关文献。
其后,刘红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延续张老师所说的记忆问题,他强调要思考记忆的稳定性与真实性。他讲到,“即便是50后接受的传统已经很不传统了。”第二,要思考研究者的角色,是“扩音”还是“转译”。在田野中由于语言的原因,即便有翻译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三,对于仪式音乐的研究应该将音乐放在整体的context(语境)中研究。
4.
余丹《重庆市漆树坪村道士先生周青松迁階度职仪式调查报告》

在发言中,余丹首先对田野情况做了简单介绍,之后她从“所获田野资料”“仪式过程记录”和“田野工作总结与反思”三个方面展开报告。她通过对道士先生周青松为期三天的迁階度职仪式的记录结合访谈,在汇报中呈现了此仪式的仪程、局内人的相关解释,并从资料收集及整理、访谈技巧、以及局内局外的身份问题这三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田野思考。
在点评环节,张振涛老师首先肯定了该论题的意义和价值。他强调,大部分掌握民间知识的群体包括道士、说书先生等在传统观念中并不被认为是文化人,但其实这些民间知识的重要性决不次于四书五经,我们应该对他们重新评价。另外,他提醒余丹应关注并挖掘所收集的唱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活态样式。最后,针对她发言中提到的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一研究者身份的问题,张老师补充了作家赵树理写的“局中人”(赵树理:“要真正深入生活,做局外人是不行的。只有当了局中人,才能说是过来人,才能写好作品。”)他认为关于身份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定位。
刘红老师则对余丹同学提出了几个问题,“你在做这场报告前做了什么样的准备,是仅想讲此次田野还是在讲这个过程中也要讲道理?你觉得做这个报告你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此外,关于你谈论的局内与局外,实际上问题并不在于你不知道你的身份是什么,而是你不知道局内、局外的概念是什么。”最后,刘红老师建议余丹应该去除外围的概念与框架设定,而应该认真的观察,这是最重要的。
文字:尹翔
摄影:刘桂腾、郭羿努、张珊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