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论坛(综述一)】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第一、二单元)
“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该活动面向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广大学子,为其田野工作提供展示、交流与思考的平台,以促进研究及相关学科的深入与发展。“论坛”以“呈现·思考·互动·成长”为主旨。参与者以田野工作为主题,围绕田野中的视角、理念、方法、反思等环节展开陈述及讨论。
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于2019年5月5日(周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会议室/南楼221召开,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藏大学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各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硕士、博士16人,并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张振涛,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刘桂腾,广西艺术学院吴宁华教授,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琪,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教授,民族音乐系系主任刘红教授,音乐研究所徐欣副教授、音乐学系讲师张玄博士以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博士候选人、“鹦歌山居”读书会主持人之一的孙静担任评议和主持。
2019年5月5日8:00,第八届“全国硕博研究生田野论坛”在教学楼会议室召开。在会议正式开始前,萧梅教授首先隆重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与会学者,并对参会学生以及现场的听会者们表示欢迎。

第一单元
本次论坛的上午场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由吴宁华教授主持。
第一单元发言的五位同学分别是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硕士生岳子威、云南大学的博士生赵颖、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李巴达拉胡、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生李纬霖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马琦玥。
1.
岳子威《跨境外流回迁族群仪式音乐的田野反思》

在汇报中,该同学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田野点及研究对象。他所关注的十万山瑶族自治乡花头瑶有着跨境「中越」、外流「广宁省」、回迁「林场」的复杂的迁移背景,因而其音乐文化也显示出了复杂性。他为我们分享了三个田野故事:1.由田野联系人身份引起的2.不在场的唢呐与参与到仪式中3.三代人与正在整理的经书,并对每个故事所遭遇的困境与事件进行经验讨论与反思,在整体上,围绕于单一族群跨境在中国与越南地区两种文化与自身文化的碰撞,提出“文化混合体”的论点。
针对岳子威同学的发言,刘琪副研究员建议将“混合体”修改为“复合体” ,她认为“由于文化之间是交互影响,如果能把音乐和其他方面从整体连接揭示出来,用‘复合体’更恰当”。刘红教授则指出应该用整体性的思考把仪式放在整个社会状态里看待,要在仪式中看音乐问题,这样我们的音乐分析才是有意义的。
2.
赵颖《一个中缅边境景颇族村寨的音乐文化互动》

该同学从音乐文化互动的研究视角上进行思考,分享“熊勒堵的风笛军乐和文崩乐队”以及“张麻金和他的录音机”两个田野故事,前者着重分析两者差异性并试图理解与解释背后的文化逻辑;后者则藉由不同的三种音乐形式(象脚鼓、军乐与唱诗)在同一场域下相遇的事件进行分析,进而阐释边界、边疆的概念,并且重新思考“中心”与“边缘”、传统文化保护的主动权等问题。
针对赵颖同学的发言,刘琪副研究员认为赵同学对于使用 “强势音乐”的说法需要再进一步的思考,并且只将研究停留在对文化影响上是不够的,而应追问原因。刘红教授则强调民族音乐学田野与以往田野的区别以及“怎样的音乐分析才有意义”的问题。他以西皮、二黄的研究举例,强调对于固定的西皮、二黄的音乐形态研究是有意义的,但是关注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如何唱西皮、二黄更有意义。
3.
李巴达拉胡《田野返乡路——中蒙俄布里亚特蒙古族民歌调查》

该同学着重于从布里亚特人认知体系,结合其社会文化模式,分别使用“自表述”、“我表述”、“他表述”概念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她还提出了几点试图在考察活动中解决的问题:采用跨界、跨境的研究视角,探究中、蒙、俄布里亚特蒙古族,最后在思考中行进经由“问题意识行为”、“田野工作行为”和“深入反思行为”,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李巴达拉胡同学的发言,刘琪副研究员提出对“自表述”、“我表述”概念上需要更清晰的表述,另外,在谈论音乐和社会文化、音乐本体文化时则需要更多的田野数据来支撑整个论述。刘红教授则建议应将“自表述”、“我表述”、“他表述” 三者融入书写当中,另外,关于音乐怎么变?什么情况下变?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探究背后的文化意涵。
4.
李纬霖《异国他乡的田野路》

该同学藉由分享三个田野故事,阐述自身于田野中所获的体悟与思考,采取 “好奇”的心态进入田野,以正向积极的态度面对田野中所遭遇的困难,以自身通过认“干爹干妈”与“拜师”的经验,打破与考察对象之间的距离,强调透过“真心”与“诚意”打动考察对象,进而提出自身的思考:“我们”究竟能为局内人带来什么?如何回馈考察对象?
针对李纬霖同学的发言,孙静博士提出自身做田野时的想法,透过“混”的方式待下去,进而与考察对象拉近距离并消灭界线。张振涛教授对于李纬霖同学的发言提出了对下一辈的青年学者的期待与建议:“希望你们下一代人能实际在田野中长住一年半载,当个真正的人类学家”。最后,刘红教授补充提到:我们需注重田野伦理,不要只关注调查而忽略田野伦理的问题。
5.
马琦玥《“一张脉络图”的民族音乐学“阐释出口”》

该同学试图厘清民族音乐学“从音乐事象描述层面进入到理论阐释层面”问题,藉以寻求个人解决观念、路径与方法,内容以“四物乐”为田野工作为例,以两个案例进行分析。以建构 “脉络图”为始,从“实践深耕”、“理论深耕”两个维度相向而行,以寻求“民族音乐学阐释出口”的“本质契合点”,最终形成个人学理建构与阐释的基础与路径。
针对马琦玥同学的发言,孙静博士指出:“一张脉络图”是相当重要的,可以作为一个音乐概念去凸显音乐背后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张振涛教授提到:从戏曲戏剧改革的角度上思考,乐团在乐器的使用上逐渐丰富,但在民间却是恰恰相反,就是要一根弦,这些都是民间以简代繁,如果你能找到这些点的话,你也就获得所要的答案了。
第二单元
上午的第二单元由徐欣副教授主持。

第二个发言单元的三位同学分别是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张颖、中国音乐学院的博士生谢万章以及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硕士生王诗卉。
1.
张颖《田野寻踪:步步深入与反身思考——基于对蒙古族土尔扈特长调田野考察的回顾》

该同学围绕于新疆塔城地区的土尔扈特部进行发言,在对先前土尔扈特部的田野考察工作进行回顾与梳理,并由此获得一些思考与反思。由“当头棒喝”的访谈转而对于“长调”的关注:何为长调?谁的长调?长调如何回应生态?认为长调悠久自由,是口述文本的历史长调不仅描绘生活场景,也是维持族群制度和认同的纽带。
针对张颖同学的发言,刘桂腾教授提出:我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变迁”,伴随外部环境的改变,它如何回应?而回应的环境是什么?这都是我们作为民族音乐学者应该关注的问题。萧梅教授针对张颖同学提到的“知识解构”问题进行响应,同时也提出了对青年学子的期许:“我们整个中国音乐的知识,不能仅仅建构在前一代人考察的基础上,期许新的一辈能更新我们所认知的少数民族音乐”。
2.
谢万章《学不会的鹰笛:库斯拉甫田野工作反思》

该同学围绕于 “一本书”所引发一连串身份重构的事件,从原先认为具有族群记忆和民族认同的考察对象,到“我跟你讲的,都是书上写的” ,一下子跌入田野谷底中,最后回到音乐 “麦西来甫” 的研究中,在将音乐事项进行梳理与图像表述后,却意外发现当中透露着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使得整个考察有了重要的突破口。
刘桂腾教授结合谢万章同学的发言,认为谢同学的考察对象本身也是“新类他者”的体现,意指这些游走于本体文化内外的传承人,并且提到只有深入田野,才能引发思考。萧梅教授发言时提到镜头的运用也间接说明了一些问题,另外也肯定谢万章同学关注“人”的角色问题,经由理解“人”的角色去阐释整个文化背景,最后提到建构身份认同的问题,这恰巧说明了“文化复合性”,不同的解释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叠加而成,这正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许多线索。
3.
王诗卉《新疆沙湾县哈萨克族婚礼音乐的当代表述》

该同学以县城文化、村落文化和牧场文化三者地域结构性差异作为研究视角,分别呈现三种婚礼仪式音乐:“哭嫁歌”、“ 加尔加尔”、“ 别塔夏尔”,进而阐述音乐形态与生态环境间的关联性,最后也提出了几点对当代哈萨克族婚礼音乐的文化适应反思,并且认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在于:适应与整合、传承与发展、民族与现代,三者正在逐渐构建当代哈萨克族婚礼音乐。
针对王诗卉同学的发言,刘桂腾教授指出,除了分析区域性与结构性的变化外,更应该再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能找出三者文化变化的原因。萧梅教授则提到除了关注于变迁中的差异性之外,事件背后的文化意义、家族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挖掘。最后,徐欣副教授认为对于“加尔加尔”认定的问题,也值得王诗卉同学深入探讨。
会议现场





文字:游秀莲
摄影:刘桂腾、郭羿努、张珊
主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