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15:30,在上海音乐学院中603的教室里,大家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音乐大师吴蛮。早在上课之前,不少同学已经阅读了《丝绸之路上的琵琶行——大师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虽然书中已经把吴蛮老师的音乐人生介绍得极其详尽,但同学们仍旧充满了好奇。
吴蛮其人
吴蛮,国际公认及名扬世界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和中国音乐大使,一位时代性的文化创业者。其艺术成就早已超越琵琶演奏家角色,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独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及文化使者的国际职业音乐家的生涯。2017年获美国格莱美最佳唱片奖及7次提名最佳演奏和最佳专辑奖。委约及首演了百余首琵琶新作品,赋予琵琶在传统和现代音乐中的新角色,开创了新领域。2013年,荣获《美国音乐》“全美年度演奏家”奖,这是有史以来该奖项首次颁给一位非西方器乐演奏家。 主持与参与项目涵盖众多艺术领域,合作对象从民间艺人到国际名家,诸如著名的克罗诺斯四重奏、纽约和芝加哥交响乐团,以及马友友丝绸之路乐团等。通过音乐合作打破了文化边界,体现音乐交流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作为马友友丝路乐团发起人之一,《波士顿环球报》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吴蛮属于极少数改变他们乐器历史的艺术家之一。”作为主角之一,吴蛮在丝路乐团的纪录片《陌生人的音乐》中讲述自己的故事和中国当代文化变迁发展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丝绸之路上的琵琶行——大师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洛秦 编)
本书是关于琵琶演奏大师吴蛮的一本全方位立体读本,收录吴蛮的文字、影像、传记,以及音乐界知名人士、媒体关于她的书写和评论,并随书附有吴蛮演奏曲目的光盘。
琵琶可谓中国国乐中的瑰宝,它随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深入人心,并在丝路沿线各民族音乐的融合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敦煌壁画中最抢眼的就是这种外形优美的乐器。大师吴蛮将琵琶这样一件中国乐器带上世界音乐舞台,并和马友友一起在丝绸之路音乐演出计划中扮演着文化大使的角色,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即兴之前
本次工作坊是上海音乐学院2018年秋季新开研究生选修课程《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系列工作坊的第七场。是以,工作坊的主题“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紧扣“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绎”。讲座初始,吴蛮就此提出了两大问题:传统音乐是什么?器乐的特色是什么?
她首先将“传统音乐是什么”简化为“传统是什么”?有同学答道:老祖宗留下的经典。她又接着提问:经典的价值在哪儿?又有同学答道:经典的价值在于传统。似乎转了一圈,问题又回来了。
关于“器乐的特色是什么”,她将其具化为我们熟知的每一件乐器。譬如扬琴的特色是什么?有同学答道“刚柔并济,可伴奏可独奏”。这回答听上去好像很全面,却总觉得差了些什么?吴蛮老师继续说道:那么中国的扬琴,和其他地方的扬琴又有什么不同?其实器乐的特色,就是(音乐)语言。
可以说,吴蛮老师的“发问”为我们带来了别样的思考与感受。至于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吴蛮老师提及了传统音乐新视野和演奏者的创造力。在她看来,演奏者的创作力尤为重要。而身为学院派的我们,似乎早已遗忘了这一点。身为演奏家的我们,习惯了看谱视奏,习惯了奏出作曲家心目中的音声,却遗忘了演奏者本身也应是一位创造者。而作为当代音乐家,演奏者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即兴、传统音乐与多媒体艺术形式的体验、多艺术形式合作(吴老师特别强调,她愿意用“合作”及“融合”,替代“跨界”)等方面。

即兴之时
此次工作坊,即兴可谓是重头菜。在玩即兴之前,吴蛮老师提及了即兴最常见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无谱直接来,事先毫无任何准备,仅就当时的感受进行创作与演奏,此种即兴相当考验演奏者的技艺以及合作者之间的默契程度;另一种则是脱胎于小曲儿或者是音阶,从朗朗上口的曲调中汲取音乐元素加以发展与变化。此次工作坊所尝试的即兴:由吴蛮老师与器乐表演专业同学临时组成的室内小乐队以《无锡景》头两句作为框架,展开即兴演奏,涉及到的乐器有琵琶、扬琴、古筝、二胡、非洲鼓、钢琴,还有人声。
演奏者们先是反复了四遍熟悉旋律,然后依次发挥。事实上,往往还没等到第四遍反复,即兴就已经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少有即兴经验的同学从有些被动变得一点点主动起来。同样,我们也进行了三次即兴。
在第一次即兴中,演奏者们大多没有放开,谨慎小心,不仅缺乏强弱张力,也未对原有的音乐素材进行较大发展。作为听者,倒不觉得像是一段即兴曲,反而像是一段改编曲。无谱、无排练、无指挥,显然作为“学院派”的我们并不是很适应此种“三无”的演奏方式。因此,虽然不乏专业优秀者,但大多乐器仍未发挥出自己的语言。
就此,吴蛮老师反复启发,并给了参与演奏的同学一些建议,她说道:“即兴演奏是一定要互相听的,你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决定你要出什么音,出什么材料……而紧接的下一个人要决定你的素材跟上一个人要一样还是不一样”。

在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第二次再玩儿,便变得不再呆板。首先是有了钢琴所奏出的引子与尾声,不再“开门见山”、“无疾而终”。音乐在整体结构上也变得更为完整与有张力。而在solo方面,大多乐器都展现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器乐语汇。
扬琴作为勇敢的第一位即兴者,在旋律上,演奏者在五声音阶里加入了四度和弦,增加丰富性;在节奏上,开头用了大切分,中间用了附点;在技法上,亦听到了具有扬琴特色的弹轮跟清脆的反竹。不过圈子画的不大,还是在提醒听众《无锡景》的主题旋律。
但从扬琴到二胡的链接,即兴的趣味由此开始。演奏者选择一种鱼咬尾的链接方式,从扬琴最后一个“do”衔接到二胡的“do”,只保留了这么一个音的串联,随后便开始她的即兴部分。演奏者在衔接的“do”上拉出一长弓,拉低乐曲的整体速度,把音乐从扬琴的跳跃、颗粒、带有丝丝喜悦的音响感拉到二胡的绵密、线状、带有轻微拉扯的音响感中。而就是这一个音的变化,演奏者用弓法展现了乐器的语言,同时把观众的耳朵牵引到二胡上,前后对比的跳脱使得即兴的趣味性凸显出来。通过对某一个音、某一个素材相似轴上的转换,成功的接替上一个solo的演奏。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与积累,第三次启航自然而然的更为自发与生动。这一次的即兴没有给出固定旋律与音阶,整体类似于情绪氛围即兴。开始时,大家都在小心翼翼的等待第一位solo给出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在等待中,“打击”乐器便成为了很好的融入方法。在这一次的即兴中,演唱者与鼓手进行了快几轮对话后,大家还没有能找到能切入的旋律线条时,扬琴和古筝先后开启了“打击乐”模式,把旋律的音响感完全交给了人声,自己则敲击琴板来融入演奏。而等到在演唱者solo部分接近结束时,再出现一个主旋律领路人,把大家从混沌的音响中再带出来,或在低音区中突出几个高音创造新的音响旋律;或是在低音区拉低整个音乐的节奏速度,再次变化。
音乐始于非洲鼓与人声,终于欢声笑语。呼麦、民歌、戏曲元素甚至舞蹈都在即兴奏乐的过程中出现。真正的即兴理应如此,在演奏者“玩”起来的同时亦带动整个教室的听众们都参与进来,充满感染力与魅力。


即兴之后
当然,颇具趣味并渐入佳境的三次即兴也带来了同学们的反馈与思考。从上面的几组即兴,我们可以总结道:作为即兴演奏者,最少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能倾听与辨识他人音乐风格;2、有一套演奏自己乐器的熟练的手活;3、能贴近一种风格串联到自己手上,自然的衔接演奏;4、也能“让”出位置,灵活切换。
不少同学表示,即兴演奏的趣味不仅在于听者也在于演奏者本身。因为无谱,所以时刻充满着变化。因为变化,所以你必须聚精会神。曲调在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重复,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对于听者还是演奏者,这都是一场头脑风暴。
此外,课程发起人萧梅老师与吴蛮老师都一再强调“手上的活儿好才能玩得开”。的确,演奏者只有具备坚实的演奏功底才能在即兴中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作为难以即兴的“学院派”,是我们的活儿不好么?或许我们应对现今的有谱的演奏方式与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找回演奏者创作的职能。
无论如何,吴蛮老师在工作坊中,带领同学们回到表演实践和现场作乐,让大家充分感受在各种碰撞中绽放着的传统音乐魅力。只是我仍思考着萧老师在工作坊结束时提出来的一个问题:相比较于玛卡姆、拉格……如何捕捉汉族音乐面对即兴的“ground”?

文字:郭茹心
摄影:刘桂腾
编辑:熊曼谕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萧梅教授团队“生态音乐学研究”建设项目) | |||
往期回顾:
【工作坊综述】再现之外——谈琵琶专辑《摆》与《蓝·掉》的创作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