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综述(六) | 第25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专题研讨会“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第六组发言综述

作者:发布时间:2018-12-29

  

 
      11月30日下午13时30分,本届研讨会第6场论文发表在学术厅进行。本场研讨由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教授主持,三位发言人分别是来自科伦坡视觉和表演艺术大学的青塔卡·P.麦代各达博士(Chinthaka P. Meddegoda),尼泊尔民间乐器博物馆的拉姆·普拉萨德·卡德尔博士(Ram Prasad Kadel)和泰国合艾宋卡王子大学文学院的热瓦迪·黄颇博士。(Rewadee Ungpho)三篇文章以东南亚斯里兰卡、尼泊尔、泰国当地的传统复合簧管乐器为研究对象,对乐器形制、制作工艺、演奏方法、源流以及文化属性展开讨论,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南亚各地区流行的复合簧管乐器及其文化特征,并对研究丝绸之路音乐传播提供了相应的方向指引和证据支持。


 

 

 
一、斯里兰卡Horanewa的文化功能(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Sri Lankan Horanew)

 
论文发表:

 
      P.麦代各达博士的文章主要以斯里兰卡当地双簧管——Horanewa为研究对象,Horanewa最早起源自西亚,后传入斯里兰卡。在当地,Horanewa象征着斯里兰卡文化语境中的“灵性”和“地方性”。P.麦代各达博士主要针对该乐器的结构、功能、曲目、演奏技术和历史展开演讲,首先是对该乐器基本形制和制作工艺的介绍,Horanawa由四个部分组成,按当地称谓分别是:ipiyawa、nalli kura、horane kanda、mohoppuwa,其中管身的主要材质是动物的角、植物或木材,该乐器制作方法是当地民间口头流传至今的。值得一提的是,斯里兰卡北部的Horanawa由棕榈叶制成。

 
Horanawa各部件名称

 
      接下来,是对Horanawa在当地使用场合的介绍。具体而言,该乐器主要在传统戏曲、民间游行集会和宗教仪式中出现,不同场合中的形式和功能也有所区别。如在前二者中,该乐器主要用于三种舞蹈的伴奏和传统鼓乐演奏,而在宗教仪式中,Horanawa通常与传统的斯里兰卡鼓一起进行合奏。仪式演奏顺序为首先念出两句诗句,然后配合斯里兰卡鼓进行演奏。当然,仪式演奏也包括一些戏曲以及舞蹈的元素。例如,在牙庙祭拜仪式中会用到Horanawa和鼓。
 斯里兰卡殖民时代的Horanawa演奏图像

 
牙庙祭拜仪式

 
      Horanawa的演奏方法在斯里兰卡当地保持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尤其是北部和南部,演奏方法的差别较为突出,但主要以循环呼吸法为主。在曲调方面,Horanawa演奏的旋律通常取自当地名民歌,此外,有一部分是由演奏者自己创编。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对Horanawa传承的介绍。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该乐器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年轻人对于Horanawa的演奏没有太多的兴趣;第二,Horanawa的演奏法具有一定的难度,不易被初学者所掌握;第三,当地人不具备通过传播和传承保证该乐器持续生命力的意识。

 
互动问答:

 
刘勇:请问该乐器的开孔有什么规则吗?如果有,是基于什么因素?PPT展示图片中类似号筒的乐器也是双簧振动发声的乐器吗?感觉应该是号嘴振动发声的乐器。
P.麦代各达:根据我的田野调查,Horanawa的开孔其实并没有具体的规则,各孔之间看上去是等距的,但没有规定一定要等距,也可以是不等距的。关于类似号筒的乐器,不是来自于斯里兰卡的,是南印度的,也有可能是巴基斯坦的。一共有三种类型的乐器,它不是双簧类乐器,应该是唇振类发声的。

 
提问人2:请问PPT中有一张图片出现了女性演奏家,请问是什么时代的?为什么是女性?有很多历史材料说女性可以吹肖姆,但是我没有看到任何证据,不知这幅图片是什么情况?
P.麦代各达:图片的时代是斯里兰卡殖民时代,但不一定是女性,因为那时的演奏者为了吸引观众,会采取男扮女装的方式,所以不一定真的就是女性。

 

 
二、尼泊尔的双簧管乐器(The Double Reed Instruments of Nepal)

 
论文发表:

 
      卡德尔博士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尼泊尔当地的复合簧管乐器,由于尼泊尔有各种各样的姓氏和种族,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民间乐器制造者便从昆虫和鸟类的声音中得到启发,制作乐器时倾向于模仿自然的声音,尤其是双簧管类乐器。本次卡德尔博士展示了尼泊尔民间乐器博物馆所藏20种复合簧管乐器,其中有13种是用循环呼吸法演奏的,5种乐器是双管形制,剩余2种为双簧乐器。

 
      首先,卡德尔博士以演奏方法为标准,对当地的复合簧管乐器进行了分类,一类使用循环呼吸演奏法,共有5种乐器,结构是双管和双簧。另一类是允许停顿呼吸的乐器,其中第一种类型通常由烟熏棕榈叶折叠而成,第二种由嫩竹簧片制成,在侧面装入削薄的银片,其中夹入一根人的头发以保持簧片打开。

 
      接下来,卡德尔博士介绍了乐器的制作工艺。在尼泊尔传统观念中,任何树木都可以制成乐器,但选择制作乐器的管木只能在特定的树上切割,并且由祭祀择良辰吉日进行制作。制作时,需要举行仪式,通过唱颂经文获得神灵的许可来切割木材,并随后决定制作乐器的正确时间。在第一次演奏新乐器之前还会进行另外一种特殊的密宗仪式,祈求妙音天女附灵其中,为新的乐器添加生命力,这项仪式最常在当地德赛节第9天进行。

 
      乐器通常由印度红木、竹、葫芦、椰壳或者动物皮制作,乐器管身为长直或弯曲形,管身前端装有金属碗口,形状类似曼陀罗花。当需要弱音演奏时,如葬礼仪式,碗口可以被卸下。尼泊尔是唯一一个拥有弯曲木管乐器的国家,如Sahane Baja、Sahanaa、Sahane,这类乐器有圆锥孔,制造过程当中弯曲管体被纵向切成两半,以便能够精准地钻孔,然后将两部分管体用鱼胶粘连,并用竹树皮做的带子进行固定。为保持乐器的使用寿命,可以将乐器浸入凝乳酸奶或者黄油中让乐器保持最佳状态。

 
ahane Baja的部件
 

 
Sahane Baja的簧片和吹嘴(笛芯)

 
      紧接着,卡德尔博士分析了尼泊尔复合簧管乐器的文化属性和功能,根据尼泊尔的传统观念,宇宙由五种元素组成,地球、水、空气、火和天空,所有管乐器都被认为是属于天空的元素,并且演奏这些乐器可以净化宇宙中的天空元素,对于整个宇宙产生治愈的效果。双簧乐器是单独演奏的,有时也与其他乐器一起演奏,特别是其他的管乐器和鼓。牧人用它来表达情感,驱散孤独,安抚和驾驭动物,或与其他牧人交流。旅行者和商人随身携带这种乐器,在路上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所有聚会和节日当中,双簧乐器响亮的声音可以吸引人们参加聚会。

 
      复合簧管乐器分布包括整个尼泊尔全境,从喜马拉雅山脉再到中部地区,包括西部山区和东部山区。在当地文化中,复合簧管乐器被认为是优于其他所有乐器的,被称为乐器国王或者乐器之王。加德满州王室音乐家在日初之前用它来迎接神灵,甚至通过向寺庙捐赠这种乐器来祈求战争的胜利。

 
      最后,卡德尔博士谈到,复合簧管乐器在尼泊尔很受欢迎,尤其是掌握循环呼吸法的演奏者要比其他演奏者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一个掌握循环呼吸法的演奏者在仪式上演奏时一般会戴上白色头巾以显示其地位。但遗憾的是,目前精通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保护和支持,导致这项演奏技艺面临失传的可能。

 
互动问答:

 
刘祥�j:最后一张图片中的乐器孔位非常高,为什么?
卡德尔博士:是的,一共有9个孔。较高的孔位有的时候可能不会被使用。一般都是使用中下部的孔位,因为这个区域演奏出来的音高相对固定。

 
安妮·范·奥斯特罗姆:对于当地年轻人来说学习吹奏这类乐器很难,因为我们发现很少人愿意学习,为什么?
卡德尔博士:目前尼泊尔的音乐受外来影响较大,很多学校都停止开设此类专业。当人们在移民中时是很难学习这种音乐技巧的,他必须要沉淀下来。很多年轻人想向外发展,而且在当地也没有足够的支持提供给这些年轻人。几年前我和教育部向政府建议建立一些民间音乐的资助项目来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政府也接受了建议,开设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乐器等专业,但是学习时间非常有限,每个专业年限仅为一年。
      另外,尼泊尔当地演奏者的收入与寺庙修建有直接关系,因为寺庙建成后会有仪式奏乐活动,但近年来政府回收土地后不再进行寺庙修建的用地规划,这样一来,能够演奏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这些人即得不到政府的扶持,也没有寺院的赞助,直接导致学习演奏的人数骤减。

 

 
三、乐器的保存:Pi Gayok(Preserv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Pi Gayok)
论文发表:

 
      黄颇博士的文章主要是对位于泰国南部少数民族Urak Lawoi族类似武术表演的Muay Gayok中伴奏的双簧管乐器——Pi Gayok的研究。

 
      首先,她介绍了Urak Lawoi族、Muay Gayok以及Muay Gayok之间的关系。Urak Lawoi族是泰国南部三个少数民族之一,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聚居于安达曼海岸群岛和皮皮岛,以捕鱼业和旅游业为生。Muay Gayok是Urak Lawoi族的武术,Muay Gayok会在不同的场合进行表演,比如献祭,祈福等宗教仪式或者作为展示Urak Lawoi族艺术和文化。在Muay Gayok表演过程中,通常由Pi Gayok、Klong Ton(鼓)、Mong(锣)和Mai Kae(敲击节奏的木拍子)为其伴奏以烘托气氛。Pi Gayok中的“Pi”在泰语中是“拳击”的意思。Pi Gayok的旋律主要有三种,分别用于告别仪式,Muay Gayok表演和休闲、娱乐场合。

 
Muay Gayok表演

 
      接着,黄颇博士分析了Pi Gayok的结构和制作工艺,Pi Gayok由纯手工制作,是一种有4个簧片的木管乐器,簧片由当地的棕榈叶制成,管身为樟木一类的软木,内径呈锥形。Pi Gayok的长度约30厘米,碗口直径9厘米。管身正面开6个指孔,背面开1个指孔。

 
Pi Gayok的部件

 
      第三部分,是关于Pi Gayok的传承问题。目前,Muay Gayok主要在Rawai海滩演出,并且只有少数演奏者可以演奏Pi Gayok。但如果没有Pi Gayok,Muay Gayok的伴奏乐队就失去了旋律乐器,因此Pi Gayok在Muay Gayok表演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是不可或缺的。但遗憾的是,掌握Pi Gayok演奏技艺的最后一位演奏者已经去世,意味着制作和演奏Pi Gayok的技艺目前面临失传的可能。为保护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黄颇博士的团队于2017年制作了乐器的仿制件,乐器尺寸与演奏音色与原件基本接近,管身改为硬木,簧片材质也由之前的棕榈叶改为泰国芦苇。
 
已经去世的最后一位Pi Gayok演奏者

 
Pi Gayok原件与复制件对比

 
互动问答:

 
安妮·范·奥斯特罗姆:Pi Gayok目前快要失传,是否有一些录音、影像或文献资料可供以后参考?当地政府支持对于此项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吗?
黄颇博士:前面说到的最后一位演奏者的去世的确带走了一部分传统,但是很幸运我在他去世三个月之前和他见过一面并复制了他的乐器,除此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原始乐器了。
      事实上,当地政府并不清楚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村子,只有很少的人聚居,有时他们还会和政府起冲突。他们的祖先是渔民,生活在海洋上,所以没有任何相关的文字记载。现在这个岛属于他们,当然也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能够证明这是政府的土地,对此泰国政府非常不满。所以,不可能有任何的保护措施。

 
提问人2: 请问这个乐器就是“海洋吉普赛人”演奏的吗?它的消失是因为你们打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和他们的传统吗?
黄颇博士:的确如此。现在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渔民了,这些人已经定居,而且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我认为这也是原因之一。

 
徐欣:如果使用硬木做复制,乐器的音色或音质有没有改变呢?本地居民又怎样看?
黄颇博士:对于我来说这个很难回答,因为乐器制造者告诉我如果要求音色和原始乐器一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他已经尽力了。

 
刘红:那您觉得这是材料问题吗?
黄颇博士:因为原来的材料并不是硬木,但是现在我们使用硬木,所以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原来的材料。
 
      通过以上三位讲者的发言再结合之前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到,亚洲、非洲部分地区流行的双簧类乐器在结构上基本保持同一性,主要包括双簧片、气盘、吹嘴(笛芯)、内锥形管身、喇叭状扩音器等部件的使用。从材质和制作工艺看,各地基本遵循乐器“就地取材”的原则,大多使用当地植物来制作簧片和管身,管身与扩音器主要有分体式和一体式两类。演奏方法的有一定区别,这与各地双簧管习惯的演奏曲调有直接关系,有些地区以演奏当地民歌为主,如斯里兰卡的Horanawa,而有些地区有专门或固定的演奏曲调,如泰国的Pi Gayok。换气方法大致有循环呼吸法和间歇呼吸法两类。

 
      综合各位讲者提供的各地双簧管信息,有三个问题值得在以后做深入研究,这对于考察不同地区双簧管乐器之间的交流、传播和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具体包括簧片形制、气盘形制和开孔规则。首先,通过梳理,各地双簧管簧片形制区别明显,主要为簧片外缘形状,共有平口、尖口和圆口三种,我国传统的唢呐基本为平口,东非地区的部分双簧管使用尖口簧片,圆形簧片较为特殊,如泰国的Pi Gayok。气盘尽管不是双簧管的关键性部件,但各地表现出的差异性还是令人侧目,如盘形、伞形、条形、舟形等。据推测,簧片和气盘形制很可能与材质、制作工艺和文化传统相关。另一个问题集中在开孔数量和孔距上,这也是研讨会集中讨论的一个问题,就目前呈现的乐器看,大部分双簧管均在管身正、背面开孔,但数量不一。各地双簧管关于孔距的说法也不一致,一种认为孔间距没有一定之规,只是以均分方式开孔,另一种则强调孔间距按照当地传统要求,非均分方式。

 
      此外,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各地双簧管乐器在传承方面同时面临困境,这应该是传统文化发展中呈现的一个全球化问题。该问题在以“活态传承”为主体,“口传心授”为方式的民族民间音乐上体现的更加彻底,社会变迁引发产业结构和社会审美的异化,这挤压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加上多元文化和新兴媒介的出现,加速瓦解这些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且,外力的介入能否起到真正的保护和延续,这些都值得深思。

 

 
主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单位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
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
承办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
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
上海市教委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示范基地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