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寄(13)|走进拉卜楞 走近“道得尔”

作者:发布时间:2018-12-29

     
      10月29日17:30,萧梅老师带队,刘晓伟、朱晓峰、任宏、陈燕婷、徐欣、温和、魏育鲲(姓氏笔画排序)和贺志凌一行9人进入夏河县。店名的画风瞬变德勒、央宗、才让、扎西、卓玛。进入拉卜楞景区有2.2米的限高杆,2.28米高的中巴车愣是被我们的体重生生压到限高以下,第一次感受到体重的优势和力量。住宿酒店是藏族风格,名字特别牛——“宝马酒店”(二部)。

 
      晚上,一些队员开始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也吃不下饭。可萧老师还是说,7点钟准时开例会。于是,我们顶着高原反应的不适认真讨论、激烈碰撞(详见《西行漫寄12·品读兰州:从黄河大桥、兰州鼓子到炳灵寺》)。阵阵奶膻味温柔哄我入梦,夜半的寒意让我冻醒,不禁想起了额济纳,一样的冷不一样的美。

 
夏河住宿地:宝马酒店二部
(未明确注明出处照片均为贺志凌摄 下同)

 
      10月30日9:30与甘南文体局副局长段西义成功汇合,抵达拉卜楞寺文管所。因为有田青老师的关照、李娜的热情沟通及公函到位,得到了拉卜楞寺道德尔乐团众多大师的热情接待。一个上午,依次进行了采访、展演、座谈。

 
      采访地点并不在寺院内,而是在各寺环绕中的一所大院子,看着好似营房的平房中。一进院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成来家措(46岁)、省级非遗传承人老者金巴(43岁)和宗哲兼措(43岁)以及一众乐僧已经在等待我们了。进到屋里,炉子上正烧着水,泡好了茶,我们的采访就开始了。采访一开始由段副局长担任翻译,说着说着,我们才知道段副局长的藏语有限,而乐队的师傅们其实都能听懂我们问的话,也可以用汉语解释。不一会儿,奶茶来了,那奶茶让人印象深刻,香的不能再香,据说是当天新挤的牦牛奶制成,那奶皮喝完一层又结一层、喝完一层又结一层……遗憾的是,也许奶茶太浓郁了,从下午开始,好多成员拉肚子了,可我一切如故,看来我可以嫁到藏区。

 
“道得尔”乐队传承人和向导(从左至右:宗哲尖措、老哲金巴、成来坚措、段西义)

 

 
虔诚的拉卜楞

 
      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进入拉卜楞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转经长廊。寺院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共有一千七百多个转经筒,环绕整个寺院,绵延几公里。我尝试转了两段大概400多米,右侧肩臂已甚是酸乏,看其他朝拜者,右手抚动经桶、口吟六字真言、目光坚定、脚步急促,没有丝毫倦怠,心中全是虔诚。

 
转经筒前虔诚的朝拜者

 
       拉卜楞寺僧人的虔诚可听、可看、可感:听,自走进寺院诵经声就不绝于耳、梵钟频频中辩法声不绝;看,僧人们走路脚下生风、目不斜视、寒冬时节仍“偏袒右肩”;感,拉卜楞寺属格鲁派,均自幼出家终生侍佛,严守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十四根本戒等。这份虔诚已远在生命之上。

 
      也是为了更示虔诚,除了在“礼师拜佛”、“烧香叩头”等普遍佛事活动中有音乐侍佛,全寺六大学院的宗教活动,也都有音乐参与。尤其是为各世寺主嘉木样大师上殿、讲经、宴请、出行、迎送贵客及举行盛典的音乐最为精彩,这些音乐被称作道得尔。

 
      让我们意外的是,交谈之间几位年轻的乐僧拎着精美的礼品纸袋进屋,并逐一分发给我们。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拉卜楞寺道得尔佛殿音乐与寺院法会集锦”,这让我们倍感欢喜。集锦收录了道得尔器乐曲和若干藏戏唱腔的片段(含韵腔),回去要虔诚的逐一欣赏回味。也期待讲述拉卜楞寺历史和拉卜楞寺音乐历史的的著述《佛典正音》早日付梓。

 
拉卜楞寺道得尔佛殿音乐与寺院法会集锦《道得尔》

 

 
优美的道得尔

 
      拉卜楞寺的美,不仅体现在金碧辉煌的佛殿、配色独到的门窗、精美斑斓的幡帘、气势非凡的佛像、香烟缭绕的煨桑炉,更体现于内在悠远的历史和优美的“道得尔”。“道得尔”自产生200多年来,以优美舒缓的旋律、深沉淳朴的风格、鲜明规整的节奏、庄严肃穆的色调,深受安多地区广大藏众的喜爱,具有浓郁的宗教风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当天我觉得最美的莫过于清唱的韵腔《岗坚吾吉拉格》(平时多为扎木聂弹唱),这本是五世嘉木样大师设立拉卜楞寺喇嘛学校时,为激励学员学习而创作的。但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敦促的压力和学习的困顿,好似从天边飘来的天籁柔柔的沁入我心,那种美只可意会……

 
演唱韵腔《岗坚吾吉拉格》

 
      当日演奏的器乐曲《智钦嘉曲》又是另一种美,这是一首迎宾乐,是迎请嘉木样大师等大德高僧以及重大佛事活动仪仗队所奏的吉祥神韵。意为祝愿上师大德吉祥长寿,祈求他们保佑众生平安。如果说韵腔的美是沁之我心,那这种器乐之美就是拂之我身。当天参加演奏的共计18人,乐器有横笛9、云锣2、笙3、钹1、管子2、小鼓1,可能是击节乐器少、笛子多,虽无丝弦却清风拂面,一派清淡素雅之风。后询问为何此番与惯常的21人乐队和乐器组合有异,得知因寺内修整部分乐器封存,本应有的扎木聂、扬琴和胡琴都拿不出来所以没有加入。但这与道得尔乐器组合灵活的原则并不违背,道得尔有因地因时制宜的传统,只要有笛、笙、管、鼓、锣几类乐器就可,不纠结每件乐器的数量,因为笛子(藏语“拆浪”)是最基础的、是所有“道得尔巴”(进入道得尔乐队僧人的称谓)第一年就学习的,所以人多时笛子就多些,但基本上奉行3个笛子1个笙的比例。但不管乐器上有什么变化,他们敬畏的心情不变、虔诚的态度不变、美的初衷不变。

 
道德尔器乐演奏《智钦嘉曲》(温和摄)

 
      拉卜楞的又一美,来自藏戏。拉卜楞的藏戏是“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南木特的藏语意为传记、故事。顾名思义,“南木特”是以大德的传记,或者民间传奇人物、民族英雄为素材,具有一定情节和完整结构的戏曲表演形式。曾创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智美更登》、《卓瓦桑姆》、《诺桑王子》、《赤松德赞》等众多精彩剧目。其服饰美、韵腔美、舞蹈美、旋律美。尽管《拉卜楞寺道得尔佛殿音乐与寺院法会集锦》中录制了十几首藏戏的唱腔,但时至今日,南木特藏戏在拉卜楞寺的经院体系中已不见展演,原因是悉数归了临近拉卜楞寺院的属寺红教寺。拉卜楞寺的僧人因格鲁派而着黄帽,寺院也称黄寺,与红教寺相对。面对我们对缘何“割爱”的不解,乐僧们解释为红教寺的喇嘛可以成家,可以扮演藏戏的各色角色。有意思的是,虽然他们不再演藏戏,但藏戏的唱腔却依然是乐僧们的必修曲目。

 
汉藏交融的“道得尔”

 
      拉卜楞寺的“道得尔”是藏、汉文化的一种特殊混合体,充分体现了藏、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融合。

 
      首先,乐器组合就是汉藏并存,汉族乐器为主,有管、笛、笙、云锣、扬琴;藏族乐器点睛,有扎木聂和四胡。拉卜楞寺文物陈列馆内仍然保存着二世嘉木样大师从西藏带来的玉笛、扎木聂、唢呐、法螺,以及汉风浓郁的笙、锣等。乐曲亦具有汉藏混合的特点,仅以曲名分析,有纯粹的宗教乐曲,如“浪麦”、“仰保”、“央移”、“嘛呢”;也有明显来源于内地寺庙和民间的传统乐曲,如“五台山”、“万年欢”等。但这种融合已经深入髓脊难分此彼,所听到的汉地作品已经有明显的藏族风韵了。乐谱的杂糅最具特色,是用同音藏文记录的“工尺谱”,其唱出来是“工尺”写出来是藏文。道得尔乐团团长老哲金巴向我们展示了目前寺内仅有的一本传承下来的谱集,其中收录乐曲10首,虽平日都有练习,但常演奏的只有8首、另外2首基本不演奏。原因不详。

 

道得尔乐团团长老哲金巴展示的传谱

 
      针对道得尔源流的问题,乐僧们听到我们从文论中看到的“来自五台山”的推论时,似乎在意料之中(可能已经听过无数次了)且很淡然。他们回答说没有特别的文献记录,主要是历代活佛的传记中有关于演出方式、地点等方面的记载。我们似乎感到源流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他们关注的只有演奏好、传承好。道得尔乐团副团长宗哲尖措为我们讲解了藏文工尺谱,但是很遗憾,我没有学会。

 
道得尔乐团副团长宗哲尖措讲解藏文工尺谱

 
经久的道得尔

 
      道得尔的传承自成体系、经久不衰,道得尔巴的训练也是严格有序、层层递进。优选入团后,先学习道得尔韵谱;然后学习笛子,时长视资质而定;接下学习笙和管子;兼习其他乐器的同时学习各曲牌。学成后,来自6个学院的道得尔巴除了在各自的扎仓里诵经、学习、修行,固定时间进行排练和磨合。各学院对这21人格外关照,每有演出活动,请假必给。

 
道得尔巴练习演唱的藏译工尺谱

 
      当地政府对道得尔也是极力支持,如申报推荐国家、省、州、县各级非遗传承人;连续多次投入保护经费(近年已达200多万);对乐器、道具、服饰进行更换;整理、传承曲目;为藏戏曲进行配乐;录制光碟公开发行等。尽管如此,采访中还是听到了一些寻求帮助的声音,如排练场地不足、缺乏乐器展示场所、乐队的编制限制(目前记录在册的道得尔巴仅有6人)等等。然而,拉卜楞寺在藏区特别是安多地区信众心中的地位不容撼动;寺庙和嘉木样大师相关活动需要仪式音乐,所以道得尔一定时期内依然会走在队列的最前面。道得尔以其特有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述说着历史、阐释着宗教教理,让信众愈发笃信、虔诚、敬畏。而想让其走的更远、更稳,确实需要局内人、局外人的共同努力。

 
香气扑鼻的拉卜楞

 
      下午,部分队员有高原反应在住所休整。部分能“嫁”到藏区和反应轻微的队员由闻思院的阿克做向导,进一步了解寺院的主要建筑和基本情况。

 
向导——闻思学院阿克

 
     10月末的拉卜楞已没有花草香,但依然能看到绚烂的花朵,与之相伴的还有浓郁的奶香(奶制品过敏者感受略有不同)。这,就是酥油花,藏语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酥油本是青藏高原藏族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黄白色油脂,可塑性较强。相传,宗喀巴大师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五光十色,灿烂夺目。醒后为了再现美妙梦境,遂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供奉佛前。后来酥油花被藏传佛教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今天,除了色彩斑斓的花朵,酥油花还做成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道得尔乐队演奏进行酥油花巡展。酥油花展厅是拉卜楞寺唯一一个殿内可以拍照的地方,可惜拍照水平和设备都有限,无法将其全部记录,只觉得与学院派雕塑大师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精美的酥油花展品

 
      阿克告诉我们,酥油花的制作过程十分艰苦,因为温度稍高酥油就会融化不宜塑形,所以僧人们一定要在寒冷的环境,用凉水控制手的温度,只要手稍有回暖就拔凉再继续制作。酥油花苛刻的制作要求和繁缛的造型设计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坚忍和虔诚,更深层次的是对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继承发展。

 
博大精深的拉卜楞

 
      一天的采访和交流让我们倍感压力,因为这些喇嘛太博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被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下设六大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最大的是闻思学院主修佛学原理、时轮学院主修天文历算、医药学院主修藏医药学、喜金刚学院主修汉历/藏文文法/书法/法舞、续部上院和续部下院专修密宗。“道得尔巴”的优选通常是闻思学院10人;其余五个学院各2人;再加上一位音乐素养高者(不限学院)。深厚的学养加之平日里阅人无数,还有走南闯北甚至多次出国的演出经历,都令凡夫俗子的我觉得自身的渺小。

 
     拉卜楞寺的“博”还体现在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此外众多壁画、唐卡的精美;堆绣艺术的精湛;坛城沙画、雕塑、酥油花的美妙绝伦又彰显出“精”。最值得一提的“博”还是拉卜楞寺藏经楼内存放的浩如烟海的藏文古籍,1958年前拉卜楞寺藏书达22.8万余部,包括医药类、声明类、工艺类、天文历算类、修辞类、书信类、历史类、传记类、全集类和各种佛典。今虽损毁大半,仍价值巨大。下午的向导阿克就来自闻思学院,他介绍自己是学哲学的,介绍到大经堂及藏书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拉卜楞寺不愧被誉为安多藏区文化艺术宝库,衷心的祝愿拉卜楞寺更美、道得尔以及道得尔巴们扎西德勒。

 
全体合影(温和提供)

 
     



   天晚上,因“队长”拉肚子且有高反而暂停。不过队员们依然在旅馆的前厅三五成组地讨论着,或许讨论已经成了旅途中的习惯。温和说,他没想到萧老师不喝奶茶也没抗住高原反应,“一个人类学家的形象坍塌了”(当然,是开着玩笑说的)。只见萧老师冷冷地看了他一眼:“你是太浪漫了。不过,我要是像你这个年龄,比你还酷”(说罢,大家都笑出声儿来)。

 
      这一天的讨论自然改到第二天车上进行(心疼身体欠佳并靠着氟哌酸和蒙脱石散“活过来”的老师、同学十秒钟)。刘晓伟较为赞同道得尔音乐来自五台山的观点,他从翻成藏文的工尺谱和两地曲牌数量的多寡两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拉卜楞寺是1709年创建,寺内藏文曲谱又是由汉工尺谱转译的,这一先后关系很清楚。拉卜楞寺的曲牌很有限,而五台山同类曲牌要多得多,这也符合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之间的常态规律。任宏从道得尔汉风传统浓郁的六声体系以及文物陈列馆所藏乐器两个角度呼应了晓伟的观点。又从采访中乐僧们都说不清作品的代系传承,而显现出一种寺院内部的自在传承。
   
      温和赞同任宏的看法,认为拉卜楞寺的道得尔音乐,显示出了被传承文化的“封闭性”。所谓“礼失求诸野”这也是一个实例。其中方响和筚篥,都是明清宫廷的仪仗用器。因此,不管是否来自五台山的传承,也不矛盾,都反映出早期的宫廷典礼中的世俗性。魏育鲲从拉卜楞寺建筑风格藏汉合体、显密宗并行以及夏河的地理位置三个角度强调了其汉藏门户交流融合的文化特点。陈燕婷从道得尔专为嘉木样活佛服务、嘉木样活佛亲自参与音乐创作等,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道得尔音乐具有的世俗性;她梳理了目前学界关于道得尔音乐来源的几种观点,认为除了汉藏融合还有蒙古文化的多次融入及多次叠加。徐欣认为道得尔音乐的所有记载,包括用乐、历史记录、发展等等,都围绕着活佛的记传,这与汉传佛曲的传承记写方式有很大差别。贺志凌梳理了前一天所见藏文化留下的深刻感官印象,以及与僧人接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的对于文化源的“无意”和文化流的“有心”。

 
      就此,“队长”感慨到:也许他们对我们有关佛乐来源的探讨“我们并不关注这些”的回答,正是佛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态度。同时,她也赞同大家对拉卜楞寺道得尔音乐的汉藏融合及“封闭性传承”共识。显然,要更深入地认识,我们既可以更多了解已有的研究,做案头工作,也可以进一步做田野。不过,她也提及当年英国学者钟思第2003年在艺术研究院召开的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中指出为何中国学者关注“道得尔”胜于关注藏传佛教伴随修习佛法的诵经音乐、羌姆等与佛教仪轨相关的佛乐?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此外,她个人对于前一天采访中有关藏戏转移至红教寺的原因有着特别的关注。结合她刚刚主持的西藏藏戏在沪演出活动以及相关认知,给大家介绍了藏戏的仪式性、剧目性、蓝面具白面具的传承关系和象征意义。她还呼应了大家有关拉卜楞寺作为汉藏交互门户的说法,并强调不仅于此,我们从炳灵寺一路到夏河,甚至就在拉卜楞寺周围,就可以见到错落着的清真寺,如此地景所蕴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非常值得关注。

 
      拉卜楞寺的参访,令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文化交融和“在地化”的辩证关系。

 
      学习,真的在路上……学习,永远在路上……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萧梅教授团队“生态音乐学研究”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