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第十三卷目录

作者:发布时间:2018-12-28

学术文萃
沈洽: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型化处理暨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特点及有关术语学问题 
伍维曦:“逆向轴心突破”与悖论中的超越—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中世纪知识阶层与仪式音乐实践的关系  
钟思第(Stephen Jones)著;张黎黎译道教仪式研究中的民族志、 表演和历史
温多拉:内蒙古科尔沁与蒙古国喀尔喀萨满仪式音声比较研究
吴思雨:“个人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以朱勤甫的身份转变和社会认同关系为例

 
田野档案
杰夫·托德·提顿 (Jeff Todd Titon)著  李若愚译:认识田野工作
 
述评
路梦:道教音乐研究综述
王莺晓:近三十年汉传佛教音乐述评

 
书评
张品:基于中国传统史学写作范式的比较与思考—读《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
闫旭、尹翔、左明月、孔崇景:何为音乐?何为民族音乐学?—读蒂莫西·赖斯所撰牛津通识读本:《民族音乐学》
 

 
 
 
一、学术荟萃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型化处理暨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特点及有关术语学问题
——沈洽
 
【摘要】 就“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型化处理暨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特点及有关术语学问题” 这个题目,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讲“中国汉族传统音乐的若干特征”。把这个问题夹在题目中间是逻辑本身的需要,如果把“汉族音乐的特征”放在题目开始,后面的“类型化处理” 要涉及整个中国的56个民族,文字上会很不简练,也会有颠三倒四之感。如把“汉族传统音乐特征”中的“汉族”改为“中国”更是不妥。中国这么大,民族这么多,音乐上不完全是一个体系,不能一概而论。我明明只讲汉族的特征,却把它们说成是中国的,就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大忌一一尽管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我也不能这样做。我们民族音乐学者是文化多元论者,是反对一切文化中心主义的,这是原则。所以标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型化处理”在后面的讲课中就排在了第二。第三讲术语学问题。

 
      这三个问题都是我多年积累起来的思考。“汉族传统音乐特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 应中国音乐大百科辞书编委会之约而写,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未被采用,就搁在那儿了。后来我去台湾南华大学教书,就把它重新捡起来充实了一些例子,做了教材。第二个问题“类型化第二个问题“类型化处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区”, 这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发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的文章之后 (沈洽 1986),应日本岩波书店之约而写的。 原本是想用 “导论” 中说的“多层重叠法”好好做一个实例。 但稿子要得急,方法倒是用上了,但样本规模太小,所以自己不是很满意,只能说是“意到” 了吧。第二部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流”是我在南华大学开设“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课时编写的一个很单薄的大纲,只是提出了一种思路,资料和精力都不允许我展开去写。最后的“术语学问题”也只是提出多年来我的一个心愿一一编写一本汉族 (或者中国) 传统音乐形态学的术语词典。从学术角度说, 我下面要讲的这三个题目都不是严谨的个案,但总体来讲还是可看到我一贯的思路。

 
【关键词】 类型化; 术语学; 律动体系; 形态学

 
【作者简介】沈洽,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民族音乐学家,历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 图书馆馆长、亚太民族音乐学会 (APSE) 首任秘书长等。
 
 
“逆向轴心突破”与悖论中的超越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中世纪知识阶层与仪式音乐实践的关系
——伍维曦

 
【摘要】 本文以欧洲中世纪天主教教士作为知识阶层参与宗教仪式音乐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借助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方法,将教士阶层视作与中国古代的“士人”相类似的社会集团,在观察二者在社会地位、文化功能、身份认同及本文制作方面的相似性的同时,分析二者与宗教仪式音乐实践的不同关系,并通过对这种不同的原因的解释,来揭示欧洲文明“逆向轴心突破”的性质与渊源。本文也着重指出,由天主教教士亲身参与并构建起来的成为后来西方艺术音乐真正源头的圣咏仪式体系,是该文明的这种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键词】逆向轴心突破;天主教教士;士人;仪式音乐;圣咏;文本制作;作曲

 
【作者简介】伍维曦,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音乐、音乐思想史。
 

 
道教仪式研究中的民族志、 表演和历史
——钟思第(Stephen Jones)著
张黎黎译

 
【摘要】本文是钟思第(Stephen JONES)新书《李氏祖传阴阳》的附录,是全书的理论升华和观点性总结。此部分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论述,文中结合地方道教仪式研究中的民族志书写,探讨了社会环境在仪式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社会变迁的仪式环境中,道家的各种生活都是值得运用民族志的方式进行书写和研究的。文中指出全书的主旨在于通过描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道教,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更便于接受的方法,并试图勾勒出道士们今天的生活是怎样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改变的。

 
【关键词】道教仪式;民族志;社会变迁;环境与文本

 
【作者简介】(英)钟思第(Stephen Jones),民族音乐学家,剑桥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员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伦敦亚非学院音乐系研究员。

 
【译者简介】张黎黎,博士,宿州学院音乐学院教师。

 

 
内蒙古科尔沁与蒙古国喀尔喀萨满仪式音声比较研究
——温多拉

 
【摘要】萨满信仰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中国及其以北的草原民族中传播、发展、延续至今。中国境内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目前仍有萨满信仰及相关仪式活动留存。与此同时,蒙古国的喀尔喀部落也同样保留着这一古老的宗教信仰,两个部落的族源关系密切。笔者在2012年至2015年间,曾多次对科尔沁地区与喀尔喀地区的萨满仪式及其音声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考察,本文选择将这两个部落的萨满仪式音声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试图从萨满文学、萨满歌曲与萨满乐(法)器三个方面,在跨界、跨地区文化视域中探讨萨满信仰及其仪式音声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萨满;萨满信仰;萨满仪式音声;科尔沁;喀尔喀

 
【作者简介】温多拉,音乐人类学博士,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文化所专家。

 
 
“个人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思考——以朱勤甫的身份转变和社会认同关系为例
——吴思雨

 
【摘要】本文以笔者对朱勤甫这一音乐家个体进行研究时的思考而展开。既是对一个人的研究,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进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的思考,那么学界中是否有对个人进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可供学习或参考呢?实际上,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热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西方民族音乐学界逐渐掀起,九十年代在国内,也陆续开始有学者关注到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文章便以这一研究趋势为基础,对该现象的发生进行梳理和思考,并以朱勤甫的身份转换和社会认同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个人研究;探讨;思考;朱勤甫;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吴思雨,上海音乐学院2017届硕士研究生。
 

 
 
 



 
二、田野档案


 
认识田野工作
——杰夫·托德·提顿 (Jeff Todd Titon)著
李若愚译

 
【摘要】作者认为,20世纪民族音乐学使用了四种理论框架:比较音乐学 民俗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和人类音乐创作研究。无论民族音乐学是解释型学科或理解型学科, 音乐工作者的研究都基于其对音乐本身的理解。 作者认为, 音乐是一种社会建构, 一种文化现象。民族音乐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该以基于音乐体验和音乐理解的田野工作为主导, 而田野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采访等单一的方式, 而是需要音乐工作者投身于生活之中进行深入研究与体验。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音乐呈现方式

 
【作者简介】 杰夫·托德·提顿 (Jeff Todd Titon)生于1943年, 现任布朗大学音乐学教授。 主要出版书籍有《早期乡村布鲁斯: 一次音乐与文化分析》(Early Downhome Blues: A Music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上帝的强国》(Powerhouse for God) 等。 同时, 他也是 《音乐世界: 世界人类音乐介绍》(Worlds of Music: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of the Worlds Peoples) 主编之一。

 
【译者简介】李若愚, 女, 翻译硕士,2016年4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三、述评

 
道教音乐研究综述
——路梦

 
【摘要】道教是我国国有的传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有关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后伴随着专家学者研究工作的展开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道教音乐的关注与重视,其音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是对道教音乐研究兴起开始至2016年之前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的分类与简要概述,希望能在道教音乐研究的这一领域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道教;音乐;仪式

 
【作者简介】路梦(1994-),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3级本科生。

 

 
近三十年汉传佛教音乐述评
——王莺晓

 
【摘要】佛教音乐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寺庙与民间多方位对1986年至2016年有关佛教音乐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

 
【关键词】佛教;音乐;仪式

 
【作者简介】王莺晓(1993-),中国音乐学院,2013级音乐学系本科生。
 

 
 
四、书评


 
基于中国传统史学写作范式的比较与思考——读《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 
——张品

 
【摘要】《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一书通过15篇个案写作,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现代音乐史的形成发展关联起来, 企图探寻其间的内在关系并反思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与学科定位。在注意到民族音乐学 (音乐民族志)写作范式与中国传统史学写作范式的异同之处后, 本文力图通过两者的横向梳理与比较, 来思考《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 一书的立意, 并解读该书于20世纪90年代编辑出版对于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 志史关系; 写作范式; 纪传本末体

 
【作者简介】张品, 中央音乐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何为音乐?何为民族音乐学?——读蒂莫西·赖斯所撰牛津通识读本:《民族音乐学》
——闫旭、尹翔、左明月、孔崇景
 
【摘要】由蒂莫西·赖斯 (Timothy Rice) 所撰写的 Ethnomusic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一书,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4 年出版的有关民族音乐学学科定位、 发展脉络以及相关学术热点问题的简明读本。此书囊括了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义, 对研究范畴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并体现了赖斯个人的学术思维与论述模式, 既不乏现代与后现代思辨中对民族音乐学学科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开放性讨论, 又全景式呈现了学科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学科定义; 研究范畴与方法; 学科热点议题

 
【作者简介】闫旭,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2016级博士研究生; 尹翔,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左明月,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孔崇景,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2015级硕士研究生。
 


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鼓励和欢迎各院校博士生、硕士生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