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文化研究中心”首届邀访学者计划进入到“丝路/河西走廊”考察阶段。
考察的具体路线大致分为十一程,分别是西安——额济纳——嘉峪关——敦煌——吐鲁番——库车——张掖——武威——兰州——夏河——天水,考察内容包含黑水城遗址、魏晋时期画像砖、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麦积山、柏孜克里克石窟、克孜尔石窟等静态历史遗存,以及西安鼓乐、秦腔、曲子戏、吐鲁番、库车民间歌舞、宝卷等活态传统音乐。
在西安的考察活动,重点有五个版块。
一、考察启程的交流讨论
4日晚上,考察团成员在西安音乐学院四号教学楼207教室举行了“启程讨论会”,各位邀访学者分别对本次考察行程的内容、考察视角、方法论、研究重点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做了结合自己思考的梳理。
大家认为,本次考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方向,在考察内容上各有其关注点。如有的学者期望探索曲子词、曲子戏与南音的渊源关系;有的学者将考察箜篌在传播路线中的流变与发展;有的学者以粟特人在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为重点;还有的学者关注河西走廊音乐文化与内亚音乐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关系,以及历史文献与图像/写本研究等等。
大家认为,正因为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针对相同的考察对象,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有助于综合理解各类音乐文化信息。对于本次考察行程涉及到的内容,不仅要将壁画等历史遗迹的研究置于历史语境中去理解,同时需要关注民间活态音乐,将两种历史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看。
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乔建中为考察团成员做了相关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专题报告。乔老师结合近年来连续策划主持的丝绸之路器乐、民歌、明清俗曲等专题音乐会,阐述了他对于由西安至新疆一线音乐文化之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他特别希望考察团成员可以关注4个方面:
1. 除音乐文化之外,要特别关注自然景观。由西向东、祁连山南北两条路线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万花筒,结合方言民俗与地理地貌去看音乐文化的发展,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2. 特别关注“秦声”在这条路上的广泛流传和影响,如凉州贤孝、敦煌宝卷;此外,还要关注秦安小曲、兰州鼓子这类与秦腔存在不同风格的品种。
3. 中国的音乐文化中有着无鼓不成乐的说法,河西走廊上流传的鼓,种类多样,甚至一个乐种就会有三种以上的鼓,这部分内容有必要形成专题。
4. 考察路线中将涉及蒙古族、裕固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要给予充分重视。
二、有关秦文化的座谈
5日上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教授与邀访学者们举行座谈。段教授作分别从“秦岭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现象”、“秦文化所见中西文化交流现象”、“大流士改革与秦始皇统一措施”三个方面谈了秦文化的研究与心得。
段教授指出,我们通常认为张骞通西域之前没有与外界的文化接触,我们的文明是独立发展的。很长时间以来,秦汉研究的人都不相信秦汉时期有外来文化的元素。铁、黄牛、黄羊、马、大麦、小麦、青铜都是东西交流的结果,科技考古证明了这些东西都来自两河流域。在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发现,有些陶俑戴有风帽,这与草原文化有关。对陶俑肢体肌肉的表达,在先秦乃至隋唐之后都很难看到的表达,当是外文化的体现。皇陵中出土的铜车马,其铸造手法、材质元素的组合等,在先秦铜器中是非常少见的,但在地中海地区曾广泛使用。
秦文化中存在较多的中西交流痕迹,例如凤翔出土的槽型板瓦,与罗马帝国的同类器物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秦文化中的茧形壶,是商周文化中不常见的,却在形制上与希腊塞浦路斯岛的壶相同。秦地出现地蒜头壶,造型风格与西亚波斯帝国地蒜头纹银盒相同。
段教授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地制度体系,与大流士的制度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或许这也是解读秦立国后制度重建的依据或者参照。
段教授展示的考古器物给予考察团成员较大的震撼,也同时激发了大家更多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比如就文明与文化,如何避免单一中心论的观念,重新思考中心与边缘的关系?如何在追求历史解释的同时,更多地占有资料广开视野,在“点”对“点”的比对背后,追索“点”背后各自的发展脉络。尤其是在研究中关注“物”之本末、“事”之始终。
三、匆访陕西历史博物馆
结束了在西北大学的交流后,由于原定6号参访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计划有变,考察团成员匆匆于街头填充了一点面食,即赶往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程旭副馆长对博物馆创建与发展历程、藏品情况以及唐墓壁画中文化交流特征等作简短介绍后,匆访了唐墓壁画与常展中“汉至明清”部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内容大致涉及李寿、李爽、房龄长公主、新城长公主、苏思勖、韦洞、杨玄略、懿德太子墓、永寿公主墓等墓葬壁画。其中,壁画中胡服、胡乐以及东西文化交流方面等图像信息,是大家重点考察的内容。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了墓葬壁画的特点、画法,并对图像体现的音乐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摩和讨论。虽然时间有限,但大家在直观上已经产生了敦煌壁画与唐墓壁画的比较感受。墓葬壁画与石窟壁画在壁画本体、绘制手法上的差异,引发出对壁画的功能、绘制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意识。这正说明以“线路”为单位的考察与以“点”为单位的孤立考察之间可能带来的信息量和冲击是不同的。
四、临响:西安鼓乐与秦腔的魅力
从博物馆出来一路狂奔,我们在下午4点到达城南的何家营鼓乐社。在乔建中教授的带领下,聆听西安鼓乐。两个小时的行乐与韵曲演出,涉及到两个套曲的十首乐曲,有《六调·番调》、《尺调·群英宴之将军令·打棍》、《尺调·双云锣引令》、歌章《药王赞》、韵曲《普天乐》等。
西安鼓乐对大部分的考察团成员来说,虽然并非第一次接触,但对其内涵的理解仍然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一次的参访,虽然蜻蜓点水般的接触,但大家还是各自就感兴趣的问题就乐谱、传承、乐器和乐调等问题与乐社的乐师们进行了分别采访和自由讨论,并向乐社社长何忠信学习和韵唱了一段鼓乐入门曲《园林好》。耳边回想着鼓乐声,大家参观了陈列馆,感受到西安鼓乐六十年来由研究者和乐师们共同铸就的历程。
晚上,在不息的车流中穿梭,终于赶上了西安易俗大剧院的晋京版《三滴血》。座无虚席大剧院中,学者们感受到了地方戏曲的魅力,近三个小时里,被关中方言的大开大合,吼秦腔的粗旷高亢、悲情苦音所震撼,酣畅淋漓!
在从白天到夜晚的不同临响经验中,大家共同的关注点依然是传统的传承。
五、考察总结会
6日上午,学者们聚集在萧梅老师的房间里,对考察首程作了整理与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共同感受到一种文化杂糅的历史过程。上下五千年文化虽然未曾中断,但内容却一直在变化,这正体现了一种包容和吐故纳新的能力。在就文化传播、交流和变化的研究方法上需要考虑立足点,警惕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有思路。大家还就自己了解到的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以及冀中笙管乐展开了讨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了解,是需要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这样得来的认识更为深刻。还有的学者就晋京的秦腔剧目与戏曲体现的国家意识形态、戏曲剧目与社会生活背景等关系展开讨论,大家也讨论了当下昆曲、京剧和秦腔的大众接受度,结合历史上“花雅”之争,深感地方戏所具有的民间力量。
6日下午,部分学者还参访了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安鼓乐表演人才培养”培训班的活动。
晚上,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上海音乐学院校友热情接待下,大家饱尝了同样具有融合风格的西安风味。
正如部分学者所说,在长安可以发现西方,也可以遥望东方;而我们这一程又是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穿行。那么就让我们“一路向西,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路提问”吧!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协办: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