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讲座预告:“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系列讲座之一、二

作者:发布时间:2018-10-12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首届邀访学者
“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系列讲座(2018)
专题一:基于历史图像的音乐研究
01
解读敦煌音乐——以图像和文字为手段
主讲人:朱晓峰
博士、副研究员
敦煌研究院

与谈人:李玫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时间:2018年9月12日(周三)
13:30-15:00
地点:图书馆楼三楼视听室
讲座摘要:
敦煌音乐通常包括石窟壁画中的音乐图像和敦煌文书对音乐的记载两大部分,这些图像与文字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具有特殊位置和重要价值。首先,敦煌壁画音乐图像具有丰富的种类和数量;其次,敦煌壁画音乐图像反映了大量中古时期音乐史的片段;另外,敦煌壁画音乐图像能够与敦煌文书做到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的互证,这些都是其他音乐图像不具备的。当然,从性质上讲,敦煌壁画音乐图像作为佛教壁画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佛教和艺术的因素,而敦煌文书中的音乐记载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紧密相关。因此,如何将这些因素剥离,把图像与文字的统一纳入到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不仅是敦煌壁画音乐图像研究的难点,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时刻把握的。


02
简谈西传路上的笙——以壁画图像为例
主讲人:任宏
博士、中国戏曲学院讲师

与谈人:张振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时间:2018年9月12日(周三)
15:00-16:30
地点:图书馆楼三楼视听室
讲座摘要:
讲座重点关注汉、唐期间丝绸之路沿线壁画图像中的笙、竽类乐器的外部形制变化及其文化属性。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承载体,笙、竽类乐器在汉代以来存在两大传播趋势,即在中原继续深入发展与沿丝绸之路西传。在西传路径中,逐步完成了与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继而以新的文化姿态回到中原,成为隋唐时期多元文化的一脉。那么,具有周文化内涵的笙,究竟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传播路径?其形制特征有着怎样的变化?文化属性存在哪些不同?都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协办: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项目资助:
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扶持项目经费资助

*本系列讲座每讲可记艺术实践学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