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工作坊预告:坐地传情――四川扬琴中歌唱类型及歌唱方法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15

时间:2018年3月21日(周三)
10:00-11:30
地点:教学楼中417
主讲人:李伟(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主讲人介绍
李伟,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杨晓教授。因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需要而接触到四川曲艺。学艺期间遍访名师,在四川扬琴艺术及理论方面受到吴永瑜、王铁军、徐志秀、徐述、康先洪、曾克蓉、付兵等老师的倾囊相授。后拜四川扬琴国家级传承人刘时燕为师学习女腔演唱及鼓板演奏,参师李卷怡学习三弦伴奏手法,参师林桐清学习四川扬琴传统伴奏手法。现就职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论文《四川扬琴德派传人刘时燕的表演艺术研究——以秋江为例的考察与分析》收入《燕莺吟 四川扬琴名家刘时燕》(陈泳韵、陈淳著,2015年12月出版)。2017年参加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演出《活捉三郎》获得三等奖。

工作坊内容

四川扬琴演员在演唱中采用分角色拆唱,在曲艺中算是声腔较为丰富的形式。整体上有男腔、女腔之分。按曲目中人物角色,有着生旦净末丑的分类,但并未达到像京剧这样戏曲行当的细致,有旦角、小生、老生、花脸、老��儿、杂角,小生兼唱老��儿,老生兼唱花脸,而打杂是扬琴演员要掌握的必备技能。这些选择都是基于声音刻画人物的要求。

以念白中人物出场的“打引子”为例,同样的“啊”、“嗯哼”用于表现不同人物性格时都会有不同的音色处理。

此外,四川扬琴中演唱男腔被称之为“大口”,或“宽音”,即真嗓。女腔被称之为“小口”,或者“窄音”,即假嗓。“小口”称谓更有男性反串的味道。这样的称谓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所谓“科学的发声”的影响在渐渐消失。说唱音乐中,说与唱的关系,究竟怎样?何为说唱音乐?观众为何会评价“这哪里是曲艺”?

主讲人将根据自己演唱中的感受与经验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讲述四川扬琴中“哈哈腔”、“懒弯弯腔”等特殊的歌唱方法及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并现场示范教唱。


“多元文化中的歌唱方法与表演专题研究”课程工作坊

主办: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