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音乐人类学方向新增选修课,由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开设。授课教师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萧梅教授,并由博士候选人朱腾蛟担任课程助教。
歌唱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社会体制下的族群都以其风格迥异的方式歌唱着属于他们的文明。在族群与地域的认同下,歌唱受到了各自所属文化语境的制约,也因此被赋予了族群和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本课程基于2005年至今萧梅教授与其学生朱腾蛟就歌唱方法与表演的长期研究,以及注重“在地知识”的中国民间歌唱唱法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将集中讲授中国各民族及世界范围内丰富多样的歌唱方法与形态,并围绕发声技巧、声音特质、歌唱行为、歌唱风格等歌唱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同时,还将邀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歌手进行表演与教唱实践。通过教学,希望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人们所具有的多样性歌唱方法、表达方式、人声感知之事实有所认知,并获得感性经验的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讨论歌唱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与意义。
谢谢关注!
时间:每周三上午10:00-11:30
(2018年3月7日第一讲)
地点:教学楼中417
课程内容
(2018年3月7日第一讲)
地点:教学楼中417
课程内容
随着音乐人类学在关注声音结果研究的基础上向声音过程研究的拓展,“音乐行为”(music behavior)以及相关 “做乐”(music-making)与“表演实践”(performance practice)的研究日益得到关注,并改变着对于乐谱这一“视觉中心主义”分析对象的过度依赖。但是,相较于器乐表演研究,歌唱表演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因素,给学者们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提出的诸多挑战。
歌唱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不同地区、不同信仰、不同社会体制下的族群都以其风格迥异的方式歌唱着属于他们的文明。在族群与地域的认同下,歌唱受到了各自所属文化语境的制约,也因此被赋予了族群和地域特有的“文化烙印”。本课程基于2005年至今萧梅教授与其学生朱腾蛟就歌唱方法与表演的长期研究,以及注重“在地知识”的中国民间歌唱唱法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将集中讲授中国各民族及世界范围内丰富多样的歌唱方法与形态,并围绕发声技巧、声音特质、歌唱行为、歌唱风格等歌唱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同时,还将邀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歌手进行表演与教唱实践。通过教学,希望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人们所具有的多样性歌唱方法、表达方式、人声感知之事实有所认知,并获得感性经验的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思考和讨论歌唱作为一种人类行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与意义。
教学安排
本课程以一个学期16周的课程为整体规划。第1周的引论将介绍此课程基本内容、目的与课程安排,并讨论歌唱方法的类型学问题。之后的14周课则将包含四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国内外歌唱方法研究;多样的多元文化中的歌唱方法与表演专题;特色歌唱教学与实践工作坊;歌唱方法与表演的文化阐释。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