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讲座《走进田野――定点追踪法》主讲人:刘桂腾

作者:发布时间:2018-05-15

       在我看来,与其将“住居”式田野方法看作假定时间长度的规约,莫如将其视为经典民族志的一种核心精神。参与观察——“在那里”的现场感,只有与研究对象的深度接触才能获得。做田野,并非仅仅去获取一些研究资料便罢;以搜集资料为学术使命的时代,早已被马氏的“参与观察”所结束。田野作业,也是体验对象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田野作业视为音乐人类学家的看家本领,是否拥有和使用一手资料进行研究,成为衡量学术成果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然而,作为采集数据的主要技术,“田野调查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即搭建民族音乐学家通向‘他者’文化(无论远近)的桥梁。”这才是音乐民族志的品性。在那里,我们被异己文化强烈吸引,开始喜欢甚至热爱那个文化。这是真实的,并非矫情。不过,试图籍此而成为他者只是一个浪漫想象;这种喜欢和热爱恰恰证明了研究者与对象的关系终究是互为他者的。所以,我更愿意使用“接触”而非“融合”的概念来表述我者与他者关系的理想状态。譬如萨满祭祀仪式,对于他者来说那是生命、生存、生活的一种现实需要——祭祖、治病、避祸、心灵抚慰以及维系宗族历史的延续。而我者,自有一套习用的本己文化传统。不同的意义之网分割了互为他者的文化,难求成为彼此,但求理解彼此。由是,理想的音乐民族志作业,应该搭建起通向他者的桥梁,在对他者音乐文化的呈现中,使同具本己文化背景的人理解异己文化并树立起多元文化价值观,进而缩小乃至消除由自然环境与权力级序叠加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这常常被目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一厢情愿,但还是有人为此揽镜自顾夜不眠;或许,这就是音乐人类学的宿命。(刘桂腾:《以身试法:定点·追踪·个案——田野实践中的音乐民族志方法》,《中国音乐》2017年第1期)



讲座:走进田野——定点追踪法

主讲人:刘桂腾教授

主持人:萧梅教授

时间:11月8日(周三)10:00-11:30 

地点:教学楼北215



主办: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