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日,“仪式音乐中心”主任萧梅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李亚、硕士研究生凌嘉穗以及本科生谭思婵赴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由由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民俗学研究所和民族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传统的发明性与城市的文化再生”专题工作坊 暨“城市非遗保护的伦理记忆研究”跨学科工作坊。参会者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潘天舒教授和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法国高等社科院博士陈晋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和李明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刘琪副教授、何瑞雪副教授、陈�S老师、张晖老师等。
三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李亚与大家分享的是她对江南丝竹乐社的长期考察,并以“表演”作为研究的切入视角。她指出,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乐器本身和乐谱都是流动的,互为中心,互相平等。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不同,城市化语境下的江南丝竹是一种独特的音乐价值观。凌嘉穗分享了她在台湾考察原住民音乐的田野经历,发现原住民群体并不会刻意去区分传统或本真,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使得他们在部落和城市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谭思婵同学以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对于传统的再改造,并指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所构建的这种所谓的回归明代昆曲的想象既是通过宣传所建立的概念,也是个体与文本接触时因自身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种对于自我的反思。
三位同学的发言都立足于扎实的田野与充分的理论思考,得到了现场师生们的肯定与鼓励。
三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李亚与大家分享的是她对江南丝竹乐社的长期考察,并以“表演”作为研究的切入视角。她指出,江南丝竹的演奏者、乐器本身和乐谱都是流动的,互为中心,互相平等。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不同,城市化语境下的江南丝竹是一种独特的音乐价值观。凌嘉穗分享了她在台湾考察原住民音乐的田野经历,发现原住民群体并不会刻意去区分传统或本真,因为他们对自身的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使得他们在部落和城市之间的转换游刃有余。谭思婵同学以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为例,分析了对于传统的再改造,并指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所构建的这种所谓的回归明代昆曲的想象既是通过宣传所建立的概念,也是个体与文本接触时因自身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一种对于自我的反思。
三位同学的发言都立足于扎实的田野与充分的理论思考,得到了现场师生们的肯定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