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笺词”看客家山歌的七言句式
时间:6月15日(周四)10:00-11:30
地点:中213
主讲人:温和
讲者介绍:温和,浙江平阳人,中国音乐史博士,200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赵维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谱学、音乐考古学、音乐文献学,受导师的影响十分重视与史料研究同时的实地考察,近年随着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合作,对民间仪式音乐、民间音乐文献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积极的调查与研究。现任教于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有关讲座的讲者自述:
此论题缘自于我在2016年12月参与“仪式音乐中心”的“海陆丰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考察” 项目时,在调查黄羌客家山歌时采录到的一位离休校长以山歌曲调所唱的一段“花笺词”。
“花笺词”即明末清初流行于广东一带的民间文学作品《花笺记》的唱本,这部方言作品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文学巨著在顺治十五年起被合编为“十大才子书”并位列第八而冠绝一时——所谓“曲(本)有《西厢》,歌(本)有《花笺》”——更因1824年英人的英译及随后德、荷兰、丹麦、法译本的问世而流行于西方世界,诗人歌德1827年二月的日记留下他阅读并与人讨论《花笺记》的记录,将之称为“一部伟大的诗篇”并据此创作了《中德四季晨昏吟咏》。
作为古代音乐史的学者,手上这段以客家山歌曲调唱叹清代已闻名遐迩的“第八才子书”的录音不能不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回想起求学时研习“敦煌曲谱”的几年曾愕然于编号P.3808背面的经文中颇似南方口语的白话句式,恍然以上种种之间的暗自渊源。这次讲座即是对过去半年所层积的史料的交代,我将试图通过历史文本与民歌句式的比对,报告我对客家山歌与明清说唱文学同源而异流的调查意见。
主办:上海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国生态音乐学团队”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协办: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