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M“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专题研讨会系列报道(九)

作者:关冰阳发布时间:2016-11-04

 10月22日晚上7点15分开始的闭幕音乐会“鲁特东流记”由行耳文化创始人程之伊主持。音乐会邀请到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候选人张晓东,来自日本平家物语(Heike)研究团的日吉章吾,剑桥大学的民族音乐学家Razia Sultanova,来自UCLA的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Munir Nurettin Beken与指挥家Ahmet Hakan Sensoy,同时,还有三位来自新疆的音乐家:他们分别是柯尔克孜族的迪丽努尔·依布拉音,哈萨克族的Anuar Kaldkhan(安尼沃尔·哈力汗),以及维吾尔族的赛努拜尔·吐尔逊。并且还有来自张晓东的朋友们组成的民乐队以及上海大地之歌室内交响乐团的协奏。
主持人:程之伊

本场音乐会依然延续了前日晚间音乐会中民族音乐学者们“双重音乐能力”展示的特点。但稍有不同的是,三位学者/演奏者演奏的曲目及其背后的意味各具不同。

曾长期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田野工作的苏坦诺娃(Sultanova)博士演奏了通行于丝路的都塔尔。在她熟悉的乌兹别克斯坦音乐传统中,此种乐器与女性的个人世界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音乐会上演出的作品细腻而柔美,是自娱或小型聚会的佳品。此外她还与享誉中国的维吾尔族著名歌唱家、演奏家赛努拜尔·吐尔逊共同演奏了都塔尔二重奏。两件系出同源,播于不同民族的都塔尔以和而不同的声音,奏出了丝路沿线民族与文化的相异与互溶。
Razia Sultanova
赛努拜尔·吐尔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并不只是停留在考古,传说与过去的路,它同时也代表并见证着不同文化在不同时空的变迁,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选择。两首独奏与乐队作品:中阮与民乐队《云裳诉》以及土耳其作曲家贝肯(Munir Nurettin Beken)的《土耳其乌德琴与乐队》相异成趣,共同表现出这一点。
张晓东

同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云裳诉》中的中阮虽然形式上由民族小乐队伴奏,但它的角色与技巧均是显豁,独一而高超的。与以往中国民族合奏乐众中现一的模式思维全然不同。而土耳其作曲家的乌德琴曲,采用的是西洋室内乐队伴奏,创作上部分段落采纳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技法元素,同样设置了如传统协奏曲一样的独奏华彩段,从乌德琴独奏技巧与作品整体感觉来看,也受到以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为标志的古典吉他技巧及协奏曲创作模式很多影响;但其中的乌德琴与乐队之间并非对抗式的,而是差异式的共存。作曲兼乌德琴独奏者贝肯(Munir Nurettin Beken)作品体现出他电影配乐的背景,段落中画面感十足。在乐队负责整体描摹的同时,乌德琴如人物设置一样被赋予了类似于“漫游者”的形象,穿插于乐队不断转换的场景之间。这两部作品的不同处理方式固然有种种个人因素影响,但与丝路带来的传播与相似同时存在的,是二十世纪背景相似,处境相似,但应对方式不同,结果亦大相径庭的现实。由此观之,为乐何止可以证史,它的存在本身即是不同历史与现实重重叠叠的鸣响。
Munir Nurettin Beken
Ahmet Hakan Sensoy

其它的音乐家们,则来自丝路上遥远的两端:中国新疆与日本。柯尔克孜族库姆孜演奏家迪丽努尔·依布拉音与哈萨克族冬不拉演奏家安尼沃尔·哈力汗虽然同来自新疆,但分别在天山南北。地域之别与个人选择,造就了二人演奏风格上的显著差异。与上海颇有故缘的安尼沃尔在演奏中着重凸显了冬不拉音乐内秀的一面。这与看似冷淡内敛,和观众少有互动的低目自顾台风,以及和整场民族标识清晰大异的波西米亚风着装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收获了来自我后排所云“上海是座小资的城市”观众们最为热烈的掌声。他的尝试也让我们看到在当代社会中,来自“丝路”的人们再现“丝路”的一种不同方式。
安尼沃尔·哈力汗

与安尼沃尔相比,迪丽努尔的奏、唱与我们对新疆游牧民的音乐印象十分契合:直率,爽朗,茵原骏马的形象在歌声乐声中呼之欲出。但作为音乐会的开场节目,如火的风格收获的反响并不相当。有朋谈到此类弹唱目前的舞台展现常以多人同台的气势取胜,而今晚的一人唱奏不免吃亏。这诚为经验之谈,但也可牵涉出诸如听众的审美惯习养成等富于意味的话题。
迪丽努尔·依布拉音

与以上音乐风格俱为不同的是日吉章吾的平家物语演出。虽然选曲背景是类如《三国》的源平合战,但其唱奏风格并无“铜琵琶,铁绰板”式的豪放,而是一如我们对日本酒的认识:清冽而张力内蕴。这张力的来源不在还需稽古的声线,而是当日演奏所用,有数百年历史的琵琶。这种诚意与演出中的法度,让东流终点的鲁特,有了全然不同的面貌。
日吉章吾

全场的音乐作品生动地诠释了本次会议主题中的“丝绸之路”,是如何成为鲁特琴及其音乐的流动与传播之路:从欧亚之交土耳其的乌德琴,到中亚腹地乌兹别克斯坦的都塔尔,到我国西陲哈萨克族冬不拉,柯尔克孜库姆孜与维吾尔族都塔尔,再到汉地的阮咸,最后止于东海中的日本平家琵琶。在这漫漫东行之路上,鲁特琴产生了多种多样形制上的变化,从长颈到短颈,从曲项到直项。演奏方式也各自不同,既有使用拨片的,也有使用拨子的,还有直接手弹的。而它演奏音乐的风格与应用也各有不同。哈萨克族浅吟低唱的冬不拉曲,柯尔克孜族充满游牧生活痕迹的库姆孜节奏律动,乌兹别克斯坦和女性社会角色,情感世界以及信仰生活密不可分的都塔尔,在维吾尔族那又一转而为经典化了的十二木卡姆体裁应用。东亚日本的平家琵琶,则在应用,声音乃至气质等方面都褪去了来自丝路的“味道”,如日本人惯常的“学习—改造”模式一样,成为形遗而神异的文化现象。

古人尝云: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以“不朽”来谈入耳告逝的丝路乐声,仿佛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但回顾这三天的会议发言,工作坊与音乐会,却让人感到正合其意。国内外各位学者从历史、文化生态、音乐形态到当代变迁等诸多领域的报告,是为丝路中的鲁特“立言”;几位学者展现一生所为,向后学们尽授锦囊的工作坊,是为“立功”;而丝绸之路,除却那些留于实物的用度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它体现并承载着“交流”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要义。亘古以来,人们正是在不断与相异的外界交流之中成长,进步,并建立起多样而灿烂的文明的。有历史可究的丝绸之路,只是世界共性的小小缩影。而这一人类之“德”,就如鲁特们之声,弥散在这蓝色的星球当中。
主办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单位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

                 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

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香港蓬瀛道教音乐研究基金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

协办单位:上海行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摄影:刘桂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