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217
主讲:田蔓莎教授
主持:萧梅教授
综述:孔崇景
田蔓莎教授《气和意念在表演中》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15——2016(第一学期)跨学科选修课程《声音、身体与人类认知》学科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田老师从个人在艺术实践中的体验出发,向我们展现了气和意念在表演中的重要性。田老师认为一个成功的角色塑造是经过对“身体—气—意念—精气神—情绪—角色”的操练过程,同时也可以反过来从角色中揣摩人物情绪、精气神、气和意念,并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角色是转换的,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关系,应有对应的心理变化状态。在戏曲音乐中,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行当,可以借用戏曲的程式性表演方式。但每个角色有其独特性,要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就需要跨行当,在动作之间运用呼吸。田老师在这一部分示范了传统戏曲中旦角开门的程式性动作,并对比加上了呼吸的表演和一般动作演示所传达出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力。
情绪是区别不同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载体表达。角色的情绪传达有三个步骤:看见、反映、行动。传达情绪就是通过视听、触、味、嗅四觉把过程清晰呈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反映。角色的变化通过演员的意愿和气息展现,同时控制身体和情绪,通过表演者唱、念、做、武等手段把角色的情绪传递给观众。田老师示范了川剧《情探》中“梨花落,杏花开”这一段唱腔,通过对比[二流板]和[散板]两种不同节奏的处理,表现了角色更为细腻的情绪变化。
田老师讲到精、气、神在中国文化中随处可见,特别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观众用精、气、神来评价一个好演员。同时,评价者还会以“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形合”等来形容表演者的表演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戏曲中有“身段”和“身韵”的区分,而“韵”靠演员的气息去掌握,需要学习调整、运用呼吸。讲座途中田老师请同学们站立,让同学们跟随着她的节奏放声大笑,感受自己的气息。通过寻找精、气、神的涵义,田老师发现“人的生命状态”是对精、气、神最根源的解释。并且呼吁要大家从自己身体中寻找精、气、神。
(田蔓莎教授亲自示范)
关于意念,在表演中经常有神韵、思维、思想、意念、意识、意境、心境、情境、眼神、精神、神韵、神气、出神、神采、神情、传神、提神、入神等词汇。气息不同的位置,通过意念发出不同的声音,意念控制的气息能让身体有无限可能。当人要达到一定高层境界与意念、呼吸、气等都有密切联系。但初级阶段还主要是技术的练习。
田老师总结了戏曲学习的四个阶段:“死学死用、死学活用、活学活用、活学选用”。同时,要学会接收、传递信息与能量。
讲座临近结束,田老师请同学们分享了在这堂课上所听到和学习到的,同学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关于身心合一、注重音乐中的呼吸。最后萧老师对田老师生动、全方位的演讲再次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