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身体与人类认知》跨学科系列讲座第一场 ――纳日碧力戈《萨满、声像与身体》讲座综述

作者:发布时间:2015-09-20

       时间:201591613:30-15:15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中217

主持:萧梅

综述:尹翔

 

上海音乐学院《声音、身体与人类认知》跨学科系列讲座于201591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拉开序幕。

讲座第一场,由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研院副院长、贵州大学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萨满、声像与身体》的主题讲座担纲。

本课程主持人是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她首先对本届讲堂的主体内容以及纳日碧力戈教授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讲座正式开始后,纳日碧力戈教授首先对他此次讲座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讲述了《尚书》中记载的“绝地天通”故事,并提出“人可上,神可下”是“天地相通”。在专制时代,只有巫觋可以通神,而在比较民主的时代,人人皆可通神。由此引出了萨满,他类似于古代的巫觋或像重黎这样的大臣代理。提出萨满的身体是物质载体,它和本体以及他物发出的声音,呼唤神灵,沟通天地,产生临场意义。萨满仪式上的各种声像成为身体操控和身体操演的一部分,超越了索绪尔式的“心理印记”,属于皮尔士物感、标指、象征系统。萨满结合了身体(空间)和声音(时间),天地相通,人神互动,万物共生。接着,纳日碧力戈教授提出“萨满的元生态”,认为萨满是全能专家、生态专家,能将身体与灵魂相统一。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现今的手机、网络就充当着萨满的角色,即现在人类的交流不仅靠语言,图像、布局、声音、手势、3D物都卷入进来,成为交流传通的重要手段,这是一个万象关联的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是萨满元生态理念的凸显。与此同时,他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这一元生态理念是萨满信仰为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后,纳日碧力戈教授具体讲述了萨满的物质声像,包括萨满作法的击鼓吟唱、神器、鼓点神歌这些物质载体,并对萨满的身体表现进行描述,包括其舞蹈、附体与脱魂,借用局外人食用致幻剂后的感受描述来讲述萨满的身体感。萨满用身体和身体的功能,如五官的感知能力,借用致幻的外力,内视灵魂,升天入地,追踪亡灵,沟通人神,服务社群,保持生态。通过自然模仿和感官直觉,通过沟通天地人神,通过声像交融,把天地外物连接在一起,形成绵延不断的时空生态系。萨满是地天传感器。

(纳日碧力戈教授讲座中)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主要进行了一些提问和解答。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地天通”过程的纯感性性质的疑问。纳日碧力戈教授讲述了萨满仪式是一个过程,一开始有感性因素,后来这一感性因素慢慢被无知觉或者幻觉取代,所以它是个连续体。开始时有一些很具体的动作、外力,然后慢慢忘我(脱魂)。这个过程是像箭头一样指向其他方向,如果没有这个原点的话,后面这部分也很难存在。萨满仪式有象似、直观的一部分,然后其指向另一个目标变成抽象的幻觉世界。萨满的表达,加上学者的研究以及著书发表,包括此时的宣讲,这一切共同构成一个很大的生态系。“地天通”的过程是把感性和理性或者是“神的超脱”这一部分勾连起来。所以精神的、物质的、逻辑性的沟通这三个部分都是需要的。索绪尔恰恰说感性的部分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抽象的那部分,关注能指、所指。其认为社会、生活、历史都不重要,要把它悬置起来,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研究,我们只研究它抽象的能指、所指。然而历史怎么办,索绪尔说历史都是横截面的堆积,一截截堆起来的,任何一个层面都一样。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萨满的“草根信仰”之说,纳日碧力戈表示他暂时没有严格界定“草根信仰,但既然有“草根信仰”,也就有“非草根信仰”。后者包括基督教等大的宗教是通过文字、朗读,通过非身体的那套东西去理解的。有的研究基督教等大宗教的人可能不是本来就信仰它,但是却可以通过研究转而去信仰它。“草根”这一词汇在这里只是用来指像萨满这样“用身体去做”的信仰,然而关于“不用身体去做”的信仰该怎么表达,也有可能有其他分类,这一部分暂时还没有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原语言系统中没有的词的翻译问题,纳日碧力戈认为需要交流沟通,由此产生旧词新义。同时强调含混模糊性的重要性。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如何研究萨满的身体感。纳日碧力戈提出主要是观看、实验以及模仿的方式,但是要注意一点即“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变成当地人”。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萨满致幻境界中得到的信息的正确与否,纳日碧力戈提出这就如同“濠梁之辩”,也是关于“信与不信”、“理性与感性各占多少比例”的问题。

第六个问题是关于萨满对自己能力的自觉性以及会不会有功利性的问题,纳日碧力戈表示萨满现象包括了萨满本身、我们研究者以及萨满身边的一切,萨满是一个“位”,他所讲的话与他的“位”相关。

在讲座的最后,萧梅教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需要继续关注与思考的三点问题:第一,索绪尔和皮尔士的理论与音乐分析的联系;第二,“元生态”与“原生态”两词的含义,希望大家进一步思考,萨满联系的宇宙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第三,田野方法中如何考量局内局外,我们所说的“做田野”,是处于什么样的生态关系和生态系统。

(现象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