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12月5日9:00—12:00
会议第一场,由来自法国的、认知人类学奠基人莫里斯·布洛克发表了题为《人类学与认知挑战》的主题演讲。担任本次演讲翻译的是来自自然力研究院的周雷博士。
讲座后半部分主要进行了一些提问和解答。
在讲座最后,萧梅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于讲座的感受和思考,再一次对布洛克教授和翻译周雷表示了感谢,并且为当天下午的“跨媒介生态展演”以及12月6日的圆桌会议进行了预告。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214
主办单位: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自然力研究院;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B类“艺术学理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再诠释”;香港蓬瀛道教基金会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第七届《大音讲堂》暨跨媒介生态展演于2015年12月5日在上海音乐学院拉开了序幕,来自全国各地资深的民族音乐学和生态人类学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第一场,由来自法国的、认知人类学奠基人莫里斯·布洛克发表了题为《人类学与认知挑战》的主题演讲。担任本次演讲翻译的是来自自然力研究院的周雷博士。
本场的主持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萧梅教授,她首先对本届讲堂的主体内容以及布洛克教授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演讲正式开始后,布洛克教授首先将人类本身放置在所有生物中,做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讨论,以此建立一个基本框架——我们所在的世界是每时每刻、持续变化的。也就是说,变化的和持续的流动性,是生活的基本形式,即“流动性”。
接着布洛克教授提出了他最核心的概念:人和动物一样,生活在一个持续变化的世界中。这个变化是多重含义的,不仅包括时间、空间变化,还有互动、接受信息、交换信息等等。总之,我们生活在一个持续、适应、变动不拘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一个“社会事实”。
但是当人类处于持续的、眩晕式的社会中时,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没有确定感、方向感和固定感,人类是无法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类既需要交易性的流动、持续的变换和互动,但也需要恒定性,也就是所谓的“超验性恒定”。这种需求是动物所没有的。人类是要在“流动的洪流”中,建构一个凌驾于这之上的恒定性,用这种超验式的恒定去回应持续的变动。
随后布洛克教授举出了“角色”和“群体”两个例子。并提出这种稳定性,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并且比较具象地以马达加斯加的村庄为例子,来解释“交易性流动”(transactional)和“超验性恒定”(transcendental)。
讲座后半部分主要进行了一些提问和解答。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流动交易和超验恒定的层次,以及仪式的定义。布洛克提出了自己对于“仪式”一词的两种使用情况。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关于超验性恒定与仪式的关系,以及超验性恒定的来源。布洛克提出人类认知上的硬件是区别于动物的,这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也存在于“想象游戏”之中。这使我们具备进入超验性恒定的可能,这也是超验性恒定的来源,但是我们并不是创造超验性恒定的人。同时他指出,某些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过于注重超验性恒定,而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是活在先在的系统之中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割礼仪式的普遍性的。布洛克教授讲到,割礼存在于全球的很多社会之中。这个现象体现了变更身体的标记、身体的变异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实则是在控制繁衍的一种行为。割礼背后实际上是固定的、常规的超验性恒定和状态性流动这二者的融合。
第四个问题是关于网络流行用语使用过程中所依靠的想象,但布洛克教授认为关联不大。
最后回应到音乐上,布洛克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说到音乐是人类独特的现象,音乐也是人类特质之一。超验性恒定、仪式以及音乐是人类特有的。超验性恒定依赖仪式而存在,而仪式和音乐直接向关联。那么如果我们要考虑音乐的起源,我猜想可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超验恒定的现实。
在讲座最后,萧梅教授表达了自己对于讲座的感受和思考,再一次对布洛克教授和翻译周雷表示了感谢,并且为当天下午的“跨媒介生态展演”以及12月6日的圆桌会议进行了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