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音乐相关期刊文献编目(2008)

作者:发布时间:2012-01-04

杜光庭《太上黄�U斋仪》音乐资料研究    蒲亨强   音乐探索 2008年第1期 说书解文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唐末道教科仪音乐大师杜光庭编集的《太上黄�U斋仪》,第一次详细记录了该仪式音乐的程序内容。该文通过对原始文献的较系统的摘、译、析,基本认清此斋仪在古代运用的真实情况、结构框架和模式,以期深入理解音乐在仪式中的重要功能,传统样式的传承情况以及杜光庭在科仪音乐文献集成上的承前启后历史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客家祭祖音乐  肖文礼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期刊 仪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其"整体性"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参考。赣南客家祭祖仪式中的音乐具有典型文化特征,"乐班混奏"现象是存在于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态形式,通过剖析这一现象的深层结构,揭示其多样性的深刻内涵,提出用更开阔的视野关注人类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求传承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两腔三调: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    孟凡玉   中国音乐学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期刊 以往研究成果中,贵池傩戏唱腔通常被分为"傩腔"和"高腔"两类。作者发现在安徽贵池荡里姚以及周边村落参加傩仪式乐舞表演者的分类思维中,存在着五种不同的唱腔类型:傩腔、高腔、歌调、吟诗调和诵经调。这些分类概念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和音乐形态有关,更包含着历史、来源、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多种因素在内,分类概念之中透露出唱腔的历史与"出身"信息。
畲族仪式音乐与盘瑶仪式音乐文化之比较    蓝雪霏   中国音乐学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期刊 畲族与盘瑶有着共同的祖先崇拜和共同的神灵信仰,有相似的原始巫术与道教相结合的道统和学法经历,有相似的仪式类型,但也存在某些差异。其法事音乐暂时尚难找到共同点。
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二)——薛艺兵研究员访谈录    薛艺兵、黄婉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音乐 期刊 本文为访谈录,薛艺兵教授认为,发展到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应该是一门方法论优先的人文学科。其理论的核心仍然是梅里亚姆提出的“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其方法的根据仍然是人类学有效的“田野工作”,但“田野”的空间已经扩展,即如梅耶尔所说: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是田野。
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 蒲亨强   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第1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音乐 期刊 本文为元《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音乐史料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概况2、背景:“嗣教录”及“须知品”译析3、元代仪式音乐的主体:黄�斋
禹州吹打班生存状态调查与研究 谢秀敏   内蒙古艺术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为对河南禹州吹打班生存状态调查与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吹打班的组成及其经济运作2、乐器与唱腔3、主要仪式与相关乐曲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与岑氏土司   王晖   广西民族研究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期刊 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凌云壮族72巫调音乐"中的"72巫"与当地麽公使用的《灵坛诸官员名谱簿》中的"诸官员名谱"基本一致,既突出了岑氏土司,又体现了当地众多的壮族头目。该巫调音乐形成于泗城被改土归流之后,反映的是当地的现实生活,具有壮族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如能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开发,迟早会被提升为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
《礼记》中的生产礼仪及其意义解读 王文东   孔子研究 2008年第1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生产礼仪是形成和发展于早期华夏先民的渔猎、农耕、养殖活动而遗存于三代文明中的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礼节仪式性活动。在《礼记》中,狩猎之礼、渔礼、籍礼、桑蚕之礼、养兽之礼等生产礼仪的程序安排,包含着祈祷献祭的宗教信仰的内容,体现了先民对农业及对天地、神鬼、自然、人事之道的认识的象征含义,蕴含着早期文明社会组织利用生产推行教化的伦理意蕴。生产礼仪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受到礼家重视,与人们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有关。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生产方式、取食方法、分配形式,蕴含着先秦礼仪文化注重礼节仪式、实践操作、敬神奉献、意义象征的独特性质。
“於菟”仪式的民俗学解读  唐仲山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作为历史与现状、传统与生活的文化产物,"於菟"系列岁末民俗在其特定的时空上表现了其特有的文化传统,通过仪式实践实现民俗意义,即外在的多元结构和内在的象征系统。
从山西仪式剧的演出形态看中国戏剧的特点 黄竹三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 戏剧、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该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关中民间社火的原生性 宋清   西北美术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社火,是一种祈祥纳福、驱疫逐魔的民间祭祀活动。几千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现流传于陕西关中一带的民间社火,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演变,仍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原生性,形成了一套具完备艺术形态、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关中社火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原生性表现为鲜明的巫术性、意象性、组织性和神话性。
凉山彝族送灵归祖仪式的序曲——咒鬼法事 蔡富莲   宗教学研究 2008年第1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凉山彝族在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之前,都要举行咒鬼法事,目的是为接下来的仪式扫清障碍和排除干扰,而超度祖灵中的咒鬼法事同时还具有为祖先驱逐缠身的魔鬼和卸去一切枷锁,还他们以清洁干净的灵魂的作用。
论《尚书》诰体的文化背景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尚书》六体皆与宗教仪式有关。“诰”并非仅仅产生于册命仪式,它实际上是各类宗庙祭仪中主祭者假借祖先之名义而发的训诫辞。周初主祭者具有神性身份,诰辞中的“王若曰”就是其具有神性特征的标志;而“小子”是宗庙祭仪中特有的称谓,也能说明主祭者处于祖神代言人的地位。周公是西周初期的宗教领袖,他凭借神性身份摄政称王,并利用宗教的形式进行政治文化变革,即神道设教。“诰”即周公在宗庙仪式中以祖先之名阐发礼乐政治思想而保存下来的文本。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渊源考释 南德庆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仪式考源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朝山进香仪式颇有些古时皇家成员出行的印痕。该文对其仪式渊源进行了考释。
日本古代“初子仪式”考辨 管宁   古代文明 2008年第1期 仪式考源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据日本正仓院所藏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考证认为:日本奈良时代后期(天平宝字二年公元758年)孝谦天皇于奈良内宫举行的"初子祭"(又称初子仪式)乃中国古代"躬耕帝籍"与"躬桑亲蚕"祭祀仪式的联合搬演。它表明了中国礼制文化对日本的传承关系,同时也显示出公元6-8世纪间日本古代政治中强烈的"东方小中华"意识。
水族端节祭祖仪式与“忌油圈”——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板鸟寨为个案 张兴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第1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对三洞乡水族端节仪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仔细观察了水族端节祭祖仪式的各个环节和相关组织原则,分析了端节仪式展现出的社会组织情况。指出家庭内的祭祖仪式之上还有更大范围的祭祖仪式——游端。"游端"展现了高于家庭的更大的血缘组织单位"忌油圈"的范围,同一个"忌油圈"的人不能通婚,但有互相帮助的义务。
台湾云林口湖万善祠“牵水(车藏)”仪式及其相关传说 陈益源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云林县口湖乡有一项台湾规模最大的"牵水(车藏)"活动,对它的起源与仪式过程作了长期田野调查。其记录了有关的灾难传说、神明来历、风水故事、显灵事迹和英雄故事。这是一百六十几年前发生在台湾西海岸的一场水难浩劫,而在一百多年后,它竟又成为地方上一场盛大的文化飨宴,一份重要的文化资产。这是民间宗教与民间文学高度融合的结果。
乌珠穆沁宴会歌曲——图林哆与相关禁忌习俗 乌兰其其格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个案 音乐 期刊 乌珠穆沁"图林哆"专门指宴会歌曲中具有"经典"和"尊贵"品质的长调歌曲,是盛大的宴会上按照一定仪式规范演唱的礼俗音乐形式。乌珠穆沁部图林哆的相关禁忌习俗体现了蒙古族对神圣事物的崇敬、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灵魂的崇拜和畏惧的文化心理。这些禁忌习俗即与整体蒙古族的禁忌习俗有着共性,在个案上也有着个性特征,透露出独特的区域文化信息。
象征与仪式:彝族民间生殖巫术考察 杨甫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彝族民间生殖巫术是在彝族生殖崇拜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女性及母体崇拜、男根崇拜、性行为崇拜和生育神崇拜等。作为一种"行动的象征","情"与"怵"的双重心态贯穿于生殖巫术的始终,既有仪式的威严,同时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象征功能。
信仰与仪式中的文化、权力和秩序——隆务河流域“六月勒如”仪式发微 索端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人类学认为信仰是观念的体系,仪式是文化观念的行为展演,研究信仰必须关注仪式。仪式在展演当地文化的观念时,对文化的阶序、权力和秩序有象征说明的作用。该文通过对隆务河流域藏族六月祭神仪式的考察,从仪式的文化展演中分析信仰、仪式对当地文化、权利与秩序的展演。
瑶族仪式画的艺术人类学阐释——以广西金秀平道村岭美屯盘瑶仪式画为例 黄建福   百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瑶族仪式画绘制的神仙并不是瑶族崇拜的所有神仙,但是仪式画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瑶族的神仙体系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瑶族仪式画有仪式象征的功能,是人们对神灵寄托的期望。仪式之上对仪式画的参拜也是瑶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消除困惑的行为。在瑶族的仪式实践当中,仪式画上的神仙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实际的仪式运用中它具有联络村民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仪式中的舞与歌——河南西北部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哼小车”调查与研究 丁永祥   戏曲艺术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河南省的西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歌舞相间的民间小戏,当地人称之为"哼小车"。哼小车的发展与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哼小车的表演形式是,约八九个人分别扮成老旦、坐车小媳妇、推车人、拉车人、丑角、相公、丫鬟等,老旦居中围成一圈,慢走快跑正转倒转进行舞蹈表演,之后进行对白和演唱,如此反复进行。哼小车表演的剧目大多是前代传下来的,大约有几十出,演唱曲调非常丰富,多是古老的民间小调。哼小车与当地祭祀火神的仪式性活动"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中,哼小车已成为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在每年一次的"行水"中,哼小车与其他节目一起构成了一道观众与演员共同狂欢的文化风景。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哼小车已高度衰败,有失传的危险。哼小车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出它独特的文化价值,作为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哼小车应该受到保护。
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 李行山、滕成达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人生仪礼—成年礼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描述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为男子举行度戒仪式的过程,指出了越南勉瑶供奉盘王和度戒仪式与很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仪式世代相传,承载着瑶族的特色文化,有连接瑶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周初燎祭仪式考辨 王贵生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8年第1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西周初年的燎祭制度源于岐周文化,属"因于殷礼"又不乏创制的跨文化形式。从对《天亡簋》铭文和《世俘》资料的分析可知,西周初年无论大山祭天,还是庙祭先祖,都是以岐周文化为宗教本源。在祭法上,周初沿袭了殷商燎祭仪式,可向先王燎祭告胜,但并不直接燎祭上帝,是在燎(�、啻)祭先祖过程中完成对天宗上帝的祭祀。这种燎祖祀天仪式,为晚周祭天礼制开启了新篇。
《通过仪礼》第十章 结论 范·根纳普 岳永逸 民俗研究 2008年第1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为范·根纳普所著的《通过仪礼》第十章翻译
汉代宗庙仪式乐 杜鹃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宗庙仪式用乐有《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五组乐歌。它们的制定原则、乐名含义、曲风等一直紧扣祭祀祖先,祈求庇佑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客观礼仪形式和主观礼仪主旨的完美结合。这一观点从表层来说是祭祀程序和祭祀乐的结合;从更深刻的根源追究起来就是宗庙祭礼与乐的完美结合。 
论回族穆斯林的“接哈吉”仪式 杨文笔、马鑫   青海民族研究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朝觐是每个回族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履行的一项宗教功课,完成朝觐功课的人被称之为哈吉,哈吉是一个承载意义的象征符号,回族社会中在接哈吉仪式实质上为一个典型的强化仪式,在现实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的道教法术探析 张泽洪   中国道教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
原生态舞蹈何去何从?——由非洲舞蹈引起的对我国原生态舞蹈的思考 张晶   福建艺术 2008年第1期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当我离开非洲大陆踏上家乡的故土时,正好赶上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着她的第二部大型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来福建演出。那原汁原味的舞姿、古朴感人的鼓声、高亢嘹亮的赞歌、庄严神秘的宗教仪式、浓郁艳丽的民族服饰……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雪域高原,这让我想起了我所了解的非洲舞蹈。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原始、粗犷、生活、劳作、仪式、崇拜……这就是原生态舞蹈的共性吧。
瑶族文书与仪式 贺东劢、宋馨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说书解文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瑶族几百年来一直在使用中国的文字符号来传承自己的宗教传统。宗教职务的担当者都必须具备足够的汉语知识,以便于能够把师傅的教诲记录下来。这些文献被制成大量的副本,以供日后施行宗教仪式时使用。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州图书馆收藏有3000册瑶族文献,文章所介绍的是其中的部分类型。 
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   彭兆荣   音乐研究 2008年第1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仪式的原型与叙事2、“还盘王愿”仪式的原型构造3、本文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仪式的原型与叙事2、“还盘王愿”仪式的原型构造3、“还盘王愿”仪式中的音乐表演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签约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苗建华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签约仪式记录
安海雅颂南音社迎请郎君神像开光与安位仪式研究 陈燕婷   中国音乐学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2006年2月25日(农历正月二十八),安海"雅颂南音社"举行隆重的迎请郎君神像开光与安位仪式。该文是对该仪式的缘起、过程、音乐、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美学人类学视域中的侗族大歌——仪式与族群诗性想象    蒋晓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第2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侗族大歌是南侗地区的侗家人至今仍然保持和传承着的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大歌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从文化传承来看,也是侗寨儿童成长过程中通过美育方式获得社会化的过程。大歌仪式在侗族文化中有一种超越了具体的现实诉求而将人提升到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纯然忘我的澄明境界之中的力量。这种奇妙的声音艺术显示出侗族人对声音形式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黄书》过度仪式”与早期道教女性观 岳齐琼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早期道教的合气之术被当时修道者认为是长生、成仙之道,它所呈现出的女性观念也是道教最具有代表性且最具特色的内容。从《黄书》过度仪式的基本内容来看,女性参与过度仪式与男性进行的合作,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男性实现其长生成仙的理想,更是为了自己宗教理想的实现。
从丧葬仪式看布依族的生死观——以关岭布依族为例 杨昌儒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布依族的观念中,人虽然死了,但其灵魂依然活着,它将在竹神的引导下进入另一个世界中继续生存。在布依族的丧葬过程中,处处都体现了布依族关于死后生活的遐想,充分地体现了布依族关于生与死的观念。就布依族丧葬而言,其中的栽"龙戈"和"赶鬼场"两个环节,展现了布依族与众不同的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整个仪式过程,通过人与灵的沟通,把死者的灵魂送入了灵界。从这个意义上说,鬼魂崇拜、灵魂不死体现了布依族对死的沉淀和关照。
地方性的民俗认同——彝族祭祖大典仪式过程分析 朱崇先、杨丽琼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彝族祭祖大典仪式集中体现了彝族宗教、哲学、历史、谱牒、民俗、伦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资料。作者于2007年2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进行田野调查,就彝族祭祖大典的相关礼俗作了广泛的访谈,并对该村普德氏族举行的"祭祖大典"进行系统地观摩和考察。该文拟通过描述彝族氏族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景,对仪式与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加以探讨,从理论上分析观念与信仰体系同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仪式化表演情境中印证地方性知识和学者观念的交接,以期接近研究的特定对象,并做出合乎该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合理性解释。
峨山彝族花鼓乐文化特征与诗学特征 石英   民族艺术研究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云南省峨山县彝族花鼓乐是诗(歌)、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作为彝族生活的"文化焦点",是彝族丧葬仪式赋予了它生命和意义。该文通过对峨山彝族丧葬仪式中的花鼓乐及丧葬仪式的描述,直观地呈现峨山彝族花鼓乐的艺术形式,并审视沉淀于该艺术形式中的彝族文化特征和诗学特征。
客家萨满的通灵途径、仪式及与台湾的比较 徐义强   宗教学研究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萨满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就客家萨满通灵的途径和仪式进行了分析,并与台湾的神媒如乩童、鸾手、查某佛等逐一做了比较,最后反思了一直以来对萨满认识上的简单化,认为人类学的视野里,萨满是以一个"他者"面貌出现,是一种边缘化的文化形态,应该以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它,并且认为萨满是透视解读客家文化和客家社会的一个窗口和媒介。
纳西族驱瘟疫鬼仪式分析 和颖、李例芬   宗教学研究 2008年第2期 方术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仪式研究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东巴教仪式繁多而复杂,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祭神与祭祖、超度、驱鬼。驱瘟疫鬼仪式是驱鬼仪式中较独特的一种,该文在实地调查及采访纳西族祭司——东巴的基础上,对驱瘟疫鬼仪式中的一些要素作初步的文化分析。
青海黄南“於菟”调查与研究 银卓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青海同仁年度乎土族村落的"於菟"祭祀仪式历史悠久,尤显珍贵。"於菟"即老虎的别称,"於菟"祭祀仪式是集图腾崇拜、巫风祭祀为一体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傩舞。文章依据作者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对青海黄南同仁年度乎土族村落的"於菟"仪式进行了具体描述分析,并通过与云南彝族"虎节"祭祀仪式比较,阐述了其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并指出了其与"邦"祭的区别。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 张树国   中国文化研究 2008年第2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太阳崇拜在宗教生活领域体现为周而复始的郊祀仪式。上古五帝为太阳崇拜部落,是郊祀仪式中五方上帝之原型;商代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最为紧密,突出体现为扶桑神话、十日神话与祖先祭祀的关联;《九歌.东君》是上古时代日食禳救仪式的戏剧性再现;西汉武帝时代的太阳崇拜渗透着求仙长生思想,汉-唐太阳祭仪突出体现为王者"朝日夕月"的郊祀活动。随着郊祀观念的变迁,古代太阳崇拜与人间帝王的关系经历了由亲至疏的转变过程。保存在《周颂》、《楚辞》及汉-唐《郊庙歌辞》中的太阳祭歌是对太阳崇拜的艺术赋形,是仪式活动中祝祷、祈求诸多情感的表现。
巫术对人类审美心理的影响——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张佐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巫术是指据说可以动员非人力所能及的神秘外力以影响人间事物或自然事物的仪式或活动。巫术虽有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仪式内容,但它们都会对人类的审美心理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成为人类音乐、舞蹈乃至诗歌的源头。
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县宝华乡座落村的调查为中心 李明   毕节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祭龙,是云南彝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彝族人的观念里,"龙"已不仅仅是象征雨水的龙神,而是集诸多神灵于一身的以"龙树"为象征的村寨保护神。祭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希望以此能祈福禳灾,保佑全村人平安幸福。在分析彝族祭龙仪式的文化内涵时,我们利用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和社会学家昂利·于贝尔的相关献祭理论,便能较深刻地揭示彝族祭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晋南民间“三昼夜法事”仪式初探  杨永兵   五台山研究,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韩军先生《五台山佛教音乐》载:五台山过去曾有专为亡人做的"三昼夜法事",也叫"吉祥焰口",并有记载这个仪式的《三昼夜本》。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现今这个法事已经无人会做,而且曾经见到过这种佛事的人也寥寥无几。关于《三昼夜本》也没有人见过。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本子——《吉祥会解》。初步认定,这个《吉祥会解》本即是僧人所言的《三昼夜本》。作者在对晋南地区的佛教音乐调查时发现,在晋南民间的佛教和道教乐班中,也曾经使用"三昼夜法事"的仪式。于是对晋南民间"僧门"的"三天三夜事"进行了初步的收集与整理后,并与《吉祥会解》中记载的仪式和音乐形态方面进行比较,证明《吉祥会解》就是失传的"吉祥焰口"——《三昼夜本》。
纳西族宗教殉情死亡仪式解析 沈玉菲   贵州民族研究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分析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和后续之因,神话与习俗、习俗中的仪式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及象征理论等探讨仪式过程的深层含义,以解析纳西民族的心理及思维结构。
宋元新道法与福建的“瑜伽教” 李志鸿    
民俗研究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流传于民间社会的“瑜伽教”,将正统的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地方仪式传统融为一体,充当了民间信仰世界的仪式专家。因此,可以说正统宗教与民间信仰不是简单的平行发展,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分离,有着有趣的重叠与动态的互动。
壮族道公教仪式中的音声巫术——以桂西道公安神仪式为考察 许晓明   歌海 2008年第2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结合田野调查中道公教的安神仪式,展示器乐、经文念白、巫辞、法器击打、仪式专家跳跃顿足等音声如何在仪式中成为道公娱神驱鬼的巫术手段,同时分析道公教音声巫术对壮剧艺术的影响。
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缪自锋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男女个人以及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利益紧密相连,而且还影响、制约着社会联系和社会活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传统有不同的婚姻和家庭方式。裕固族的婚嫁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该文目的在于描述裕固族婚嫁仪式,找寻其婚嫁仪式的深层蕴涵,并试图通过婚嫁仪式的分析对裕固族文化的独特性做出尝试性的考察。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李建宗   文化学刊 2008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思想 行为 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试论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宗旨   刘红   中国音乐学 2008年第2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音乐 期刊 "仪式音乐研究会"的学术背景,产生于由曹本冶教授主持的"道教仪式音乐"、"民间信仰仪式音乐"两项分三阶段进行的大型研究项目,相关的专项研究共累积了近五十个研究个案和近20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这些都已经成为仪式音乐研究学术群体开展学科传承和理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重要参考资料。"仪式音乐研究会"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本土固有的学术传统和学者对仪式音乐传统的认知之上。它参考和借鉴、但不迷信套用国际学术界的有关理论方法,特别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方法,对仪式音乐进行微观个案研究和宏观比较研究。同时,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经验,摸索和创建一套能较为切实解析本土传统仪式音乐的理论方法,即建立一套具有国际视野,不失中国特色,适合于本土学者研究本土仪式音乐文化的理论方法。
灵验的音声——浙江省富阳市龙门镇元宵节灯会仪式音乐研究     齐琨   中国音乐学 2008年第3期 仪式功用研究   个案 音乐 期刊 "灵验的音声"可以视为信仰具有灵验性的音响表现。在龙门镇元宵节灯会中,信仰的灵验又具体表现为祖先崇拜和龙神信仰的持续有效,所谓"持续有效"是指表现为思想之信仰和体现于行为之仪式。在一定空间、时间内的有效作用和持续存在。该文将对"音声如何具有灵验"和"音声为何具有灵验"之问题进行回答,进而阐释仪式音声得以有效存在与持续存在的动力因素。
冲寿傩:土家族老年人的生命通过仪式    陈玉平   思想战线 2008年第3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为对云南省德江县土家族冲寿傩仪式的调查报告
白裤瑶民间祭祀歌曲研究 郭永青   艺术探索 2008年第3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白裤瑶因为世居深山,社会落后,且人口稀少,所以族群的影响力微弱,鲜为人知,但民族文化却保留完整。该文在充分的田野工作基础上,对其民间传统的祭祀活动以及仪式歌曲进行挖掘与研究,使人们了解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为白裤瑶民族音乐的研究尽微薄之力。
“安代”治疗仪式的民族精神病学阐释 乌仁其其格   文化遗产 2008年第3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蒙古族传统"安代"治疗仪式,是民间信仰仪式与治疗仪式的统一,融音乐治疗、运动治疗于一体,将心理治疗、躯体治疗、社会功能恢复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患者恢复精神平衡与和谐。"安代"疗法为了解不同文化情境下精神病的表现形式、人们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地方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为人们应对疾病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支持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壮族生育信仰中的“架桥求花”仪式及蕴涵的文化意识 何志敏   柳州师专学报 2008年第3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生育信仰,是指古代人类对自己生育、繁衍、性具、性行为的信仰及其仪式,包括生育神、性器和性巫术在文化上的反映。"架桥求花"仪式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一种生育信仰习俗,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识。
蒙古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及治疗机理的医学人类学分析 乌仁其其格   西北民族研究 2008年第3期 方术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医巫一体性、病因诠释的神秘性与治疗仪式的公开性。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的治疗机理是:首先,萨满教宗教治病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其次,萨满治病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治疗和民俗治疗;再次,在萨满跳神治病的过程中,某些仪式和方法客观上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纳西族的驱瘟疫鬼仪式调查 和颖、李例芬   民族艺术研究 2008年第3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仪式研究一直是纳西族东巴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东巴仪式繁多而复杂,总体上可分为三大类:祭神与祭祖、超度、驱鬼。驱瘟疫鬼仪式是驱鬼仪式中较独特的一种。该文在实地调查及采访纳西族祭司—东巴的基础上,对驱瘟疫鬼仪式的过程作详细的描述。
试论白字戏剧目的祭祀仪式性 詹双晖   文化遗产 2008年第3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先秦的散乐与夷乐 康保成   文化遗产 2008年第3期 仪式考源   理论 音乐 期刊 该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论中国早期先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 陈鸿   船山学刊 2008年第3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是随着先民的仪式活动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说仪式性是舞蹈的根本属性,舞蹈的仪式大体上可分为巫术仪式、占卜仪式、祭祀仪式、傩仪式、人生仪式
神圣·阈限·展演——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解读 李建宗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文学人类学领域,运用仪式理论解读文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十七年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仪式化过程的书写,这些仪式化过程包括神圣的民族寓言的建构,"成长叙事"中的阈限以及残忍和暴力的展演。仪式成为文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一条纽带,十七年小说中的仪式化过程,展示了特定的历史语境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灵魂的挣扎。
熊的风葬仪式——鄂伦春人熊图腾探析 赵金辉、梁伟岸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鄂伦春人以熊为民族的图腾崇拜,并由此产生出许多有关熊的神话传说以及禁忌。同时,鄂伦春人在生活中也以熊为食,但他们在吃熊的过程中却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并为熊举行风葬仪式。该文即尝试对鄂伦春人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对鄂伦春人的图腾崇拜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初步探悉。
莫里森小说创作中的原始图腾与神话仪式    史敏、蒋永国   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非洲古老的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为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她巧妙地使用非洲的民谣、神话和音乐等文化仪式,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呈现多彩的黑人文化,消解黑人民族的"缺席"和"失语",疗救黑人的精神创伤,激活长期患有"集体无意识"的黑人民族的集体记忆。莫里森以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的文本策略和叙事策略来表达那些"言说不出的东西",重新审视和阐释黑人文化的民族特性,建构独立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身份。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研究  王晖   百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中的七十二"巫"名称,麽公以古壮字抄写、传承因而相对稳定,巫者因靠"阴传"而容易留下个人主观痕迹。"岑大将军"应为泗城岑氏土司历史上有领兵打仗经历的英雄人物,"岑老太官"可能是泗城岑氏土司的族人或者家属,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岑大将军"。在当地建立七十二"巫"微缩景点和对巫调音乐进行再创作,可以很好地把七十二巫调音乐发扬光大,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汉大赋的“亚仪式”特征及其意义  白晓丽   中州学刊 2008年第4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汉大赋的"亚仪式"特征,指由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构成的一种言说形态的隐含性质。乐歌因能通神而成为原始宗教仪式的言说形式;原始宗教仪式赋予乐歌以神圣的意味,也决定了《大雅》与《颂》歌功颂德的必然言说内容和神圣地位。汉代经学兴盛,使从原始社会以来经由先秦礼乐仪式的强化而形成的乐歌的"仪式情结"得以延续。这主要表现在对先秦仪式歌乐《大雅》与《颂》的颂德之诗和音乐言说形态的继承方面。汉大赋虽然不曾用于仪式,但却也具有"亚仪式"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及其隐含意味,确立了汉大赋在汉代的崇高地位。
祭神之舞法 场域之法器——荆山《扛神》的舞蹈与道具特征之探 李素娥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扛神》起源于先秦时期荆楚腹地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以多种道具为法器、带有宗教色彩巫术表演的民俗祭神仪式。在仪式场域的结构中,舞蹈是祭神最为活跃的因子,道具则视为通神最灵验的"法器"。文章从实地调查所采集的历史文献与口述资料入手,对《扛神》的舞法与法器中所隐蔽着的令人莫解的文化符号、形态特征作一初步梳理与描述,其意义在于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可参性的资料,并从中捕捉一些历史久远的信息。
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李建宗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年第4期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社火是中国农村春节期间流行的表演仪式和民俗活动,在表演仪式的背后,反映的是民间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陇中社火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村社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功能,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黄佤”中柱崇拜和祭祀仪式的象征人类学解读 周家喻   民族论坛 2008年第4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中柱崇拜和祭祀是"黄佤"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民间信仰。这种祭祀仪式时间不固定,开展频繁,规模小,内容简单。用人类学象征理论解读"黄佤"中柱祭祀仪式,有利于完整地把握"黄佤"中柱崇拜文化的独特内涵。
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礼俗音乐——山西省晋城市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 梁伟   艺术百家 2008年第4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音乐 期刊 以山西省晋城市民间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为基础,在田野资料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其在当代都市化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人神皆娱的审美对象"、"丧葬仪式的音声符号"、"丧葬仪式的行为符号"、"社会秩序的构建工具"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用及文化意义。
斗殴节:安第斯山中的古老习俗 方陵生   世界文化 2008年第4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本文为安第斯山乡村地区盛行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斗殴节”的习俗简介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孔子礼学思想特色  陈豪��   理论界 2008年第4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礼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灵魂,是孔子实践了一生的信仰。礼具有双重性,是价值与制度的统一体,即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点。作为形而上的礼,它是仁、义、忠、孝、勇等伦理道德的统摄,是一种精神信仰,神圣庄严,是虚;作为形而下的礼,它是祭祀仪式、国家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切实可行,是实。离开仪式规范和制度谈礼,礼有落空的危险,它就失去了现实性;离开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谈礼,礼有僵化的危险,它就失去了神圣性。
都市化背景下的民间礼俗音乐——山西省晋城市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 梁伟   艺术百家 2008年第4期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音乐 期刊 以山西省晋城市民间八音会丧葬仪式音乐个案考察为基础,在田野资料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其在当代都市化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人神皆娱的审美对象"、"丧葬仪式的音声符号"、"丧葬仪式的行为符号"、"社会秩序的构建工具"等四个方面的社会功用及文化意义。
葬礼中的中西文化 潘文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死亡的必然性使人类面对死亡时只能选择超越,而超越死亡的不同方式反映了中西方独特的文化特征。葬礼是人类对死亡超越的外在仪式,中西方皆有,但不同的葬礼体现了不同的中西文化。现代葬礼在颜色服饰,葬礼用具和典礼仪式中相互融合借鉴,演化改变,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融合吸收,扭曲变形。
试析《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 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 张勇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年第5期 说文解书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以一则大理神话和朝圣仪式之间的结构关系为切入点,对《王权神话和生育仪式》一文作了简要的分析,试图用结构关系为神话和仪式建立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联系。
文化独特的外现形式——仪式 李育红、 杨永燕   广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5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达,学者们对其界定、分类以及功能的阐述各不相同。在仪式的界定上,学者们分别从象征、信仰、行为等角度进行界定;在仪式的分类上,学者们分别按照宗教仪式、日常仪式、时间以及人的社会角色等进行分类;在仪式的功能上,学者们认为仪式有社会整合、社会控制以及稳定社会等功能。仪式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时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仪式变迁正是社会变迁的影像。
“��”蕴于身——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 萧梅   人民音乐 2008年第5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音乐 期刊 本文以身(body)作为"乐"之蕴体,来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正是“体化实践”的结果,表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中突出“口传身授”及“口传心授”的特点。而就中国音乐传统中有关刻写方式对于体化(incorporation)方式的反映和包容,更为典型的例子还可以回到仪式之"乐"
从海洋文化视角看田横祭海节 宋翔洲、林霄沛、宋宗军、屈小青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年第6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田横祭海节(又称上网节)是我国北方地区规模较大的祭海仪式,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分析祭海节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文化价值两个方面。在外在形式中,总结了祭海节仪式的相关民俗;在内在文化价值的分析中,从历史与渊源、祭祀与传统、神话与传说、历史与今天等四个方面给出祭海节的文化内涵。最后,结合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大好形势,从三个方面对祭海节的创新和发展提出建议。
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仪式与社会教化刍议 刘虹、 石焕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7期 仪式功用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乡闱"一词是指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考场,即各省所设的贡院。河北省的考生主要在顺天乡闱内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中乡试的物质承载体,清代十六个乡闱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相对固定的空间布局。另外,政府还规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法令,事实上,在乡闱内部还往往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和仪式,这些惯例和仪式在约束考官和考生方面有时候比国家明文法令更为有效。清代顺天乡闱的空间布局和仪式在时人的心理层面起到特殊的社会教化作用。
信仰与仪式中的文化、权力和秩序——隆务河流域“六月勒如”仪式发微  陈剑一   文艺研究 2008年第10期 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近年的音乐学研究领域,仪式音乐研究方兴未艾,为中国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仪式音乐研究严格说来,不过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拓展。从民族音乐学科理论的构建历程看,从阿兰·麦瑞姆(Allan Merriam)的“概念—行为—音乐”三维模式,到Timothy Rice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创造和经验”模式的发展,其自身理论在实践中经历了漫长的求索过程。自从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纳入学科研究的核心层面以来,关于本体、行为、环境、背景等的讨论,便占据了民族音乐研究话语的主流。然而,过多纷繁复杂的学术语汇和观念交织在一起,却又使似乎并不复杂的学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是在民族音乐学这种学术背景下,以曹本冶为代表的音乐学者,以“思想”和“行为”为核心、以仪式音乐中的“音声”研究为实例,从观察、分析音乐行为和思想出发的“仪式音乐”研究方法,最终抵达了包括音乐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关注。这种宏观理论叙事与微观方法操作相结合的“仪式音乐研究”模式,为众多民族音乐学者提供了一个解读民俗音乐文化、构建学术理论大厦的完整思路。作者认为,这种新的研究理念和方法,无疑是对传统以描述性田野工作为主的民族音乐学的有力冲击。
民国新旧婚礼仪式研究 翁小倩、魏�E   兰台世界 2008年第13期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本文通过对民国期间新旧两者婚礼仪式不同形式、功能的研究,认为新旧婚礼并存的局面,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上新旧文化过渡的真实反映。
空灵神韵上梁歌 曹毅、商守善   建筑 2008年第14期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音乐 期刊 居住在我国武陵山脉的土家人把建房看作人生大事,认为"在生一栋屋,死后一副木(棺材)"其位列仅次于婚俗,过程十分神圣。上梁歌的底�是对生活的向往和创造,渗透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空间神化审美文化,涵盖着鄂西土家人求生存、趋疾、避害、祈福、保平安的全过程。
宣泄的仪式 付菠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博士 仪式功用研究   理论 音乐 博士论文 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别,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摇滚乐在中国也日渐凸显出自身的特性。作者立足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在多次田野调查与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对中国大陆摇滚乐的历史发展、代表人物、社会处境及其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 杨江涛   中国人民大学 2008年博士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该文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文化现象——节日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传统节日不是民俗事象的简单汇集,相反它具有深厚的自然时令基础和文化观念基础,自然循环和时令变化是传统节日之所由生的自然基础,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意识等文化观念,是传统节日所依托的文化内涵。其次,在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该文从存在论的视角出发深究了传统节日的哲学基础,同时考察了传统节日及其经验——节日感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最后,考察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有的出路。
东山瑶的时空观与人观 陈基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民俗研究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每一个文化的知识体系都是由人、时间、空间、人观、物、工作、知识、超自然信仰等一些基该文化分类概念建构、发展而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独特理解。因此,从基该文化分类概念的角度探讨某一文化,能够更基本、更细致、更深入地切入研究对象,有助于更深入了解被研究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产生和衍化。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文化特色。长期以来,瑶族是一个不断地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接触、交流与融合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也在随之涵化。东山瑶为瑶族盘瑶支系的一个次支系,属进山“定居型”。东山瑶族乡位处桂北的高寒山区,接近楚文化圈,且湘桂交通要道贯穿而过,自古汉瑶交融密切,受汉文化浸染较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汉文化痕迹。风水信仰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在半个多世纪来的风水操弄中,汉族的风水信仰逐渐内化并沉淀于东山瑶的信仰观念深处。因此,从基该文化分类概念的角度,置东山瑶的风水信仰于具体的村落(社区)坐落中进行个案微观研究,将有利于对东山瑶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色的整体理解与全面把握。
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 徐赣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硕士论文 客家鸡歌是贺州客家人在安龙打醮、丧葬打斋等仪式中,道士、和尚所表演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客家民间文学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成果的研究地域长期以来集中在闽粤赣的客家地区,尚无系统的广西客家民间文学研究,研究的内容偏重于客家山歌、童谣、谚语、故事等,忽略了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的仪式歌,且研究方法多采用传统的对民间文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方法。因此,以广西贺州具体客家村落为调查点,深入调查了解当地客家人的经济、政治、思想、生活等,将之与民间文学文本及民间文学存在的现状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无疑是对此前研究的一种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展现客家族群的精神特质,把握客家民间文学与客家人的关系,而且能更全面地反映客家民间文学的独特性,挖掘它内在发展的活力,进而寻求其在当代的发展路径。 本论文依据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历史背景、现实经济状况、政治思想、民间信仰、文化生活和审美趣味等,广泛搜集与客家鸡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客家鸡歌的文本与“活态”两方面入手,分析概括鸡歌的,文学艺术特点、审美取向,考察鸡歌的文化生态和表演形态,研究鸡歌的形成原因及对客家人的作用与影响,从而揭示鸡歌与客家人的互动关系,并挖掘鸡歌的内在发展规律。
广西宜州市做(女牙)禁与山歌研究 钟健   北京大学 2008年硕士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硕士论文 广西壮族地区山歌繁盛,山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现有的山歌研究往往专注于歌圩研究,对其他山歌活动形式着墨甚少。该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宜州市做?禁活动。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一长期被主流研究忽略,并受到意识形态压制的山歌活动形式的个案考察,拓宽已有的山歌研究视野,展现广西山歌活动的完整样貌。该文分正文与结语两大部分,正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粗略梳理桂西北地区地方志、已有山歌和民间信仰研究,进而指出做?禁活动在以往研究中的缺失及受到意识形态话语压制的现状。 第二章,以广西宜州市怀远镇峒背屯村民何秀芬2007年中秋节操作的做?禁活动为例,呈现做?禁仪式的完整过程。 第三章,从?禁释名、发生场、技能习得、仙家世界、做?禁传说等方面入手,以作者田野所得为基础,对做?禁的相关维度进行深入解析。 第四章,利用程式理论和表演理论,对仪式操作人在仪式内外的唱词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唱词民间文学韵味,以及山歌与仪式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做?禁是一种盛行于(至少一度盛行于)桂西北地区的特殊歌俗。仪式的形成与流传,与该地区繁盛山歌活动密切相关,并渗透了诸多民间信仰的文化因子。
唐宋宫廷宴乐表演体制比较研究 寇文娟   河南大学 2008年硕士 仪礼研究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在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生活中,宴乐是一种很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宋时期的宴乐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倍受学者们的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我们注意到唐宋两个时期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目前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该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唐宋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分析,以唐宋时期的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考证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来展开论述,探讨了唐宋两代各自在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上的特征,研究了二者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把二者放在一个整体的范畴内去加以认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把握和认识唐宋时期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之间的关系。
通过阈限,化蛹成蝶 邵翠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人生仪礼—成年礼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正如无法回避生老病死一样,人们也无法回避成长。成长意味着个体生理的成长,同时意味着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尤其重要也格外艰难。正是精神成长使人经历真正意义上的通过仪式,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高度独立自主与高度社会化的人。 女性成长的过程,相对于男性来说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女性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摆脱男性主体价值观的束缚,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女性自我觉醒的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的其他内容联系在一起,使女性的成长面临更多考验与困境。成长过程对于女性来说,无异于一场艰难的“通过仪式”,女性必须历尽艰辛通过人生的这一阈限,走向成熟。 该文借用人类学观点,从通过仪式理论的角度来看西方文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分析女性成长主题作品中的共同因素、基本结构,以及女性成长作为一种通过仪式的表征,探讨女性成长主题的深层社会含义:女性成长的内容本质上是女性树立自我意识,走向社会的通过仪式。
西汉郊庙乐府研究 赵颖畅   北京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汉代用于郊庙祭祀的乐府今存有高祖时代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代的《郊祀歌》。《安世房中歌》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宗庙祀典,《郊祀歌》是用于郊祀太一、后土神的祭郊大典。前人对这两首郊庙祭祀乐府的研究多集中在作者、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即使是在作者的问题上,也还存在着很多分歧,至于对二歌中所体现的祭祀仪式过程的研究则是一个空白。该文从文献、文学、历史和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进行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束语三部分。 绪论部分,该文主要论述了历史上对汉代郊庙乐府《安世房中歌》、《郊祀歌》的研究情况。我的研究将在进一步论证汉代郊庙乐府《安世房中歌》及《郊祀歌》的作者问题,二歌形成及应用问题,研究重点将放在《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在汉代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初步复原其在汉代的祭祀仪式。 
双重祭祀 张力智   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硕士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东汉时期山东地区的石祠建筑后壁的中心位置往往描绘着“楼阁拜谒图”,此拜谒图像被置于现实墓祭仪式的中心位置,形成“双重祭祀”现象。为什么要进行“双重祭祀”,是该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第一章着重对“楼阁拜谒图”进行考证,指出其为汉代宗庙祭祀仪式,将“双重祭祀”现象明确为墓祭与庙祭的结合。第二章通过把握“由庙到墓”过程中“庙”的线索,分析宗庙制度与国家制度、政治斗争之间的关系,指出东汉时期庙祭、墓祭具有不同的象征。第三章通过分析宗庙仪式(献祭仪式)抽象化为“礼”的过程,试图把握宗庙祭祀仪式仪式实践性的剥离过程,也就是庙祭仪式转化为庙祭仪式图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把握图像中的庙祭仪式与现实中的墓祭仪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双重祭祀”现象是“礼”的观念在东汉时期的理论图解,通过“礼”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双重特性来理解“双重祭祀”这个现象。文章的论述以宗庙为线索,通过宗庙建筑形制、宗庙制度、宗庙仪式将“由庙到墓”过程中图像、历史与观念三个层次串联起来,从较为宏观的视野对自中国早期绘画(“楼阁拜谒图”)的理解机制作尝试性的研究。
神圣与世俗 白杨   华中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连接新旧两岁神圣的节点,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岁时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有39个民族将春节定为法定的传统大节,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六,共39天。春节习俗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衣、食、住、行、礼仪、祭祀、信仰、宗教、游宴、娱艺、习俗、伦理等无不包含其内。人们通过一系列的岁时仪式来表达对春节的周期性、交接性和征兆性的理解,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岁时仪式中人、鬼、神的共欢。年俗仪式通常在一定的空间内完成,这些空间多与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没有任何抽象空间的痕迹。他们全是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有直接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需要,在居室空间里主要是以“门”、“灶”、“井”、“厕”等为中心的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定位任何文化形式的纵横坐标。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存在着神圣与世俗两种形式。作者以荆楚年俗的文本资料和家乡年俗调查的田野资料为基础,从神圣时空观的角度对荆楚年俗进行解构与重建,探求荆楚先人对神圣时空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对年俗文化内在特质的阐释,从而对荆楚年俗给予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祭孔乐舞舞蹈的文化研究 孙茜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硕士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祭孔乐舞是自古至今我国用于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乐舞,是我国古代存留至今的雅乐舞之一。根据明、清两代遗存舞谱编排的祭孔乐舞,至今仍以“活文物”的形式保存于每年曲阜孔庙的祭孔仪式中。祭孔仪式的重头戏祭孔舞蹈表演,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在祭孔仪式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文希望通过对祭孔舞蹈历史、动作特性和功能的分析,发现在舞蹈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精神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一直持认同与支持的态度,这主要因为孔子政治思想中“仁爱”、“克己复礼”等观念,儒学中义利观、诚信观等主张,都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维护他们皇权统治。也正是基于这一政治条件,间接构成了祭孔乐舞得以出现和传承的首要原因。
以乐舞体系为中心谈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王晓阳   河南大学  2008年硕士 说文解书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诗经》和汉乐府都是音乐文学,是周、汉两代乐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有意从乐舞体系的整体观出发,把《诗经》和汉乐府作为音乐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作为对象考察发现:《诗经》和汉乐府在建立乐舞体系的文化思想、乐舞实施的社会功能、乐舞机构、乐舞内容、歌诗风格、音乐表现方式、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相同点,也有相异性。两者之间既有内在继承关系,又有创新和发展。该文旨在通过这些对比性研究,考察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特点,从较为全面的角度分析乐府体系的产生发展状况,形成对《诗经》和汉乐府乐舞内容的原始面貌的认知,和对周、汉两代社会风貌、文化制度的了解。从而对先秦到汉代的音乐文学艺术发展轨迹及辉煌成就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 本篇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总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描述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研究现状,当前研究多是把《诗经》和汉乐府作为文学作品来研究,而该文则是从乐舞体系的整体观去把握这两部作品,通过对比性研究,探讨两者内在的联系和发展。
泰山岱庙藏谱《玉音仙范》的相关研究 逯凤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硕士 说书解文   个案 音乐 硕士论文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存在与发展,在制度的约束下无论是礼乐还是俗乐,都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通过本体中心特征:律调谱器等诸多层面都显现出来。当下存活的传统音乐文化依然具有整体一致性下的区域丰富性的特征,国家制度对礼、俗用乐规范性的强化,保障着自宫廷、王府到各级地方官府、军营的礼、俗乐应用和传承活动在同一体系内进行。从而为我们揭开制度下本体一致性系统研究的序幕。 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性意义,是其它任何名山都无出其右的;正是由于这样的地位,道教也在这里发展;在泰山及其周边,庙宇道观林立,构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这些庙宇与泰山及其地方祭祀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祭祀仪式中每每有乐相伴。祭祀为礼,祭祀用乐即为礼乐的一种样式。1981年在泰山岱庙博物馆中发现抄写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的、标有“郡庙”、“遥参亭”、“玉皇庙”、“岱庙”等字样、为“玉音仙范”的18本乐谱,这对我们认知这一时期在泰山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祭祀和礼仪用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即是对这些藏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研究。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与吹打班的比较研究 白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硕士 民俗研究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鼓吹乐作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在浩瀚的历史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载,在广泛的民间应用中也流传有续,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非常深远。河北冀中(包括保定地区、廊坊地区、京津一带)地区在当下有鼓吹乐的两种生存方式: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北乐会,是以祭祀仪式与葬礼用乐为主导,以笙、管为主奏乐器,由非专业艺人所组成的不收取费用的具有民间宗教背景、对乡民具有凝聚力的农民业余音乐组织。闻名遐迩的河北冀中“音乐会”就是典型的代表。“音乐会”又名“音乐圣会”、“音乐善会”,是我国珍贵的古乐遗产,具有极强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另一种是被音乐学界普遍以南乐会称之的音乐组织。它经常是由“吹鼓手”,即专业艺人组成,用于婚丧嫁娶、祝寿、开业等民间礼俗的奏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有时也用管子),收取费用并以此为主要谋生手段的音乐组织,吹打班社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北乐会是为某种民间信仰而存在的会社组织,依附于庙会的形式而存在,所奏乐曲相对固定,与仪式形成固化,而南乐会为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奏乐,其所奏的乐曲既有传统,又接衍当下。
赣南客家祭祖的音乐文化人类学研究 肖文礼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年硕士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宗族祭祖是我国古老的四大礼俗“冠婚丧祭”之一。江西省赣州市客家人聚居区是目前我国保持这一礼俗最隆重的地区,其宗族祭祀活动至今普遍盛行于当地的村村店店。该仪式行为是我们探究客家地区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研究当地民间音乐重要的途径。 该文以石城县长溪村赖氏祭祖和于都县寒信村萧氏祭祖为例,立足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角,详细记录两个个案的仪式过程;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探讨仪式及与之相关行为存在的深层原因;通过对民间艺人的采录,建构民间艺人知识体系中的音乐行为模式;通过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揭示音乐与仪式的内在联系,阐述音乐如何在仪式中发挥其特殊的社会和文化功能;最后提出,构成仪式的每一样事物都彰显出一个宗族强大凝聚力的文化内核。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歌研究 汪菁   新疆师范大学 2008年硕士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音乐 硕士论文 哈萨克族的文化是一笔丰厚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婚礼中的仪式及婚礼歌,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丰富的民俗和多彩的音乐,也体现了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该文是一篇哈萨克族婚俗研究的民族音乐学论文。作者以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实地调查,以哈萨克族整体族群文化为依托,运用民族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及其仪式歌做了较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