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跳钟馗_源流研究 |
李楠 |
|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其他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该文以民间舞蹈《跳钟馗》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宗教意识、民间信仰、习俗等层面考察《跳钟馗》的渊源和流变,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梳理和分析探寻它自发源处直到今天保持、延续和演化出的主要文化特征。 一种民间舞蹈的历史沿革,往往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而令后人感到无从了解、接近。作者试图尽可能地进行舞蹈史方面的材料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分析,同时参考民俗学、戏曲史方面的材料和成果,并在有限时间内进行了实地考察。 |
春秋宗教习俗 |
陈筱芳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春秋宗教习俗上承殷商西周,下启战国秦汉,确定了中国传统社会官方宗教的基本特色和民间宗教习俗的主要内容。学术界对春秋宗教习俗的研究,与在中国原始宗教和商代、西周宗教上倾注的热情相比,似乎显得太冷淡。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各种宗教史、民俗史以及少量单篇论文中,与声势浩大成果丰硕的殷商西周的研究相比,似不可同日而语。 该文以《左传》研究为本,辅以《诗经》、《国语》、“三礼”、《史记》等先秦汉代文献,参看古今中外有关论著,兼取考古成果。力图完整客观地展示春秋宗教文化面貌,探讨宗教崇拜的神灵、宗教活动、宗教观念和宗教性习俗的内涵和形式的本质特征以及蕴涵的社会心理,研究宗教在春秋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其它文化形态的关系,追溯春秋宗教与原始宗教以及商代、西周宗教和秦汉以后传统宗教的渊源关系。 |
当代农村宗族谱研究_以赣南闽西为中心 |
蒋国河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农村宗族谱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意义。该文以现代化理论作为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注重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赣南闽西地区的农村宗族族谱的几个重要的方面,如族谱的修订、新谱的体例、书例以及族规族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动态分析,力图揭示出它们所展现出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形态和特征以及这些形态和特征反映出的观念取向,并希望以之为锁钥求得对农村宗族等农村现实问题的真解。 |
雷神_雷法与清微道派研究 |
李志鸿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雷法,形成于两宋之际,是道教传统的符�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原有的符咒之术与内丹功夫相结合,而推出的一种新型的道法。该文认为,雷神崇拜是雷法的信仰基础;雷法一经出现,就成为道派之间相互往来,会归为一的有效桥梁;雷法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也有着甚深的渊源;关于雷神、雷法的故事叙述,其主题浸润着深刻的“规劝”意味。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将道教雷法、雷神信仰与清微道派联系起来,对宋元以降道派的分化组合趋势进行探讨,同时,运用宗教学的一些理论,对雷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进行阐发。 |
凉山毕摩教和彝族女性_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 |
徐睿 |
|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为什么要谈毕摩教的社会化问题?其一是它的影响力。在凉山彝族地区,宗教——毕摩教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虽然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相比,毕摩教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没有特定的入教仪式,但是凉山彝族没有人是完全不信毕摩教的。其二,毕摩教的社会化和多数宗教社会化有别。在传统的凉山彝族社会中,神职人员——毕摩是唯一承继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阶层,普通人则以学习了解群体禁忌规范为主要的社会化内容,因此有必要讨论核心的毕摩教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特别强调毕摩教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呢?凉山彝族女性总体而言,相对男性群体处于弱势,在社会结构中从属于男性,而根植于父系家支组织的毕摩教对女性成长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个判断,作者是在阅读了与彝族女性相关的众多文章及书籍,并结合实地调查的感受而得出的。鉴于此并虑及宗教稳定社会的常规功能,作者想探究一下宗教在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对女性有怎样的角色期望,又是如何实现这一期望的。 该文从毕摩教的四大构成要素:神职人员、法具、经典及普通仪式着手,先拓扑出毕摩教视野中理想的彝族女性形象,然后追踪毕摩教在女性一生中对其进行社会化的通道。 |
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 |
王柏中 |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祭祀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国家祭祀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正统宗教制度形态,该文是专就其中的一个时段——汉代,深入考察这种宗教制度形态的时代特征和具体表现。以下按照文章的内容结构对该文的论点作一简要的概括: “前言”是该文具体研究展开的前奏。我们就研究的学术价值、学术史回顾及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理论上的说明。我们认为:两汉国家祭祀制度无论从传统文化、祭祀制度以及汉代社会历史等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这一问题近代以来受到长期的冷遇,是两汉史研究领域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不仅缺少有分量的系统研究专论和有深度的祭祀管理问题探讨,而且具体问题上也存在着理论视角、阐释方式乃至于史实认识上的差异,很多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吸收前人成果、借鉴相关理论、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讨。 |
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 |
戴宁 |
|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本篇论文探讨江苏省和浙江省交界处太湖地区的民间信仰音乐,以从民俗学的角度审视民间信仰音乐作为该文思考的命题,并以解释民俗与信仰音乐的关系、以及信仰音乐本体的特点作为该文论述的基础。 研究的目的是想把自己的思考点从音乐本身换位出来,转到民俗的角度重新审视太湖地区的民间信仰音乐。以前对太湖地区的民间信仰音乐是个盲区,或被称作是禁区,所以音像资料和音乐文献书籍都很匮乏,我的研究是想填补这个空白点。 起初时,仪式、图腾、歌、舞、说、演都混为一体。后逐步分开,形成祭祀仪式、美术、歌唱、舞蹈、曲艺、戏曲,但几乎都要与音乐发生联系,有的是关系极为密切。 趋利避邪、求吉祛灾、祈祥除害,这是太湖民间信仰民俗文化的根源思想,一切的祭祀仪式、礼俗仪式、庙会、村社、家赕等等,均是出自这种功利性的心理。 民间信仰音乐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不能用专业音乐的尺度去衡量它。民间信仰音乐是民俗的艺术展现,与民俗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兼有民俗和艺术双重功能的传统形式, |
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 |
曾美月 |
|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其他 |
|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唐代的社会生活中,宴乐是一种占主流地位的音乐活动方式。该文对有关唐代宴乐活动的史料作了较为细致全面的史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归纳、描绘出唐代宴乐各种活动类型的同时,也对唐代宴乐活动的文化方式,有一个全方位、全景式的了解。 该文按唐代宴乐的功能、形态和活动方式,以宴乐主体的身份、宴乐场合、宴乐活动性质作为主要的类型划分标准,把唐代的宴乐活动分为礼仪性宴乐活动、教化性宴乐活动、娱乐性宴乐活动三大类。其中,礼仪性宴乐活动主要用于宫廷,教化性宴乐活动既用于宫廷、也用于州、县政府,娱乐性宴乐活动则渗透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上至皇帝、皇族宗室,中至文武官员、文人商贾,下至普通平民)的音乐生活当中。因此,娱乐性宴乐活动作为唐代宴乐活动的最主要的类型,又分为宫廷娱乐庆典性宴乐、皇帝内宴乐、赏赐性宴乐和官府宴乐、家宴乐、游乐性宴乐、青楼酒楼宴乐、军旅平民和商贾的宴乐活动七种较大类型。 该文在已有的史料基础上,从共时性的角度对唐代宴乐活动的各个类型进行了音乐形态、宴乐活动方式和宴乐功能的描绘、剖析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信众佛教信仰初探_以斋会为中心的考察 |
冀志刚 |
|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唐后期五代宋初,佛教信仰几乎成为了敦煌人“一般的知识与信仰”的主体部分,对大部分信众而言,探讨深奥难懂的佛教义理,远不及实践功德活动更能表达他们的虔诚,因此在当时的敦煌地区各种功德活动特别盛行,其中多数功德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斋会活动,所以研究斋会可以说是了解当时当地信众佛教信仰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它不仅仅能再现当时当地人的所思所想,更能较为客观地采用“移情”原则,认识当时当地社会的方方面面。 该文第一章对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的斋会活动做了一番梳理,并对斋法和斋会的影响小作分析;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斋会所反映的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地区信众的生死观、疾病观等问题;第三章则以燃灯斋会为例,论述了仪式和信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松散型宗教的意义所在。 从对唐末宋初敦煌斋会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仪轨文化通过儒释道三家得以传承,但从根本上影响民众心理的并非儒释道三家中的任何一家。中国的民众本着“灵则信”的原则巧妙地编织其信仰,“三教合流”仅为其假象,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松散型宗教。 |
西南少数民族的星辰崇拜_生命溯源 |
林开强 |
|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该文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在星辰崇拜中表现出的各种文化事相作出详尽的资料占有之后,结合神话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俗学的方法,力图给以西南少数民族的星辰崇拜现象作出接近真相的解释。 |
彝族口传史诗的语言学诗学研究 |
鲜益 |
|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其他 |
|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该文以中国西南地区诺苏彝族口头史诗《勒俄特衣》为个案,借鉴二十世纪西方史诗学和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口头诗学理论,对彝族传统口承韵文的程式特征、语词范型及叙事模式进行了全面细微的实证性分析。论文针对长期以来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学研究工作中忽视民族文学语言自身审美属性,以单向的文化研究取代审美研究的作法,提出回归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本体——口头文学语言,是中国民族史诗研究的主要方向,从而在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上,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确立新的思路。 |
郑成功信仰研究 |
高致华 |
|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郑成功信仰”在台湾汉人社会中的发展,超越了乡土的情感和地域的观念,统合宗族性、地线性、民族性等,而成为台湾此一移民社会的共同信仰,并因地区而异,尚且发展出相关之祭祀圈或信仰圈。“郑成功信仰”与其他汉人一般常见的民间信仰极大的区别,在於该信仰中官方的介入很深,其中隐藏著强烈的政治意图。所以在探讨“郑成功信仰”时,民间与官方为两大面向,加上台湾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同主政者接连为郑成功重新定义而有了不同的诠释,使得此一信仰文化益形复杂而影响深远。宗教信仰因应人民需求而生,是一种文化传递的社会现象,与政治、经济等活动环环相扣,其中潜藏集体共识的历史记忆,年复一年地传承下来。“郑成功信仰”於不同时代,因应人民需要而展现不同的神力,如助战、登科、祈雨、治水、除虫、医疗、协寻失物、甚至人生谘询;而主政者亦依各自政治立场予以重新诠释,本论依序时代分章探讨,分析明代、清代、日治时期、以及二次战後当代的“郑成功信仰”不同时代之历史风貌。总结“郑成功信仰”之社会功能, |
布岱人的_弄下_桥_仪式与_不落夫家__ |
潘艳勤 |
|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年 |
人生礼仪——通过仪式、婚礼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岱族同属壮泰族群,它们是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的“同根生的民族”。布岱人(po~4 tai~2)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以及越南北方高平、谅山等省。“布岱”既是自称,又他称。布岱在中国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在越南则被划分为岱族。“W|°桥”(lo(?)~4 kiu~2)是每一个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仪礼。“W|°”(lo(?)~4 )是古岱字,是“下”、“建”、“造”的意思。“W|°桥”即“下桥”、“建桥”、“造桥”。“W|°桥”仪式通常在头胎孩子“满月”当天举行,少部分在妻子怀头胎孩子、永久到丈夫家居住或孩子稍大以后举行。没有“W|°桥”的人,不管其生理年龄有多大,都还只是个“孩子”,不能算是“老人”(成年人),死后不能和祖先埋在一起,外人也不敢来帮忙抬其出去埋葬,只能像孩子的死一样草草处理。 本论文试图运用人类学通过仪礼(rite of passage)、解释人类学等理论解释布岱人“W|°桥”仪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该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W|°桥”是每一个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通过仪礼,与布岱人的“不落夫家”婚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
韩国萨满传说和仪式中生命和死亡的宇宙戏剧 |
金秀乃 |
|
国际萨满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2004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萨满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会议论文 |
这篇论文探讨的是萨满教传说和仪式中人生的宇宙哲学结构和戏剧化的死亡。这种宗教经历包含在一个不变的仪式中, 它使参与这个仪式的人毫不怀疑地接受神圣的事实。这个仪式的功效主要依赖于传达神谕的宗教活动,它同时还影响人们的观点,这种观点重新改变诸如生和死等行为的意义。在分析萨满的神话叙述和仪式活动中,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神谕信息是如何在宇宙哲学观的框架里被系统化的。他们的宇宙哲学观相信:通过生死的戏剧性挣扎达到重生的轮回。第二部分讨论的是这种宇宙哲学观如何以社会戏剧的形式为遇到危机的人们提供道德指导。 |
杜尔干的宗教思维 |
杨美建 |
于果 |
宗教学研究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杜尔干是法国社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深邃思想 ,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 ,今天却依然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养份。该文主要以其晚年的重要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为基础 ,重点讨论其对宗教的研究 ,并指出其理论对我国回族宗教信仰研究的启示。 |
汉族腊日习俗与藏族跳钺斧仪式比较研究_兼谈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
李朝 |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西藏的跳钺斧 (雍仲 )习俗与内地汉族腊日习俗的产生具有一致性特征 ,都是原始火神崇拜或狩猎仪式的遗迹。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对两个民族早期民俗的传承与变异关系作了探讨 |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考 |
刘桂腾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萨满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喇嘛教进入蒙古高原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推动下,洒满信仰及其祭祀活动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地处大漠边缘地带的科尔沁草原与满汉民族相毗邻,是清王朝建立前后满洲人与蒙古族争取政治联盟的军事前沿.故而,科尔沁一带成为蒙古洒满信仰活动的主要依存之地.它熔铸了科尔沁蒙古则洒满祭祀仪式以游牧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边缘文化特征. |
略论古希腊戏剧的宗教性 |
魏凤莲 |
|
齐鲁学刊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祭仪式.在古希腊戏剧萌芽、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古希腊社会、宗教环境的束缚,洋溢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古希腊戏剧的题材、结构、情节乃至内容里,都可以找到宗教仪式的影子,所以古希腊的戏剧演出自始至终都不仅是一种纯娱乐的活动,而是城邦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
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思想 |
赵载光 |
|
湘潭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古称礼义之邦,礼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礼起源于上古的宗教仪式,进入阶级社会后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文化。儒家以宏扬礼学为己任,六经之义都贯彻了礼的精神。礼的重要的功能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宗法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但同时也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在《周礼》、《礼记》以及上古礼制的记载中,敬天、事天的礼俗蕴含了大量的保护生态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
沙和尚的骷髅项链_从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 |
康保成 |
|
河南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西游记》中沙和尚佩带的骷髅项链,浓缩着从原始部族的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的发展史。它本是流沙河的妖怪生吃活人的见证,但菩萨(佛教)赋予它新的功能,使之成为得道的象征。作家无意的描写,却反映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生殖与象征_云南少数民族宗教节祭中的交媾仪式 |
朱和双、李金莲 |
|
宗教学研究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当人们还意识不到男女交媾在人口繁殖中的决定作用时 ,图腾感生神话便应运而生。当性生观念形成后 ,男女交媾的现实取代了图腾感生神话 ,于是交媾仪式便伴随着古代民族希求人丁兴旺的祈愿而逐步盛行起来。云南少数民族的交媾仪式融入到了农业祭祀、宗教舞蹈、节日风俗、祖先祭祀等日常活动中 ,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
松花江下游赫哲族的萨满乐器 |
刘桂腾 |
|
黄钟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萨满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我国的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俄罗斯境内的称“那乃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一带,是近世赫哲族萨满祭祀活动的主要遗存地。作为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主要法器的萨满乐器,是赫哲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赫哲族的萨满鼓造型奇异,是萨满的象征和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萨满乐器形制的渔猎文化特色和乐器配置的多源化结构.构成了赫哲族萨满乐器的基该文化特征。 |
武当山道教九月初九真武斋醮法事实录_宗教人类学考察报告 |
庞丽君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记录了武当山道教九月初九真武圣寿斋醮法事的宗教活动,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审视了斋醮仪式的源流及其社会功能。 |
仪式言说与诗歌形式的锤炼_喜马拉雅山地歌谣的人类学解读 |
夏敏 |
|
艺术探索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宗教仪式言说的程式化对诗歌形式(诗律)的出现有锤炼铸就之功,其中仪式为体现“集体精神”所发出的众口一声催生出诗歌的重章叠句,无序的集体意识所展示的思维的非逻辑性使诗歌语言表意模糊和随意,仪式言说追求的“非日常化”把人们带入节奏和神性的世界中,而不同文化群体仪式性表述的内在个性导致了诗歌语言形式和风格的丰富多彩。 |
玉林八音研究 |
吴宁华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盛行在广西桂东南汉族地区的一种吹打乐———玉林八音属于仪式音乐的范围。通过对八音班具体仪式表演过程、风格特征以及八音音乐曲式结构的分析,可将其音乐文化模式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外层为流行音乐,中层为广东音乐,核心内层为本地传统乐曲。其乐曲用“大吹”形式演奏时会形成回旋变奏曲式结构;用“小吹”形式演奏时则会形成变奏曲式结构。正是由于八音仪式音乐中有稳定,延续的传统音乐核心内层作为传承基因,才使其经历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未改变原有的本质。 |
作为思想史背景和一般行为仪式的阴阳五行 |
文晓燕、段吉福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们用来解释和说明宇宙乃至社会人生的一套普遍运用的符号系统。作为一种普遍的宇宙观 ,阴阳五行思想实际上构成了先秦各家各派的一个基本背景与前提 ,在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 ,一直是精英思想家们用来解释其宇宙观的基本概念 ;而在祭祀、丧葬、占卜、风水等各种民间一般行为仪式中 ,在对民族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医药、烹调等实用知识中 ,阴阳五行观念也构成了一种基本的理论基础。该文常识运用文化学和符号学理论 ,从区域文化、表意象征符号与生命体验的角度对阴阳五行学说做一概览性研究 ,并通过对其话语支配权力的分析 ,揭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
祀地仪式的演化与万荣后土祭祀 |
樊淑敏 |
|
运城学院学报 |
2004年第1期 |
祭祀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对土地的祭祀始于上古的三皇五帝 ,到周朝已形成独特的祭祀仪式 ,并由最早的自然神崇拜逐渐融入人格神因素 ,形成了固定的称谓———后土。祭地或在泽中方丘 ,或在都城北郊。而泽中方丘的具体地理位置十分模糊。汉武帝时认定 ,古书的泽中方丘为山西汾阴?上 ,即今天的万荣县宝井乡。武帝亲祀后土于汾阴?上 ,其后历代帝王多有亲祭。这一举措对后世万荣的影响相当深远。 |
文本与行为_朱熹_家礼_与其家礼活动 |
粟品孝 |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第1期 |
其他 |
|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对朱熹的家礼行为进行清理并与其《家礼》文本进行比照 ,发现其言行相顾 ,《家礼》的规定基本上在其家庭生活中得到了实现 ,但由于现实境遇和思想的变化 ,朱熹的一些行为也与《家礼》的要求明显不合。 |
西藏密宗仪式与造像艺术的建构方式 |
纵瑞彬 |
|
西藏研究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西藏密宗仪式与造像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密仪式无论在诱导艺术家的意念,使之耽于沉思状态,还是在激发艺术家的情感,使之怀有崇高目标,以及在指引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使之制作膜拜对象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反过来,造像艺术引导生理仪式和心理仪式,从而以其神秘的喻示和宇宙性的气度使教派中的无数信徒趋向一种万众一心的仰视和无比坚定的皈依。同时,也促使仪式与艺术二元对应结构的建立,艺术在绝对的意义上日益演化为宗教神圣而诡秘的仪轨。 |
香港的斋醮仪式与道士音乐_泰亨乡庚辰年太平清醮调查报告 |
杨春薇、薛艺兵 |
|
中国音乐 |
2004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是关于香港斋醮仪式和道士音乐的个案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是香港新界地区泰亨乡庚辰年 (公元 2 0 0 0年 )举办的五年一届的大型太平清醮仪式。文中考察了道教斋醮仪式的历史及香港太平清醮的概况 ;介绍了泰亨乡文氏宗族的社会背景及执行仪式的道士班 ;客观地描述了是次仪式的重要程序并分析了仪式的音乐。在最后的结论中 ,对香港太平清醮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国民间信仰及仪式音乐的有关问题作了理论阐释。 |
_太上感应篇_宗教文本与社会互动的典范 |
段玉明 |
|
云南社会科学 |
2004年第2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以道教理念为核心,《太上感应篇》融汇了佛教和儒学的若干内容,大约成于北宋仁、徽二宗之际。其形成当与中国宗教思想的运动和平民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太上感应篇》既是一套伦理系统,也是一套解释系统,还是一套仪式系统,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从一个纯粹的道教修仙文本转写成为一部化俗济世的善书,再演变成为一本全面的道德和社会手册,《太上感应篇》为我们揭示了宗教文本与社会的复杂的纠结关系──宗教文本的转写来自于社会的吁求,而一经转写,它又反而成为了社会再造的依据。 |
从史诗_格萨尔_看藏族盟誓习俗 |
马都乃尔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史诗是民族发展过程的文学记录,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藏族史前文化的活见证。以其为佐证,探究藏族盟誓习俗的产生、形式、仪式及其历史沿革,从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崇尚真诚、朴实的品格与渴望和睦、友好的美好心愿。 |
道_中国文化的字徽 |
张法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其他 |
道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道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概念 ,它起源于原始仪式 ,理性化于先秦 ,关联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与无、气、理的关联 ,与心、路、言的关联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 |
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
李景林 |
|
中国社会科学 |
2004年第2期 |
人生礼仪——丧祭礼 |
儒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基本方式。这种形上学的系统 ,是哲理而非宗教 ,但却内涵着宗教性的精神和超越性的终极关怀。 |
史前生殖崇拜及其信仰 |
李锦山 |
|
中原文物 |
2004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生殖崇拜属于原始宗教范畴 ,曾在世界许多古老民族中盛行。其特点是信仰自然界神秘的繁殖力并对性器官及性力加以崇拜 ,借助祭祀、巫术和祈殖仪式 ,以期获得旺盛的繁育灵性。生殖崇拜不限于人口祈殖 ,还同农业、畜业的丰产相联系。反映原始生殖崇拜的文物在中国屡有发现 ,为研究这种奇异人文现象及古老信仰提供了有利佐证。该文即以考古资料为依据 ,结合民族学和文献资料 ,对出土实物反映的与此相关问题试作阐述论证。 |
皖南傩戏_目连戏及其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 |
周显宝 |
|
音乐研究 |
2004年第2期 |
其他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青阳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音乐声腔,只要它同民间或宗教信仰与仪式的原生型态的纽带关系不变,它就会一直存活,传承于民间乡野的民俗文化生态之中。该文将目连戏与青阳腔与仪式的原生形态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
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的萨满乐器及其文化特征 |
刘桂腾 |
|
中国音乐学 |
2004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萨满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具有意识形态相同的萨满信仰,由此而来的萨满祭祀仪式便成为诸多人文学科近年来瞩目的学术热点。从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音乐学虽然介入较晚,但其不可替代的学术视角和独特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鲜明功利目的的萨满祭祀仪式音乐,是一种运用象征意义而发挥作用的实用性文化形态。鼓(乐器),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诸族萨满的象征;鼓语(音响),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语言工具。在萨满那里,远古而来相信鼓语通神的观念至今仍根深蒂固。 |
近代纳西族_白族商人特殊塑神行为 |
周智生 |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2004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各地商人的塑神、祀神等行为 ,无不体现着地方文化的斑斓色彩、折射出地方历史的特殊发展内涵。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云南地方民族商人 ,和内地商人一样祈福于财神、关公等一般神灵的同时 ,也把寻求精神慰藉的目光投向了本乡本土的传统信仰习俗 ,反映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在这些商人身上的深深烙印。同时 ,商人借助参与重构地方祀神仪式的契机 ,造成了近代滇西北地区一些独特的社会变迁景象。 |
排瑶经书浅析 |
张菽晖 |
|
黑龙江民族丛刊 |
2004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排瑶地区流传的经书,为先生公举行宗教仪式时所使用。不同的仪式使用不同的经书。其内容涉及到排瑶社会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珍贵的学术参考资料。 |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_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 |
雷闻 |
|
历史研究 |
2004年第2期 |
祭祀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唐代的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由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 ,其次是由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 ,最后则是由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 ,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 ,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 ,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 ,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
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_上 |
齐柏平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人生礼仪——丧葬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锣鼓乐曲式包括单牌体与联牌体两种,本论文以分析单牌体的结构为主。单牌体多是由头、身、尾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发展形式包括变奏曲式和回旋变奏曲式。这些曲式中包括一些非预算的数列结构,集中地体现出土家族器乐音乐的曲式特点及基础结构思维的精华所在。另外,无论是单牌体还是联牌体,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呼应原则。 |
河北民间表演宝卷与仪式语境研究 |
尹虎彬 |
|
民间文学研究 |
2004年第3期 |
祭祀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后土宝卷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它是活形态的文本。河北易县洪崖山一带为宝卷叙事的自然地理和文化语境,这里的后土皇帝在当地叫后山奶奶,它仍然享有人间香火。在河北洪崖山周围参与后山朝顶活动的民间神社,它们是后土崇拜仪式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地方村落社会的社火仪式的承担者。宝卷是它们的神圣文本。这是祖先的遗产,它包括表演传统。民间口头传统,今天仍然继续产生着关于后土和后土崇拜的神话叙事,成为民间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
欧亚草原石人_鹿石与萨满文化 |
仲高 |
|
艺术研究 |
2004年第3期 |
祭祀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的石人、鹿石,基本与这些草原游牧民族的萨满教信仰和仪式有关。在早期石人中有一类手持饮器的形象,这是萨满在治病、占卜、狩猎、游牧等祭祀仪式中的通神者形象,通过饮、喷某些特殊饮料以显神力;典型鹿石中喙状头部、鹿身的图形正是萨满庇护神最具代表性和权威的形象,是通神工具。 |
商代的巫与史官 |
丁波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祭祀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史官源于巫。在商代,巫、史是宗教神职职官。在宗教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随着仪式、仪规的日渐繁琐,巫逐渐被专业化的史官群体所替代。商代巫与史的交替,是宗教祭祀已日益程序化和经验化的必然结果。 |
西方文学原型中_生_死_母题的仪式性隐喻_兼论酒神仪式的原生形态与东方价值 |
彭兆荣 |
|
吉首大学学报 |
2004年第3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西方现代文学中大量出现仪式化叙事,特别是将人物的生命形态与性格冲突置于不同过程的"阈限"之中,从而使人物更具有原始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与人类学的借鉴和整合。文章试图以西方文学原型中的仪式性叙事为线索,以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对经典文学进行诠释。 |
性巫术祈雨仪式流变考 |
马艳辉 |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第3期 |
祭祀仪式——祈雨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农业特别倚重雨水;古人往往从神灵的角度来解释雨水的产生,所以,每遇干旱,便向神灵举行种种祈雨仪式。该文就性巫术祈雨仪式的演变进行了初步考证。 |
平话人_土地诞_仪式及其人类学解读 |
藏敏娜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作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
既显笙歌弦韵更见文化精神_兼谈仪式音乐研究的历史_社会_个体三维视域 |
廖明君、杨民康 |
|
民族艺术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是以采访的方式,围绕杨民康先生的研究,探讨了仪式音乐研究的历史、社会、个体三维视域。 |
夏楚活化石_端公舞_探微 |
杜汉华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文章结合相关出土文物对荆山山脉的夏楚古文化遗存"端公舞",在舞蹈风格、动作、场次、仪式、道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夏商周楚等古文化特征进行了剖析论证。 |
仪式的实践理性与文化理性_对瓯镇寿礼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
闵学勤 |
|
广西民族研究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是仪式研究中并行不悖的两种逻辑 ,它们随着地域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移转而呈现差异的格局。在物化的年代 ,仪式被物质和功利淹没的时候 ,人类学更不能忽视或轻视仪式的自然表达、野性思维和象征意义 ,更不能将文化放在二级关怀的地位。只有将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纳入并行的轨道 ,才有足够的资格去解读仪式、解读文化。 |
_神圣的娱乐_读后 |
谢穗 |
|
中国音乐学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对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一书进行了总结,对其中论述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整理了书中的一些疏漏。 |
阿尔比与元戏剧 |
蔡薇 |
|
戏剧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爱德华·阿尔比 (EdwardAlbee)被公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及阿瑟·米勒之后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突出表现出了元戏剧的戏剧特征。该文试图借助霍恩比的元戏剧理论 ,从“戏中评论”、“人物的多重身份”及“戏中的原型仪式”几方面具体分析阿尔比对于元戏剧这一戏剧形式的应用及其作用和意义。 |
鄂西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分析 |
余霞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4期 |
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中的哭嫁歌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哭嫁歌曾是土家族地区风行的抒情性仪式歌谣,是新娘在哭嫁仪式中拥有的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力,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作心理准备。该文试图综合运用口述材料与哭嫁歌文本资料,就土家族哭嫁歌的主体心理进行分析。 |
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 |
陈进国 |
|
宗教学研究 |
2004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根据福建地区的民间资料,探讨近世扶乩活动与风水信仰的人文化的关系。宋元以降,扶乩信仰深刻地影响了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和文化的多元整合。民间的风水扶乩活动显示了以“敬天法祖”为基础的神灵崇拜与风水信仰的情景交融。特别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与人格追求更是透过内化的风水信仰与外在的扶乩仪式获得了有效的演示。 |
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_宗教与戏曲的深层结构 |
郑传寅 |
|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戏曲的母体并不是宗教 ,但宗教确实对戏曲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只是表现在戏曲张扬教义、摄取宗教意象、搬演托庇神庙等表层关系上 ,更主要的表现在精神的渗透和功能的混融上———从戏曲凿虚蹈空的审美掌握方式、重神轻形的审美取向、善恶有报的“双重结构”、理之所必无 ,情之所必有的奇幻特色、仪式化的演剧功能上 ,都可窥见与戏曲共生的佛、道二教的影子 |
傩_从仪式到戏剧 |
汪晓云 |
|
艺术探索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由于逐疫功能的弱化和祈愿功能的增强,傩仪现实容量增大,傩戏是在傩仪仪式性祝词和仪式性动作基础上吸收了民间神话传说、歌舞百戏表演乃至地方风俗民情的产物;与此同时,傩仪在时间上不再迎合自然时间,而更多迎合人的生活时间,这意味着人正努力将自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使神鬼为自身服务。从傩仪到傩戏的演变,不仅仅是隐形人、鬼、神关系转换的显形体现,更是民间老百姓赋予傩仪越来越多的现实功能,使之贴近其日常现实生存的根本反映。 |
平安清醮与傩仪_谈道教与民俗文化之关系 |
汪桂平 |
|
世界宗教研究 |
2004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
宋代郊庙仪式声诗的舒迟和雅风格及其形成 |
杨晓霭 |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用于郊庙祭祀等仪式的声诗,即雅乐的乐章被赋予了统治者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其歌辞的撰写、表演风格的形成,均典型地映现着当时的文化特质。该文在对比历代郊庙声诗形式构成的基础上,对宋代郊庙声诗的总体风格进行了全面评析。认为宋代郊庙声诗风格舒迟和雅,鲜明地表现出模范"古乐"传统、全然雅颂化的倾向。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宋代文化建设中浓厚的复古思潮息息相关。 |
新疆乌恰县黑孜苇乡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调查 |
艾莱提·托洪巴依 |
|
西域研究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信仰过萨满教等原始宗教,后信仰伊斯兰教。尽管柯尔克孜族皈依伊斯兰教已有数百年,但在他们今天的信仰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远古信仰的遗留。现在在柯尔克孜族人的信仰中,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并存依然是其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反映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中,显示出宗教信仰的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对生活的影响弱化和宗教观念渐趋淡泊的趋势。 |
中国史前音乐的仪式性因素 |
方建军 |
|
音乐研究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的史前时期很少有文字出现,更缺乏对当时音乐事物的记载。因此,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的音乐,应主要依靠考古发现的音乐文化物质资料,如史前人类遗留下来的乐器、乐舞图像以及相关的考古遗存等。 |
朝鲜民族儒教仪式乐舞 |
朴永光 |
|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祭祀仪式 |
儒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雅乐形成于中国古代西周,后伴随儒学东渐朝鲜半岛,成为张扬儒家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朝鲜民族中不仅为理顺社会关系、张扬儒家思想竭尽其能,而且与佛教仪式乐舞一道构成了朝鲜民族宗教乐舞之两翼。随着历史的发展,从儒教仪式乐舞中又衍化出了用于朝会的雅乐和用于宗庙祭典的祭祀乐舞,由此丰富了朝鲜民族的宫廷乐舞。雅乐在朝鲜半岛几经起伏,迄今在韩国依然延续 |
从庙会演出谈宗教祭祀活动对戏剧的影响 |
徐建国 |
|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祭祀仪式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戏剧的产生有多种说法,其中宗教祭祀是戏剧产生的源流一说占有一席之地,该文就从庙会演出的渊源出发,结合实例谈宗教祭祀活动对戏剧的影响。 |
论神话_仪式中的戏剧因素 |
陈建娜 |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通过对神话-仪式的分析,揭示了神话-仪式中所蕴涵的戏剧因素。这些戏剧因素分别是戏剧性的内 容(神话)、戏剧艺术的呈现方式(扮演)、戏剧表演和欣赏的心理准备(有意的自欺)以及戏剧的情感功能(集体体验)。由 于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戏剧因素,这种神话-仪式可以被称为仪式戏剧。 |
论虞夏社会转型与祭祀乐舞嬗变 |
霍然 |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4年第4期 |
祭祀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作为夏朝最早的胄子,启举行祭祀乐舞的意图,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其通过祭祀活动要实现的,并不是审美理想,而是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
苗族_祭鼓_与布依族_祈愿_中的音乐文化志述 |
杨方刚 |
|
贵州大学学报 |
2004年第4期 |
祭祀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苗族、布依族的原始信仰 ,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祭鼓”和“祈愿”仪式中的音乐事象 ,比较典型地反映出这两个民族原始信仰的内涵。研究一个民族原始信仰中的音乐文化 ,其意义与价值 ,是在于探析其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的演进状态。 |
仪式与剧场的互移_对现代中国大众政治行为的解读 |
马敏 |
|
甘肃理论学刊 |
2004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运用政治仪式和剧场理论对现代中国大众政治行为进行了模式分析和意义解读。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众政治行为在仪式和剧场中展开并互移;失控的仪式和自发性的大众行为通常演化为政治剧场;政治剧场富含象征意义,根本诉求是政治参与、公开性和民主;官方对政治剧场的态度在鼓励与弹压之间摆动;作为公众表达途径的政治剧场是中国政治过程的一种动力因素。 |
佛教中的种种法会 |
月光 |
|
佛教文化 |
2004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法会又作法事、佛事等,是佛教为诵经、说法、供佛、施僧等宗教活动而举行的集会、仪式。自古以来即十分盛行,信徒参加法会,无不希望得蒙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加被,消灾增福慧 |
20世纪上半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述评 |
张泽洪 |
|
思想战线 |
2004年第5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20世纪上半叶的20~40年代,是中国人类学边疆研究成果较多的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成为当时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此时期,民族学家的田野考察论著,涉及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经书搜集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仪式研究、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康区藏族宗教研究、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研究。这些研究都是在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料整理分析和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所作出的。 |
民国时期的灾害与巫术救荒 |
李勤 |
|
湘潭大学学报 |
2004年第5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民国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极大地削弱了社会的抗灾能力。面对无情的灾害,民间仍然盛行巫术救荒。探究其原因主要有:灾害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某种神秘力量的支持;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科学技术不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低,遇有天灾,人们就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灵;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对神灵的信仰已编织进广大民众的生活,成为潜藏在传统社会里的仪式性、符号性的交往和互动方式;政府通过祭祀鬼神的仪式,宣传天命论,用祈神保佑来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使现存社会秩序合法化和神圣化。 |
神明崇拜与传统社区意识_对闽西武北客家社区的田野调查研究 |
刘大可 |
|
民族研究 |
2004年第5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神明崇拜与社区意识具有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的关系 ,是客家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相关的研究迄今尚不多见。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文献 ,试图对闽西武北传统客家社区的神明崇拜做一较为全面的考察。文章分析了武北社区神明崇拜的寺庙层次、组织结构、祭祀活动与仪式 ,以及与此相关的社区意义 ,特别是神明崇拜与宗族、村落、乡镇等多方面的关系。 |
先秦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_对_颂诗_文化内涵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
韩高年 |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4年第5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代表中国诗歌早期形态的颂诗是先秦仪式展演的产物。梳理从《吕氏春秋·古乐》、《文心雕龙·赋颂》以至近代以来刘师培、黄叔琳等人的相关论述 ,将近代以前对诗艺孕育这一诗学命题的思考理路进一步明晰化 ,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仪式展演对诗艺的孕育功能。 |
贵州民间魂魄信仰_湄潭过关仪式之研究之二 |
张业强 |
|
贵州大学学报 |
2004年第5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举凡人们的生死观念、灵魂观念、他界观念、巫术禁忌等等文化观念构成了"魂魄信仰"的实质内容,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并非游离于仪式之外的某种"文化"之内,而是藉以特定的仪式-譬如丧葬、超度、过关、冲傩、还愿、祭祖、追魂招魂、打替身等而存在于或展现于种种民俗活动之中,并且被认为与人们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密切相关,从而在百姓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文以贵州湄潭汉族的儿童过关仪式为个案探讨了贵州民间的魂魄信仰问题,从而揭示出百姓对疾病、生死、他界、灵魂的认知与信念。 |
汉代郊庙歌之文化意义 |
刘旭青 |
|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年第5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汉代郊庙歌有两组 ,即《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与《郊祀歌》十九章。这两组歌诗的创作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它蕴含了两个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对伦理作用的反思 ;二、对生命意识的关怀。论文就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做了探讨 |
布岱人的_弄_下_桥_仪式与_不落夫家_以中越边境的其逐屯为例 |
潘艳勤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
人生礼仪——婚俗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是有亲缘关系的跨国民族。布岱 (po4 tai2 )是中国壮族和越南岱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桥”(lo 4 kiu2 )是每一个布岱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人生仪礼 ,与当地“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的联系。“?桥”是已出嫁的女儿生头胎孩子或怀孕之后正式“落夫家”的仪式 ,同时 ,又是男方家庭正式承认和接受这个媳妇的仪式。 |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_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
张泽洪 |
|
湖北大学学报 |
2004年第6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中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
论节日的文化功能 |
吴宗友、曹荣 |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6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特定的仪式纵向传承并横向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用。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节日是对既有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又是历史的抽象化的现实影像;节日是对既有文明的认定与维护,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与工具,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节日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能更好地发挥节日的文化功能。 |
以仪式的形式悬搁记忆_鲁迅百年诞辰仪式的背后话语分析 |
徐妍 |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04年第6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是由官方操办的盛大庆典。它具有仪式的形式感--仪式的规模、地点、数字、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个仪式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裂缝:在这个仪式上,官方否定了"文革",可又悬搁了"文革";纪念鲁迅,可又回避了鲁迅的启蒙精神。官方的深意是什么?官方话语是否存在着"能够拥有两种隶属于截然不同话语群的绝然不同的陈述?" |
从外人到自己人_通过仪式的转换性意义 |
翁玲玲 |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6期 |
人生礼仪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以汉人妇女由“外人”转换为“自己人” ,此一重大社会界限的身份转换关口为主题 ,以通过仪式为分析的理论架构进行探讨 ,试图说明汉人妇女如何转换其外人的身份 ,取得“自己人”的位置 ,建构其社会网络以及相关的权力与资源 |
独具特色的土家族仪式舞蹈_铜铃舞 |
王跃辉 |
|
民族论坛 |
2004年第7期 |
祭祀仪式——酬神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铜铃舞又称“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土语称“梯玛”)举行酬神活动“解钱”时的一种仪式舞蹈。该文是对该仪式舞蹈的阐释. |
云南彝族婚礼的民族学观察_以永仁县直苴村为例 |
李晓莉 |
|
学术探索 |
2004年第8期 |
人生礼仪——婚礼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其婚姻家庭无论是在择偶标准、婚姻缔结、婚姻关系调适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该文在对直苴彝族婚礼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解释其特点,探讨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
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 |
张树国 |
|
广州大学学报 |
2004年第9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将《山海经》到魏晋的游仙诗创作分为文本形态与仪式形态,通过对其意象结构与表演形式的分析,揭示上古巫文化对游仙诗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展现了游仙诗由娱神到娱人,从巫术功利性到艺术审美性的浪漫历程 |
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 |
陆焱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傩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被称为“戏剧的古化石”,最早关注傩文化的是戏剧学家。傩又被称为“仪式性戏剧”,是一种信仰仪式。自八十年代学术界开始关注傩文化,将傩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大约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阶段):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迄今大部分的傩文化研究都着重于戏剧、音乐、舞蹈、服饰、历史等傩文化构成要素的研究,而以整个傩事的结构、象征体系及其社会文化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则极少。该文力图填补这一空白。 该文的研究对象是傩仪,傩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如以颂辞、诗文、韵白、咒语等语言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以道具、服饰等物件形式出现的符号;以行动、姿势、舞蹈、歌唱、扮演等行为形式出现的符号象征。 |
宗教的社会功能 |
罗惠圜 |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博士学位论文 |
该文以多个回族穆斯林社区为研究对象,选择兰州市、云南沙甸 以及甘肃西道堂为田野调查地点,包括了大城市、小城镇、乡村三个 不同的层次,用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搜集的资料来论证宗教 的社会功能。作者认为,宗教的定义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信仰、仪 式与宗教组织,那么宗教所具有的功能也相应地由这三方面体现出 来,该文围绕这三个部分分别论述其功能。作者认为,宗教的功能主 要在于它用一种规则、制度来统一社会的认识和行为,从而建立社会 的秩序。作者将这一过程称为社会的“制序化”。 |
"郎君祭"仪式初探 |
童丽娜 |
|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本文的主体是对2004年9月在晋江市东海大酒店由安海雅颂南音社举办的“郎君祭”仪式的田野纪实。本文首先对与南音界祭拜郎君的缘由相关的故事和民间传说进行了归纳整理,并在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种推测。同时,运用田野纪实的写法,较客观、较全面地对“郎君祭”仪式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郎君祭”仪式的相关史料,通过与泉州南音乐团所举办的“郎君祭”仪式的比较,对本次仪式的过程和仪式中的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对本次“郎君祭”仪式较全面的展示,显示出作为民间信仰的“郎君祭”仪式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发生的仪式变异及因此而产生的对仪式意义的消解。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和分析,提供另一个研究南音的视角。 |
古代婚姻、宴饮与音乐活动中的“礼” |
艾妮 |
|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5年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硕士学位论文 |
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在确定等级尊卑、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婚姻、宴饮、音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其中包括各种礼节方面的规定。该文试图从《周礼》、《仪礼》、《礼记》出发,并适当的结合当代一些地方习俗,探讨古代婚姻、宴饮、音乐等习俗中所涉及、所蕴涵的“礼”,以期对现代社会治国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
陶的嬗变与礼器的整合 |
杨晓 |
|
装饰 |
2005年第10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原始祭祀仪式是中国“礼”文化的重要缘起,作为“礼”的核心部分,它的影响渗透到原始文化类型的各个层面,制陶技术在这个时期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祭祀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祭祀用器。陶器对仪式形式的完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成熟礼器提供了范本。 |
古鲁寺“次九”金刚舞考察 |
刘晓梅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5年第1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近年来学者对藏族羌姆仪式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作者在两年内,对宁玛派新龙古鲁寺的“次九”羌姆仪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工作,将其历史、仪式流程、仪式含义以及其宗教意义等做了一些描述。其中也对金刚舞的起源,同原始宗教舞蹈与祭祀舞蹈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
《尘埃落定》中的民间原型解读 |
李建 |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
张兴发 |
|
中国宗教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 |
佛门应用礼仪 |
明道 |
|
佛教文化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应用礼仪,是将佛教仪 轨运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使之佛法化 |
略论梵呗 |
邹燕凌 |
|
宗教学研究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梵呗是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梵呗的产生、特性、宗教功能、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况出发,对这一人类宗教艺术瑰宝作了初步的整理与总结。 |
论傩戏仪式与结构 |
陆炎 |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傩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 ,傩仪中包含了不少以隐喻方式表达的极具结构性的辩证思维 ,例如对神的两面性的认识以及仪式对神圣的性行为的表现 ,该文通过对仪式的人类学意义的阐释 ,说明傩仪的神秘之面纱背后其实是辩证性极强的人类逻辑思维。 |
论太平天国拜上帝教与道教的关系 |
杨军 |
|
云南社会科学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拜上帝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作者从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崇拜对象、宗教仪式、宗教戒律等方面来探讨太平天国与道教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以期对“拜上帝教”的宗教实质有更明确的认识。 |
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族”仪式音乐为例 |
周楷模 |
|
音乐艺术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女性角色在仪式音乐中,是一种特定的音乐经验和社会性别符号之象征。该文在分析民间仪式音乐的过程中看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女性仪式角色,由于年龄不同而使她们在仪式中的女性特征带上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她们在仪式中的角色表演,从音乐风格到音乐行为,各自象征着不同传统在仪式演化中的传承、转变及融合。 |
雪窦寺瑜伽焰口仪式及其音乐研究 |
杨秋悦 |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雪窦寺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包括典型的南方焰口体系。该文第一节是对雪窦寺仪式及其音乐的实况记录。第二节从梵呗、吟诵、直讽以及仪式其他音响几部分对其音乐进行研究,并探讨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讽诵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各音乐形式在仪式中的功能。 |
一字之天地人:“傩”的发生学研究 |
汪晓云 |
|
文化研究 |
2005年第1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从文字的构成与演变看,"傩"为"难"加上"人",而"难"为"又"与"隹"的组合。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特征,又由于甲骨文中"隹"与"又"与帝王的联系,我们不难看出,"隹"与"又"分别取像于原始的鸟图腾与蛇图腾,也就是后来演变而成的凤与龙。从宇宙观念看,"隹"代表"天","又"代表"地",因而"难"是天地的合一,而"傩"为天、地、人的合一。傩仪实际上是仪式象征秩序之天地人、神鬼人合一的体现。 |
中国封建皇帝封禅略论 |
何平立 |
|
安徽史学 |
2005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在祭教合一的封建时代 ,皇帝举行隆盛的封禅典礼 ,既是构成皇权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普遍逻辑性法则和终极依据 ,又是皇位正统和大一统所必须的文化表征。在儒学思想演绎和阐释下的封禅仪式过程和象征意义 ,不仅是一种政治秩序和制度模式的构建 ,而且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展示 |
中国古代诏书纵横谈 |
丁春梅 |
|
档案学研究 |
2005年第1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诏书创始于秦代 ,以后历代政权相沿使用。由于诏书的内容多反映国家的行政大事 ,显示皇权至上。同时 ,由于各朝诏书的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历代诏书的书写各具时代特点 ,特别是清代十分重视诏书的颁布 ,对诏书用纸、用语、用印、用图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 ,其颁发仪式也极其隆重 |
回忆、仪式与共同文化——乔治·里加戏剧论 |
任生名 |
|
戏剧 |
2005年第2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加拿大剧作家乔治·里加戏剧的一个实质性特征是回忆之运用。乔治·里加是第一位自觉创造现代意义的加拿大神话的剧作家;他在努力创造加拿大现代神话之时,把对过去的回忆运用于以社会仪式为根基的戏剧框架之中,目的在于追求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共同价值,共同兴趣,以及大多数人认同的文化体制和道德秩序。人们理应尊重里加的努力,他要求加拿大人关注适合生存的社会文化体制,关注一个自由社会的创造,一种共同文化的形成。 |
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
杨民康 |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2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仪式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因其占据了文化信仰和世界观的理性高度和在传统音乐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在仪式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对其他传统音乐活动起到典范作用。同一性则在于仪式作为"在规律性和可预知方式中重复的行为",是皆存于大多数音乐文化活动的一个文化形态标准,这类行为方式又可再分为"无言的"和"有声的"两种交往方式。仪式音乐的特殊性和同一性是人们界定其学科概念和讨论其与传统音乐之间关系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信仰体系、仪式与仪式音乐三者构成的仪式音乐,范围不仅包括宗教和寺庙音乐,也涉及世俗和民间音乐。仪式音乐作为子系统,在传统音乐整体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
三星堆神树与岷江上游羌族释比神树的比较 |
赵洋 |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5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岷江上游羌族巫师释比,传承着原始古老的大型祭祀“刮白尔”,其中最重要和最多用的是神树。羌族释比的神树与三星堆神树,在不少方面很相似。比较羌族的神树在仪式中的使用和观念,可以提供解开三星堆神树之谜的另一路径。青铜大立人像双手所握执的可能就是神树。 |
香港蓬瀛仙馆清明思亲法会仪式音乐的考察与阐释 |
杨红 |
|
中国音乐 |
2005年第2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中国道观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道乐亦颇具地方色彩。在高度西方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香港大都市,道教及其音乐始终保存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实地考察香港蓬瀛仙馆清明思亲法会仪式活动,提出蓬瀛仙馆清明思亲法会是宗教与世俗相结合的仪式活动,从而阐释仪式与其音乐在其特定的场域下所展现的仪式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
切勿进行置身事外的研究 |
钟思第 |
吴凡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3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华夏正声传七代千年未泯,南灯圣会连十家百岁长荣——1990年碑文山高皇帝远——传统谚语本书记录的是迄今为止在南高洛村所发生的一切。这个尾声是作者对所阐述事件的一些随想。除了所有书中记录的社会风波外,那些由何清等高洛的村民们保存下来的仪式音乐,历经了清朝、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盗贼、日本侵华战争、内战、毛泽东时代、新时期等蹉跎岁月,甚至还有音乐学者们的到访。无论在内容上亦或乐声中,看起来上述的相关事件并没有引起仪式音乐的些许变迁。 |
从鬼到神:神的发生学研究 |
汪晓云 |
|
艺术探索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鬼与神本为一体。仪式使鬼的灾害性“魔力”转变为神的保护性“魔力”。因此,神最初只有一个,这就是“傩神”。“傩神”经历了由自然神到动物图腾神、人格化神乃至历史人物的形象演变过程。神的发生及演变过程对应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仪式体现出来。傩神在多样化的同时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的分化,官方神与民间神的对立对应于官方傩仪与民间傩仪的对立。 |
古代文化中的碎颅与开颅 |
汤惠生 |
|
民族艺术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结合考古、文献以及田野考察的资料,对作为仪式的开颅和丧葬仪式中的碎颅现象进行文化解读,认为二者都有着同样的认识基础,来源于同样的认识基础,来源于同样的观念意识,即萨满教的灵魂观和生命再生思想。 |
论“加滚”——皖南民间戏曲音乐的即兴创作特征与仪式背景 |
周显宝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5年第3期 |
其他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是民歌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之一。最初,南戏及其四大声腔就是当地人在他们的民间歌舞音乐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的结果。皖南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滚调”,作为一种民族的、区域的“即兴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徽州腔和青阳腔———“徽池雅调”在各自方言和音调基础上吸收了南戏四大声腔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经过不断“加滚”即兴创作而成。皖南民间的戏曲音乐表演与祭祀仪式并存;他们在戏曲音乐表演中的“即兴创作”离不开具体的仪式生态环境。 |
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 |
孔定芳 |
|
人文杂志 |
2005年第3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人尤其是民族政权的移易,而且象征着汉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中断之虞。作为明朝的孤臣孽子,汉文化的代言人,明遗民的漂泊人生因此而肇始。游遂成为一种生存常态。只是在移民那里,游的意味殊为繁复:或为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或为凭吊仪式,或为悲情宣泄,或籍以英杰豪杰、图谋再造。 |
全真道仪式音乐的符号意义 |
孙凡 |
|
黄钟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全真道非常重视仪式对该文化的传播,他们把经文曲调化为经韵把体语程式化为舞蹈,在仪式中利用诵经、舞蹈、服饰、神像、法器、供品等听觉和视觉符号,定期面向道内和道外传播着传播着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该文从仪式整体和音乐本体两个方面来剖析仪式音乐的符号意义,认为全真道仪仪式中的听觉和视觉符号共同表达的内容是:敬畏之情,清静之心和中和之意。 |
童谣巫术论 |
周书云 |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童谣具有巫术色彩,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阐释,对动植物的褒贬,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注,对儿童的呵护。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作为巫术手段,寓巫术于游戏之中,与仪式歌关系密切。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意识、儿童思维特征、被人有意添加有关。巫术色彩影响童谣的内容与形式,影响儿童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也有所影响。 |
锡克人婚姻仪式记闻 |
张占顺 |
|
世界宗教文化 |
2005年第3期 |
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中音乐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对锡克教的婚礼仪式进行了介绍。 |
先秦“德“义原始——兼论“乐教”成为“德教”之可能 |
张国安 |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5年第3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甲骨文德字之象形取意与中国帝王垄断正历法、方位等天学宗教事务有关。有天学事象衍生出了德伐、正德、经德、明德等名词称谓,此种意义上的德观念,三代一以贯之。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建设又赋予了德字新的人文内涵,就其具体而言,意味着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获得的官爵俸禄、配享之礼乐及其所应承担的政治义务,而就其抽象性而言,则意味着亲亲、尊尊、尚贤之类的伦理原理和道德情感,它是政治意义上德的精神支撑。凝聚了德之二义的西周仪式礼乐,既具有德政的性质,又具有德教的性质。 |
瑶族还盘王愿活动中所见盘瓠崇拜的道教化 |
徐祖祥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通过分析瑶族还盘王愿仪式,认为盘夸拜仅存图腾崇拜的仪式,其内容已严重道教化,成为瑶传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
何正廷 |
|
广西民族研究 |
2005年第3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么教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传统宗教,由布么传承。么教崇拜创世神布罗陀为之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么教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么教中的三元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么经中公、目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
周代丧葬“禁乐”制度与儒家礼乐观的关系 |
宋照敏 |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4期 |
人生礼仪——丧葬仪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丧葬礼仪过程中禁止音乐活动,是史籍所载周代丧葬音乐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古代典籍的真伪及其他因素影响,人们不禁对禁乐行为本身产生怀疑——这一制度规定与后世儒家礼乐观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该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周代丧葬仪式中的禁乐制度进行归纳,探讨产生此制度的儒家思想基础,揭示周代丧葬音乐制度的某些特征。 |
布依族婚礼八仙乐整体性量化分析——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央”八仙乐为考察案例 |
何岭 |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2005年第4期 |
人生礼仪——婚礼仪式中的音乐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布依族婚礼中运用的鼓吹乐八仙,其曲调可孤立存在,但在婚礼仪式中,曲调相互关联,配合着仪式气氛,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可对之采取整体性量化分析法,即从婚礼仪式音乐的整体出发,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以揭示这种独特的规律性以及它与婚礼仪式的内在联系。结论是,艺人将曲调分为与固定的仪式对应的仪程式曲牌和穿插其间的散调。仪式中所有仪程性曲牌相联系,形成的整个仪式音乐的高低潮,与婚礼仪式活动的高低潮相对应。散调加入其中,为仪程性曲牌高潮的来临做出铺垫。二者好似两条曲线,各自运行而又不时交织,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套曲结构。 |
藏民族宗教信徒朝圣初探 |
陈国典 |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5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从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民族文化核心为基点,以朝圣为一般藏族民众宗教信仰的表现形态为出发点,提出了对藏民族宗教朝圣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根据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的研究提出了宗教朝圣的本质是宗教信徒为满足自己需要让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世界中所虚构的神圣敬畏的灵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不同宗教的朝圣差异只是在灵魂沟通的主体、仪式和时空上的差异。由于藏传佛教朝圣的特殊性,该文也初步提出了对藏传佛教研究中应注意的几种价值取向。 |
长沙开福寺比丘尼焰口音乐研究 |
吴中蓓 |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长沙市开福寺现为湖南佛学院尼众部,是湖南最大的比丘尼寺院。开福寺的焰口仪式打破了佛教中比丘尼不能放焰口的惯例,仪式执行者除一名比丘尼担任主座外,其余执行者均为比丘尼,这一现象在同类仪式中具有特殊意义。该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其音乐及仪式特点进行分析,着重运用性别研究方法,对获得仪式执行权并得以在仪式中演唱的比丘尼进行研究。 |
从仪式到艺术:中国戏剧发生学 |
汪晓云 |
|
艺术探索 |
2005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从仪式到艺术的发生。傩仪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仪式发生起点。 |
汉代实用文形式的俗赋考论 |
伏俊琏 |
|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汉代文人借用仪式文、契约、寻人启事、农谚及其歌诀等实用文形式创作的作品,嘲虐谐趣,语言通俗。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应。它们属于俗赋的范畴。 |
民族音乐学家视野中的东亚祭祀仪式乐舞与戏剧——评苏珊·艾萨伊著作《能舞剧:日本中世纪的一种不朽精神》 |
周显宝 |
|
中国音乐 |
2005年第4期 |
祭祀仪式 修验道宗教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首先,从三个方面剖析了该著的写作目的与方法,即原著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写作前提、目的与方法以及内容和结构;其次,进一步分析该书的研究角度和写作特点,即从历史背景、民间宗教和信仰以及文化认同入手,综合研究能舞剧艺术的本体和文化环境;最后,把具有不同背景和传统的中国与北美学者的研究进行比较,并联系自己和中国仪式戏剧音乐研究现状提出看法. |
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并存及互通——西双版纳三村调查 |
龚锐 |
|
民族研究 |
2005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以西双版纳的三个自然村为田野调查点,通过不同的个案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在仪式上的并存及互通,并认为这是宗教生活世俗化的一个新特征。 |
磐安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的考察报告 |
姜华敏 |
|
中国音乐学 |
2005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个案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20世纪80年代,浙江中西部地区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随着各种礼俗活动的恢复重现在世人面前。�P安民间的礼俗仪式音乐主要有庆典音乐、婚礼音乐、丧礼音乐、祭祀音乐等四大类,四类仪式分别采用锣鼓乐和丝竹乐两种音乐形式,不同的礼俗仪式使用不同的曲牌。 |
试论新疆少数民族城乡中的萨满教遗存 |
黄达远 |
|
宗教学研究 |
2005年第4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萨满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考察了留存至今的新疆少数民族城乡中有关萨满教信仰内容以及仪式,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指出萨满教保留了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原始文化“活态因子”。 |
宋人的正祀、淫祀观 |
皮庆生 |
|
东岳论丛 |
2005年第4期 |
其他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宋代祠神信仰十分活跃,宋人对正祀与淫祀的认识亦更为复杂。正祀包括祀典与获得封赐的祠神,而朝廷、普通官员、士人主要从民众生命安全、地方治安、经济利益、伦理道德、貌像仪式不伦、神灵出身等方面来认定“淫祀”,尤其关注仪式行为的不合法。官员、士人在判定祠神信仰是否合法时虽然有朝廷制度与儒家经典两套标准,但起实际作用的所为前者。理学家运用理气、诚等概念重新阐释传统儒家经典,提出了十分严格的淫祀观念。在大部分宋人心中,正祀与淫祀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这与学界将正、淫祀对立而分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
“戏剧场“的形态及原型生成——戏剧传播媒介研究 |
徐海龙 |
|
戏剧文学 |
2005年第5期 |
其他 |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戏剧艺术的创作、传播和接收,都离不开一个审美的场。戏剧场是以共同交流和感受为基础的统一的环境和心理时空。仪式、行动、狂欢、节日是戏剧场的四个原型。场就是一种关系。 |
二人转与圣婚仪式 |
杨朴 |
|
文艺争鸣(评论版) |
2005年第5期 |
人生礼仪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二人转的母体形式——东北大秧歌是在东北大地上扭了若干年的民间艺术。该文的观点是,所谓扮妇女和扮参军就是丑旦的双双对对逗着扭。这是对东北大秧歌丑旦角色和舞蹈构型的较早记载,但这种舞蹈形式在东北却有着悠久的传统。该文作者认为它不是所谓从内地带来的外来的样式,而就是从东北远古文化生长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它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辽西先民祭祀女神的圣婚仪式上。该文认为大秧歌的最根本的形式意味也只有到女神圣婚仪式的原始意象中去追寻。 |
佛乐和潮州的佛乐 |
达亮 |
|
佛教文化 |
2005年第5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佛教 |
理论 |
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梵呗,是佛教举行宗教仪式时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等微妙音声歌赞于佛德,通俗讲就是以清静曲调赞颂十方诸佛菩萨的真理法言。到了宋代,基本定局,佛乐分为南北二派,潮汕各代的佛乐属南派。 |
诗成何以感鬼神——汉唐乐志中的诗学观念及郊庙祭歌形态研究 |
张树国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5期 |
祭祀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礼记乐记》及汉唐乐志包含祖先崇拜观念及郊庙祭仪,同时也是诗学观念的载体和历代郊庙歌词的总汇。郊庙歌词体现在祭祀活动中,是上古时代言灵崇拜的遗留,具有祈禳与祝祷功能。该文将历代郊庙乐章的创制形态分为自制雅乐、以古入雅、以俗入雅及以胡入雅四种类型,郊庙祭歌是诗歌与乐舞的综合,同时依据阴阳五行原则所进行的新体尝试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 |
先秦仪式展演与赋体德生成——对赋体形成过程的发生学考察 |
韩高年 |
|
求是学刊 |
2005年第5期 |
祭祀仪式——祭神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赋的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铺陈物类和不歌而诵都起源于远古祭神仪式上巫祝铺陈祭品的言语活动。西周及春秋时代,随着巫祝官守演为世卿大夫政治,登高能赋,赋诗专对,不歌而诵也成为卿大夫的文化人格和行为艺术。 |
从唐诗看天台山道教的宗教实践 |
陈再阳 |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6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道教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这在唐诗里也有反映,有些作品记述了天台山道教的宗教行为,最主要的有导引服气、连服丹药、研习经书、举行斋醮仪式等,这可以为天台山道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伦理情境下的博弈、仪式与象征——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 |
杨政 |
|
社会 |
2005年第6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该文是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社会生活的个案研究。作者从过程研究和比较研究两个向度对个案材料进行了分析和处理。研究表明,无论是士绅还是庶民,其社会行为都处于一定程度的伦理监控之中。这种伦理监控与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特征互相契合,因而其强度在以上两个阶层之间以及每一阶层内部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非统治的秀异分子,那些下层儒士多具理性色彩,往往采取自觉地博弈行为,从而实现自身利益和直觉因素。其理性运用直觉的社会行为常常因为具有某种象征性而得以仪式化的表现。 |
试论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知识形态及其教育形式 |
陈·巴特尔 |
|
贵州民族研究 |
2005年第6期 |
其他 |
|
个案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起源的多元和发展的多向,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知识形态和作为文化传承过程和知识传递手段的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与13世纪初的游牧文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为适应传统游牧文化发展的需要,蒙古社会出现了部族历史知识、原始宗教知识、军事知识和蒙古文字这样几种知识形态和传授这些知识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口承教育、萨满教仪式、怯薛制度和宫廷教育。 |
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 |
杨利慧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年第6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对现代神话学史上有影响的神话——仪典学派进行了反思和检讨。通过探讨民间庙会在近20年来复兴的过程中,为谋求更充分的合法性而对神话或者深化要素进行的解构和重构,认为神话与仪式的联系并非机械不变,实际上双方处在不断变迁和重建的过程中,所以其关系应当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予以考察;神话的解构和重构是各地庙会谋求合法性的策略之一,其方式多样,民间并非一个均质的整体;追求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主要只是民间精英与官方政策之间的对话、协商与较量。 |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 |
李景林 |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5年第6期 |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
|
理论 |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
期刊 |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而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为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而上学诠释、典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