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音乐相关期刊文献编目(2002-2003)

作者:发布时间:2012-01-04

美国华裔的边缘化及涵化进程中的结构仪式分析  关键、戴维·诺特纳若斯、单纯 人文杂志 2002年第6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重点考察仪式因素对美国社会中华裔美国人涵化和边缘化进程的影响。它描述和比较了唐人街老华人的“单元民族特征文化”和新华人的“二元民族特征文化”的关系。该研究运用了结构仪式理论以分析华裔美国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象征性仪式活动。我们将华裔美国人的新生代社会分成不同的层面 ,重点考虑影响华人个体行为的各种结构方面、文化方面和全球化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能够解释华裔美国人中各种新型组织结构的存在和他们的二元民族文化特征。
从《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马俊杰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主要用神话宗教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解析《红字》,笔者认为,神话宗教原型批评,尤其是《圣经》原型批
评是把握本部小说主题进而揭示作者宗教和创作思想的上佳视点。
从玉的宗教功能及演变看长江下游文明的起源 戴冲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玉文化与该地区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也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该文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通过对玉器宗教功能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阐述,力图重新梳理玉文化与文明起源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以期能对长江下游地区上古社会生活风貌及社会结构变迁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
道教咒术中的时间_空间及主客体观念 龚晓康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首先考察了道教咒术的起源及其功能形成机制,重点探讨了道教咒术对语言的神化:其次,该文论述了道教咒术中的时间、空间观念,认为道教咒术中的时间具有空间性、神秘性、可逆性、主体性,空间则具有秩序性、神秘性、同构性、主体性等特征;第三,该文研究了道教咒术对主客体的特殊规定,指出道教咒术是以形、神来规定主体,以神仙、魔鬼来规定客体。咒术中对神仙的祈求与对魔鬼的支配反映了咒术中的主客体矛盾运动:最后,该文指出了道教咒术独特的思维特征,认为在道教咒术中,实在与象征、整体与部分、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被抹杀了,通过抹杀这些区别,道教咒术的功能才得以形成。

赣南客家“寿木上座”仪式调查 张嗣介    民俗研究 2002年第2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属于赣南客家“寿木上座”仪式的调查报告.
乐府史研究 孙尚勇   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文章对黄门鼓吹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东汉四品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黄门鼓吹的音乐内容是鼓吹曲,其本原功能是用于乘舆仪仗;四品乐即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这四种音乐之间不存在等级、雅俗之辨的问题,它们都属于仪式用乐。
灵路上的音乐 巴奈、母路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方术仪式—沟通灵界   理论 音乐 博士论文 本篇论文探讨台湾省花莲县北部阿美族里漏社祭祀团体岁时祭仪音乐,族群的内观提出「从音乐看文化的观点』,作为该文之思考命题.‘灵路上的乐j之内容,尝试跨越人类学在提出研究文化理论之有限性,突破以往阿美音乐研究对歌曲旋律与歌词中衬词的诊释,提出「laianJ件)的架构下之音乐『mJ(存在的乡愁)旋律特质之论点,作为该文论述之基础。
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 张振涛   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京畿地区民间音乐会的建立与传播何以如此广泛,仅靠僧道传法与民间自发难以达到如此规模。了解明清时代的里社制度暨国家颁定的祭祀仪式,才能解开这个死结。各乡各社,祭祀五土五谷,是明代朝廷颁发的典令,没有政府行为的强大贯彻力以及这种政策所起的倡导作用,民间结社,断难成立。上行下效,上令下达,是大一统政治制度的基本传导方式。国家礼仪,为乡民参予仪式和接触音乐,起了指导和参照作用。先立社坛、后建大寺的体制与演变过程,是国家意识与民间信仰结合的过程。执行社祭派生出的祭祀组织,结社建会,竖起自家的旗幡。并非艺术的普及,而是国家礼仪的推广,把礼乐输进乡村。
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闹剧式程序的实质、功能及产生原因 姚周辉   硕士论文 2002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过程中充满着许多闹剧式程序 ,这些闹剧式程序或是象征性地 ,或是真实地体现了男女两性间的矛盾和斗争。该文从对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中的闹剧式程序的分析入手 ,剖析了这些闹剧式程序的实质、功能及产生原因。
瑶传道教及其与云南瑶族关系研究 徐祖祥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届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个案 非音乐 博士论文 该文运用作者近年来对云南瑶族进行田野调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以云南瑶族为研究的切入点,对瑶传道教中的道教信仰和原始宗教因素、瑶传道教与云南瑶族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道教瑶族化和瑶族道教化的途径和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看法。本项研究不仅对瑶族文化的探索是一种促进,对中国道教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西周穆王时代的仪式乐歌 马银琴   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 2002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时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尽管《史记》关於孔子 删定《诗》文本的说法在诗经学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诗文本的形成历史等问题的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该文将《诗经》作品的产生放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有迹可 寻的西周各王朝诗歌创作状况的考察,揭示西周时代至东周初年以《诗》为名的 诗文本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  陈志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梅山地区丧葬习俗在梅山地区的民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前人 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其中的丧歌长期视为研究的禁区。本 文试图从梅山丧葬习俗形成的特定环境、流传模式、丧歌特色、 巫风色彩、文化蕴涵及功能等五个方面,运用田野作业资料、考 古挖掘资料、文献上的丧俗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1.认 清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的本质,正确对待丧葬习俗;2.把握梅山地 区丧葬习俗的脉络,改革旧的丧葬习俗,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柬埔寨的传统婚俗 朱慧芬   昌吉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柬埔寨传统的婚姻仪式,相传是模仿建立“扶南”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混填和王后柳叶举行婚礼时的仪式,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按照柬埔寨的婚俗,年轻人成婚大体要经过说亲、商定聘礼和结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步骤。
国家意识与民间文化的传承《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 郑振满、陈春声   开放时代 37165 祭祀仪式、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通过对民间信仰和祭祀习俗的探讨,理解蕴含于仪式行为和周期性节日活动背后关于宇宙、时间、生命和超越自然力量等问题的观念,从而认识潜伏于普通百姓日常行为之下的有关“世界观”的看法。
明清时期陕北社会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陕北地区,组成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自山西大槐树的传说,其背景是国家掌握了开发陕北的控制权。清代前期,陕北宗族一系列仪式、制度逐渐确立和规范,这是当地儒生实践儒家伦理的自觉行为与封建国家以教化为手段控制地方社会相契合的结果。同时,陕北宗族发展中表现出宗族与村庄紧密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歌谣的宗教文化功能_喜马拉雅山地歌谣简论 夏敏   中国藏学 2002年第1 宗教仪式   个案 音乐 期刊 喜马拉雅山区的歌谣真实地展示着当地民族的内心世界,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尤其是宗教文化功能。从歌谣出现的频率看,它多出现在仪式性场合,主要发挥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仪式的功能。歌谣特征可以反证信仰的差异。不同的信仰者,不仅歌谣内容有区别,而且在修辞、节奏、曲调、演唱方式和场合等方面也有差异。原始宗教信仰者仪式中的唱诵成分有许多确定的形式,反映了信仰者长期以来的宗教体验。
我国华北地区谢雨仪式中的"谢恩""大同"思想 苑利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1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华北地区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文章以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农村承继相因、沿习为用的民俗文化“谢雨”仪式为考察对象,刊布了有关这一民俗文化仪式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翔实具体,弥足珍贵。作者运用典型解剖的田野考察方法,从大量的具体活材料中透析出“谢雨”民俗文化的深层思想内涵,及其得以流传民间的时代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
战神的成人仪式-<奥瑟罗>的主题 梁超、群张愕   华东师范大学报 2002年第1 人生礼仪—成年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莎士比亚处理的是从本质上完全区别于荷马的母题:英雄时代走向未落,人类文明有了完全不同的课题;“英雄”从童年、少年走向青年、成年时期。在成熟以前,他必须经过一个复杂的成人仪式。“战神”奥瑟罗是“荷马式英雄”的精神后代,在剧中经历的就是这么一个成人仪式。这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成人仪式,人类在这种残酷的成人仪式中生存了下来,但并非完全“无恙”。
“瘢辣四夏叮�田��至喜”新解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诗经)中“性彼南亩,田峻至喜”二句诗出现过三次,古今学者对这两句同。作者结合民俗学、语言学和古文献学的知识.对其重新考释,认为它与春耕前举行的“田唆”是指在这种仪式中扮演谷神后极的“尸”的代称。
从“祭”看日本人的原始信仰 王健宜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年第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日语的“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祭祀神灵的仪式以及为此进行的活动,二是指各种节日,如“阴港祭”、“樱花祭”等。“祭”是理解日该文化的关键词语之一,因为我们不仅可以从祭祀仪式和活动中了解到日本人的原始信仰的起源和发展,而且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节日庆祝活动中了解日该文化的方方面面。该文着重从前者对日该文化的基础—日本人的原始信仰进行考察。
《诗经·七月》“纳于凌阴”、“献羔祭韭”释义考补 连登岗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诗经·豳风·七月》卒章有“纳于凌阴”、“献羔祭韭”二语,现行各家注本,对“纳于凌阴”的目的或未作说明、或语焉不详,不利于读者阅读。“纳于凌阴”,是指藏冰于冰窖,古人这样做,是为了在冬天过后的季节里能够使用冰。冰的具体用途有:一、用于宴宾;二、用于丧事;三、用于祭祀;四、借以燮理阴阳,调节气候。今注多认为《诗经·豳风·七月》“献羔祭韭”的对象是天子的祖先,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古人“献羔祭韭”的对象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这是在启冰时举行的一种礼仪。
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 夏敏   西藏研究 2002年第1 宗教节庆 佛教 理论 综合 期刊 佛教传人西藏,对西藏社会形成上千年的深刻影响,成为藏族群众的精神支柱。他们把能够理解的佛教思想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日常生活与藏传佛教活动相互渗透,难分彼此,手不离经筒,口不停真言,成为多数群众的生活常规。他们并不清楚太多的佛教教义,但是在全社会浓厚的崇佛气氛熏染下,“他们早已视宗教信仰为生活习惯、人生准则,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①社会上层和僧侣阶层的体系化的藏传佛教传至民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
德宏傣族的佛教和原始宗教 杨光远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 宗教节庆 佛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德宏傣族宗教包括佛教和原始宗教。佛教的传入对原始宗教的影响和冲击力很大。傣族村民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以及所做的各种祭祀仪式,祈求的内容比较具体、实在,侧重于物质方面。而佛教徒追求的主要是精神方面,寻求希望和寄托。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方百寿   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1 祭祀仪式—祭天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表现特性 甘毅臻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 修炼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武当道教的养生活动是其宗教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面,是武当道教的最高宗旨———追求成仙长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其各种宗教仪式等活动中,如宗教法事活动、生活习俗等等方面中,都蕴函着养生哲理。武当道教养生文化的四个主要表现特性是:交融性、生活习俗性、宗教性、派系特征性。
西周初年祭礼颂歌考述 马银琴   中国文学研究 2002年第1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期刊 该文详细考察了《诗经》中创作于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时代的祭祀颂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周人的祭祀仪式中,《颂》与《雅》往往配合使用,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仪式功能,“颂”为敬神之歌、献祭之歌,对象为神;“雅”为述功之歌、垂戒之歌,对象为与祭之人。另外,随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确定,周人思想观念中的“颂”,也经历了一个由仅指郊祭乐歌到包括部分庙祭乐歌在内的扩大化过程。
云南民间戏神崇拜与演出仪式 王胜华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1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戏神是传统戏剧表演活动的行业神,围绕着戏神信仰,必然产生一系列仪式活动,具体表现为与演出活动相结合的仪轨行为。因而,戏神信仰及其仪轨也构成了仪式戏剧的一个重要部份。一般的规律是:离文化和经济中心愈远的地区,戏神信仰现象之存见便愈丰富。这一点,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撒拉族婚礼的民族社会学研究 高永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都表达了对安定生活及子孙绵延不绝的追求。撒拉族的婚礼也如此,独特之处在于特定的仪式及程序,其中既有对民族历史的高度浓缩,也处处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特质及相邻民族文化的影响。
过渡礼仪: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研究  朱爱东   世界民族 2002年第1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 ,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 ,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 ,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 ,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 ,另一方面还为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对象 ,尝试用“过渡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 ,认为从习俗视角转变到仪礼或仪式视角对丧葬活动进行研究将会对民俗学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傩仪象征新解 刘锡诚   民族艺术 2002年第1  宗教仪式—原始宗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帷是攀始于远古的驱赶巫术仪式,其渊源最早可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在雄仪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方相氏及其率领下的十二兽,至隋代已梢声匿迹,而代之以钟馗等新的取帷角色。雄的直接行为在于驱果纳吉,象征意义在于除旧德立新德。旧德(秋序)不除,新德(秋序)无以确立。在帷仪中,雄舞是最具有象征性的关目。摊舞既是原始摊仪的组成部分,又脱胎于原始体仪而独立。帷舞的进一步情节化役俗化演变,便是戏剧。摊舞和体戏,保存了较多原始思维的遗韵。
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杨永俊   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西郊祭天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拓跋鲜卑统治者最重要的祭天形式。淫祀诸天神、女巫主祭下的骑驰绕坛、夏四月西郊祀天等是西郊祭天的显著特点,它是拓跋部传统的天神崇拜、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仪式与汉族的郊祀制度三者结合的产物,而其长期存在则是因为适应了三分结构的社会现实。
徐闻县前山镇元宵节游神仪式的文化考察 宋俊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古代每逢元宵节,徐闻各地都要举行游神盛典。时至今日,这个古老的传统仍被前山镇完整地保留着。前山镇游神活动包括筹备、游神和结束三个阶段,游神阶段又具体包括请神、会神、游神、饮茶、念谈和送神等6个仪式环节,过程完整,仪式庄重、古朴,具有深厚的文化蕴含。
云南与东南亚掸傣系族群佛教节庆仪式声乐的比较研究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2年第2期 宗教节庆 佛教 个案 音乐 期刊 文章从声乐的角度,对云南同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禅傣系族群的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展开比较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关于“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核心层次—巴利语经腔及其跨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具体涉及到云南与东南亚佛教仪式中早课、晚课和各种巴利语经腔套曲的比较研究;中介层次—民族语经腔及其地域性佛教音乐风格的比较,主要涉及云南与泰国、老挝安居节公众仪式里的大型傣语经腔套曲,如《维先达腊》的比较研究;外围层次—宗教一世俗声乐形式的结合及其传统文化特征的比较,主要涉及到各种仪式中同佛教有关的声乐概念等.
文学人类学叙事的“形式实体” 彭兆荣   吉首大学学报 2002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学人类学研究越来越成为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一种跨学科“边界”的范例,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毕竟文学与人类学在知识谱系范畴属于不同的学科,二者走到一起的学理背景和操控功能等也因此受到学者们的注意和质疑。以仪式理论为例,就文学人类学叙事中的形式等物化体征进行分析,试图在学理上对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一些铺垫工作。
从诗和史的渊源看“赋诗言志”的文化内涵 过常宝   学术界 2002年第2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毛诗》首序产生的时代 马银琴   文学遗产 2002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通过分析《毛诗》首序解诗模式与周代礼乐制度之间内在的对应关系,文章认为,《毛诗》首序产生在作品被编辑的时代;它是周王室的乐官在记录仪式乐歌、讽谏之辞以及那些为“观风俗、正得失”的政治目的采集于王朝的各地风诗时,对诗歌功能、目的及性质的简要说明。
江西丧葬风俗中的古礼遗存 周洪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中国古代礼制研究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前人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蔽。今天的古礼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更当有所发展,因此应有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试图从江西民间风俗中寻找出流失于野的古礼遗疾,为了解研究古礼做一初步探索,并以此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及这些民俗对今天江西社会的影响。
试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从打醋弹谈起 李朝、崔春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打醋弹”是西北汉、土、藏等民族的共同民俗事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火神常拜或太阳崇拜,是古代典籍“烟燎”、“烟祀”、“实柒”等祭神仪式的遗存。打醋弹这一民俗事象随地域、社会经济不同使原有的情节得到丰富和改造。文章认为“文化选择”法则是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的基本原因。
唐五代小说中的仙道佛影 夏广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佛教东渐,依附黄老之术自上而下广宣流布。自晋以后,与道教互掺,两教在教义、仪式、术语等方面,都有渐趋于混同之势。此等现象,早在宋时朱熹就已揭示于先,沈曾植更是硬事增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丈在此基础上从观念和题材切入,于唐五代小说中爬梳仙道佛囊,以大量实证材料,论证了在梵华文化交触互汇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建安时代诗—乐关系之新变动—以“魏之三祖”为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己的诗作全程配以器乐演奏,成为所谓“乐章”,此事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崩溃,原先音乐机关保存的雅乐和俗乐都严重亡佚,在建安时代因诗—乐配合新方式而得到促进的音乐创新中,新的“清商三调”渐渐形成;到曹丕、曹睿的时代,新的“清商三调”全面确立,并在后来长期流传。建安诗歌创作的不少问题都可以由当时诗—乐关系的新变动得到某种解释和说明。
夸父逐日神话原型别解 丁世忠   思想战线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出自《山海经》的神话“夸父逐日”,研究者对其的解说和阐释历来众说纷纭。用原型批评的理论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夸父逐日”神话是以古代巫师祈雨为原型。它的主体夸父是原始社会中的女巫,它所记载的内容正是我国古代盛行的祈雨仪式。
中国古代蜡祭的民俗心理探析 夏维波   东北师大学报 2002年第2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中国古代的蜡祭仪式与西方民俗观念中的杀死谷神的仪式是相通的,蜡祭的目的是“息老物”,其实就是杀死衰老的谷神。蜡祭中的禽兽形象就是谷物之神的象征,腊八粥具有着西方的圣餐意味。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最重大的祭祀就是蜡祭和神稷,春社是庆祝植物神的再生仪式,蜡祭是庆祝衰老的植物神死亡的仪式。社分春秋两祭,而秋社和年就是从蜡祭分化嬗变出来。
论传统藏戏表现形态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普布昌居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宗教节庆   理论 综合 硕士论文 作者观点:即藏戏是容宗教性与世俗性为一体的戏剧艺术。该文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来论证这一论点:
①藏戏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②藏戏剧目在形式及内容上体现出的宗教性与世俗性。③藏戏孕育、成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为一体的社会现实。这些现象的存在为藏戏表现形态呈现出融宗教性与世俗性为一体的格局提供了“土壤”,使之成为可能。该文为藏戏表现形态的准确定位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同时也为藏戏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或思路。
维吾尔民间禁忌研究 安尼瓦尔.赛买提   民族研究 2002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禁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化现象。本论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 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资料与有关文献记载相结 合,试图对维吾尔民间禁忌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讨论渗透于民俗生活各领域的 禁忌事象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作用等问题,并简要地论析 与维吾尔民间禁忌禳解方法相关的巫术活动和巫医仪式。
论峡江地区“烧龙”与“烧��”的区别和联系 任桂园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唐宋时期峡江地区“击鼓焚山”的民俗活动是远古时代尚巫之风的残存,其目的是为烧龙祈雨以禳除旱灾;而“烧��下种”则是自远古“刀耕火种”传承下来的一门农耕技术,但由于“占卜伺雨”的仪式亦使它带上了一些巫风色彩。二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论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以《周颂》、《九歌》为考察中心 高婉瑜   浙江学刊 2002年第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征战,反映两个现实层面问题:直接的交战,决定国家存亡;间接的祭祷,透露生活安定的愿望。祭祀,是种古老的仪式行为,它的形成,与环境的挑战有密切关系。远古先民对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环境的一切变化,他们只能抱持慎惧的心态,进而产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为。不论是华夏民族,抑或蛮夷狄戎,均曾处于对世界无知的蒙昧阶段。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与《楚辞》,为南北文学的代表,两书收集许多祭祀诗歌。祭祀诗除了文学价值以外,承载的文化意涵更不容忽视。该文以《诗经·周颂》与《楚辞·九歌》为范围,透过祭祀仪式的探索,一窥南北文化体现的歧异。
论乔治_艾略特的宗教思想 崔东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从乔治·艾略特的生平入手,以她的作品为依据来分析她对于宗教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麦西莱甫浅探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 民俗研究 20023 其他   个案 音乐 期刊 麦西莱甫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种类、歌舞艺术、游戏、“惩罚”、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连戏:仪式戏剧的特殊品种 王胜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  宗教仪式—原始宗教   理论 综合 期刊 戏神是传统戏剧表演活动的行业神,围绕着戏神信仰,必然产生一系列仪式活动,具体表现为与演出活动相结合的仪轨行为。因而,戏神信仰及其仪轨也构成了仪式戏剧的一个重要部份。一般的规律是:离文化和经济中心愈远的地区,戏神信仰现象之存见便愈丰富。这一点,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祭披——举祭者的圣衣 勒依   世界宗教文化  2002年第2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天主教会的拉丁弥撒礼仪中,祭披不仅是主礼(主祭者)神职对上主尊敬的表现,也常常隐喻着与当时相关礼仪的内容和目的。它是感恩祭主时穿戴中所有祭衣的主件,其形状犹如一件大氅,中间有一个圆洞,穿的时侯是由头套下的。五颜六色的祭披为仪式活动增添庄重、严肃。
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  彭兆荣   民族研究 2002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仪式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几乎所有的人类学流派都对仪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角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自然也会在仪式研究中有所反映。该文试图对人类学中的仪式研究作一个大致的评述。这无论是对仪式的知识谱系的梳理,还是对学科的学理逻辑方法论的理解,都是必要的。
论戏剧与仪式的缘生形态 彭兆荣   民族艺术 2002年第2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戏剧的缘生形态一直为戏剧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们所关注。尽管亚里士多德曾经为戏剧作过经典的论述,但毕竟在戏剧发生学方面仍有一些谜团尚未彻底解开;直到今天仍不少的质疑者、反对者。该文试图从戏剧与仪式的关系入手,借助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对西方戏剧的原始形貌进行探讨,并试图说明戏剧原本就是祭祀仪式的一种雏型和演变,二者互疏互证,揭示古希腊戏剧的一些肇端性因子。
试击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音乐特色 李听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 宗教节庆   个案 音乐 期刊 该文对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音乐特色做了描述.
国外的道藏研究 郑天星   国外社会科学 2002年第3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正式编纂始于唐代,后历经宋、金、元、明。1923年10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共5485卷,从此流入社会,公开于世,是海内外学界研究道教的主要原始资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道教研究热。文章首先叙述道藏在国外的流传和研究的开展,继而用详实的资料勾勒了东西方国家———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丹麦、澳大利亚、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道教经典的基本情况。
汉族古代文学在贵州毕节地区布依族中的传播与接受 刘代霞   贵州文史丛刊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相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导致布依族与汉族拥有类似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在此基础上,汉族古代文学以自己成熟的艺术魅力和伦理道德内涵深深地影响了毕节境内布依族文化的发展。在他们的葬礼仪式之一“三献礼”中,保存了对《诗经》、乐府、《论语》、《孟子》等文学作品的直接诵唱;在他们的“砍牛祭祀”传说中融入了汉族古老的传说“董永卖身”。闭塞的环境阻隔了信息的交流,遏制了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古老的汉族文化在布依文化中的长期滞留。
华北地区祈雨谣辞研究 苑利   思想战线 2002年第3 祭祀仪式—祈雨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华北地区的祈雨仪式中,有民间的祈雨谣、道家的祈雨经,还有官员文人所作的官祭祈雨文。三者祈雨过程中表现形式虽各有侧重,但祈求自然神力保的功能是一致的。此外,都十分强调忏悔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指出只有虔诚反省、改恶从善,才能得到上天的回报。
黄檗宗声明之转调考略 周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黄檗宗声明即日本佛教黄檗宗的仪式音乐,由明清交替之际大陆高僧隐元禅师东传扶桑。该文是对此宗声明旋律之转调现象的专题研究。作者通过细致归纳分析,推导出有意味的结论:转调引起黄檗宗声明之音阶的日本化,而音阶的日本化既是黄檗宗声明之民族属性转换的发端,也最终形成黄檗宗声明日本化的鲜明特色。从技术的角度观照,转调技巧,对于黄檗宗声明的音乐性格之民族属性的转换,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凉山彝族宗教起源的考察—以彝文典籍为中心 吉尔体日   宗教学研究 2002年第3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作者根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彝族历史谱牒》等彝文典籍的记载,对凉山彝族宗教的起源,和历史上著名毕摩大师的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
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与巡游活动及其文化意义 范正义、林国平   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3 宗教节庆—香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论述了清代以来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与巡游活动,认为分灵与进香可能是中国家族祭祖仪式的转型,折射出台湾底层宗教信徒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认同感。祖庙神灵巡游台湾分庙,类似于帝王巡狩国土,实际上是大一统思想在宗教信仰上的曲折反映。闽台宫庙间的分灵、进香与巡游现象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根与叶、源与流的密切关系,从更高层面演示了闽台区域文化的历史同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四时祭祖及蜡祭中的尸与扮演 王廷信   文学遗产 2002年第3 祭祀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西周四时祭祖仪式中,尸的装扮行为接近虚拟情境下的戏剧扮演,对后世戏剧有所启示。但因这种扮演紧紧依附于仪式,故难以向戏剧扮演发展。蜡祭中的尸扮伴随着人们的狂欢心境,从而呈现出较多的扮演成分,当祭祀意义淡化或消失之后,易于发展为戏剧扮演。
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 刘岚、张文江   民俗研究季刊 2002年第3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吴川年例祭祀活动调查报告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 孙信茹   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 2002年第3期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非音乐 年会 少数民族丧葬礼仪是传播民族文化及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场合 ,应成为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具体内容之一。对这种独特而重要的非语言传播方式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葬礼中所传播的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内涵 ;一是从整个葬礼仪式本身看其传播方式。
多萝西娅与圣女神话之因缘 朱桃香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3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乔治·艾略特丰富的神话底蕴在《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女主人公形象上有所映照。追溯圣德雷莎、圣多萝西娅殉道的基督神话、戏剧表演和希腊教堂壁画艺术,就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人神灵肉合一的叙说:她们拒绝尘世男性崇拜者的引诱,表演与主圆房的神秘仪式。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选择牵涉到圣女神话,故事在以圣德雷莎为中心的神话原型融合与游离的过程中置换变形。在这一层面上,她颠覆了神话中圣女的婚姻模式,放弃了心中的圣父,用性觉醒解构与重建了符合现实生活的男女婚姻关系。
德宏傣族泼水节仪式乐舞活动考述 杨民康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 宗教节庆   理论 音乐 期刊 该文较详尽记叙了笔者在中央青乐学院佛教音乐研究空及台清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资助下,于1997年4月赴云南省德宏
州实地考察波水节仪式乐奔活动的基本过程。所沙及的节日仪式内容有芒市镇的上山采花(浴佛用)及民间时歌表演、芒市市政广场的泼水节庆典仪式、芒市镇菩提寺的波水节佛事法会音乐及民俗歌奔活动、风平乡的滚水节民俗歌开及佛事法会活动、瑞丽县喊沙寺院的泼水节佛教仪礼及民俗歌开活动等。时上述波水节音乐开蹈的艺术特点及其丈化功能、杜会内洒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 曾少聪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闽南人的形成,经历了农耕族群和海洋族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明清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移居海外,在闽南侨乡形成了一些海洋性习俗,使得闽南文化具有农耕文化的性格,也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其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仰海神妈祖、民间的送船科仪、国内亲人将客死海外之移民的灵魂引渡回来的引水魂仪式;特殊的婚姻形式、双边家庭以及抱养子从事海上贸易和在海外发展;闽南话的外来语借词和歌谣等方面。厘清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的关系以及闽南海洋文化的表现和特征;为研究闽南文化所不可缺少。
试析嘉绒地区藏族的丧葬习俗 多尔吉   中国藏学 2002年第4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该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嘉绒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_活着_先锋派的终结仪式 方维保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余华在1985年后一直是处于最前沿的先锋小说家,但在《活着》发表后他的先锋性即遭到颠覆,他由反传统文化的“逆子”而归顺为颂扬传统的“孝子”。其实,走着这样一条道路的不是余华一人而是整个先锋派。所以说,《活着》只是一个开端,它的发表是先锋派走向回归的庄严的仪式。
论藏族人生仪礼中的头饰 汤夺先   中国藏学 2002年第4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藏族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仪礼民俗。其中,有许多民俗事象是与头发有关或通过头饰表现出来的。具体说来,在婴儿的诞生礼中,与头发有关的庆祝仪式成了藏族人关爱婴儿的直接表现;在成年礼中,头饰及头发的改变充当了藏族女子成年的主要标志;在婚礼中,头饰成为识别藏族女子婚否的主要标准以及陪嫁、迎亲的必备之物;头发的改换既是死者进入阴世的需要,也是生者表达对死者哀悼、怀念的手段之一。总之,头饰是藏族人生仪礼中诸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内容
裕固族的宗教民俗 汤夺先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 宗教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各种民俗事象,可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受到宗教影响的民俗事象。
傣族佛教安居节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特征 杨民康   民族艺术 2002年第4 宗教节庆 佛教 个案 音乐 博士论文 该文利用同符号学相关的结构分析手段,论述并分析了云南傣族佛教安居节仪式及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特征。开始从一般结构系统层面涉及了两方面内容:系统———横组合关系及其层次类型;变元———纵聚合关系及其层次特点。然后又从安居节仪式的仪程、乐程和乐目等不同的次级层面,探讨安居节仪式与仪式音乐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与互动结构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闹剧式程序的实质_功能及产生原因 姚周辉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过程中充满着许多闹剧式程序 ,这些闹剧式程序或是象征性地 ,或是真实地体现了男女两性间的矛盾和斗争。该文从对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仪式中的闹剧式程序的分析入手 ,剖析了这些闹剧式程序的实质、功能及产生原因。
道教涂炭斋法初探 汪桂平   道教研究 2002年第4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道教涂炭斋法是一种古老的道教仪式,在历史上曾经流行了数百年之久。该文通过梳理史料,对这一古老斋仪的渊源、形成及流变作了初步探讨。并指出涂炭斋法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流变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原始的成份,而最终消融于其它斋仪之中。
安镇符咒的利用与风水信仰的辐射—以福建为中心的探讨 陈进国   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4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主要利用福建民间搜集的资料,分析了各类安镇符咒与风水信仰的密切关系。这些安镇符咒融入了福建的一些区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种民间信仰的有机整合。从文化心理学的立场分析,安镇符咒仪式之不断重复的过程,也是风水信念逐步走向“内效化”的过程。而各类风水选择活动的盛行,亦可视为有关风水之“社会记忆”形式的“外在化”呈现。明清以来风水在福建民间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泛滥(辐射),正是风水信仰“内敛化”与“外在化”的矛盾运动的自然结果。
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代新考 张泽洪   思想战线 2002年第4 其他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瑶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民族。学术界对瑶族道教问题已有较多研究,而关于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代问题,则历来是国内外研究者有争议的。如果从早期道教在瑶族中传播和三元信仰形成的考察,再结合梅山教、闾山教源流的实证分析,可以较客观地得出结论:瑶族道教的始传时间应是在公元3~4世纪。
20世纪民间信仰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赵德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24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20世纪中国民间信仰是以巫教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等多教多神的信仰。总其思维类型,可以“人——物——灵”三维关系转换的交感思维一类统之。20世纪作家利用民间信仰思维的转换超越功能,突破生活的局限,以审美批判之笔,展示了人物愚顽心理、民族文化劣根和理想与现实互渗中的斗争感受,实现了对民族文化重建和人生悲剧的审美超越,显示出文学民间化、仪式化审美建构的独特功能。
汉代食举乐考 尚丽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文章对汉代食举乐的分类、性质、内容作了介绍;并着重探讨其传承过程中与短箫铙歌有共同乐曲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依“汉乐四品”说,对其在汉代音乐制度中的地位作了评价。
黄门鼓吹考 孙尚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宗教节庆   理论 音乐 期刊 文章对黄门鼓吹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东汉四品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黄门鼓吹的音乐内容是鼓吹曲,其本原功能是用于乘舆仪仗;四品乐即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乐、短箫铙歌乐,这四种音乐之间不存在等级、雅俗之辨的问题,它们都属于仪式用乐。
论云南与东南亚禅傣系族群传统器乐的社会阶层特征 杨民康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2002年第4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文章是作者多年来对云南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进行考察研究和阅读有关东南亚音乐的中、英文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仪式中器乐和乐器的角度,叶云南同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禅傣系族群的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展开比较研究、飞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傣族古代传统音乐的阶层化状况,主要根据傣文和汉文文献的记载,对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古代传统器乐和乐器进行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与东南亚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禅傣系族群的传统乐队状况及其阶层化特征进行比较,具体又分为以吹打乐为主的东南亚城区。
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要为某一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还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来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而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可能被当地士绅作为培养民众对王朝和国家的认同感的机会。
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仪式化 刘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4 宗教仪式 天主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为天主教会规定了统一的礼拜仪式,七项礼拜仪式将天主教宗教信仰演绎成各种外在的物化仪式。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低下,识字人口不多的情况下,这种仪式化的祈祷方式有助于天主教徒学习并感知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七项礼拜仪式与教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定期出席礼拜仪式是中世纪天主教徒的生活方式。英国中世纪教会借助于强制性地要求教徒出席礼拜仪式的办法,实现对社会日常生活的规范。然而宗教信仰的仪式化导致世俗身份的教徒在宗教信仰上对教会的依赖,天主教最终演变成了以教职界精英为中心的宗教信仰。
尊祖敬宗_敦乡睦里-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一” 张振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人生仪礼—丧葬   理论 音乐 期刊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此种场合中的音乐功能,也意在于此。古代繁褥的人生礼仪,随时代变迁而删繁就简,宗祠中的祭祖仪式,随着京钱宗族制度的淡化,渐与葬丧仪式合而为一。两类仪式中的音乐,即举哀致孝的曲目,族人聚集、风格祥和的曲目,保持着原有功能,并置于同一仪规之中。
20世纪民间信仰思维审美建构的功能 赵德利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20世纪中国民间信仰是以巫教为基础,融合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等多教多神的信仰。总其思维类型,可以“人——物——灵”三维关系转换的交感思维一类统之。20世纪作家利用民间信仰思维的转换超越功能,突破生活的局限,以审美批判之笔,展示了人物愚顽心理、民族文化劣根和理想与现实互渗中的斗争感受,实现了对民族文化重建和人生悲剧的审美超越,显示出文学民间化、仪式化审美建构的独特功能。
近代福建音乐向南洋传播的主要方式 吴少静   八桂侨刊 2002年第4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福建华侨把祖籍地的音乐传播到海外,他们主要通过劳工的口头传播、酬神仪式的民间传播、职业演艺场所的专业传播和华人社团的有意识传播等渠道,使福建音乐文化在当地被广泛接受。
上海近代婚事习俗变迁的背后 王儒年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上海开埠以后 ,随着西方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文化观念的登陆 ,上海地区的婚事习俗在形式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无论是结婚使用的一系列物品 ,还是结婚需要履行的一系列仪式 ,都同以前有了本质的不同 ,而同这些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婚的内涵和隐含在结婚形式背后的哲学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位移 ,从而完成了近代上海婚事习俗的一次断裂。
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 彭兆荣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届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该文选择文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以西方经典性的“酒神祭仪”命题为切入点,特别选择了被称之为“传统的贮存器”(container)的仪式为主要阐发。该文通过对酒神的个案的人类学资料,同时结合狄奥尼索斯祭祀仪、戏剧文学以及相关的历史文本分析,旨在对比较文学中“西方中心”的历史逻辑进行梳理和反思。该文从人类学仪式理论、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释、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酒神系谱、酒神的美学发生学原理及酒神的文学原型叙事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笔者试图说明:像‘旧神/酒神”这样的纯粹具有西学伦理和哲学美学发生学意义的叙事范式其实充满着“东方叙事”的因子;它是一个“东学西渐”的历史变迁过程。它可以说明:在“西方文学”的“我者叙事”当中事实上存着许多东方文化的“他者叙事”。如果说比较文学在学术反思的今天有什么特质的话,其中之一便是所谓“西方”的文学叙事范式(假定为“同质性文学”)本身同样值得我们进行“比较”,—包括“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因为连“西方文学”这样的概念都是“想象”和“制造”出来的.其中包含着大量历时性的变迁和共时性结构关系.许多因素原本并不属于所谓的“西方”,由于一个标志着帝国隐喻和现代“民族一国家”(nation-state)权力范式的作用,许多历史因素或经过选择,或经过排斥,或经过变形,或经过转换……使得现代西方的知识范畴变得具有逻辑上的“所属边界”(西方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共谋”(comPlicity),需要进行清理。该文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例证。

安章与披拨-人类学视野中的禁忌分析 章立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社会中,原始宗教禁忌是一种集体表象。安章是傣族村寨的宗教师,由他所主持的禁忌禳解仪式,具有抚慰村民焦虑情绪、整合人际关系等功能。披拨会实施放鬼害人的黑巫术,实为瘴疠之气的替罪羊。安章与披拨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存在条件,与自然环境中的生态适应和宗教禁忌相关。
略论巫觋在中国艺术起源中的作用 宁登国   大理学院学报 2002年第5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上古时代,殷人信仰鬼神的宗教观念最为浓厚〔,当时,处于神人之间、具有贯通天人功能的巫(女性)、现(男性)不仅是协调整个宇宙秩序的最高圣徒,更是_中国上古艺术创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创作者,他们在倾听和领受神的意旨时所举行的一系列巫术仪式及形诸礼器、玉器等文物的雕刻、绘画等,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渊数。
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 余和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祭祀礼是礼仪中最重要的制度。社稷礼仪制度的本质是古代农业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折射和统治者强化国土观念,是崇本重农观念的仪式化的集中体现。
颂为“仪式叙述”说 韩高年   甘肃社会科学 2002年第5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该文立足古今有关颂诗起源及形态的材料,运用人类学及中西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认为,颂诗起源于祝祷活动,是用于仪式的赞述之辞,三代仪式以祭祀为主,也含有巫术、行政、节庆等多种内容,所以仪式叙述辞的内容既有述赞祖先神灵的颂歌,也有叙述宗族历史的“系世”、“故志”,以及传授经验的“地志”、“月令”等;颂的主体,则有巫祝、祭司、瞽瞍、史官等多种身份,“表演”方式则有唱有诵,还伴有舞、乐;颂所依附的仪式,集行政、娱乐、教育、审美等功能于一体。
原始崇拜与驱傩仪式_对四个民族跳虎仪式的比较分析 任光伟   昆仑文化论集 2002年第2期 宗教仪式—原始宗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对四个民族跳虎仪式的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探寻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演化规律。
“苗族椎猪祭”的戏剧模式与成因 张子伟   文艺研究 2002年第6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苗族“椎猪祭”是王室三大祭祀礼仪式之一,巫教特色很浓。苗巫藏体变己、请神供神进行化身表演,使还猪神愿的祭祀仪式戏剧化并成为最早的独角戏。其故事情节的发展服从供神求神的需要,其时空结构的设置受到祭祀仪式的规范,其虚拟性、假定性和写意性是古代苗巫与神交通中的艺术创造。这种原始状态的仪式剧在湘西苗寨尚保留得非常完整,为研究湘楚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佐证。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 刘源   历史研究 2002年第6 祭祀仪式—祭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的确定,是进一步研究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内容、祖先崇拜、商周制度及思想演变进程等问题的基础。传统上以所谓祭名划分商代祭祖仪式类型的方法有较多缺陷,需要反思和检讨。以祭祀动机为标准将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分为有具体目的和无具体目的之祭祖仪式两大类,则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包含的具体目的多为禳祓和祈请。王宾卜辞和祭卜辞反映的简单制度化的祭祖仪式,以及严格制度化的周祭则不包含此类具体目的。对不同类型祭祖仪式在时间上的分布进行考察,将有助于认识商周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图腾祭礼_民间祭祀的宗教渊源 张琪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6 祭祀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图腾祭礼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融为一体的原始宗教仪式。图腾崇拜的集中体现就是祭祀仪式。图歌舞始神娱人的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变。
气与乐———音乐的文化学研究之四 王卫东   民族艺术研究 2002年第6 祭祀仪式   理论 音乐 期刊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基本范畴,其原型是图腾文化中的生命本原———图腾灵魂。气是万物得之以生,失之以死的生命依据,为生命之原。卜辞中多有烟祭的记载,四望”即祭气之礼,社祭即祈气,巫的主要任务就是伺风祈风。风因气生,是生命本原与万物的媒介,生命的载体。巫会通神,中介为风,巫假风把人类的意愿送达神灵,神灵以风传达旨意。乐以风制,是气的外化,被认为是神意的现实化,乐(歌舞)因此成为巫祭仪式的主要内容。巫是乐的主要创作者。
论《招魂》的语言魔术 刘月新   三峡文化研究 2002年第9 方术仪式—治病、沟通灵界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屈原的《招魂》是一篇文采斐然的文学作品,是巫术仪式和文学趣味的奇妙统一。从巫术仪式的角度看,语言具有控制物体的神奇功能,作者通过“分类列举”的方式,将一切美物召唤而来,呈现在一个平面,以达到招魂的目的。从文学的角度看,作者以巫术仪式为依托,通过美妙绝伦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话语“乌托邦”,使人进入迷离忧惚的梦幻世界,发挥文学的心理治疗作用。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张泽洪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 方术仪式—公醮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中越边境鸡鬼之谜的人类学透视 黄世杰,陈英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越边境地区流传的鸡鬼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为“咒语”的念念有词的表演性仪式和毒药组成,它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毒虫鸡鬼、植物鸡鬼、动物鸡鬼和物品鸡鬼。鸡鬼的传说各地各有不同,附随其上的种种神秘传闻和观念都与特定时代的社会观念和饲养者的目的有关联。养鸡鬼的人主要是过度贫穷和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民间百姓之所以十分痛恨养鸡鬼者,主要是受乡民社会“幸福有限观”的影响。壮医认为鸡鬼毒是一种可以致病的毒气,在人体元气不固时,毒气就侵害人而发病。鸡鬼是通过毒药来破坏人体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害人目的,而不是通过巫力来影响人。但在恐惧鸡鬼的文化氛围里,人们不需要任何毒药或物理的因素,单凭恐惧就可以置人于死地。人中了鸡鬼毒,要通过世俗礼仪行为,净化被污染了的躯体和空间,才能象征性地达致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恢复。
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 齐柏平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 2003年 人生礼仪——丧葬礼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博士学位论文 该文从考察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入手,对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宗教观念、仪式行为、音乐形态加以分析总结,对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特点、模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理论研究。 土家族丧葬仪式是土家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有着厚重的传统积淀,它是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性、地缘性、民族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阶段,历来受到土家人的高度重视。从丧葬仪式中我们看到了音乐的重要作用,从丧葬音乐中,我们了解到土家族人的生死观。 
石姓萨满神歌研究 高荷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硕士学位论文 该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吉林省满族石姓(石克特立氏)萨满祭祀时使用的文本,该文本保留了很完整的原始内容。文章选取了宋和平研究员译注的《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后简称《译注》),《译注》中有满语的拉丁文转写,为我们进行语言分析提供了便利。 对于作为民间文学样式之一种的满族神歌的研究,至今还大体停留在翻译、整理阶段。前辈学者所做的研究大多从翻译后的汉语着手,忽略了满语本身的特质。作者通过阅读神本子,发现在神歌中有大量程式存在的现象。 程式是“帕里—洛德理论”(或称口头程式理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出色地解答了歌手或艺人何以能够在记忆中保存数量可观的叙事内容的问题。该理论对分析中国少数民族中大量活形态的史诗和其他大型叙事样式,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 周显宝   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傩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会议论文 无论是西方的古老戏剧,还是中国的原始戏曲,其发生的根源 (origin)和原生形态(primordial statement)都有着某些共同的因素和特点,都与祭祀和仪式的发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早已说过“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湖南民间土地歌研究 李达仁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其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硕士学位论文 赞土地习俗和土地歌是富有南楚特色的湖南民间文化现象。土 地歌负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特别是在民间文艺、民俗学方面具有 特殊的研究价值。要研究湖南的民间文化,土地歌是一个绕不开的 结。但目前除了地方志和歌谣集成上有零星简短的记载外,国外内 尚无人对其进行理论上的归纳与探讨。该文立足于土地歌文本,运 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间宗教学、神话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对土地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伦理情境下的博弈_仪式与象征_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 杨政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 其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博士学位论文 该文是关于清朝中晚期士绅和庶民社会生活的个案研究。作者认为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和延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承继性关系。要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自性”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从对中国社会的“原型”研究入手。也就是必须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线索中寻求认识中国社会特性的理路。该文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案例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进行再现和分析,因此,作者择取案例的首要原则就是选取的案例尽量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其次则力图撷取那些能够反映出更多、更充足的社会事实和社会过程的案例进行重现和分析。在个案一中,作者从炫耀的策略与象征性资本、深度游戏、伦理和博弈三个方面对士绅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给以剖析;而在对庶民生活的个案研究中,作者除了对家庭结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日常冲突进行深描式分析外,对于一起自杀行为给予了重点考察。作者从仪式和象征的角度对自杀者的信仰结构、思维习惯和个性特征给予综合分析。该文在材料的处理上,主要是通过对个案材料的过程分析和比较研究,试图将分析的触角涉及传统社会士绅和庶民生活的各个层次:个人层次、群体层次、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
彝族和纳西族的祖先崇拜比较研究 王贤友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祭祀仪式——祭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硕士学位论文 同中国的其他许多民族一样,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的彝族和纳西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语言上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这两个民族,在复杂的迁徙过程中必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作为历史印记存在于两个民族文化中的不同层面。我们主要是从祖先崇拜的角度作以比较研究,探究两个民族迁徙交融的历史痕迹。 图腾崇拜是发生较早的原始信仰,具有很鲜明的祖先崇拜特征,可以称为图腾祖先信仰。该文从彝族和纳西族丰富的祖先信仰中截取最具代表性的虎图腾祖先作比较。因为图腾信仰反映的是原始初民对自己族源的信念猜测和心理认同,是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形式,最能依此窥见族源问题。发现在虎图腾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上有诸多可比之处。 祖先崇拜经历了从原始女性祖先到男性祖先的远祖崇拜,又到各个宗族和家族的近祖崇拜等形式。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反映。
在神灵与心灵之间 林��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硕士学位论文 该文共分为四部分:一、沉沦与拯救。二、神幻与绚烂。三、痴狂与理智。四、执着与孤独。分别从宗教、神话、美学、诗人心灵这四个角度,比较系统地对《九歌》的表现艺术和性质作了积极的探索。
钟馗信仰与钟馗戏 刘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硕士学文论文 该文主要分三个部分:钟馗信仰、钟馗戏及海外钟馗信仰和钟馗戏。主要探讨了钟馗信仰和钟馗戏两者的发展演变脉络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象征与意义_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_ 鲍江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博士学位论文 在宗教情景中,跪拜意味着什么?脱帽意味着什么?献花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表达生发意义,其基础又在哪里?这些貌似简单却又难于讲清楚的问题就是本项目的研究主题。 本项研究以感觉和认知为切入点,通过象征符号与意义分析,揭示作为叶青东巴教仪式表达生发意义基础的宇宙论人观建构,并由之出发对东巴教仪式的实质内涵——人通过祭司东巴与三界超越存在进行文化交流及其过程性的三阶规律作出阐发。
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吉诺族的考察研究 潘秋荣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年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博士学位论文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均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少数民族社会始终是承受最大冲击之一群。自欧美海权国家兴起,殖民主义影响遍及全球,世界少数民族不断的被支配、解构、重组,至今仍处於剧烈的变动过程当中,这些过程造成许多「民族」被同化、瓦解甚至消亡。主要原因有以武力征服者,更多的原因应是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当前仍能以自我文化相对于他族文化呈现于世之民族,必有其文化之特质及适应方法。 近数百年来,台湾原住民族之赛夏族历经许多不同民族的接触,其结果是退缩到目前台湾新竹、苗栗山区一隅,尤其自清朝中叶以后,诸多异族以强势政治、经济及文化力量进入赛夏社会,赛夏族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实已无力维持既有的的传统,长久以来已有许许多多赛夏族人在血缘、文化及认同上被同化於周边之异族中。但面对长时间强势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不断的迁移,多年来赛夏族以共鸣器小族寡民却仍然能够延续民族命脉、保存传统文化,自有其强轫的生命力,同时赛夏族也找出在强势文化环伺中弱势民族的生存之道。因此,数百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面临诸多考验,早已使许多民族消失于大社会之中。该文试图建立一个小民族凝聚族群内部意识,以传统信仰弥补语言流失困境,形成民族认同新标记的可能性。
论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的回旋体结构原则 杨民康   黄钟 2003年2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通过对傣、瑶、土家、壮、汉等民族的仪式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分析 ,认为在部分传统仪式里 ,回旋体既是音乐的基本曲体结构 ,同时也常常是相关传统仪式的基本结构原则 ,二者具有同型同构特点。在传统民族文化活动中使用较复杂音乐与仪式结构的社会性目的或意义 ,便在于可有效地对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等民间艺术性因素及地域性或历史性的种种社会性因素进行文化整合。另外 ,传统民间仪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其产生形成的时间要早于民间艺术性表演 ,在中国传统仪式音乐中含有的回旋体结构因素 ,或许是此结构类型里早于表演性歌舞的一种原生形态。
补说_骷髅幻戏图_兼说_骷髅_傀儡_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康保成   学术研究 2003年第1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对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南宋李嵩画《骷髅幻戏图》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傀儡戏的关系进行了 新的探索,指出“傀儡”与“骷髅”在发音上为一声之转,其共同的来源是髑髅。《骷髅幻戏图》提示出, 印度的悬丝傀儡是通过密宗仪式影响全真教,从而以画《骷髅图》和悬丝傀儡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礼乐:中国传统音乐的长青之树——评《中国历代孔庙雅乐》 田耀农   韶关学院学报 2003年第11期 其他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汉以后,雅乐多次失传,以至人们认为它只是一个假古董。韶关学院音乐系江帆、艾春华教授的专著《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用无可辩驳的事实阐述了一种活的雅乐———中国孔庙雅乐。
_诗经_所载典礼仪式乐章考论 张树国、梁爱东   东方论坛 2003年第1期 祭祀仪式——祭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诗经》中的典礼仪式乐歌 ,一指祭祖仪式乐歌 ,二指应用于燕乐、乡乐、大射诸礼中的乐歌。该文依据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诸种乐歌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 ,认为《诗经》的编排明显受到典礼仪式的影响 ,诗乐礼有先后之别而统一于仪式之中 ,典礼仪式具有宗教、伦理和艺术表现诸种功能
从妈祖祭典仪式看两岸文化关系 陈宜安   中国宗教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妈祖本姓林,叫“默娘”。少时有“预测风暴”、“平息海上风浪”等奇异的本领,死后因其护航佑民,人们奉她为神,称之为“女神”、“海神”,又称“妈祖”、“娘妈”。元朝以后,又被历代皇帝敕封为“天后”、“天上圣母”等。妈祖崇拜自宋时起盛行至今,妈祖祖祠香火不绝。该文从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湄洲的妈祖祭典仪式,通过对该仪式的分析,论述台湾同胞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证明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肉关系。
黄檗宗声明考_佛乐东渐研究之二 周耘   中国音乐学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黄檗宗是日本佛教禅宗三大宗派之一。黄檗宗声明即该宗的仪式音乐 ,是日本佛教各宗派声明中极富特色的一种 ,其源头为明清交替之际登陆扶桑的成体系的大陆寺院佛乐。有趣的是 ,大陆禅宗并无此派。那么 ,黄檗宗如何产生?黄檗宗声明因何成立又有怎样的特征?本研究从实地调查入手 ,结合文献考据 ,对黄檗宗声明的成立与音乐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 ,并重点考察了它的明清佛乐遗存与日本化问题。此为作者[佛乐东渐研究]的系列之二。首篇为《天台宗声明考略》。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_上_ 巴莫阿依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作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凉山彝族的祭祀仪式_以_尼牡措毕_为中心 马锦卫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凉山彝族的“尼牡措毕” ,是彝族宗教中传承绵远的祭祀仪式。通过“尼牡措毕”的超度亡灵活动 ,充分表达出彝族的宗教理念与信仰习俗。该文以“尼牡措毕”仪式为中心 ,探讨了祭祀活动的主要仪格 ,并对各种尼牡的概况进行介绍。
凉山彝族的招魂仪式及灵魂崇拜 蔡富莲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作者对凉山彝族苏尼的招魂法事 ,进行了田野观察记录。凉山彝族民间盛行灵魂崇拜 ,人们认为灵魂与生命休戚相关 ,须臾不可分离。该文还通过对彝族语言文字“魂”的翻译、解释 ,分析了彝族宗教观念中对魂的认识。
论城乡社会背景中的傣族佛教节庆_赕坦_仪式音乐 杨民康   中国音乐学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本论文通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城乡地区两个傣族佛寺的安居节“赕坦”节庆仪式音乐的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 ,试图解读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文化背景中发生的多元并存、互补交融音乐文化现象 ,进而去解释当今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全球化、本土化对峙的状况下 ,于佛教节庆仪式音乐中呈现出来的某些有异于传统的特殊运行规律。
青海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与意义 薛艺兵   艺术探索 2003年第1期 祭祀仪式——祭神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部落群体以宣谕神巫为核心的大型祭神乐舞活动曾经普遍存在,但这类活动随着社会的演进大都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流域藏族、土族村落的“六月会”活动能将这种带有原始遗风的仪式和乐舞保留至今,必然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从遗存追寻历史,从现实反观人类早期祭祀乐舞的真相。该文即从同仁六月会祭神乐舞的结构分析入手,展开对其社会文化意义的阐释。
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 郭淑云   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星辰崇拜是萨满教古老的崇拜观念,祭星仪式在北方一些民族中从远古延续至今,反映并记录了北方先民对星辰以及星空格局的认识。北方先民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极具实证和实用价值的星象天文学知识,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萨满教崇奉的星辰神和祭星仪式传承下来的,尽管其中充满神秘色彩,并有许多局限,但却因此而积累了许多天文学知识,从而丰富了我国天文学的宝库。该文以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论述了萨满教星辰崇拜观念、萨满教星图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探讨了原始宗教萨满教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提出了北方萨满教星图与中国古代星占术迥然不同的特征。
山神_祖先的姓氏及神圣的武器_评位于中尼边境上的宗教圣地及其社会特征 海德格尔    西藏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作者深入喜马拉雅山区并利用文化人类学和宗教学之研究方法 ,对至今仍然在堪巴隆地区流行的古老宗教信仰、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宗教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调查和分析 ,比较系统而详细地总结和介绍了在当地所举行的各种既古老而又鲜活的祭拜战神的宗教仪式、农牧业生产情况、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人畜迁徙之规律以及宗教祭祀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等。同时 ,作者对生活在中尼边境上的堪巴隆人的族源、社区的形成、治理状况及其历史归属问题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调研
寺庙灵签的流传与风水信仰的扩散_以闽台为中心的探讨 陈进国 德康·索郎曲杰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主要利用闽台民间寺庙的签诗资料 ,分析了灵签贞卜与风水信仰的密切关系。灵签文本中的风水主题 ,既暗藏了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真实信息 ,也反映了签诗 (或解签 )作者的文化认知心态。而抽 (解 )签者参与灵签文本的风水知识资源或风水吉凶判断的解释和批评的过程 ,显然刺激了风水信仰与神灵崇拜之内涵的互为触动 ,不仅使得风水信仰逐渐沉潜为民众的“社会记忆”及文化习俗成为可能 ,而且使得传统道德观念和伦理准则化入民众的社会意识结构成为可能。在抽签这种“依附性宗教仪式”中 ,理性与非理性、道德与功利缠绕成经纬线 ,共同编织了风水信仰的神圣帷幕。
岁时节日与仪式音乐 张振涛   音乐艺术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周年节日,京畿地区民间的音乐会,在固定的活动场地“官房子”中,诵经奏 乐,游村踩街,为全体乡民迎福攘灾,并在乡村社会的仪式中,弘扬着儒家的和睦精神。该文以涞 水县义安镇南高洛音乐会为例,记述了乐师们春节期间的仪式活动。
西域萨满教岩画的文化阐释 仲高   西域研究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分布的洞穴彩绘岩画是萨满教的遗存 ,所展示的是萨满为本氏族兴旺祈求人口繁衍、多获猎物所进行的巫术操作和祭祀仪式的场面。岩画中的萨满形象、萨满法器、面具等都是在传递一种神秘的“力” ,旨在保证人口繁衍和狩猎成功。
西周时期三类不同性质的射礼及其演变 胡新生   文史哲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西周金文所反映的射礼包括三类性质不同的活动 ,即军事性的射术训练、宗教性的射牲仪式和娱乐性的集体游艺活动。这三类射礼各自沿着不同的道路向前发展 ,其中与饮宴、乐舞相结合的娱乐性射礼为东周时代更加复杂规范的乡射、大射、燕射、宾射诸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往的研究者对西周射礼的性质差异未作细致分辨 ,有些看法如西周已没有“贯革之射”,《仪礼》所记射礼属于军礼 ,西周存在“射鱼”之礼等等 ,都不尽符合史实 ,应予纠正。
先秦衅礼研究_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二 杨华   江汉论坛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先秦用血制度主要分为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类。该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世经学文本和近年出土材料,对庙、社、寝、台、厩、库、学宫等宫室之衅,鼓、旗、剑、车、钟等军器之衅,龟、策、庙主、社主等祭器之衅,分别加以爬梳研究,辩正历代经学注疏的种种误识。进而揭示,衅礼实际上是一种摸拟巫术,其最大功能在于“尊而神之”。认为上古的血崇拜和血巫术被仪式化和制度化,并且在儒家经典(“三礼”及其它经书)中得以文本化的过程,对于探索儒家的宗教性具有启发意义。
瑶汉盘瓠神话_仪式叙事中的_历史记忆_ 彭兆荣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仪式的意义_宋代学者论礼的起源与内涵 惠吉兴   现代哲学 2003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宋代学者在哲学层面重新阐发了礼的历史根源和价值根基。首先,礼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心性本体是礼的内在根源,礼是心性本体的外在形式。其次,礼的内涵有着三个层面:天理本体,天理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全部规范的总合。
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 刘红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道教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道教音乐是体现在道教信仰行为之中的仪式音乐,不充分关注仪式环境和背景的道教音乐研究即是一种片面的研究。通过道教仪式结构要素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之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科仪音乐在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单向的主从关系,而是互动性的。在道教仪式这一“整体”结构中,道教科仪音乐起到其他任何一个“部分”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仪式音乐的概念界定 薛艺兵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仪式音乐”(ritualmusic)是民族音乐学、人类学论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作出确切的界定。该文从分析“音乐”这个基本概念的艺术属性和文化属性入手,探讨了与“仪式音乐”这一特定概念有关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最后明确界定了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
由荒诞见仪式_由_等待戈多_看荒诞派戏剧的仪式化特质 庞荣华   齐鲁艺苑 2003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戏剧起源于仪式与神话,仪式中必有与戏剧相通的成分,该文拟就仪式的两个特点——表演以及它与人的生存困境的关系,来谈它与荒诞派戏剧的相通之处,并借以说明荒诞派戏剧的仪式化特质。
尊祖敬宗_敦乡睦里_葬丧仪式中的音乐功能_二_ 张振涛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人生礼仪——丧葬礼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葬礼不仅体现着晚辈对祖先的怀念追穆,隐含着祈获先祖亡灵护佑的原始心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区中,确立祖先地位、平衡乡族关系、稳定邻里秩序的重要仪式。尊祖敬宗,敦乡睦里,是贯串于葬丧仪式中的精神主旨。此种场合中的音乐功能,也意在于此。古代繁缛的人生礼仪,随时代变迁而删繁就简,宗祠中的祭祖仪式,随着京畿宗族制度的淡化,渐与葬丧仪式合而为一。两类仪式中的音乐,即举哀致孝的曲目,族人聚集、风格祥和的曲目,保持着原有功能,并置于同一仪规之中。
西北地区回族_撒拉族_维吾尔族民间婚俗舞蹈比较研究_连载_ 马胜德   西北民族研究  2003年第1期 人生礼仪——婚礼中的舞蹈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以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的婚礼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 ,在大量第一手调查资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试图分析《堆依奥依纳》、《宴席舞》、《纳孜尔库姆》这三种婚俗舞蹈各自兴衰的过程
天房感悟 文刀   中国穆斯林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2003年1月16日,我作为本年度中国朝觐团团长,与其他哈吉第一批乘中国民航包机来到圣城麦加。17日夜间10点钟接到沙特王国朝觐部通知,要我18日下午1点参加洗天房的仪式,并且清洗完天房后朝觐大臣还要接见我。这突如其来的大喜讯来得那 么及时,那么快,令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已。迄今为止,在中国穆斯林中参加过洗天房者屈指可数。我何德何能?仅仅为穆斯林做了些许工作就能享此殊荣,除了感赞真主的慈悯,我辗转反侧,彻夜不寐。
告别亡灵的仪式——跳歹 海佐良   今日民族 2003年第1期 人生礼仪——丧葬仪式中的跳歹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彝族有很多支系,至今各个支系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跳歹是富源彝族丧葬场中一项重要仪式。其特点是在葬礼中加进一些载歌载舞的活动内容,使彝家的丧葬场面显得明快、活泼而不沉闷。富源彝族称跳歹为“转场”或“跳得儿”,是丧葬场中比较隆重的一件大事。该文对这一仪式活动进行了描述。
一般的思想及其背后_庙会中的行善积功_以明清京师泰山信仰的碑刻资料为中心1 赵世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清时期的行善积功思想为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所共享,这在京师东岳庙与泰山信仰的其他寺庙碑文中有清晰的体现,不同身份群体采取不同形式在宗教仪式性活动中加以实践,人们也用不同的宗教观念对其合理性和意义加以论证,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危机的普遍认同。当然采取类似行为的背后还会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而这会为我们理解明清京师社会的一些更为复杂具体的问题提供线索。
_骷髅格_的真伪与渊源新探 康保成   文学遗产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骷髅格》应即佛教、道教仪式中的“叹骷髅”一类经忏吟唱的格范,它源于佛教密宗的“髑髅法”,最早用于佛教诵经,后来道教仪式、道情、宝卷、散曲、戏曲等纷纷采用。它初为诗赞系,重视四声和平仄,后来吸收了南北曲和民间音乐的成分。《骷髅格》的形成时间最迟不晚于金代,很可能即出自全真教道士之手。我国曲谱的基本原则是从吟诵佛经开始奠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骷髅格》对曲谱的创立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_成妻_的过渡性仪式解读中国蛇郎君故事_以粤台异文比较为主线 简齐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蛇郎君》故事是中国专有女性故事。故事轴心以女主角屡经"试炼———磨难———成长"的奇幻故事,透露民间对于女子的严苛考验与要求以及女子完美人格期望及其早期中国传统父权族群文化社会机制。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_上_ 薛艺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作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凉山彝族的疾病信仰与仪式医疗_下 巴莫阿依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凉山彝族的疾病认知与其传统信仰密切相关 ,仪式医疗是彝族传统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 ,仪式医疗活动在大小凉山彝族乡村仍很活跃。作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彝文仪式文献的相关记载 ,对凉山彝族的传统信仰与疾病认知进行考察 ,初步认为在彝族信仰中疾病具有七类超自然的病源 ;进而分析彝族仪式疗者的类型及其特点 ;最后对仪式疗者的医疗活动如疾病诊卜、防病仪式和治病仪式进行归类描述。这是第一篇从医疗与宗教关系的新视角考察彝族传统信仰的论文。
论北朝民间_婚恋_歌辞 张宗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人生礼仪——婚礼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对上一世纪的北朝民间“婚恋”歌辞的研究作了简略而精审的评述 ,然后就北朝诸民族语言的翻译问题、婚恋习俗问题和婚庆仪式等崭新的角度 ,对北朝民间“婚恋”歌辞作出实事求是的论述 ,并提出了若干新见解
论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之发展与特点 胡锐   宗教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道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通过对南北朝时期道教宫观的发展情况的分析,指出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官观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道教官观在神仙信仰、斋醮仪式以及官观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已经与前期道教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 彭兆荣   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对过去100多年时间里,人类学仪式理论从发生到发展经历的明显的变化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个过程总结为仪式理论的滥觞:原义表达、仪式理论的特质:“原型”表述、仪式理论的操控:原点表述三个过程。
儒家乎_儒教乎_苗疆_堂祭三献礼_的宗教人类学研究 陈晓毅   中山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儒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儒学是否宗教”这一问题从清末至今几度成为中国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而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的苗族人民在清朝和今天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实践着儒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堂祭三献礼”。该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这一珍贵资料为依托 ,分析其过程、归纳其内容、追溯其源流、界定其性质 ,力图为学界对儒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料和一种崭新的思考路径。
社区仪式的跨学科解读_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 小田   民俗研究 2003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社区仪式,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本质体现,一直处于文化人类学关注的中心地位。但是,就连他们自身也承认,也许缘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学术传统的影响,“在处理社会变迁问题时,传统人类学的功能主义解释显得软弱无力;而单纯的功能主义立场亦无法解释半个世纪以来作为仪式活动背景的中国社会的剧变过程”,因此,人类学认为,“历史与变迁维度(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与尚可获得的口述历史资料。该文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尝试通过这样的对话,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社区仪式解读,以抛砖引玉。
试论藏族仪式剧_米拉日巴劝化记_的流传及其对安多藏戏的影响 曹娅丽   青海民族研究 2003年第2期 其他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通过对藏族仪式剧《米拉日巴劝化记》在甘肃、青海的流传与演变的分析 ,探讨其表演形式对安多藏戏的影响 ,旨在进一步研究安多藏戏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乡村史研究的社群视野 小田   中国历史 2003年第2期 其他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作为新的史学范式 ,社群视野对于乡村史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这表现在 :植根于自然空间与主体行为统一体中的社群 ,是乡村社会特质的独特体现 ;在此首属群体内 ,主要史料形式呈现为“仪式话语”和“口头传承” ,深度解读这样的史料只有在“田野工作”中才能完成 ,此为研究对象的内在指向。纵观乡土中国的变迁历程 ,内发于社群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制度传承 ,赋予现代乡村发展以特色内涵和实践导向 ,这是研究对象的历史规定。就史观和方法而论 ,既已将乡村社会纳入社会史范畴的“整体史观” ,缺乏“多因素综合”的现实性 ,亦难以重构社群历史情境 ,人类学的“社群整体观”则可以提供有力的深究工具。全面地看 ,乡村史研究的社群视野与“社会”全景考察各有所长 ,并行不悖。
仪式的效力_理论回顾 陈玮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 薛艺兵   中国音乐学 2003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人类学家把仪式看作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符号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仪式中的音乐无疑也是一种最具直感性的符号系统。然而 ,由于音乐自身的特殊性 ,它在仪式中能否担当和其它可感知符号同样的象征能力呢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仪式音乐”的本质属性 ,同时也牵涉到音乐美学界长期争论的“音乐”的本质属性问题。该文通过比较西方人类学、符号学、民族音乐学和音乐符号学诸大师的有关论点 ,从音乐的文化特性和符号特性入手 ,探讨与音乐的语意表达和音乐在仪式中的符号特征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宝卷的形成及其演唱形态 车锡伦   敦煌研究 2003年第2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对产生于宋元时期的三种宝卷进行了分析 ,指出宝卷继承了唐代佛教俗讲讲经说法的传统 ,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 ,其内容仍为演释佛经和说唱因缘两大类。宝卷是一种新的佛教说唱形式 ;受弥陀净土信仰的影响 ,为满足信众的信仰需求而出现了弘扬西方净土、劝人“持斋念佛” ;其演唱形态受佛教忏法的影响 ,注重道场威仪 ,整个演唱过程仪式化 ,文辞格式化 ,结构形式严整 ;演唱的曲调 ,除了传统的佛教歌赞外 ,受宋元词曲的影响出现了长短句的歌赞 ,也唱散曲。
安徽贵池傩戏中乐器和音乐的仪式性功能探究 周显宝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安徽贵池傩戏及其音乐一直生存、保留于当地民间傩仪之中,是贵池民间祭神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傩戏音乐由傩腔和高腔两个部分组成,与其他傩戏音乐不同的是:安徽贵池傩戏音乐中的傩腔以当地的采茶歌等民歌小调为主,而高腔部分则主要继承了当地青阳腔的音调。贵池傩戏音乐寄托着贵池人的民间信仰: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具有“通神、养生、遣欲和宣化”四种功能。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_下 薛艺兵   广西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作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佛教与中国傀儡戏的发展 康保成   艺术探索 2003年第3期 其他 佛教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我国傀儡戏源于上古的殉葬之物俑。古天竺制造机关木偶的技艺非常高超,并且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已经有了成熟的傀儡戏。印度傀儡戏主要通过佛教东渐对我国产生影响。其中以木人譬喻虚空的观念的传播、佛教僧人的流动及由此造成的机关木人制作技术的传播、佛教仪式的传播是三个主要途径。笃信佛教的石虎仿照浴佛仪式,完成了大型檀车及机关木人的制作。北齐高湛之“密作堂”,设木坐佛及活动的菩萨、诸天侍卫形象,也是在佛僧的帮助下,模仿行像仪式做成的。浴佛仪式还导致了宋代“药发(法)傀儡”的产生,密宗仪式对我国的提线傀儡也有重要影响。
孤独者的宗教仪式_评红柯的_红蚂蚁_ 涂凌智   娄底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红柯小说的最大特色是有一条巨大的根系 ,这条根系是连着人性的 ,是渗透着某种宗教气息的。在《红蚂蚁》中 ,红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孤独者的宗教仪式 ,试图以一种子虚乌有的方式解除人类的痛苦
韩国关庙与中国关庙戏台 姜春爱   戏剧 2003年第3期 其他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韩国关羽显灵助战的传说 ,流行于壬辰倭乱 (15 92— 15 98)时期。为了击退日军 ,韩国和明朝派来的军队共同作战 ,当时人们认为胜利是由于关公显灵帮助 ,于是在宣祖 3 1年(15 98年 )开始建关庙。建成以后 ,明清朝鲜燕行使节写了一些道中见闻录 ,人们称之为“燕行录” ,其中有关于明清以来的关公信仰、关帝庙以及戏台的记载。该文以这些文献为基础 ,阐释这些记载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影响。该文还论述了两国关庙戏台的构造形式。以现存韩国东庙与解州关帝庙相比较 ,阐述了作为迎神赛会专用舞台的祠庙戏台与韩国祠庙的仪式空间。
简评_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_ 王佳右   中国道教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道教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道教神仙信仰与祭祀仪式》是泽洪君继1999年《道教斋醮符咒仪式》基础上,不断探索于可以内涵更有诸多发明。该文就该书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晋东南明清迎神赛社祭仪及其音乐戏剧 王亮   黄钟 2003年第3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明清时期山西东南部农村迎神赛社祭祀仪式中的音乐 ,较严格地承袭了唐宋教坊音乐的宫调体系与奏乐机制 ;其队戏、院本、杂剧三种戏曲形式 ,反映了我国戏曲发展进程中的三个层次 ;院本在明清时期并未消亡 ,仍具有一定生命力 ;队戏的发现 ,将有助于对元杂剧产生背景的深入研究
论傣族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的分类方法 杨民康   音乐研究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佛教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多年来 ,作者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是在异常浩繁的傣文传统古籍和聪慧深邃的社科思想理论中 ,是否有关于民族传统音乐或佛教音乐的较系统的理论思想?其二是像傣族这样已经存在许多本民族文艺理论的少数民族 ,也许会有对宗教音乐的比较系统、定型的分类方法。针对上述问题 ,该文拟先对原始佛教的音乐分类观和傣族佛教自身的仪式音乐分类观(即“局内人”持有的“民间评价”①)以及本民族学者对之所做的解释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带有“分析评价”色彩的分类方法。
论俄中两国表信仰文化的民俗事象 丛亚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习俗。在社会生活中,民间风俗习惯常常以各种具体的民俗事象,如宗教仪式、群体节日、民间习俗、礼仪、信仰等体现出来。这些异彩纷呈、具有文化内蕴的民俗事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性和象征意义,反映出民俗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论仪式音乐的功能 薛艺兵   音乐研究 2003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意义和功能作为两个本质不同的词,因此,该文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仪式音乐的功能,即美感功能和音乐对仪式的功能性。
屈辞_招魂_新辨 黄凤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楚辞《招魂》用于为楚怀王举行国丧活动中招魂仪式第一阶段。诗序叙巫觋扮演怀王亡魂、上帝、巫阳,交代招魂事由。招魂活动始于楚境旷野秦、楚交接灵车时,由巫阳招魂至郢都修门,转由巫官工祝引魂回故居。该诗是屈原在祭辞基础上改创而成。其题旨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明招怀王之魂,暗寓忠君爱国之意。
沙峪村求雨仪式调查报告 杨秀   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祭祀仪式——求雨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2002年12月7日至9日和2003年1月2日至4日,我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做了两次田野调查。这两次调查都是以求雨仪式为切入点,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民间求雨仪式与地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村落民间活动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 牛玉新   中国音乐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从乐队组合、演奏曲目及演奏形式、鼓吹曲的体裁、结构形态等方面论述了山东鼓吹乐的艺术特点,并着重论述了山东民间的丧葬、婚嫁、祭祖庙会三种风俗仪式场面中鼓吹乐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论述了山东鼓吹乐与人民生活风俗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神圣世俗社会_兼谈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观 马福元   西北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招魂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宗教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宗教的产生及其与巫术等等的关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的学习,结合著名学者的观点,拟对以往宗教学说中关于自然与超自然的论述及其仪式、功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巫术间的区别,作一肤浅的探索。
乌拉鼓语吉林满族关氏与汉军常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考察 刘桂腾   中国音乐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流传至今的满族“跳神”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汉军“烧香”,依然保留了满族萨满信仰的原始特征:鼓是萨满力量的象征;鼓语,是萨满与神灵沟通的特殊语言。尽管满族拥有诸种萨满乐器,但其乐器的基本配置是以鼓为核心的——“鼓语”中包含了整个萨满乐器的音响。远古而来相信鼓语通神的观念,至今依然根深蒂固。
先秦血祭礼仪研究_中国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 杨华   世界宗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血崇拜、巫崇拜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先秦用血制度分为祭礼用血、衅礼用血和盟誓用血三大类,该文主要研究先秦祭礼中的用血仪式。文章按照庙祭、郊祀和地祭三部分对之展开论述。进而认为,在先秦的祭祀活动中,血被视为具有某种巫术功能,它可以充当通天达地的法器。儒家礼典将上古的血崇拜和血巫术加以仪式化和制度化,儒家经典(“三礼”及其它经书)又将其文本化。探讨这一过程,有助于理解儒者的起源问题和儒家的宗教性问题。
信仰_仪式与仪式音乐_宗教学_仪式学与仪式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的比较研究 杨民康   艺术探索 2003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宗教学、仪式学的“信仰-仪式”模式与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的“信仰体系、仪式与仪式音乐”模式一脉相连。宗教学、仪式学曾经历了由“文化观念与行为方式”和“理论与实践”到“对象模型和归属模型”的衍变,或者说由较抽象的哲学、文化人类学观念向较偏向实证的社会学分析和文化分析的方法论转换的过程。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则径直以实证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中蕴含的“形而上”(如宗教信仰)与“形而下”(仪式行为)因素结合起来探讨,不仅可以在“文化语境”与“音乐该文”之间,直接地沟通“理论-实践”或“观念-行为”的关系,也可在“仪式该文”或“音乐该文”内部对文化模式同模式变体的关系方便地加以分析。这对于我们在人类学与音乐学的缝隙间去探索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之路的尝试来说,无疑有着明显的助益。
_大熊的诱惑_中仪式的解析 刘秀杰、秦明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大熊的诱惑》是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一部力作。作品再现了各种仪式.仪式规定了在特定场合谁应该说话、应该对谁说话、应该怎样说话。仪式使社团之间产生了社会差异,权力分配出现了不均现象,仪式的各种规则为权威话语提供了保护语境。《大熊的谤惑》中的主人公大熊通过颠覆仪式规则,变仪式为狂欢节(Carnival),从而由弱势话语者转为强势话语者。
汉魏晋的礼仪立法与礼仪故事 吕丽   法制与社会 2003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古代礼仪法的沿革发展史上 ,汉魏晋时代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此间 ,礼仪立法繁荣 ,故事广泛运用。从形式上看 ,封建制的礼仪法在这一时期从草创发展到规模粗具 ,规范从零散、分散发展到系统化于一部专门的法典 ;就内容而言 ,从古礼到新礼的转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基本完成。这为后世礼仪法制的成熟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木兰秋�A中的祭祀活动 余艳玲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年第3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祭祀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政治活动。清帝北巡、木兰秋�A中的祭祀活动一直伴随其始终,并且有一些独特的祭祀项目。如祭兴安大岭、祭祖、祭天、祈谷、祭文圣、祭武圣。
羌人白石神信仰与祭山会 杨光成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羌族白石神信仰与祭山会是羌族文化中风俗与礼仪的重要部分,也是羌民族宗教信仰中很独特的祭祀文化,通过对该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研究羌族历史的发展,而且对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华北地区祈雨仪式中的男性社会组织 苑利   西北民族研究 2003年第3期 祭祀仪式——求雨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介绍了华北地区祈雨仪式中的男性组织的构成如社首、保水、善愚、鼓乐方阵、仪仗队、叫雨者等及他们各自的活动职责和功能。
解读土族装脏仪式 鄂崇荣   中国土族 2003年第3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三川土族地区最能体现土族民间宗教文化特色的是那些遍布村寨的种类繁多、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神灵。凡是土族聚居的村子,都有一所小庙,庙里都供有一两个或三四个地方保护神。这些神灵中必然要有一个是本村庙中所特有,其他村庙中所没有的神灵。
瞽_上古时代的游吟诗人 蔺文锐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说唱艺人多为瞽者。瞽艺人起源于先秦的瞽乐官。先秦之“瞽” ,由“巫”而来 ,呈现出职业化、伎艺化和程式化的特点。他们擅长讽诵 ,名列“王官” ,是礼乐文化重要的传播者。“瞽”主要活动在宫廷之中 ,礼乐文化的繁荣使其“说唱”伎艺得以提高与完善 ;奢华的宫廷文化催生“说唱”伎艺日益由仪式趋向娱乐化。“礼坏乐崩”后 ,“瞽”逐渐被“优”取代而失去宫廷音乐主角的地位。上古文明的终结最终裹挟“王官”逐渐淡出朝堂 ,泯入民间 ,汇为民间的“说唱”洪流 ,成为以说唱谋生的瞽艺人。“瞽”可以说是上古时期的说唱伎艺人 ,他们代表我国说唱伎艺的萌芽阶段。
关于中国仪式戏剧学说的简略回顾 王胜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我们把那些即是戏剧又是仪式的表演形式称之为仪式戏剧,以区别非仪式化的演出形式。因而,仪式戏剧这一概念首先还是戏剧的,“仪式”只是偏正结构的修饰语;同时,修饰语也限定了这一“戏剧”非彼“戏剧”,它是在艺术人类学的意义来淡的。至此,在实践上,理论上,我们对仪式戏剧的研究即是戏剧的,艺术的,同时又是人类学的,文化的。
论南丰傩的宗教仪式及其文化内涵 谢卢明、席长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民间狂欢仪式_黄梅戏的相对原生态 汪晓云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其他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由于“删诗”与“禁戏”传统的双重过滤 ,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外在状貌和内在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异。该文旨在通过对黄梅戏早期老艺人口述本与改编本《闹花灯》、《打猪草》的比较 ,对黄梅戏相对原生态进行知识考古式研究 ,揭示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民间狂欢仪式本质。与黄梅戏后期成熟的戏曲剧目相比 ,即便是改编的早期乡村小戏也仍然具有民间狂欢仪式的相对原生态特征 ,其核心是民间狂欢化的“笑”和“闹”。
青城山道教科仪演礼程序与音乐安排 甘邵成   中国音乐学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青城山道教的科仪与音乐 ,经过长期衍变 ,科仪在演礼程序与音乐安排上 ,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定规 :经仪有经仪的定规 ,忏仪有忏仪的定规 ,斋仪有斋仪的定规 ,醮仪有醮仪的定规 ,各有一套“依科阐教”的方式。在大体遵循道教仪式书籍规定的演礼程序基础上 ,一方面既保持其演礼的严格性 ,另一方面又增加其演礼的随意性
萨满_昏迷术_的社会成因探析 郭淑云   东北师大学报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萨满教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以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将萨满的宗教体验置于其所属的社会环境与仪式场中予以考察,社会因素对萨满宗教体验的制约作用具体有:1 传统的宗教信仰是萨满激发神秘体验的基础;2 民族的共同心理文化和对萨满的价值判断体系是萨满追求获得超自然体验的内动力;3 特定的宗教氛围是引发萨满神秘体验的催化剂;4 氏族的宗教教育为萨满掌握昏迷技巧,实现人神沟通提供了保障;5 致幻药物的使用是诱发萨满神秘体验的助化物。
西周春秋间_诗_之文化角色的变迁 刘毓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西周及东迁之初 ,诗乐合一 ,诗从属于乐。诗没有独立性与灵活性可言 ,只是作为一种凝定在音乐旋律上的语言符号 ,随着乐舞服务于典礼仪式。春秋之后 ,在“礼”、“仪”剥离的文化思潮中 ,赋诗引诗之风兴起、诗开始脱离乐的羁绊、从典礼仪式中走出 ,直接以其内容走向“礼” ,服务于政治外交。这种文化角色的变迁 ,反映了诗学观念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没有这场革命 ,《诗经》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意义将会消失。
政治仪式_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 马敏   社会科学论坛 2003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帝制中国时代,政治仪式承担了社会—政治秩序的生成、再造、反复确认、强化的基本性任务,从而达成维持现存权力关系、整合社会的目的。仪式的反复演练与儒家的礼治精神从理论到实践都是相辅相成、共融再生的关系。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梅山教 张泽洪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梅山教是受道教影响较深的宗教。该文对梅山教的神灵信仰,梅山教与道教的关系,梅山教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进行探讨,认为梅山教的信仰与仪式具有融摄道教法术和原始巫教的特点,梅山教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宗教文化上的反映。
_易经_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_兼论西周礼乐文化对中国韵文艺术发展的影响 周锡复    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周初有古本《周易》 ,乃参照商之《归藏》编纂而成 ,到西周末 ,因变得艰涩难读 ,不便实占的应用 ,遂由史巫以新兴之韵文形式增损改写 ,而成为今传本《易经》。中国的韵文艺术自西周中后期起 ,能获得迅速的流行、发展 ,很大程度上乃拜礼乐文化彬彬大盛所赐 ;四言体诗歌之成熟是一例 ,今传本《易经》之撰作也是一例。
礼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颜世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古代礼观念出现于西周时期。但是,西周初年草创周代礼制,礼制到西周中期逐渐系统化,在此过程中,礼观念一直没有形成。礼观念形成是在春秋霸政时代,形成原因主要是贵族社会内部发生结构变化,诸侯国之间由宗法关系转向诸夏共同体关系,这一变化导致古代宗教信仰崩溃,以“礼”为中心的人文观念兴起。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张国刚、吴莉苇   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礼仪之争对 1 7、 1 8世纪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 ,首先反映在对研究和译介文献的选择上 ,其次反映在礼仪之争的阶段性变化对译介和出版作品的数量有影响。礼仪之争之所以会影响知识传播活动 ,一是因为礼仪之争归根到底是耶稣会士的宗教立场和传教政策所引起 ,而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传播也是由其思想倾向所决定 ,因此礼仪之争与知识传播间具有内在联系 ;二是当礼仪之争演化为权力冲突后 ,权力当局通过给出版环境施压而影响知识传播的内容和规模
生活仪式与自我认同_对过士行_闲人_形象的解读 张琦   北京社会科学 2003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试图从自我认同的角度来解读过士行的剧作“闲人三部曲”中的“闲人”形象。“闲人”的痴癖是个人的生活仪式 ,是他们自我命名的媒介 ,借此免于沉默无声 ,实现对平凡黯淡人生的超越。尽管生存于当代 ,但“闲人”认同的却是传统文化及其人格形象 ,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寻求庇护 ,为的是使自己免于裸露在时代的震荡中。在关于人的有限性、人在世界中的位置的问题上 ,“闲人”在将各自的痴癖推向极致的同时 ,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僭越与敬畏。
王粲典定朝仪与其家世学术背景考述 景蜀慧   四川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其他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汉末王粲为魏侍中,参与兴造有关礼制。其所造制度,影响及于隋唐。该文从学术史角度,考述分析王粲当典章散乱之际,负责修订重建朝廷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如爵制、服佩制及宫廷雅乐之制等。在此基础上深入追溯其家族汉代山阳高平王氏天人相贯的汉学背景,以阐明王粲典制度的学术渊源,由此兼而说明王粲在曹氏政权中虽居"常伯"之尊修饰礼典,但用世之志远不能真正满足的特殊思想心态。
社区仪式及其在社区社会资本创建中的作用_以西北弓村_转灯_仪式的实地研究为例 奂平清   西北民族研究  2003年第4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该文通过对西北弓村“转灯”仪式的实地研究与描述,分析了仪式在社区社会资本创建中的意义,认为社区民间仪式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合作水平和自组织能力。文章同时指出,社区仪式的衰退会造成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只有通过仪式创新或创建其他形式的组织或活动,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满族祭杆仪式的跨文化阐释 杨朴、李艳荣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满族祭杆与祭乌鸦仪式是东北原始圣婚仪式的变体。虽然它是以"祭天"的形式出现的,但却仍然保留着圣婚仪式的原型:以杆和乌鸦象征圣婚仪式的男女二神及其交媾;以神猪的多产象征原母神、生殖神;以请男女二神吃"圣餐"的手法使二神获得非凡的生殖力;以让人们吃"圣餐"的方法使人们获得强大的繁殖力与生命力。
鲁迅作品中的祭祀仪式原型 李振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鲁迅的许多作品是经过置换变形的祭祀仪式原型。置换变形的关键在于对主人公地位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显现出鲁迅对于启蒙的一个完整的思考,祭祀仪式原型投射了鲁迅自身体味到的悲剧意识。
_黄书_过度仪式中的_气_ 岳其琼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黄书》中的"气"既指天地死生之气,又指人体内阴阳合和生气。"合气"使人体内之气与天地之气交换,使男女阴阳之气相互交换、作用,并使人与神沟通,与"道"相合,达到长生不死之目的。其二,"气"使天地之气相往来的思想与八卦九宫四时五行等观念得以有机结合;"气"贯穿于过度仪式的始终,成为贯通天人的纽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双版纳_傣族升祜巴仪式中的宗教音乐风格赏析 曾安秀   云岭歌声 2003年第7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个案 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西双版纳傣族全民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侣依次大小共分为九个等级,即阿戛莫尼、松溜帕兵召、松溜帕召祜、桑哈拉扎、沙弥、祜巴、都、帕、科永。祜巴是高层次僧侣的起点,能升为祜巴的人极少。据西双版纳宗教人士说,在西双版纳许多地方,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升过祜巴了。可见,从大佛爷(即"都")升为祜巴十分艰难。祜巴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楚文化中的动物符号和前宗教问题 王纪潮   江汉考古 2003年第7期 驱鬼、祛灾、治病、沟通灵界等涉及方术的仪式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张光直先生指出中国先秦文化的基本框架属于“亚-美文化连续体”。楚文化中的巫术或仪式属“亚美-文化连续体”中的萨满教范畴。该文从动物符号与神话、动物符号与巫术和动物符号与萨满教三个方面论述楚文化中没有图腾崇拜,楚人社会的萨满教只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的前宗教现象。
民间仪式与国家悬置 耿敬   社会 2003年第7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舞蹈戏剧类 期刊 对社会人类学研究者来说,仪式与象征 被看作是最能体现人类群体本质特征的行 为表述与符号表述,构成了社会形貌的展示方式。因此无论采取何种范式进行解释,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调查和研究时,都会将仪式与象征置于其研究的中心位置和观察的焦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