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音乐相关期刊文献编目(2000-2001)

作者:发布时间:2012-01-04

西周诗史 马银琴   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0届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时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尽管《史记》关於孔子 删定《诗》文本的说法在诗经学史上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对《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诗文本的形成历史等问题的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该文将《诗经》作品的产生放在西周礼乐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有迹可 寻的西周各王朝诗歌创作状况的考察,揭示西周时代至东周初年以《诗》为名的 诗文本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戏剧之发生—以宗教为视角 王廷信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0届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该文旨在以中国早期宗教为视角,从历史与逻辑的汇合点上为中国戏剧发生寻找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该文认为,扮演是戏剧的形式本体,戏剧发生的核心问题是其形式本体的发生。宗教仪式场所为戏剧扮演的发生提供了一种特别条件。原始部族宗教仪式具有混沌性,因带有“扮演”成分的装扮行为长期依附这种仪式而生存,故云原始部族宗教孕育了戏剧扮演。夏、商、西周三代,原始部族宗教仪式逐步解体、演变为宗教性祭礼,曾依附于原始部族宗教仪式而生存的装扮行为也进入这种祭礼之中,表现出一定的扮演特征。但因王权与神权的双重束缚,三代祭礼中的扮演愈来成为体现王权与神权意志的象征性仪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淡化了祭礼的宗教属性,祭礼演化为一种宗教性风俗。宗教装扮世俗化、世俗装扮也被搬来“娱神”,人们借助祭祀之俗尽情娱乐,祭俗中出现了以扮演冷特征的杂戏雏形和歌舞戏萌芽。驱摊仪式呈现出一定的扮演属性。蜡祭因其狂欢性质,使其中的仪式性装扮仅余躯壳,表现出更多的审美娱乐属性,扮演成分较为明显。神仙方术成为百戏源头之一,并使百戏初兴。届战国时期,以扮演的初步形成为基础,表演艺术已从歌舞、徘优杂戏、百戏三个方面奠定了后世戏剧的形式基础。
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孙圣河   硕士学位论文 2000届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大致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关于原始巫教文化的特性与其发展过程,指点出殷周之际、人与神界关系的深刻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了庄子对原始巫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指点出庄子逍遥与悖论的精神面目和“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的来源以及在于超越世俗与回归人间之间,追求对立统一的中道特性。该文以为这种追求对立统一的中道精神就是从原始巫教文化到轴心期庄子思想一以贯通的中国哲学的精神。
原始部族成人仪式的巫术内涵——回归经典的理论思考 黄大宏   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年 人生仪礼—成年礼   个案 非音乐 会议 史前及现代原始部族中的一种重要的巫术活动——成人仪式具有诸多特性。一般的成人仪式是从新生儿的命名礼开始,到该新生儿与部族的集体表象重建互渗关系为止的一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信仰的传承行为;特殊的成人仪式是部族中巫师的承袭仪式;就结婚的意义而言,成人仪式是宣告性成熟的礼仪。
原始崇拜与驱傩仪式——对四个民族跳虎仪式的比较分析  任光伟   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会议 该文以四个民族的虎信仰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探求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演化规律 。
祈丰仪式及其戏剧形态 王胜华   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0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会议 在农耕社会,祈丰仪式体现为农神崇拜及其相关的龙崇拜、牛 崇拜等文化行为。为了使神灵具体化,遂产生了装扮神灵的角 色,为仪式的戏剧化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于是,祈丰仪式就 渐次演化为劳作戏剧或其他形态的戏剧样式。
戏史研究的新成果_简评_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_ 曲六乙    四川戏剧   2000年第4期 戏剧、仪式关系研究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由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 ,胡天成、段明等撰写的《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 ,历经 6年的艰苦田野考察和认真梳理探索 ,终于面世了。它的出版 ,对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傩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戏剧生态学、戏剧形态学等学科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价值。这部洋洋洒洒 2 0 0余万字的大书 ,是以重庆直辖市新属区、县 ,包括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宗教祭礼仪式和仪式戏剧为考察与研究对象的。这个十分广阔的地区 ,在古代属于巴渝文化圈 ,所以编撰者首先从介绍巴渝文化着笔 ,然后下探到今日尚流行或残存的各种阳戏、庆坛、延生、目连戏和佛教、道教的各种祭祀仪式以及巫、佛、道同傩戏、目连戏等仪式戏剧的复杂关系。这种以祭祀仪式和仪式戏剧为核心 ,对传统复合文化进行综合的考察与整体的研究 ,应当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原始部族宗教与中国戏剧发生 王廷信   民族艺术 2000年2期 宗教仪式 原始宗教与戏剧 理论 音乐 期刊 原始戏剧在较长时期内依附于原始人的生活生产实践和原始宗教仪式而生存。原始部族宗教仪式中的两种混沌体在摹仿、代言、叙事方面业已具备了戏剧所应有的特质,故可被纳入原始戏剧范畴。但戏剧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社会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戏剧发生的终结。原始部族宗教仪式的两种混沌体到了文明社会将逐步解体,戏剧艺术将摆脱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宗教仪式的束缚走向独立。
从人类学角度看回族的健康观 聂爱文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 S3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回族为例 ,从人类学整体观的角度阐述回族伊斯兰文化中所蕴涵的有关健康观的内容。认为回族的饮食、宗教、观念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塑造了回族的健康理念。其中伊斯兰教的教义、仪式、禁忌对回族的健康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认为这种健康理念同样是回族人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 ,它对于回民族的内聚力的加强和自我意识的强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保持和传承伊斯兰文化中的积极的因素 ,正是回民族发展壮大的必经途径。
“花”为人魂观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花婆圣母崇拜 杨树��   民间文化 2000年第11、12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壮侗语族各民族都有“花”为人魂的观念和花婆信仰,而且这种信仰观念应当在这些现代民族还没有分流之前就已经形成。由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壮族民间师公教的花婆圣母崇拜,就可以清楚看出,这种崇拜实际上与壮侗语族各民族源远流长的“花”为人魂观念和花婆信仰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对后者有所强化,二者相辅成,相得益彰。
祈丰仪式及其戏剧形态 王胜华   民族艺术 2000年第1期 祭祀仪式——戏剧、仪式关系研究   个案 音乐 期刊 在农耕社会,祈丰仪式体现为农神崇拜及其相关的龙崇拜、牛崇拜等文化行为。为了使神灵具体化,遂产生了装扮神灵的角色,为仪式的戏剧化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于是,祈丰仪式就渐次演化为劳作戏剧或其他形态的戏剧样式。
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 曹本冶、薛艺兵   中国音乐学 2000年第1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音乐 期刊 “后土”在先秦传说中是掌管大地之神,后收入道教神系统为土地女神,号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与掌管天廷的玉皇大帝并称“天公地母”,地位崇高。中国的农村经济依赖土地,后土作为土地女神,故对其信仰活动在农村历来十分普遍。位于冀中平原西北部的河北省易县、涞水等地农村,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后土信仰习俗。后土不仅是当地最崇拜的全能之神,而且也是当地承担着乡村社区礼仪职责的乐社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此类民间乐社每年定期举行后土祭祀仪式和仪式音乐,构成了当地后土崇拜的礼乐典范。
“傩”与戏剧的几点探讨 王盛云   艺术百家 2000年第1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锥”是先祖们希图以自然的力量来战胜自然的一种巫术仪式,从摊舞到摊戏、从假面到脸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戏剧的形成有同源的关系。
黑非洲部落里的成人仪式     中国民族博览 2000年第1期 人生仪礼—成年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非洲黑人部落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宗教仪式,在那些看似蒙昧野蛮的仪式中,常常暗含着人类早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神灵的崇敬。
《诗经》中之“尸”与祭礼 周蒙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它是为了建立、维护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昨目的,将物品奉献给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诗经》全部作品中,祭歌占有很大的比重。“祭必有尸”。“尸”在古代祭礼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诗经》中的“尸”,是活人装扮的作为死者或鬼神的替身,即亡灵或鬼神附“尸”之体,借“尸”还魂,由其享用祭品,使献祭者信以为真。祀典中的“尸女”,在《诗经》时代是充作祭品的活人,而在原始时代当为祭典被杀的“人栖”。
北朝郊祀_宗庙制度的儒学化 刘惠琴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北朝的郊祀、宗庙制度在北魏孝文帝之后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逐渐儒学化,即以儒家礼制思想为规范:二是在儒家礼制思想的具体应用上,逐渐统一采用汉代郑玄学说。这一变化,同整个北朝儒学的发展相一致,反映了北朝政权,特别是北魏政权汉化的历史进程。
“儒教”对民众、对清代秘密社会的影响 刘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0年第1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儒家学说有许多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因素。非宗教因素决定了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入世”特色,宗教因素则迎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神道设教”的口味。儒家的宗教性仪式主要体现在祭天、祭孔与祭祖方面,祭孔和祭祖两项深深影响了普通民众与秘密社会。儒家伦理思想在清代秘密社会中有两种表现式:一是成为秘密社会教义中的光环;二是成为秘密社会内部日常行为准则。
“十日神话”别解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 2000年第1期 方术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是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考十日神话的文化本原的。产生于中华文化圈中朝鲜半岛上的汤谷扶桑神话就是十日神话的录原始的记录。汤谷扶桑是中华远古先民在朝鲜半岛上树立羊角图腾柱和地平日春以观浏日影,确定物候季节。“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则是从观测日影的实践中总结制定的十月太阳历法,十日神话就是它们的神话化。汤谷扶桑—十日神话又是朝鲜这一地名的由来。
难题求婚故事与爱列屈拉情结 马羽中炜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人生礼仪——婚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难题求婚故事是以出难题来解决婚配问题的民间故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故事包含了谋杀求婚者及杀死岳父的情节。该文认为将这一部分故事理解为对生产方式生活的反映或者理解为对成人仪式的反映都是不正确的。这一部分故事的深层意蕴应该是对乱伦倾向〔爱列屈拉情结)的否定。
傩戏傩仪:古人驱赶飞碟的仪式——兼释千古之谜沧源崖画 白剑   四川戏剧 2000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古传今日的傩戏 ,被认为是中国戏剧之鼻祖 ,其内容荒诞离奇 ,角色为人、鬼、神等混合表演 ,且戴狰狞怪异面具 ,着怪异装束。整个表演都围绕着一个基本模式 :鬼欺人、人求神、神抓鬼 ,反复循环演绎。所演故事往往为古代神话传说。由于演出无定本 ,表演者随意发挥 ,传至今日 ,成了一个谁也难以释清的奇异民俗。目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保留着残缺不全的傩戏。傩戏到底起源于一个什么背景 ?为何其内容总与神鬼有关 ?经考 ,傩戏起源于华夏民族史前的一种祭祀活动 :傩仪 ,距今约一万年之久。傩仪在演绎、传承过程中 ,曾经历了三个阶段 :驱傩、求傩、戏傩。驱傩 ,就是把一个叫做“傩”的东西驱赶走。宋代有诗 :“府卒来驱傩 ,矍铄惊远客。”诗中明确指出是“驱傩” ;求傩 ,就是将傩视为可以拯救人类的天神 ,部族众人集体跪地 ,乞求傩不要给人带来灾难 ,保佑人类平安富足。后来又加入了祈雨的内容 ;戏傩 ,就是后来不断的傩戏。基本上演为人们集体自娱自乐的活动了。傩仪的三个阶段又分别作为三种形式继承下来 ,保留在近代的傩戏中 ,个别地方又将这三种形式视为不同派别和不同风格。
原始部族成人仪式的巫术内涵“回归经典的理论思考 黄大宏   唐都学刊 2000年第1期 人生仪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史前及现代原始部族中的一种重要的巫术活动——成人仪式具有诸多特性。一般的成人仪式是从新生儿的命名礼开始,到该新生儿与部族的集体表象重建互渗关系为止的一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信仰的传承行为;特殊的成人仪式是部族中巫师的承袭仪式;就结婚的意义而言,成人仪式是宣告性成熟的礼仪。
汉代的青蛙求雨 阚绪良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0年第1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讨论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记青蛙求雨的特征。汉代人遇早将五只青蛙置于池中以祈求雨水充足、五谷丰登。和壮族、欧洲人、美洲印第安人的类似做法相比较,在汉代人求雨的仪式中青蛙只担当部分角色,“五只青蛙”与五谷的联系体现了汉代的讨口彩的心理。
论汉代《诗》学对《诗》的理论统括 周威兵   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汉代《诗》学对《诗》的理论统括,其路径在于用秀戏理性的武容将《诗》的极富个性生命情感(或感性)化的东西和超理性的敬畏膜拜“天”的仪式及心理驭赶刻道统城。探究其路径的话语含蕊于我们今天仍有进一步网渗之必要。
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氏族生活 色音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 2000年第1 宗教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教具有明显的氏族宗教的特点。从其起源而论,它是氏族部落时代的产物。萨满教作为一种氏族宗教,它和氏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绝对的认同关系。氏族成员们通过参加一些宗教仪式活动来与萨满教认同,并将萨满视作他们氏族利益的代表。萨满也要通过举行一些规模较大的民俗仪式活动方式来与氏族成员认同。通过这种双向的认同过程,萨满教和氏族共同体之间结成牢固的联盟关系。
论凉山彝族的魂鬼崇拜观念 蔡富莲   池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凉山彝族十分崇拜魂鬼 ,认为魂与肉体可分离 ,魂主宰肉体 ,因此 ,有各种招魂仪式。鬼是人与动物死后变成的 ,它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的东西。凉山彝族观念里的鬼虽然种类繁多 ,有大鬼、小鬼之分 ,但不存大鬼统治小鬼。与魂相比 ,人们更崇拜鬼。魂鬼崇拜是形成凉山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的基础。研究它 ,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彝族祖先崇拜的根源。
贵池傩戏艺术初探 苟安华   池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安徽贵池体戏是以浅面具为表演特征以请神茶祖驱那逐疫为目的的戏曲表演活动。该文对贵池摊戏的形成时问、表演特征、仪式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一些认识。
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_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 纳日碧力戈   思想战线 2000年第2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从田野考察可以看出,各烟屯蓝青定瑶至今信仰祖灵和鬼魂,举行的仪式充满了道教色彩。各烟屯蓝青定瑶的习俗具有一系列观念基础,也具有用肢体来操演的民间仪式。思维观念和肢体仪式共存互生,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操演,和经济理性对话,使传统在表层蜕变的同时,保持底层的沿续。
日本冲绳的御岳信仰及其祭祀 张正军   思想战线 2000年第2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御岳是普遍存在于日本冲绳各村落中的圣地,它是神灵的居所、祭祀的中心。御岳是村落的守护神,神事活动丰富多样,祭祀组织严密复杂,这些反映了冲绳民俗信仰的一个侧面。
论西藏民俗“古吐”仪式 恰白·次登平措   西藏民俗 2000年第2期 方术仪式——驱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每年藏历新年初一来临的前两天,即藏历末月二十九日的夜晚,卫藏一带隆重进行一年中的驱鬼避邪的民俗仪式—“古吐”或称“古朵”。不管贫富,一般举户不邀密宗上师等高僧上门,也不搞念经等宗教仪式。从这些特点.可见此举为几千年以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的古民俗仪式。驱鬼避邪虽属迷信之举.然而.‘’古吐”不向神和喇嘛祈祷求赐,而是一家大小齐心协力,一致抗争鬼邪。这是此仪式的坚强精神所在.从中亦反映了祖先们不为任何险恶所屈服的勇敢。
歌谣与禁忌—西藏歌谣的人类学解读之一 夏敏   中国藏学 2000年第2期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禁忌现象原初是基于宗教观念的对可能引发自身危险征兆的一种预防性措施,或者是对接触可能招致不合宗教标准与秩序(即污染)等事物的禁止。禁忌心理是原始信仰留给人类的特殊心理现象。歌谣最早作为仪式活动的言说或唱诵部分,要遵循禁忌的原则表达崇仰心理。做到了这一点,歌谣就获得了宗教规约的神秘感,也就获得了仪式的神圣感。该文以藏区民族仪式活动中的唱诵行为为例,指出诗歌在其雏形阶段作万巫术工具所具有的禁忌特征,它产生了诗歌最早的炼字(修辞)现象。
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 詹石窗   周易研究 2000年第2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灯仪是道教仪式之中的重要品类。它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民俗学渊源和思想基础。就理论角度来说,道教之灯仪乃以传统易学为结构框架。该文选择了道教灯仪中的几种要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考察。作者通过文本的解读与历史追索,认为此类灯仪不仅贯穿着易学的象数法门,而且蕊含着深刻的易学义理观念。
早期正一道的上章济度思想 张泽洪   宗教学研究 2000年第2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早期正一道主要的斋蘸仪式是上章。作者通过对早期正一道上章与三官手书的探讨,认为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就是上章的文书。并从道教斋蘸科仪思想的角度,对正一章文的济度思想进行分析,指出斋蘸济度思想源于正一道的上章。
略论周代社会的用玉制度和崇玉习俗 李梦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周代社会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用玉制度,在祭祀、典礼、政治、军事、外交、丧葬等多种活动中都要使用玉器来达成仪式。统治阶级内部佩玉习俗的流行,使用玉制度仪式化,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以玉比德的思维定势,使玉器成为标志一切美好事物的文化符号,融入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
论中国早期的自然崇拜 徐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对自然界的敬畏产生了自然崇拜,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又使自然崇拜成为早期人类的精神支柱之一。中国的自然崇拜有多种自然神形象和完整的祭祀仪式,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萨满教音乐的人类学考察 色音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 宗教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音乐 期刊 萨满教古朴而神秘的音乐,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关注。该文力图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对萨满音乐的源流,萨满音乐的构成要素,萨满音乐的发生机制等问题作了探讨,并对几个不同民族的萨满音乐作了比较研究。
维吾尔史诗《乌古斯可汗传说》中的萨满教印记 力提甫·托乎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年第2 宗教仪式 萨满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通过对至今还保留了萨满教庆典仪式的一些民族的庆典活动中的共同点进行对比后指出,《乌古斯可汗传说》中祭祀天神时所描述的树起树干、把金鸡和银鸡挂在树干上、将白羊和黑羊(相应西方和东方)绑在树底部等内容,以及反复出现的圣数3、9等,都反映了突厥人最古老的萨满教信仰。虽然《乌古斯可汗传说》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受到了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原始部族宗教与中国戏剧发生 王廷信   民族艺术 2000年第2 宗教仪式—原始宗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西周四时祭祖仪式中,尸的装扮行为接近虚拟情境下的戏剧扮演,对后世戏剧有所启示。但因这种扮演紧紧依附于仪式,故难以向戏剧扮演发展。蜡祭中的尸扮伴随着人们的狂欢心境,从而呈现出较多的扮演成分,当祭祀意义淡化或消失之后,易于发展为戏剧扮演。
关于中国古代礼文化的若干思考 张晓虎   思想战线 2000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礼是中华民族走出原始混沌时期后形成的典范化的行为方式 ,礼在文明教化、社会整合诸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融政制、风俗、宗教仪式于一体 ,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思维方式。
柬埔寨的传统婚俗 朱慧芬   东南亚纵横 2000年第2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柬埔寨传统的婚姻仪式,相传是模仿建立“扶南”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混填和王后柳叶举行婚礼时的仪式,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 按照柬埔寨的婚俗,年轻人成婚大体要经过说亲、商定聘礼和结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步骤: 说亲 当男方父母看中了一位姑娘,要给自己的儿子说亲之前,他们首先想方设法了解姑娘的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推断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宜。如果相宜,男方家长就请媒人说亲。
嫦娥奔月与祈生巫仪——兼论中秋节俗的原始文化意涵  阳光宁、何根海   东南亚纵横 2000年第2期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在对月亮神话的原型意象作历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嫦娥奔月与祈生巫术联系起来分析阐释。认为月亮神话经历了初始原型、次原型和复合型三种神话形态和演化模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丰收神、生(丰)殖神和复合的婚姻神。月中蟾蜍充盈着丰沛的生殖意象,它是先民用以交感月亮的巫术符码,嫦娥化蟾蜍即是神话主体与对象功能整合统一的精神表现。
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 向柏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就元宵节的起源提出了与种种旧说不同的见解,认为元宵节起源于先秦庭燎祀天仪式,元宵花灯即由庭燎祀天的柴火演化而来。文章还揭示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认为:由其来历所决定,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与先秦庭燎祀天的意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中国生养民俗的构成及其文化意蕴 万建中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生养民俗是一个漫长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包蕴历代民众对“生”的深刻认识、执着的生育祈愿和丰富的生存智慧。人们在这种仪式化的养育生活中 ,宣泄着美好的人生情感和无所不在的防范意识。该文沿生养民俗的自然进程 ,对分散于各地的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组合 ,深描出我国生养民俗的整体面貌
昙花一现的黄河祭祀仪式 王卫东   民俗研究 2000年第2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清未河套地区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黄河河神祭把仪式,到民国年间这种祭祖仪式就消失了,其间经历的时间很短。这一仪式系河套地商王同春所创,曾在河套地区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当地的农民对其深信不疑。
『吉尔』考—凉山彝族灵物崇拜综观 巴莫曲布嫫   民族艺术 2000年第3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凉山彝族古老而独特的灵物崇拜———“吉尔”是泛灵观念施之于物的结果,迄今仍普遍地盛行于凉山各地彝区,从中折射出民间信仰的复杂层面。该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观察、民间口传资料及民族志资料,首先从语义学的角度考释出“吉尔”崇拜的原型为一种群栖的小红花蛇而非“龙”,进而从民间观念与仪式行为两个层面综括了“吉尔”崇拜的种种民俗事象。
回族节日民俗及其社会功能 马东平、周传斌   甘肃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节日是与特定日期、特定仪式相联系的群众性活动。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特色的浓缩和集中展现。回族的民族节日分为根本性宗教节日、人物纪念日和其它宗教纪念日三种,且其节日民俗的日期确定、仪式及衍生事象都有独特的起因和内容,适合回族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中国凉山彝族社会中的毕摩 巴莫阿依   甘肃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凉山彝族毕摩是以念诵经文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的关系的宗教职业者。作为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一,毕摩阶层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护法神以及法具经书的魂灵的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毕摩们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其二,毕摩内部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是有关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的习俗惯制以及有关毕摩仪式仪轨的制度保障。其三,毕摩成员有共同遵守的宗教职业道德。
周城婚嫁仪式的田野调查? 徐良梅   怀化师专学报 2000年第3期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有些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追求着一种“纯客观性”,但由于田野工作所收集的材料其实是一种解释系统,故而并不可能做到纯客观。另一些人类学家强调“本地人的眼光”,作为矫正前者的手段,但本地人的眼光也不容易做到,故本调查材料的叙述视角采用将作者的眼光与本地人眼光结合在一起。周城的婚嫁仪式展示为“搭彩栩”、“吃生饭”、“正喜”、“出街”、“回门”等五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形式并没有发生格局的改变,但内在价值观念已经转移,与仪式实用功能相联系的宗教信仰色彩逐渐淡化,与仪式审美功能相联系的表演色彩大为增强。
从古文字看商周祭祀制度的演变 文术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商人非常迷信,祭祀特别频繁。周人在商人的废墟上立国,传承殷商祭祀文化,并进行了诸多改革,从而形成独特的周文化。从商至周,祭法由繁趋简,祭祀对象由天神、地抵、人鬼几乎无所不祭转向主要祭祀血缘近亲,祭品种类、数量由多变少,祭祀场所主要转向宫内,祭祀观念中渗人新的内容“德”,并以祖德来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
《尚书·尧典》:一篇古老的傩戏“剧本” 刘宗迪   民族艺术 2000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将《尚书·尧典》的叙述与驱傩仪式相对照,证明《尧典》是关于岁末大傩仪式的写照:舜巡四岳(以及羲和授时)是对历法演示仪式的描述,而舜放四凶则是四门磔除仪式的反映。与《尧典》所述情节如出一辙的傩戏至今仍在山西曲沃的《扇鼓傩仪》中完整地保留着。此说如果成立,则中国戏剧史的有史记载应从两千多年前的《尧典》开始,同时,它也再次证明了关于傩戏的民俗学考查对重建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行”的仪礼→“停”的戏剧——队戏源流辩 麻国钧   戏剧 2000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该文是一篇探讨队戏流变的文章。文章在目前对唐宋队舞、队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以下两点上做出新的探讨:首先,作者把队舞、队戏看作是一种“行”的演出艺术,然后再从“行”的角度去探索它的来龙去脉;其次,把目力扩展到中国以外,尤其是其周边民族的传统仪礼、传统艺术中与之相类似的演艺形式,找到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共性的东西。多少年来,困惑着持中国戏剧肇发于祭礼仪式这一观点之学者们的,是从祭礼仪式到戏剧中间有断续之痕,难以贯通。作者试图通过对队舞、队戏源流的考察,弥补这一缺憾。
浅析_格萨尔_史诗中的巫术文化 高宁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 方术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从《格萨尔》史诗中巫术的类型、仪式、咒语等的分析可看出史诗中的巫术与宗教紧密相关的文化内涵,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主人公格萨尔被塑造成既具有很强法力集帝王与巫师为一身,又具有解民于苦海,莲花生大师转世的传教圣人的形象,藏族人民在他身上寄托了民族的精神和期望。2·史诗中的巫术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反映,是原始的文学艺术。3·巫术体现了藏族人民征服自然的意志和愿望。4·史诗的某些故事情节是在巫术观点基础上被创作出来的。说明史诗的创作和传播者深信巫术、否则不会有那么丰富多彩的巫术描写。
中国早期仪式戏剧史略 王胜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3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早期戏剧是现今戏剧的原始形态,没有早期戏剧就没有现今诸多的戏剧样式」该文以文献学、民族学及史学为主要方法,对中国一早期形态的戏剧进行了整理和爬梳,以期填补中国戏剧史研究的空白据该文观点,戏剧最早的土壤就是自人类发生以来就异常关注的仪式操作〕在杭理史料的同时,也对戏剧与仪式的关系进行了;兑解同时,该文也力图揭示戏剧文化现象与社会历史形态之关系的规律性。
话说“佛托妈妈” 李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3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阐述作为“柳始母神”、“子孙娘娘”的“佛托妈妈”在满族民众信仰中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指出伴随深层信仰核心观念的弱化,外在表现出的仪式随之消失。
基督宗教中的“弥撒”仪式 刘国鹏   世界宗教文化  2000年第3期   祭祀仪式 基督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弥撒(Mass),又称“圣餐”(Eucharist),拉丁语missa的音译,为基督宗教纪念耶稣基督牺牲的宗教仪式。其形式虽从简朴到精致繁复不尽相同,但弥撒的核心内容却都是领受面包和葡萄酒(在新教教堂,则为未发酵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历史上东西派教会的弥撒皆有其鲜明的特点。西派教会(包括后来的天主教)用拉丁语,圣餐用无酵饼,神父领圣体和圣血,信徒只领圣体;东派教会(包括后来的东正教会)则因地而异,圣餐用语为希腊语、古斯拉夫语或其他民族语言,圣餐用有酵饼,信徒则可同领圣血。“梵二”会议之后,天主教内部推行礼仪改革,结果,现今世界上大多数天主教会均开始采用民族语言或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圣餐礼仪。16世纪宗教改革后,新教除英国圣公会外,一般不再采用弥撒礼仪,但仍保留不同形式的圣餐礼,作为一种隆重的纪念仪式,只是已不具有传统的神学意义。
跳神三题——土族跳“於菟”与土家族“跳土神”之比较研究? 张子伟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年第3?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青海土族的跳“於菟”(音“乌徒”)和湘鄂川黔土家族的跳土神,(或曰“还土王愿”)都保留了原始先民虎图腾崇拜的遗风,但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笔者从族源、信仰、祭仪等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其结论是:两族的跳神仪式同源于远古羌人的祭祀活动;由于两个民族的诸多差异,使两者从宗旨、内容到形式都产生了流变或质变。
贵州民间鼓乐之铜鼓、木鼓析读 杨艺   中国音乐学 2000年第4期 祭祀仪式、乐舞关系研究   个案 音乐 期刊 铜鼓和木鼓乐,是贵州苗、布依、侗、水等民族地区相当盛行的一种鼓乐形式。其显著特点是乐舞相融,乐为舞之意,舞为乐之形。演奏者既奏且舞,与舞者融为一体。典籍记载和文物考古表明,今之铜鼓、木鼓,由古之礼器、神器演化而来;古老的铜鼓、木鼓祀神祭祖仪式乐,孕育了今日的铜鼓和木鼓乐#舞$。从中可以探索该鼓乐的历史演进轨迹。
门隅北部方婚礼仪式 卫东   西藏民俗 2000年第4期 人生仪礼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主要是对门隅北部方婚礼习俗做一简单介绍
试论春秋时期贵族婚礼中的_三月庙见_仪式 胡新生   东岳论丛 2000年第4期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春秋时期贵族婚礼中的三月庙见仪式具有确认新妇身份和完成婚姻的意义。在亲迎和成婚之间设里三个月的考查期,目的在于保证新妇所生的子女具有夫方纯正的血统。三月庙见礼是在父权制已经确立而原始的两性风俗仍然残存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的性质与某些民族曾经流行的“杀首子”风俗和“审新娘”风俗极为相似。
古波斯“不净人”考 张小贵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史书记载波斯“不净人” 专事“弃尸于山”,文章考察了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史,认为“弃尸于山”反映了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独特葬俗,且主要为祭司和下层百姓所遵循。在琐罗亚斯德教中,祭司、抬棺者、洗尸者和抬尸者均参与丧葬仪式,其中只有抬尸者才从事宗教意义上极度危险的职业,文章认为“不净人”正是此专职抬尸者(nasa-salar)。从该教教义和礼俗来考察,“不净人”所从事的职业是为了战胜邪恶,中国史籍称之为“不净人”,乃缘于教内人与教外人,族内人与族外人由于不同立场而产生的误解。
黄河河神和祭神仪式_读王卫东_昙花一现的黄河祭祀仪式_ 山曼   民俗研究 2000年第4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王卫东先生的《昙花一现的黄河祭祀》(载《民俗研究》2仪旧年第2期)文章虽然不长,但是言之有物,为黄河河神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或许是因为文章太短的原因,有好些研究者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都没交代得特别清楚。另外也有的地方说得不太准确。
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 呼格吉乐图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宗教仪式 佛教 理论 音乐 期刊 从世纪中期开始,在清朝统治阶级和蒙古封建贵族的扶持下,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发展到鼎盛时期。经过&""余年的传播和发展,深入到整个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之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那些丰富多彩的喇嘛教音乐,无论从它的音乐形态还是风格特征都有其独特的一面。特别是在喇嘛教音乐中占有中心地位的各种诵经曲和法会器乐曲,在它传承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又有了地区特色。这充分说明了藏传佛教音乐与蒙古地区的音乐文化以及风俗习惯和祭礼仪式,既分离又融合地存在着。
傩:游戏与舞蹈——《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之一节 汪毅夫   东南学术 2000年第4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描述闽、台傩文化之两种事象 :傩之游戏与傩舞 ,并论述 :傩之游戏和傩舞也是庄严的驱鬼仪式 ,其营造和渲染热闹气氛的手段与所营造和渲染的热闹气氛 ,亦是出于驱傩的考量。
论古罗马维斯塔贞女的社会地位 李桂玲、胡松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 宗教节庆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由于火在原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古罗马出现了对灶神维斯塔的膜拜,维斯塔贞女随之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照看圣火,主持一些宗教仪式,享有无可辩驳的特权,被称为“古罗马最解放的妇女”。但这种极高的社会地位,是以丧失其终身自由和幸福为代价的,她们受严格的道德规范的束缚,与其他罗马妇女一样,同为男权之下被统治、被蹂躏的对象。所以,对其社会地位不宜高估。
茅山道教“三茅忏”科仪音乐考察 胡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4 修炼仪式 道教 个案 音乐 期刊 :茅山道教历史悠久,道场音乐文化资源丰富。文章考察了茅山宗[1]的代表科仪—“三茅忏”的仪式结构、音乐程序,并对其音乐风格与特点进行了分析。
土家族哭嫁歌与其他土家民歌风格之比较 余咏宇   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0年第4期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音乐 期刊 御岳是普遍存在于日本冲绳各村落中的该文探讨鄂西土家族妇女哭嫁歌:局内人对哭嫁歌的定义和运用,歌曲的音乐和背景特殊性,与其他土家音乐在风格上的异同;归纳出哭嫁歌风格的多属性和一贯性。
巫觋仪式中的艺术“对旺苍傩戏的描述与分析 王靖   民族艺术研究 2000年第4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四川旺苍摊戏源于殷周时的摊祭,成形于唐代,其演出组织、面具、服饰、音乐及表演动作都各具特色。随着时迁世异,旺苍端公戏逐渐发展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戏剧,但其中仍然保留的巫现遗风却使它更具艺术魅力。
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 子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00年第4期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主要是对南伊珞巴族大女巫的杀鸡看肝占卜仪式习俗做一简单介绍。
戏史研究的新成果_简评_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_ 曲六乙    四川戏剧 2000年第4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由重庆市艺术研究所编 ,胡天成、段明等撰写的《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 ,历经 6年的艰苦田野考察和认真梳理探索 ,终于面世了。它的出版 ,对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傩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戏剧生态学、戏剧形态学等学科 ,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料价值。这部洋洋洒洒 2 0 0余万字的大书 ,是以重庆直辖市新属区、县 ,包括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间宗教祭礼仪式和仪式戏剧为考察与研究对象的。这个十分广阔的地区 ,在古代属于巴渝文化圈 ,所以编撰者首先从介绍巴渝文化着笔 ,然后下探到今日尚流行或残存的各种阳戏、庆坛、延生、目连戏和佛教、道教的各种祭祀仪式以及巫、佛、道同傩戏、目连戏等仪式戏剧的复杂关系。这种以祭祀仪式和仪式戏剧为核心 ,对传统复合文化进行综合的考察与整体的研究 ,应当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贵州民间魂魄信仰———湄潭过关仪式研究之一 张业强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 人生仪礼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以贵州湄潭汉族的儿童过关仪式为个案探讨了贵州民间的魂魄信仰问题,从而揭示出百姓对疾病、生死、他界、灵魂的认知与信念。
五光十色的民族婚恋习俗 沙平   丝绸之路 2000年第5期 人生仪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对五光十色的民族婚恋习俗作了描述
巴蜀傩文化研究的宏篇巨著《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座谈会发言录 鄢嫣   四川戏剧 2000年第5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会议 6 月的蓉城 ,热气腾腾 ,2 9日上午 ,由四川傩文化研究会、重庆艺术研究所、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戏剧》编辑部联合在蓉召开了“《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出版座谈会”。四川省宣传文化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成渝两地的部分戏剧评论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由四川省傩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于一主持 ,与会者就重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胡天成、副研究员段明主编、著述的《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一书进行了气氛热烈的研讨。
论道教的灵宝斋法 张泽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 宗教节庆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灵宝斋法是道教斋法的主流。该文通过对灵宝斋法源流的辨析,揭示出灵宝斋法的济度功能。认为灵宝斋法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灵宝斋法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道教之“道”。
论儒家思想与汉代辞赋 苏瑞隆   文史哲 2000年第5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汉斌的发展与儒学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西汉初期,孺学尚未兴盛,反映在汉赋上则是百家思想并存。自武帝始,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对汉赋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是:儒家批评君主过失的传统及诗教的“诵谏”原则,促成了汉大赋的“讽谏”功能;孺家向往古代圣贤及《诗经》中的“硕”,促成了汉大赋的“硕扬”功能;而东汉时期孺学与诚纬合流,又使汉大赋的颂扬功能更集中于对礼节仪式的发挥;儒学对汉代抒情斌中的“贤人失志之斌”与“纪行之斌”也有重大影响,使其表现出以孺家思想为本的特征。东汉末期,随着儒学的逐渐衰颓,汉赋的题材也突破大斌的京都校猎与抒情赋的言志纪行而逐渐趋于世俗化、多样化。
鼓藏节仪式与苗族社会组织 杨正文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通过对苗族鼓藏节仪式文化的分析,展开对传统苗族社会家族、宗族、村落社会组织、社会整合及祖先崇拜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人类学研究,并试图在理论上与前人形成对话,将苗族研究的这一问题引向深入。
民间口传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意识研究 杨海涛   民族艺术研究 2000年第6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涉及大量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主要从口承文化中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同母同源、对树的崇拜与祭祀、丧葬仪式灵魂归宿观念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从中可以看出,迄今存活于西南少数民族的这类原始口传文化,客观地起到了限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今天也仍有其现实意义。
牟宗三儒学宗教论研究 苗润田   孔子研究 2000年第6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明清时期,大量移民迁入陕北地区,组成不同类型的村庄。来自山西大槐树的传说,其背景是国家掌握了开发陕北的控制权。清代前期,陕北宗族一系列仪式、制度逐渐确立和规范,这是当地儒生实践儒家伦理的自觉行为与封建国家以教化为手段控制地方社会相契合的结果。同时,陕北宗族发展中表现出宗族与村庄紧密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 姚正曙、何根海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6 宗教节庆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龙舟竞渡活动是起源隐涵在我国古代先民崇龙祭龙模仿龙、驱旱求雨或止雨祈晴、祈求丰收增产、祓邪厌胜、祈子求嗣等5种仪式中,这些仪式是与先民特定的生产、生活、信仰、习俗密切关联的。
论傣族和布朗族的稻作祭祀及稻谷神话 王国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过去对农业祭祀多是作宗教学研究,对稻谷神话多是作文学研究。该文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不同类型的农耕民族———傣族和布朗族为例,从野生稻的驯化;原始先民对土地、农具、谷物的崇拜;妇女在稻作史上的贡献诸方面,释读其仪式和神话的底蕴,探索直接与稻作生产历程相联系的稻作祭祀与作为稻作生产变形记录的神话的关系,即原始宗教与现实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农业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论商代神佑王权政治下的复古观念 张宏斌   南开学报 2000年第6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崇古观念很早就随着先民们的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而出现了。在殷人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上帝崇拜中无不体现了对生命本原的感激和对原点的依恋。原点崇拜造就了殷人的崇古情结。宗教祭仪使先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化。在殷代政、教合一的政局下,宗教信仰及仪式为王权提供了整饬世俗秩序的规范,而王权则为信仰和仪式的延续提供了政治保障。商代王权自觉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崇古心理为政治服务,在施政中一再强调“承于古”的重要性,从而使宗教意味很浓的崇古观念转化为对旧秩序具有强烈的精神依恋的复古精神。
土家族“赶仗”活动的历史文化考察? 黄柏权   东南亚纵横 2000年第7期  宗教节庆 庙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对土家族盛行的“赶仗”活动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对其所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划分 ,并对“赶仗”活动的情况作出简略的介绍。指出 :“赶仗”活动再现了原始社会的遣风 ,铸造了土家人的勇敢精神 ,形成了与之关联的文学艺术 ,滋生了一种宗教仪式 ,在土家族发展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 张鸣   开放时代 2001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义和团是一种仪式化程度极高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多种政治活动都伴随着某种仪式,如拳坛仪式、战争及交往仪式,而其特殊的服饰和名号则强化了仪的效果。该文即在于通过对这些仪式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了其文化象征和政治隐喻。
舞台、女性和“过渡仪式”—《舞台姐妹》的再读解 胡志毅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1第2期 人生礼仪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一、舞台世界:一种意识形态的象征 在许多学者看来,谢晋电影是一种“政治电影”,确实,谢晋电影充满了强烈的“政治意识”。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态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性关系”①。谢晋本人也一再强调电影与政治的关系,但是在我看来,谢晋电影的成功,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他的意识形态的叙事策略,因为,意识形态也具有梦幻的意味,它使观众进入一种规定的情境之内,产生一种叙事的幻象。谢晋电影的魅力在于创造叙事幻象,也就是说,在建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时候,所有的叙事都是象征,这种象征具有启蒙神话的意味。 在《舞台姐妹》中,谢晋发现了一个舞台世界,这个世界具有象征的作用。导演将戏台看作是小舞台,而社会才是大舞台。这和莎士比亚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大舞台”以及中国戏谚“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是相一致的。
唐代太常乐章研究 孙晓晖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14 祭祀、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唐太常乐章是唐代太常寺管理的郊庙仪式乐歌。太常乐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唐代稚乐的诸多信息:祭祀仪式、推乐宫调、太常管理机制、稚乐歌辞创作等等。稚乐乐章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祀天、祭地和享庙诸种仪式,而且包涵着这一时代具体的音乐内容。该文拟探讨唐代稚乐乐章的创作、表演、宫调模式以及被结集记录的过程。
广西盘瑶还大愿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 庄惠兰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届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即从仪式的角度探讨盘瑶文化中的神圣和世俗的表现及其关系。2001年1月份在广西贺州市的盘瑶寨子里,笔者幸运地亲身参与两次盘瑶“还大愿”仪式,除了详细记录了整个仪式的过程,同时也对盘瑶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笔者试图从盘瑶文化的内在逻辑,掌握盘瑶“还大愿”仪式中体现之特有的神圣与世俗。全文共6章;
第一章主要是神圣和世俗理论和研究的梳理,并建立该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介绍瑶族概况,并对调查社区的历史地理背景、社会文化生活的概述。期获致对社区的整体观。第三章进入到盘瑶的宗教信仰和仪式中,期望能了解盘瑶文化的内在逻辑。笔者试图从盘瑶文化的脉络中,掌握盘瑶的宗教观念及其仪式的意义。第四章则以表格的形式描述了“还大愿”仪式的过程。第五章针对盘瑶“还大愿”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照汉人仪式中的圣/俗的情况,揭示盘瑶文化中特有的神圣和世俗之含义。第六章是结语。
周代祭祀研究 韩春平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试图对周代祭祀作一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文章侧重于论述 礼制性祭祀与政治的关系。通过对祭祀在王权神授、等级制度、实用主 义等方面作用的分析,认为祭祀在周代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政权对鬼神的 利用,变成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成为周代的意识形态,起着维护统治 者利益的重要作用。服务于政治,几乎成了周代祭祀的唯一使命。
《太平广记》与唐代婚姻礼俗 江林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1届 人生礼仪—结婚仪礼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对婚姻礼制礼俗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研究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婚姻礼俗,是深入认识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太平广记》中收集和保存了许多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传闻故事,因其多带有野史性质,历代学者多不重视。该文以《太平广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做综合研究,对唐代社会婚姻礼俗进行总结和论述,并对各个礼俗现象形成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能对唐代社会生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还原历史、再现真实,穿透历史的尘埃,认识了解唐代婚姻礼俗文化,是该文的基本思想,全文共八个部分。
俄罗斯文学中宗教文化意象的表达 宋洪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1届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本论文对《复活》中的宗教用语翻译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明清南昌西山万寿宫与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_1550_1910_ 李平亮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1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硕士论文 明清时期的南昌西山万寿宫,既是江西全省万寿宫的进香中心,也是各种地方矛IJ益集团的活动舞台。该文试图通过考察西山万寿宫的历史沿革,探讨明清时期地方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
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 姜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该该文收录了汉唐都城礼制建筑遗址的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以朝代和都城 为坐标,对每一时期、每一都城礼制建筑的建筑结构、分布状况、分布规律、 祭祀对象作了力所能及的探讨。通过该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汉唐礼制存在着两 个发展趋势,一是礼制逐步规范、简化的趋势,二是礼制逐步沦为政治的附庸。 
徽州乡村祠堂礼俗音乐—古筑村和彭龙村的个案调查与研究 齐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 2001 祭祀仪式     个案 音乐 硕士论文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少兵燹之虞。自东汉以来,迁入此地的数百年世族人 家比比皆是,百姓安土重迁,且名臣辈出,巨贾不鲜。明清以来,徽州大兴建 祠设祭之风,定礼仪,详品秩,积渐成俗。现在,徽州村落中仍有保存完好的 豪祠巨宅,有的至今还是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文以微州古筑、彭龙两村宗 族祠堂丧祭仪式中的礼俗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阐述礼俗音乐在不同的历 史背景、阶层格局中的传承关系、表现形态及社区作用。 第一章根据文献和口碑资料,记述二十世纪五十年前,古筑村的祭祖、祭 神的仪式过程、描述仪式中的用乐类型、乐谱、乐人、乐器配置、音乐传习等 内容。第二章记述2000年彭龙村祭神和丧礼的过程,描述仪式中的用乐类型、 乐谱、乐器、套曲结构、现行调名等内容。第三章从文化理解的角度,对上述 两个案中反映出的音乐文化现象,作相应分析。
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 王福利   扬州大学音乐博士学位论文 2001 其他   理论 音乐 博士论文 本书以辽金元三史乐志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辽金元三朝宫廷音乐的内容及建设过程。主要研究思路是:结合10-14世纪中国南北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背景,客观描述三朝宫廷音乐对中原王朝传统音乐的吸收与变异;在此基础上,将三朝各自宫廷音乐的种类、机构设置、乐器、乐队组成、曲调等事项同中原王朝相关事项进行比较。
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研究 九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 2001 人生仪礼   理论 非音乐 博士论文 文中主要探索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产生、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的故事情节是由英雄及其岳父的矛盾所构成:英雄的婚姻总是遭到姑娘父亲的极力 为难与加害,英雄在自己所属社会团体的帮助下,使用摔跤、射箭、赛马等三种技能,通过岳父的各种考验,终于娶妻回家。在该文中根据岳父的考验方式特征,将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分成两大类型:英雄完成几项艰巨任务式考验婚和好汉三项比赛式考验婚。除此之外,还有上述两种考验婚故事情节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史诗考验婚现象,该文中将它称为复合式考验婚。
古代中国道教的修炼_仪式和方法 葛兆光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年 宗教仪式 道教 理论 非音乐 会议 古代中国道教的修炼_仪式和方法
祭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杨文安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1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祭龙是普遍共存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社区中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对其传统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该文是对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少数民族社区祭龙仪式的一个个案分析。
萨满的社会作用 霍帕尔(M.Hoppal) 满语研究 20011 宗教仪式 萨满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举例说明了萨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①治病与预防;②献牲仪式的主持者
西安鼓乐中的民间宗教仪式歌曲_念词 褚历   中国音乐 2001年第3 宗教仪式   理论 音乐 期刊 念词是西安鼓乐乐社———原称乐器社和另一乐种的乐社———铜器社在逢庙会时的敬神活动中演唱的一种独特的泛宗教化的民间宗教仪式歌曲。该文简要论述了与西安鼓乐关系密切的铜器社及其音乐《铜器三联》,以及念词的曲目、结构和性质等基本问题。
追求群体的永生——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丧葬文化透视 卢敏飞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1年第4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滚贝侗族的丧葬仪式 ,蕴含着古老的鱼图腾崇拜和“萨”神信仰及“女性”文化内涵。丧葬礼仪的隆重、肃穆 ,反映侗族历史悠久 ,重现生命 ,重视自然环境 ,具有团结互助精神和寻求群体永生的强烈愿望。
论祖饯诗三题 李立   学术研究 2001年第11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先秦的祖饯诗是与祖道之祭密切相关的,其庄重和缓的风格也必须由此人手来考察;两汉时期的祖道饯别仪式融人了歌乐舞的内容,从而使汉代的饯别诗更多带有了世俗的生离死别之情;柳在古代送葬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柳的易生易长特性在送别诗中也具有了特别的象征意义,人们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再生的祝福。
试论布依族对歌文化的生存因素 赵志君   中国民族 2001年第12  其他   个案 音乐 期刊 该文从布依族囊哨文化、布依族歌节及审美观几个方面对布依族对歌文化作进一步的探讨 ,分析布依族对歌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因素 ,探寻其对歌文化的民族意蕴。
《雅》诗中的宗教意义探析 高永年   江海学刊 2001年第1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探讨了《雅》诗中所记载的宗教现象及其意义,指出周代上层社会的宴饮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礼仪和宗教仪式之一。其祭祖诗树立了祖先的形象,并且大量描述了祭祖的场面和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企望和规范。《雅》诗中还有篇目不多的农事诗,集中体现了周人对土地的热爱,构成了报祭农神和天神以祈祷五谷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前提。
"格萨尔王传"看神巫文化与藏民族人格心理的关系 丹珍   民族文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神巫文化作为早期藏民族人格心理形成的根基之一影响了整个藏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格萨尔王传》则是神巫文化的最大精神载体,在长期的流传、演进中,由信仰和各种禁忌仪式支撑着的神巫文化作为潜流自始至终地影响着传说的发展。《格萨尔王传》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与神巫文化精神、藏民族人格心理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晒龙王祈雨仪式研究 苑利   民间文化 2001年第1 祭祀仪式—请神、求雨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晒龙王的原则与本土观念、虐待龙王的几点解释、南北方晒龙王仪式比较、晒龙王习俗溯源。
实践于历史与想象之间———客家群族性认同与宁化石壁公祭仪式 彭兆荣   思想战线 2001年第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历史其实是交织着“客观”与“想象”的实践过程。在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表述形式的现代性指示价值中,“想象共同体”即为其中最重要的特质。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客家祖地”的公祠建设和公祭仪典的符号系统的典型性,与近几十年在世界许多地方兴起的“新客运动”相对接,诠释了族群认同的当代喻义以及作为族群生存策略的基本方式。这一形式,既是历史延续的真实体现,又成为了历史的一个有机部分,同时,还明显地呈示着“客观事实”与“主观想象”之间无法泾渭分明的另一种真实性。
天台宗声明考略-佛乐东渐研究之一 周耘   中国音乐学(季刊) 2001年第1 宗教仪式 佛教 理论 音乐 期刊 中国天台宗于唐代传入日本,其法式仪轨与东滚风土结合,形成日本天台宗传统仪式音乐—天台声明。天台声明不仅是后世日本佛教各宗系声明的基础,也影响到整个日本的传统音乐。该文以文献为据,对其历史源流和现状作了较系统的考释,认为天台声明是研究隋唐佛乐的重要参照。
中亚的"野蛮人"及其神-风俗和仪式 高永久、张宏莉   西北民族研究 2001年第1 祭祀仪式、人生仪礼   理论 综合 期刊 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定居村落是整个中亚地区青铜器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心。这里的丧葬仪式和祭祀建筑独具特色,且具有神秘色彩。研究中亚的祭祀建筑、丧葬形式、崇拜仪式,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及礼仪等方面的情况,弄清后来宗教体系的源泉。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 高丙中   北京大学学报 2001年第1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民间社会在已经与国家疏离的场景中又主动用符号把国家接纳进来,而国家也在征用自己曾经完全否定的民间仪式。民间社会复兴自己的仪式,总是要强调自己的民间特色和身份,但同时又要利用国家符号。越是能够巧妙地利用国家符号,其仪式就越容易获得发展。国家把民间仪式纳入国家事件,让民众通过仪式参与国家活动,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国家与社会在仪式上的互动,实际上是“治理”这种新的行政方式的演练,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今后更加广泛地建立“治理”关系。
旧中国的一种特殊宗教团体—“耶稣家庭”探微 蒋铁生   史学集刊 2001年第1 宗教仪式 基督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耶稣家庭"是由敬奠赢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山东泰安马庄创建.它是宗教组织和生产组织相结合的"基督教共产主义"团体.成员实行"破产入家",取消私有财产,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实行禁欲主义并有独特的宗教仪式."家庭"内设有学校、医院、果园、工厂、教堂,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和商品生产并进行传教活动.先后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同样类型的"家庭".这个宗教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论傩的群体美 继明   晋阳学刊 2001年第1期 宗教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傩作为驱瘟还愿的民间传统仪式,体现着群体审美的情景.它特有的种种象征形式即集体表象,反映着特定的集体理念,构成审美的主要对象。
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武陵山腹地的廪歌研究 谭必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 祭祀仪式   个案 综合 期刊 在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凤凰、吉首、泸溪三县市交界地带居住着一支自称为“廪卡”的土家族。他们在丧葬仪式中 ,演唱着一部古老的歌。他们称其为“廪歌” ,又称为《天王菩萨廪歌经》。这部古歌两千年传唱不绝 ,但它到 80年代才被学者所注意。该文认为 ,“廪歌”包含了作为古代巴人后裔的土家族的许多历史信息 ,是廪卡人的一部史诗。通过这部史诗我们可以窥测武陵山区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的侧面。
秦惠文王祷词华山玉简文研究 连劭名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1年第1期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是秦惠文王因病祭祀华山祈福禳灾的策祝之辞。祭祀仪式分两个部分,前日祷,后日祠。
古希腊妇女宗教地位探析 裔昭印    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1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通过对古希腊妇女宗教活动和仪式的论述探讨了古希腊妇女在宗教领域中的地位并运用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受到社会压迫并被排斥在城邦政治生活之外的古希腊妇女为什么会被包括在城邦宗教生活之内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对丰产的期盼对死亡的恐惧对不洁的禁忌和对神的敬畏是古希腊男性吸纳妇女参加城邦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原因而宗教所具有的补偿和社会交往等功能则是古希腊妇女热衷于参加宗教仪式和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
祭帐仪式·置尸马上·待时而葬——突厥葬礼三考? 刘永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撷取了突厥丧葬风俗中祭帐即绕帐走马面、置尸马上火化和火化后待时而葬三种重要仪式和制度,从民俗学的角度分别深入剖析,分析其内涵、作用和意义。祭帐仪式中关于走马面的人数、程序等问题,学术界至今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置尸马上这一极其重要的火化仪式,包含了送魂这一深刻的文化内涵;待时而葬中以草木枯荣为时间标准,则突出表现了突厥丧葬文化的民族特色。
“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宗仪式中的戏剧因素探析 康保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1年第2 宗教仪式 佛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对古典戏曲剧本中用以提示动作的术语“科”、“介”的来源及其所反映出的杂剧、南戏的不同表演风格进行了讨论,指出:1.杂剧中的“科”来自道教仪式。2.“介”最早是上古礼仪中助宾行礼、在主宾之间通传的角色,傀儡戏用作赞导式的提示,被早期南戏直接继承。3.“科”与“介”的不同来源,说明杂剧与南戏在表演上分别吸取了不同的仪式动作,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诗经·七月》首章发微 王渭清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诗经·豳风·七月》首章中包含着一个周代春耕祈年的祭祀仪式,其中的“举趾”并非通常所认为的“举足下田”,而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行为;“田俊至喜”也并非田官高兴或享用酒饭,而是田祖的神尸来享受祭品。
成人仪式·伦理·青年教育 平章起   道德与文明 2001年第2期 人生仪礼—成年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成年礼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成人礼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揭示青年的本质,认识青年教育的一些规律,探索青年教育的有效方法。成年礼实际上是把青年看做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和成人社会伦理规范、价值内化的过程,是青年从完全依附的角色向社会承认的成人自律过渡的一种形式。
古代中美洲和商美洲印第安人的音乐舞蹈 陈自明   中国音乐学 2001年第2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音乐 期刊 古代居住在中美洲、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音乐、舞蹈方面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他们创造的乐器造型独特、发音古朴,音乐舞蹈种类丰富,表演已达到很大的规模。音乐是印第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宗教仪式、世俗娱乐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五声音阶、单纯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是这些音乐的特点,至今仍流传于安第斯高原。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研究 苑利   民族艺术 2001年第2期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取水,是华北地区祈雨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域与自然环境的不同,取水仪式大体上可分为龙潭取水、山洞取水和去泉井边取水三大类型。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三类地点取水,是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龙潭、山洞和泉井是龙王真身的居所。这也是人们在龙王庙祈雨不应后,一定要去龙潭、山洞和泉井边取水的真正原因。
李尔王身上的古老“神”韵 郭立颖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2 其他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李尔王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笔下一位著名的悲剧人物.该文探讨了《李尔王》与祈天仪式,凯尔特传说,古希腊罗马神话之间的联系,以揭示仪式与神话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文学价值。
论汉代的宗教思想、社会生活与绘画    邓乔彬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汉代随着上帝观的改变和重建 ,出现了相应的祭祀仪式和造型艺术 ,神仙思想的流行 ,造就出绘画中的诸神系列 ,伏羲、女娲也在画中大量出现。汉画多历史故事 ,更多是表现世俗生活。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 ,使“玄想”与“实际”一体 ,遂使神仙、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并见于画面。
论撒拉族个体的成长 高永久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 人生仪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对撒拉族的出生礼、儿童的培养和教育、成年仪式、妇女和老年人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通过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韩热木赞老人家庭这一个案的调查与研究,运用具体生动的民族社会学资料,试图揭示撒拉族个体的成长历程。
论唐代的讲经仪轨 圣凯   敦煌学辑刊 2001年第2 修炼仪式 佛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唐代的讲经仪轨,历来由于资料文献的限制,使我们难以了解其真实面目.由于敦煌文书的整理,发现了大量的讲经文及俗讲仪式,从而使我们能够还原讲经法会的仪式程序.该文利用圆仁的记载及敦煌文书,讨论了唐代讲经法会的主要成员及其仪轨次第,尤其对"都讲,进行了溯源性的考察,提出佛教的"都讲"并非来自儒家的都讲制度,只是在翻译时借用这个名词而已.我们重新恢复了当时法会的真实面目,并且构建了当时法会的一些通用仪轨,对于进一步研究唐代的法会仪轨,提供了背景知识。
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占卜习俗 色音   西域研究 2001年第2期 方术仪式 萨满教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认为萨满教和北方少数民族占卜文化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在古代,占卜术往往被掌握在萨满手里。残留至今的萨满教遗俗中占卜所占比率仍然不低。萨满在举行治病仪式前或在治病仪式过程中常用占卜吉凶的方式来查寻病因。
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康保成   文学遗产 2001年第2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该文对古典戏曲剧本中用以提示动作的术语“科”、“介”的来源及其所反映出的杂剧、南戏的不同表演风格进行了讨论,指出:1.杂剧中的“科”来自道教仪式。2.“介”最早是上古礼仪中助宾行礼、在主宾之间通传的角色,傀儡戏用作赞导式的提示,被早期南戏直接继承。3.“科”与“介”的不同来源,说明杂剧与南戏在表演上分别吸取了不同的仪式动作,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
日本婚姻习俗的历史与现状 姜天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人生仪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采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对日本婚姻习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西域拜火习俗的文化理解 阿合买提江·艾海提 西域研究 2001年第3 祭祀仪式、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对西域诸民族火崇拜的象征意义、仪式的功能以及与祆教的关系进行了文化分析和理性探讨。
彝族撒尼人祭_密枝_的原始功利目的探源_对祭祀辞和仪式的诠释 昂自明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年第3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彝族祭密枝活动已由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演化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民俗节日,文章从功利和原型的角度探寻出“密枝”活动的原始功利目的,进而揭开了“密枝”面纱。
壮族民间师公教仪式中所用之器物及其圣化 杨树��   广西师院学报 2001年第3 方术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壮族民间师公教的师公们在举行法事仪式、履行其职能时,都要穿戴师服、三元帽、面具等特殊的装束,并使用神画像及蜂鼓等形形色色的特殊法具。这些器物经过“开光”后,本身便具有了神化的意义,而师公对它们的使用,则是对其固定意义的延伸和发挥,从而使仪式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完善,构成一个完整的行为体系。
玄·与·美——渥莱·索因卡剧作特质浅析 余嘉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该文举例说明了萨满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①治病与预防;②献牲仪式的主持者
阿库乌雾诗集《走出巫界》的文化心理透视 李自芬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年第3期 宗教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文章认为,彝族诗人阿库乌雾的诗集《走出巫界》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出潜藏在原始图腾、巫术、仪式和习俗中的彝民族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命形态,最终达到凸现生命本真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诗人所处的独特文化背景,其创作的文化心理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性和复杂性。
纳西族东巴大祭风的心理功能 杨知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1年第3期 祭祀仪式、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东巴大祭风作为纳西族祭祀非正常死亡者灵魂的仪式,“情”与“怵”交错互动、贯穿于整个祭祀过程中。东巴大祭风的目的是使非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得到“解脱、释放、各得其所”。东巴大祭风习俗的形成和变迁与纳西族的宗教观念、殉情风习,以及家族观念密切相关。
尼雅浴佛会及浴佛斋祷文 刘文锁   敦煌研究 2001年第3 宗教节庆 佛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尼雅遗址出土怯卢文书中有一件(sn号)是与浴佛有关的文献,系祛卢文书写的梵语佛教文献。此文书不属于经论,根据内容看应当是赞文或愿文之类。该文对文书做了若干笺注(参照贝罗译本及波叶尔等拉丁文转写本),复原了当世浴佛仪式的若干内容,并与有关的浴佛经典、史籍及教煌所出同类文书等做了比勘。
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旱魃与斩旱魃仪式 苑利   思想战线 2001年第3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旱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旱神,女性,又名女魃。她不是黄帝的女儿,也不是女娲。我国华北地区逢干旱时,民间均要举行不同类型的“斩旱魃”仪式以祈雨。
解读龙母故事的断尾母题 姚立江、邵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着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该文是对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少数民族社区祭龙仪式的一个个案分析。
先秦时期的宫廷音乐探微 薛雷   艺术百家 2001年第3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先秦时期的宫廷音乐经历了夏、商时期"以巨为美,以众为观"的侈乐,再到周代的宫廷礼乐建立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宫廷音乐形式.夏时的女乐、乐舞、侈乐:商时的女乐、乐舞及巫风的盛行;周时的雅乐、琴乐、钟磬之乐等.先秦时期的宫廷音乐同样具备着礼节仪式和娱乐的功能,至今尚有深远影响。
阳光在我们中间 --阿库乌雾诗集《走出巫界》的文化心理透视 李自芬   民族文学研究 2001年第3期 宗教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走出巫界>是彝语诗人阿库乌雾的第一本汉语诗集.诗人穿行于神话、传说、巫术、仪式中,力图通过对彝民族文化及生命样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达到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凸现.但由于诗人所属的双重文化身份,其探索受到双重文化心理的困扰和制约,致使其诗情诗意也呈现出多重性。
作为过渡仪礼的葬礼: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调查分析 朱爱东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01年第4 人生仪礼—丧葬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中国民俗学者一直偏重从民俗的角度看待丧葬活动,而在西方民俗学家看来,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他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他们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民俗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未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文以云南巍山坝区汉族丧葬习俗为的对象,尝试用“过度仪礼”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与仪式的功能、意义,同时希望通过这种分析了解,从习俗视角到仪礼或仪式视角,这种转变对丧葬活动的研究有多大意义。
哈萨克族婚嫁仪式歌及其形成原因浅探 冯瑞、艾买提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 2001年第4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音乐 期刊 哈萨克族的婚嫁仪式歌内容丰富,保留完整,并贯穿于整个婚礼仪式当中,是哈萨克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原因其有丰富的社会丈化内洒及深刻的历史地城特点。
大小凉山彝族杀年猪的祭祖仪式及象征意义 昂自明   思想战线 2001年第4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杀年猪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风俗,有的民族杀年猪只是为了过年期间的餐桌上更为丰盛而已,而大小凉山的彝族杀年猪却不仅仅是为了大快朵颐,还有着更特殊的祭祖仪式和宗教价值。从杀年猪的仪式可以窥视到彝族原始崇拜的一角。
《九歌》音乐特色之文献研究 米永盈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其他   理论 音乐 硕士论文 该文正文由“楚地音乐的总体特点”、“《九歌》的结构特征”、“《九歌》中的乐器”、“《九歌》音乐特色的实质”四部分组成,将《九歌》歌词作为研究的基本材料,并结合前人对此的评述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考察《九歌》植根的音乐土壤及其在作品结构、歌曲、器乐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音乐形态特征,力求对其音乐特色做出较全面、合理的阐释。
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覃义生、覃彩銮   岭南考古研究 2001年第4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大石铲是广西西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这种形体硕大、造型美观、形制独特、结构合理、制作精致的大石铲,起源于前期的有肩石斧,是当地的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耕作方法的进步,它开创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及影响深远的壮族早期“那”文化(即稻作文化)的先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祀祭仪式的需要,有一部分巨型石铲演变成专用于祭祀以求农业与生育丰产的礼器。
宾组大字骨版刻辞研究 张世超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4期 方术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对于学术界瞩目的宾组大字骨版刻辞,该文首次指出,它们多数是占卜祭祷仪式上的用物而不是在这些骨版上进行占卜的记录。这意味着我们对殷墟甲骨刻辞取得了一种新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对某些刻辞材料的使用方法应有所改变。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潘万木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 方术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左传》大量记录卜览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盆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览叙述模式。卜览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览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览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弄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览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盆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呈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
从早期宗教角度研究戏剧形式发生的逻辑顺序 王廷信   艺术百家 2001年第4期 宗教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就形式而言,戏剧的核心要素就是扮演,扮演是从各种类戏剧装扮中来的,所以,研究戏剧发生的起点就是装扮。各种类戏剧装扮基于人的模仿天性。但模仿天性仅是人的潜在能力,还不足以直接走向戏剧扮演。早期宗教仪式中的装扮行为是从人的模仿天性过渡到戏剧扮演的一个重要中介。从早期宗教角度研究戏剧形式发生的逻样顺序是:模仿天性—宗教装扮—戏剧扮演。
闹洞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分析 关溪莹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对闹洞房习俗的存在形态、产生原因、文化内涵及诸多功能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它是原始民众从非个体婚制向个体婚制过渡中产生的一种象征性仪式,以此来完成女子的“赎身”,确立丈夫对妻子绝对占有的社会性认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民众生活需求的改变,其原始功能已逐渐退化,而由此衍生的各种习俗惯制却留存下来,并不断适应民众生活,又派生出众多新的功能,如祝福、娱乐、教育、帮助新人建立感情、乞福禳灾、为未婚男女交往了解创造机会、警诫等。
试论萨满文化与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融合 张一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 宗教仪式 萨满教 理论 综合 期刊 萨满是满通古斯语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是萨满教崇信观念的基础。萨满祭祀仪式中的法器、服饰、歌、舞等,构成萨满文化的一体。受这一原始宗教的影响,鄂伦春族游猎文化艺术中,包含了部分萨满教意识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与融合,对鄂伦春族远古文化艺术的传承、演变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军傩_贵州地戏 庹修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4期 宗教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傩是中国古代重要祭仪,按活动场所与功能,大致可分为民间傩(乡人傩)、宫庭傩(官傩),寺院傩、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于岁终或誓师演武祭祀仪式中的戴面具的群队所舞,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贵州地戏是古代军傩的遗存与流变,是中国军队形态与特点保存最为完整的傩戏剧种,其分布不仅地域广阔,而且目前还有三百余地戏活跃于以安顺为中心的各地农村。该文就军傩的源流及安顺地戏的由来,及现存的演出形态和特色,以及中外学术界、艺术界对贵州地戏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关注、考察、研究等诸多方面,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述论。
探析蒙古考验婚史诗与好汉三项比赛 九月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1年第4 人生仪礼—结婚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好汉三项比赛从萨满教祭祀仪式演变成为衡量好汉的价值标准之后 ,渐渐渗透于蒙古英雄史诗之中 ,在原有完成任务式考验婚史诗的基础上 ,出现了复合式考验婚史。
经学与汉代的丧葬、祭祀活动及复仇之风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 祭祀仪式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两汉之时,民间习俗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这也表现在丧葬、祭祀活动和复仇风气方面。当时民间流行的丧葬仪式和随葬器物,人们推出的厚葬或薄葬主张等,大都以经学理论为依据。而盛行一时的复仇之风,更是人们贯彻儒家经义的直接体现。当然,较之早期儒家经典的记载和规定,汉代的一些习俗也发生了某种变异。
琉球组舞音乐及其结构特征 刘富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 其他   理论 音乐 期刊 琉球组舞是历史上的琉球王国为款待中国的册封使,在宫廷宴会仪式上表演的一种艺能,其音乐由器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该文分别对组舞的乐器、器乐、唱腔和音乐结构进行论述,从而对琉球的组舞音乐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同源共构_东西方戏剧间的文化渊源 刘彦君   《戏剧》杂志 2001年第4期 其他   理论 综合 期刊 在祭祀仪式戏剧基础上,三种古老戏剧样式得到完善发展,即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希腊文化与戏剧文化东渐,佛教文化与梵剧的东传带来三种古老戏剧方面的文化渗透,造成其美学原则同异。该文从古代思维的接近性与差异、舞台手段综合与单纯性、叙事角度的直接与间接性类型区分的风格与题材标准,对生活的模仿与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挽歌诗_魏晋文人生命的哀歌 胡宝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4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在祭祀仪式戏剧基础上,三种古老戏剧样式得到完善发展,即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希腊文化与戏剧文化东渐,佛教文化与梵剧的东传带来三种古老戏剧方面的文化渗透,造成其美学原则同异。该文从古代思维的接近性与差异、舞台手段综合与单纯性、叙事角度的直接与间接性类型区分的风格与题材标准,对生活的模仿与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白族婚礼中的“告祖”仪式 谷俊德   民族论坛 37500 人生仪礼—结婚   个案 非音乐 期刊 该文作者对白族婚礼中的“告祖”仪式做了描述,并指出其"告祖"仪式中的特点等.
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     康保成   广西民族研究 2002年第2   宗教仪式 佛教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该文阐述了禅宗仪式与戏剧形态之间的关系.    
社会变迁中的贵州傩戏 陈玉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5 宗教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在古代驱鬼逐疫的傩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傩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戏剧因素不断增强,仪式成分趋于淡化;融合了多种文化成分;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从总体上看,傩戏正走向衰落,从中可以看到乡民信仰态度的变迁。
圣婚仪式原型的隐喻———《诗经》的另一种解读 杨朴、杜瑞华   民俗研究 2001年第5 人生仪礼—结婚仪礼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诗经》的意象象征是在原始文化传统基础上创造的“有意味形式”,然而许多年来诗评家们却以现代文化观念去研究。错位文化观念的解读使《诗经》的本来意义被遮蔽了。把《诗经》还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始文化的联系中去解释,就会惊奇地发现,《诗经》的许多内容是远古圣婚仪式的隐喻。
东汉郊祀考 杨英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 祭祀仪式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东汉郊祀 ,使祭祀场所、名目和具体祭祀仪式规范化 ,祭祀场所有郊兆之坛 (南郊和北郊 )、明堂、辟雍、灵台、太社等 ,神灵们区分阴阳 ,并与季节、方位等对应 ,献祭等级也有严格规定。除了祭祀之外的礼仪活动也已规范化 ,重要的礼仪活动有封禅、巡狩、迎时气等。这一郊祀体系的实施 ,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寄托了统治者希望实现政惠民和 ,建立上下有序 ,教化淳厚的社会之理想。中国古代国家祭祀始终从属于政治需要是它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
传统歌谣正在悄然消失—巴马瑶族自治县巴根、六平传统歌谣现状调查报告 罗汉田   民族文学研究 2002年第4期 其他   个案 音乐 期刊 巴马瑶族自治县巴根、六平传统歌谣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 田桂民   南开学报 2001年第6 祭祀仪式   理论 综合 期刊 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图腾礼仪及傩祭中的拟兽类歌舞就蕴含着鲜明的戏剧美因素,与拟兽扮饰表演不同的拟神扮饰表演,包括蜡祭、雩祭、社祭等以及“葛天氏之乐”也带有丰富的音乐舞蹈、装扮表演等戏剧因素。巫觋在此类宗教活动中的地位和行为颇似今天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为孕育中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虚拟的装扮性和心理的观赏性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论民族年节的传播学意义及其社会整合功能 森茂芳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6 其他   理论 非音乐 期刊 民族年节是人类文明建构中一大最富生命意义与诗性内涵的人文现象,以往的论者多作民俗观。其中或从人类学、民族学加以理论,或从文化学、宗教学、民间艺术学作出阐释等,而少有人将其看作一种“大众传播”现象。该文一反前人的理论视角,认为民族年节是一种历史最为古老,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社会传播功能最为强大,历史的、社会的影响力与穿透力最为强烈的“大众传播”媒介。作者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民族年节加以全面的破译读解,尤其是其将民族年节的传播意义看作是与我国古哲人“合族之道”命题相对应的社会策略。并据此对当代“年节”现象与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现象作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