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曹本冶 刘红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开本:700x1000毫米 1/16 版次:2011年4月第1版 2011年4月第1次印刷 印张:22 书号:ISBN 978—7—5039—4940—1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天师道与龙虎山
第二节 天师道与天师道音乐
第三节 天师道音乐索源
第四节 天师道音乐之传播及影响
第二章 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及类别
第一节 道教科仪简述
第二节 天师道科仪音乐之作用
第三节 天师道科仪音乐之历史社会背景
第四节 天师道科仪十四科目之音乐
第五节 天师道科仪音乐之三大层次
一、 核心层次
二、 中间层次
三、 表面层次
第三章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旋律形态
一、 典型旋律型
二、 典型旋律型之组合运用形式
三、 固定尾句(尾腔)
第二节 节奏形态
一、 均衡型
二、 小节之间切分型
三、 小节之内切分型
第三节 结构形态
一、 结构框架模式
二、 腔句发展手法
第四节 韵腔特点分析
一、 演唱特点
二、 一曲多用之特点
三、 一韵多曲之特点
第五节 器乐曲牌
一、 曲牌来源
二、 曲牌音乐在科仪中之运用
三、 法器与乐器之种类及其运用
第四章 龙虎山天师道弋阳腔与天师道上清腔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天师道弋阳腔
第二节 天师道上清腔
第三节 弋阳腔与上清腔之比较
一、 承传社会背景比较
二、 道人身份比较
三、 演法目的及对象比较
四、 固定因素与非固定因素分析
第五章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特点及其文化分析
第一节 天师道音乐之特点
一、 形式多样,应用灵活
二、 道艺并存,仙俗共融
三、 儒释兼容,三教合一
第二节 天师道音乐特点之文化环境
一、 文化土壤
二、 道人结构
三、 道人素质
四、 各历史时期之政治因素
第六章 当代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天师道音乐的继承问题
一、 历史断层的缺憾
二、 新老交替的困惑
第二节 天师道音乐的发展问题
一、 社会发展与天师道音乐传承之矛盾
二、 接班人问题
附录
一、 天师道器乐曲牌14首
1、 小开门
2、 望妆台
3、 望妆台
4、 望妆台
5、 小过堂
6、 山坡羊
7、 小桃红
8、 尺字大开门
9、 乙字大开门
10、小工调
11、凡调
12、龙灯调
13、路罡调
14、佚名
二、 天师道弋阳腔40首
1、净秽咒 张成炎唱
2、太上起经赞 张成炎唱
3、请水文 张成炎唱
4、安灶司 张成炎唱
5、五方安镇赞 张成炎唱
6、中央安镇赞 张成炎唱
7、步虚 张成炎唱
8、三宝赞 邱裕松唱
9、三宝赞 张成炎唱
10、符使赞 张成炎唱
11、诸真咒赞 张成炎唱
12、迎三宝赞 张成炎唱
13、斗姥回向赞 张成炎唱
14、五星神咒赞 张成炎唱
15、三官经诵赞(又称《三官宝赞》) 张成炎唱
16、三元开忏赞 张成炎唱
17、三元忏赞 张成炎唱
18、社司赞 张成炎唱
19、金光咒 张成炎唱
20、灶司赞 张成炎唱
21、上香赞 张成炎唱
22、慈航赞(又称《观音赞》) 张成炎唱
23、弥陀赞 张成炎唱
24、吟偈 邱裕松唱
25、吟偈 邱裕松唱
26、荡秽咒 张成炎唱
27、开头赞 邱裕松唱
28、开头赞(又称《净秽诰赞》) 吴洪贵唱
29、三大圣赞 吴洪贵唱
30、叹亡人生 吴洪贵唱
31、九光赞 张成炎唱
32、开坛赞 张成炎唱
33、稽首青玄主赞 邱裕松唱
34、度幽上香赞 张成炎唱
35、三大圣赞 张成炎唱
36、叹孤咒 张成炎唱
37、叹孤三杯酒 张成炎唱
38、度孤三杯酒 邱裕松唱
39、送孤魂赞 张成炎唱
40、送孤魂赞 邱裕松唱
三、 天师道上清腔52首
1、澄清韵 黄有胜唱
2、迎请师尊赞 黄有胜唱
3、净秽咒 黄有胜唱
4、净秽咒 邱裕松唱
5、启请赞 张贵华唱
6、安龙奠土宣意偈子 邱裕松唱
7、步虚(又称《太极赞》) 汪少林唱
8、步虚 邱裕松唱
9、三宝赞 张贵华唱
10、四�刨首� 邱裕松唱
11、符使赞 邱裕松唱
12、斗姆十支香 张贵华、黄有胜唱
13、斗姆十支香 汪少林唱
14、三官经诵赞 邱裕松唱
15、三官法忏 张贵华唱
16、金光咒 黄有胜等唱
17、玉皇忏 何灿燃、邱裕松、张贵华唱
18、虚皇赞 邱裕松唱
19、瑶坛赞 张贵华等唱
20、卷帘赞 何灿燃唱
21、垂帘赞 张贵华唱
22、劝酒歌 何灿燃唱
23、十保歌 何灿燃唱
24、炉香赞 何灿燃唱
25、炉香赞 汪少林唱
26、普陀赞 何灿燃唱
27、普陀赞 汪少林唱
28、三皈依赞 张贵华、黄有胜唱
29、三皈依赞 汪少林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