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民族音乐学论坛发言顺序安排

作者:“仪式中心”办公室发布时间:2010-11-09

两岸三地民族音乐学论坛发言顺序安排   每人发言20分钟,答问5分钟; 两个小组(张红霞/方博、李明月/沈兴)分别发言30分钟,答问5分钟。  
发言时间 参会代表 发言题目
11月10日下午 13:30-13:55 苏春敏 对江南丝竹生存与发展原因的研究与思考
13:55-14:20 刘大巍 论吴歌对苏南音乐文化艺术的影响
14:20-14:45 夏美君 论姑苏吴歌的形成与流变
14:45-15:10 蔡灿煌 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本土音乐资料的收集、建立、共享,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乐器收藏目录》计划为例
15:10-15:35 赵  琴 《台湾原住民祭仪、歌谣的 “传承”与“变迁”》影音文献今昔比较
15:35-15:50 (茶歇15分钟)
15:50-16:15 吕锤宽 从非遗观点论道教科仪的文化现象
16:15-16:40 杨民康 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
16:40-17:05 风美茵 从《黄帝内经》探索和诠释古琴音乐疗法对中医心理的临床意义
17:05-17:30 林青华 中国音乐教育在香港发展的近况
11月11日上午 8:30-8:55 杨玉成 蒙古族“乃日”仪式及其音乐模式——以乌珠穆沁婚礼仪式为例
8:55-9:20 齐  琨 颠覆抑或延续:徽州唢呐乐人社会阶层变迁研究
9:20-9:45 陈  超 “制度与生活”观照下的中国庙会音声变迁——以江苏省姜堰市里下河地区会船、龙会仪式为例
9:45-10:10 杨  赛 思伯庙儒家三献礼祭祖仪式
10:10-10:25 (茶歇15分钟)
10:25-10:50 廖松清 宗族社会中的等级性——浙江省富阳地区民间仪式中的吹打乐研究
10:50-11:15 林莉君 试论“音声民族志” 的建构——以磐安仰头《炼火》仪式为例
11:15-11:40 李  萍 仪式音声的“表演”与“展演”——以湖北省石首地区丧葬仪式音声为例
11:40-12:05 于长军 “两级变量思维方法”在仪式音声研究的田野考察中的运用与理解——以江苏海安地区火居道士度亡科仪的田野考察为个案
11月11日下午 13:45-14:10 吴荣顺 无法停歇的一个贯时性音乐研究:──台湾布农族复音歌Pasibutbut的当代观察与回顾
14:10-14:35 周  耘 原生态民歌的理论误区与实践尴尬
14:35-15:00 杨瑞庆 对民歌及原生态音乐的新认识
15:00-15:35 张红霞 芦墟山歌音乐调查报告
方  博 五姑娘走上大舞台——谈芦墟山歌在传统与当代的不同环境下的传播与传承方式
15:35-15:50 (茶歇15分钟)
15:50-16:15 郭树荟 生态学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演艺场所
16:15-16:40 潘妍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传统昆剧现状——从当下的两种演出类型谈起
16:40-17:05 杨  晓 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
17:05-17:30 戎龚停 花鼓灯传播时空及其功能
11月11日晚上 19:00-19:35 李明月 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研究路径之探——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
沈  兴 中国江南礼俗音乐中的十番——以遂昌昆曲十番为例
19:35-20:00   陈有觉、 高雪峰 江南丝竹发源初考
20:00-20:25 张炎中 太仓江南丝竹保护路径之探索
20:25-20:50 陈  勇 弹词音乐的历史与现状雏议
20:50-21:15   虞永良、 张新亚 <斫竹歌>与<弹歌>
21:15-21:40 车  科 略论吴歌的音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