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上音《民族志与四对关系》讲座综述
作者:高贺杰发布时间:2010-01-10
王铭铭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志与四对关系》讲座 2009年12月21日下午,应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之邀,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于上海音乐学院重点学科会议室,举行了名为《民族志与四对关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萧梅教授主持,到场的还有刘红教授,以及上音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部分音乐学系的本科同学。 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对民族志这一概念在学科中的大概“位置”进行了梳理。他指出,我们一般说人类学有三个层次的研究:民族志、民族学与人类学。所谓民族志,就是收集基本材料的一个过程,民族志研究不简单是个写作问题,而是个研究过程。但是对它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历史发展等问题,一直也有很多争论。他认为,国内介绍的多是小规模的群体和共同体、社区的研究,而国外的民族志同时还指更广泛的、包括更大区域的研究,他以俄罗斯的史禄国教授等人的研究为例进行了说明。接着,他对“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概念在不同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以及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民族志工作中的“主位”观察、局内-局外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强调,目前的民族志研究,仍应该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民族志作品好好研读和学习。此外,他还讲到,面对目前所谓后现代思潮提出的一些批评,人类学家进行了许多探索,甚至在实践中走得更远。他因此提出了一种“关系体的民族志”,即本次讲座中所涉及的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 一、内外关系:他认为,没有一个共同体不是生活在所谓的 “内外关系”之中,他以研究村庄中的民间宗教为例,指出在研究中“不能单只研究它固定于当地的那个“社”祭的仪式,还要研究“会”,即人们怎么结盟、怎么通过仪式来串连沟通,更要研究这些村子广泛存在的朝圣仪式。 二、上下关系:王老师指出,再偏远地区的文化也具有外向性。通过对外的依赖形成一种对“上”的敬仰。例如中国先前的帝王文化就存此现象,帝王要通过横向延伸出来的五岳来跟天沟通。他还以音乐研究为例,提醒大家,对所谓的本土音乐(indigenous music)或Ethno music有清醒的认识,所有的Ethno都是“外来”的,因此也就要求民族音乐学家考察的时候,不要拘泥于Ethnography 这里面的Ethno 这个词。 三、左右关系:相对于前面提到的两对关系,王老师认为在研究中如果聚焦于一个共同体内部,也可以看到同一个共同体内在的差异,即“左右关系”。这有的时候体现在邻里关系等方面,还体现在不同的流派。他还以当代著名学者巴斯的著作《创造中的宇宙论》为例,这本书研究了新西兰小山区中的传统和亚传统,作者认为,即使是像新西兰这样的一个偏远之处,当地人也不是一块白板,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再偏远的地方,他都会有思想流派的交锋、对话、斗争。”因此他认为该书是在研究“思想上的左右关系”。 四、前后关系这里主要指的是历史意义上的 “前后关系”,王老师希望以此强调“过去和现在”对于民族志的重要性。 针对“民族志写作”,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从本质上说,这并非讨论“写作水平”,而是面对民族志的研究,研究者究竟对对象进行到何种程度的把握,即其所说的“贯通”,而到真正贯通的境界,民族志的写作就是一门艺术了。 最后,到场同学还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向王老师请教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