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The Gendering of Music (怎样用性别主义理论研究音乐) 讲座人:郑苏 教授 主持人:萧梅 教授 时  间:2007年6月5日下午13时40分至15时10分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703室    引 子: gender 的翻译方法,乐器也有性别吗?     郑苏教授的讲座首先从gender 一词的翻译开始。她指出这个词本来与语言学相关。Gender在传统上被主要用来指“阳性”、“阴性”和“中性”的语法类别。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转化,一方面其语言学意义得以保留,此外其社会性意义、文艺理论意义被更突出地强调。sex 局限为生物类别, 而用gender 来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类别。     关于性别,是否仅仅在生理上分别清楚就可以了呢?郑苏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她又例举了文化上的例子男人女人在穿衣服方面很不同。在西方社会,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总是将自己包裹很严实,而女人则暴露越多越显示出尊重。而非正式场合则与之相反。     交响乐队中特定乐器会属于特定性别的人。竖琴、长笛演奏者通常是女性。二大号等铜管乐器的演奏者却常常是男性。仅仅是因为铜管乐器耗费气力?问题很显然不是这样简单。乐器通过社会化过程(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而有了gender,在不同的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钢琴在西方是女性化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时期,上等人家的女孩子,都要学习钢琴。这样便如同有了好的嫁妆。到了中国,钢琴则作为中产阶级身份的代表,钢琴在中国更加阳性了。是整个西方音乐的代表,一种更养性、更刚性的音乐的代表。而中国传统音乐史柔的、阴性的。     郑苏教授在此虽然未明确gender的翻译,但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社会性别”,目前大陆民族音乐学界一般也是将其翻译为“社会性别”。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让我们对gender的含义有了深刻地了解。社会性别的获得是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而且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应性。
         引 子: gender 的翻译方法,乐器也有性别吗?     郑苏教授的讲座首先从gender 一词的翻译开始。她指出这个词本来与语言学相关。Gender在传统上被主要用来指“阳性”、“阴性”和“中性”的语法类别。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转化,一方面其语言学意义得以保留,此外其社会性意义、文艺理论意义被更突出地强调。sex 局限为生物类别, 而用gender 来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类别。     关于性别,是否仅仅在生理上分别清楚就可以了呢?郑苏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她又例举了文化上的例子男人女人在穿衣服方面很不同。在西方社会,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总是将自己包裹很严实,而女人则暴露越多越显示出尊重。而非正式场合则与之相反。     交响乐队中特定乐器会属于特定性别的人。竖琴、长笛演奏者通常是女性。二大号等铜管乐器的演奏者却常常是男性。仅仅是因为铜管乐器耗费气力?问题很显然不是这样简单。乐器通过社会化过程(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而有了gender,在不同的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钢琴在西方是女性化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时期,上等人家的女孩子,都要学习钢琴。这样便如同有了好的嫁妆。到了中国,钢琴则作为中产阶级身份的代表,钢琴在中国更加阳性了。是整个西方音乐的代表,一种更养性、更刚性的音乐的代表。而中国传统音乐史柔的、阴性的。     郑苏教授在此虽然未明确gender的翻译,但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社会性别”,目前大陆民族音乐学界一般也是将其翻译为“社会性别”。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让我们对gender的含义有了深刻地了解。社会性别的获得是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而且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应性。    一、用性别主义研究音乐 女性主义在文学、历史等领域是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些研究关女性的地位、女性的声音、女性的观念、女性的主动权、女性的发言权等问题。女性主义及社会性别研究正是围绕着探索上述gender和sex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发展的,在政治、哲学、历史学、法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都可以从gender的角度来展开各自的研究。Gender是一个的分析的视角,就如同纯音乐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或者人类学的视角等等,Gender不是对象,从gender我们可以分析国家的组织、族群特征、全球化,也可以分析很小的问题。 音乐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是受到整个女性主义潮流的影响。Susan McClary的Feminine Ending-music, gender, & sexuality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1)使用gender的观念直接来分析、供给西方艺术音乐的最核心人物,贝多芬、舒伯特、蒙特威尔第、比才等。选择挑战性的曲目进行分析,打破音乐种类的界限。一反往日music 就是西方艺术音乐的观念。在最后一章运用了麦当娜的例子。这不仅打破了历史断代,同时打破了流行音乐与西方艺术音乐的界限。因而gender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跨越界限。 新音乐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新同性恋音乐学》(Queering the Pitch: The New Gay and Lesbian Musicology, ed. Philip Brett, Elizabeth  
    1987年的集子《跨文化视野中的妇女和音乐》(women and music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d. Ellen Koskoff ,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 1987 .)表达的是女性在音乐中被排挤,在音乐中得到她们在社会中得不到的地位。也探讨人和音乐的相互作用。2000年的集子《音乐和社会性别》(Music and gender ,ed. Pirkko Moisala; Beverley Diamond , Urbana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论述了音乐和表演性的关系。音乐在社会中是很重要的东西。表达身份认同,通过表演体现音乐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提及口述史与女性的密切关系。口传传统更多的属于女性,而文字传统更多的属于男性。此外,性别与民族性、民族化也有联系。比如在南斯拉夫内战时,敌对的双方常常把对方的歌曲女性化,把自己的歌曲男性化,从而削弱对方的力量。    有关中国音乐的相关研究文献: 《中国戏曲中的换妆》(cross-dressing in chinese opera ,Siu Leung Li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这部著作讨论了男旦令人迷惑的魅力。阐述了对于男旦艺术的各种可能的解释。较为有深度地审视了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换妆问题。 《中国的新声音:通俗音乐中的男性、女性、社会性别和》(China’s New Voices: popular music  ,Ethnicity, Gender and Politics, 1978-1997 , By Nimrod Baranovitch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引 子: gender 的翻译方法,乐器也有性别吗?     郑苏教授的讲座首先从gender 一词的翻译开始。她指出这个词本来与语言学相关。Gender在传统上被主要用来指“阳性”、“阴性”和“中性”的语法类别。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转化,一方面其语言学意义得以保留,此外其社会性意义、文艺理论意义被更突出地强调。sex 局限为生物类别, 而用gender 来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类别。     关于性别,是否仅仅在生理上分别清楚就可以了呢?郑苏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她又例举了文化上的例子男人女人在穿衣服方面很不同。在西方社会,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总是将自己包裹很严实,而女人则暴露越多越显示出尊重。而非正式场合则与之相反。     交响乐队中特定乐器会属于特定性别的人。竖琴、长笛演奏者通常是女性。二大号等铜管乐器的演奏者却常常是男性。仅仅是因为铜管乐器耗费气力?问题很显然不是这样简单。乐器通过社会化过程(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而有了gender,在不同的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钢琴在西方是女性化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时期,上等人家的女孩子,都要学习钢琴。这样便如同有了好的嫁妆。到了中国,钢琴则作为中产阶级身份的代表,钢琴在中国更加阳性了。是整个西方音乐的代表,一种更养性、更刚性的音乐的代表。而中国传统音乐史柔的、阴性的。     郑苏教授在此虽然未明确gender的翻译,但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社会性别”,目前大陆民族音乐学界一般也是将其翻译为“社会性别”。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让我们对gender的含义有了深刻地了解。社会性别的获得是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而且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应性。
         引 子: gender 的翻译方法,乐器也有性别吗?     郑苏教授的讲座首先从gender 一词的翻译开始。她指出这个词本来与语言学相关。Gender在传统上被主要用来指“阳性”、“阴性”和“中性”的语法类别。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转化,一方面其语言学意义得以保留,此外其社会性意义、文艺理论意义被更突出地强调。sex 局限为生物类别, 而用gender 来指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类别。     关于性别,是否仅仅在生理上分别清楚就可以了呢?郑苏提出这样的问题。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她又例举了文化上的例子男人女人在穿衣服方面很不同。在西方社会,男人在正式社交场合总是将自己包裹很严实,而女人则暴露越多越显示出尊重。而非正式场合则与之相反。     交响乐队中特定乐器会属于特定性别的人。竖琴、长笛演奏者通常是女性。二大号等铜管乐器的演奏者却常常是男性。仅仅是因为铜管乐器耗费气力?问题很显然不是这样简单。乐器通过社会化过程(包括历史的和现代的)而有了gender,在不同的社会当中有不同的表现。比如钢琴在西方是女性化的乐器,19世纪下半叶维多利亚时期,上等人家的女孩子,都要学习钢琴。这样便如同有了好的嫁妆。到了中国,钢琴则作为中产阶级身份的代表,钢琴在中国更加阳性了。是整个西方音乐的代表,一种更养性、更刚性的音乐的代表。而中国传统音乐史柔的、阴性的。     郑苏教授在此虽然未明确gender的翻译,但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个词可以翻译为“社会性别”,目前大陆民族音乐学界一般也是将其翻译为“社会性别”。她结合生动的实例,让我们对gender的含义有了深刻地了解。社会性别的获得是社会和文化强加于人的,而且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对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