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本冶教授《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记谱分析课堂综述之二

作者:发布时间:2008-06-21

曹本冶教授民族音乐学记谱与分析课课堂综述之二

 

时间:200857日周三上午10:00—12:30

授课教师:曹本冶教授 

参与同学:林莉君、黄婉、高贺杰、齐江、廖松清、关意宁、李松兰、文君、邹婧、谢晶晶

 

谢晶晶主讲(硕士研究生)

 

Musical Quarterly XLIV (2): 184 – 195.

 

文章结构:

    该文共有七个部分:

.关于记谱实践的三种误解

.旋律的语音概念

. 西方记谱从点到线的发展

.记谱法的流变

.如何处理这些记谱的困境

.图表和音符记谱

.展望未来记谱发展

 

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音乐书写(Music Writing)中潜藏的三种困境:

第一,误以为音乐整个的听觉参数是,或能,被一种不完全的、平面的、仅仅是二维的视觉参数表达出来;

第二,忽视音乐书写相对于话语书写的历史性滞后,以及随之而来的音乐书写当中语言艺术传统性的介入,即:在音乐的书写中人们传统性地将语言的艺术介入,将其同视觉和听觉的信号匹配。

第三,忽视了的音乐书写中规范性描写性在使用上的差别。

 

.旋律的语言概念

1.以无伴奏的单线旋律为例

旋律的语言概念对记谱技术、旋律的创作和演奏都起到重要作用

2.提出旋律的两对语言概念:

1 规定性和主观性

2 描述性和客观性

 

.西方记谱从点到线的发展

从以音乐为点、单个音记谱(缺点是不可避免地导致音乐空间即音调和音乐时间即节奏之间的巨大差异)到音乐为线、连续的音的记谱

 

.记谱法的流变

1.欧洲艺术音乐:主要以符号记谱为主,线条型的次之,还有部分是兼有符号与线条的混合记谱。(希腊传统用符号表现音高和音的时值中世纪的重音和纽姆符号表现出线性的特征后来添加的小节线等使乐谱图标化)

2. 直至今天,传统的记谱法仍然是记号-线性的混合方式,且以符号为主导,规定性为其主要目的和特征,重点在于表现音乐的结构,特别是音高和时值。但这种记谱 法无法告诉读者音乐结构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告诉读者到底发出了怎样的声音,以及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我们挑出西方记谱法中我们所熟悉的结构,然后记录下 来,并且忽略我们不熟悉的部分。

.如何处理这些记谱的困境

作者列出三条路径

1.在记谱中再增加一些符号,却以加深读谱的难度为代价(此路不通)

2.舍弃乐谱中的一些符号,而发展图标的潜力,但结构和功能同样重要(此路亦不通)

3.作者的意见:同时使用记谱法和图表法

理由:记谱的规定性和描述性同样必要,且两者可兼容。我们的研究就是客观地了解音乐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而且无论用哪种记录方法,作为人们交流工具的音乐总有其主观性的一面。

 

.图表和音符记谱

图表和音符记谱的相关性取决于对两者相关作用和局限的认同。相同点是两者是基于从左到右地确认时间和音高的传统。不同点是在符号的记谱中,空间是不规则的,但在图表中是统一的。以下是对两种方法在处理单一旋律的六方面表现的比较:

1.音高功能:

1)音符记谱表现的音高变化最小只能到半音,而再细微的变化只能添加一些符号如音分、箭头、加减号等;

2)音符记谱只能粗略地表现振幅,但图表却能表现人耳所不能察觉的振幅变化;

3)两者都无法显示音质。

2.节奏功能:

4)音符记谱只能粗略地表现速度,而图表却可以精确地显示;

5)比例在音符记谱中很容易看到,但是在图表中却很难;

6)重音在两种记谱法中都是个问题,在记谱中要用的符号太多,在图表中则只表示加强振幅。

 

结:

1)图表上的音高和节奏更为精确(跟音符记谱比较),但很难独立分开;

2)图表、音符记谱都不是绝对和刻板的;

3)图表反映的旋律更直观,但很难把传统的术语与图表中的所见结合起来,特别体现在歌唱性的旋律中。

以颤音为例

1)将颤音记成单个点,颤音和自由速度本应各自独立,但由于即便是最好的演唱者,都习惯在旋律进程中将颤音唱得过快或过慢。在这种情况下,自由速度就会受到颤音的影响。

2)将颤音记成连续的音,颤音和自由速度本应是某个系统中紧密相连的因素,但在表演实践中,颤音和自由速度的碰撞或相互影响往往会因为手指的运动或弓弦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中断。

由此,作者提出,颤音的记谱应用规定性的记谱法,而不必极端精确的描述性记谱,但同时要记录时音和音之间的关系

 

.展望未来记谱发展

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和其他非音乐学科的影响。在不久的未来,会像人类学一样采用统计方法,由此增加更多建立在精确的视觉观察之上的思考和操作,也意味着,音乐学家将不得不学会阅读非音乐学科的图表,非音乐的学者也会转而学习阅读音乐图表。

作 为一门描述性学科,音乐学正在发展形成一套描述性的音乐记录方法,以最大程度的客观地记录、阅读音乐。作者相信,文中提及的图表设备、技术正在朝着这一目 标前进,但必须注意到,这些报告、技术支持只是对外耳的物理刺激,而不能描述音乐的内心感受。作者举了狼孩的例子,说明感觉和知觉的差别。

谢晶晶对文章的体会——通过比较我们真正听到的(感觉)和记录的音乐(知觉),得出的一些结论:

1)我们需要学习更多关于我们自身对音乐的感觉和知觉的差异。

2)我们将继续探究音乐是怎样的,而不是那些持有其传统的人们对该音乐的感受。

3)我们需要通过培养双重乐感来纠正我们对于其他音乐的错误的感受。也许,自动图表可作为不同音乐之间的桥梁,持有不同音乐传统的人所受到的物理层面的刺激都是一样的。

 

曹老师的点评:

身为美国民族音乐学学科具重要影响的,UCLA学派代表人物之一(UCLA学派:Hood, Nketia…)的Charles Seeger,从无动摇过他所认取的音乐学定位和他对音乐体系本身研究的关注(以音乐作为直接切入对象、宏观比�^作为目标)。他的众多书写至今仍是学科的经典名著(包括本文)。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文章的思路:

1、首先记谱的可行性在哪?把听觉的立体的感受翻译成平面视觉纪录,其本身是之不可行,是事实。但是,我们却为了研究必须要如此做。那末,我们记的是什么? 音乐。一般人对音乐的感受包括一个个音符或由线条方向性的,即是Seeger文中所谈的线

3、用什么方法来记谱?(记谱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工具,它是我们研究中的一个工程或步骤,是分析的第一阶段,不是一个结果。)根据前述的线同点的关系,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既能记到点又能记到线。文章回忆了西方乐谱从点到线的发展,从五线谱具图标倾向到图标谱,以进至Seeger’s Melograph

Seeger的文章不容易看,以下是一些较为重要的段落,请同学注意:

,研究用)

 

 

 

 

 

p. 185

听觉对音乐的感受有两个层次:点(“Chain”,以个个的音)和线条(“stream”)

 

 

图表式的记谱能把点和线都记下

         pitch

 time

 

 

 p. 186

 

 

 

 

,不能满意记录音乐中音与音之间的连续感(“connection” )。

 

p. 187

解决困境的三个途径:

 

1)为五线谱记谱增加符号

 

 

2)图表记谱

 

3)电子图表记谱(Seeger’s Melograph

 

 

 

 

p. 193

 

请注意:Seeger用的词是“musicological”(“音乐学的),清晰显示了他对民族音乐学学科为音乐学定位的概念。

 

 

 

请注意Seeger“extrinsic”(外在或附带的)和“extra-musical”(音乐之外的)来形容和看待其他诸如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与民族音乐学相关的关系。由此可见,Seeger概念中的作为音乐学定位的民族音乐学,其直接对象是音乐

 

p. 194

 

),是沿着AdlerMusikwissenschaft的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