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仪式音乐全国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作者:发布时间:2008-01-27

2008116-18,由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下简称“中心”)主办的“中国仪式音乐研究首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

17日的研讨会中,与会者以音乐学为定位,就仪式中的音声为直接对象,在“仪式音声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个案研究”、“仪式音声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宏观比较”两大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的话题既包括对仪式音乐研究取域及定位的探讨,也包括对其中音声的思考,同时还有涉及古今、中西等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亦有对仪式音乐研究本身的再思考等方面。 

 

会议主持人曹本冶教授

 

 

(一)“取域·文献”

刘桂腾 研究员

题目:传统是过去而来的现在——仪式音乐研究的取域

学者刘桂腾的发言,以自身在仪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认为“取域”指的是已有或者自设的专有理论单元,如概念、方法、原则等,即我们究竟应该在一个怎样的学术层面来探讨仪式音乐。强调从传统音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截取某一个静态的截面,这些截面的有机连缀才能够反映出形成传统的历史动态流程。他的发言还提出了在仪式音乐研究中应该加强田野作业标准的制定。同时,他还提出以“单面鼓”为萨满仪式音乐的界定标志。

 

方建军 博士 教授

题目:古代仪式音乐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方建军以音乐考古为背景,提倡应重视古代文献记录与当代仪式音乐民族志材料相互参证的研究和运用。他指出,对于中国的学者而言,考察当下、现存的传统音乐的仪式,我们会比较便利,但是我们是不能割裂历史这个环节的,因此希望通过对古代仪式音乐资料的梳理为学者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他将古代资料分为三种,一是历代的典籍、二是考古的遗存、三是民族志。另外,从研究方法上强调要继续前辈学者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以及民族志类比研究。

 

 

薛艺兵 博士 研究员

题目:从汉族民间仪式音乐的曲目来源来看仪式音乐的独特性和普同性

薛艺兵认为,仪式音乐与非仪式音乐的区别在于仪式的有效性,特定的仪式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其有效性。我们所研究的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信仰,其实都只是一种名义,且重要的不在于信仰的成分多少、神秘的有效性的多少,重要的是仪式本身的有效性。此外,他还从曲目库、采借等方面,讨论了民间仪式音乐的传承与创造。

 

 

杨晓 博士

题目:仪式音乐研究之中文与英文文献梳理(1980-2005

杨晓主要就仪式音乐的文献检索收集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以近期英文文献检索的成果为例,介绍了如何在Amazomn-BooksMusic Index Online两大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的方案。如果只以Ritual Music为标题名称进行搜索,检索到的文献量相当有限(不超过80份),但是如果改变关键词,就会发现超过5000份的文献,这说明,很多著作虽然没有冠以“仪式音乐”这样的名称,但都涉及到对仪式音乐的论述。同时,她还对所搜集到的英文文献的目录进行13种类型的分析统计,为仪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二)宗教·仪式

张振涛 博士 研究员

题目:庙会空间与音乐级序

张振涛根据对山西北部大同地区庙会仪式音乐的长期研究,发现在同样一个庙会空间中存在着不同的音声类型,有处于寺庙信仰核心的宗教音乐,也有阴阳乐班,还有吹鼓手(当地人称“鼓匠”)的音乐表演行为,同时,局内人对这些既彼此不同又相互联系的音声团体有着差别迥异的评价和敏感清晰的认识,由此他提出“空间级序”这一概念。另外,在发言的最后,他还指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要想获得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研究地位,就要以音乐学(音乐分析)为根本立足点。

 

 

黄凌飞 副教授

题目: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

黄凌飞副教授的发言指出,在中国对南传佛教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而且其中多集中在历史、美术、建筑等方面,事实上,南传佛教的音乐亦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学界应重视对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同时,她还对研究的区域性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和设想。

 

 

周耘 教授

题目:使用寺院仪礼音乐的戏剧性特征

面对寺院佛教音乐,以往的研究角度多关注其曲目来源、使用方式及功能性特征等方面,周耘教授认为,在寺院仪礼音乐中,也存在着很丰富的戏剧性特征,甚至会出现仪式中的音乐直接借用世俗歌曲或港台流行歌曲的旋律,这个现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特征,同时其背后亦有值得挖掘的文化意义。

 

 

汤亚汀 教授

题目:宗教仪式、半宗教仪式、世俗仪式——亦犹太仪式音乐为例

汤亚汀教授就自己对犹太人仪式音乐的研究进行了介绍。他认为,犹太人具有对不同环境灵活的适应性,同时在保留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核特征。他指出,在上海的犹太人社区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宗教仪式被逐渐分化为几种形式,即宗教仪式、半宗教仪式、世俗仪式。

 

 

(三)思考·保护

周�P模 博士 教授

题目:就同一地域不同信仰体系之仪式“音声”比较研究的��c想法

周凯模首先对“比较”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指出,在面对本土仪式音乐研究中,最为适合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曹本冶教授提出的“仪式音声”框架。接着,她以中国本土的少数民族信仰仪式与外来基督教、天主教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为例,对同一地域不同信仰仪式“音声”的比较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齐琨 博士 副研究员/萧梅 博士 教授

题目:有关仪式音声研究的几点思考

齐琨博士的论文由萧梅教授代为宣读。她认为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对仪式音乐的关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民族音乐学研究通常要广泛借鉴其他各人文学科的综合知识,因此提倡民族音乐学者应该注重与其它人文学科研究者合作,以便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建议“中心”以夏(冬)令营的方式,开展面对本专业青年学生的学术训练。

萧梅教授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她的思考。1、“单面鼓”之器形标准排除了学界有关萨满的广义研究,而“神路坐骑”之功能标准或许可以提供广义萨满仪式音乐比较研究的空间;2、当代音乐民族志的再梳理对仪式音乐研究的重要性;3、如何从仪式音乐的角度重看中国音乐史;4、仪式音乐研究田野考察资料的类型及规范。

 

 

杨民康 博士 研究员

题目:仪式音乐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杨民康指出,在民族音乐学的仪式音乐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课题都与世界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相关,他例举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我国的一些相关条例,如;“语言”、“表演艺术”和“风俗节庆”等。提出仪式音乐研究应该在学术层面上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定位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他还提到了表演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个案·田野

杨玉成 博士 副教授

“乃日”与“乃日道”——蒙古族宴礼仪式、宴歌及其研究问题

在蒙古族的概念中,一般根据功能等特性将“歌”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召唤”,一种是与母畜进行交流的“劝奶歌”,第三种为人与人之间交往所唱的歌,在蒙语中称作“道”;而“乃日”的意思是宴会,也可以理解为“歌乐”。身为蒙古族学者,杨玉成博士以蒙古族的宴会歌曲“乃日道”为个案进行研究,他认为“乃日道”的表演具有鲜明的仪式性和高度的程式性,对“乃日道”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内蒙古的音乐文化观念提供线索。

 

黄允箴教授/李琼

题目:民族血脉传承的民俗投影——贵族革家“想竹姆”仪式歌舞及其观念论析

黄允箴教授的发言以贵州革家“想竹姆”仪式歌舞为研究对象,在对革家历史发展、族群状况进行了介绍后,她指出革家的满月酒仪式“想竹姆”是革家人最终要的仪式之一,几乎可以涵盖革家人所有的音乐、歌曲表演,同时,“想竹姆”仪式不但是一个“满月酒”的仪式,事实上它还是革家人婚礼仪式的再现。

 

 

邹彦 博士

题目:云南永宁县大坝叫仪式音乐现状调查

邹彦博士的课题,对目前较少关注的云南达巴教仪式音乐进行了研究,在对达巴教仪式音乐的执行人(据调查目前云南境内仅存一人)、仪式音乐使用的乐器及相关表演形式等各方面资料进行搜集后,总结了目前云南达巴教仪式音乐的生存特点为:1、命悬一脉;2、双重信仰;3、古摩梭语传承的危机。

 

 

刘红 博士

题目:仪式音乐研究中的一点田野工作体会

刘红博士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田野考察实践,指出目前仪式音乐研究的田野工作较多的借鉴西方田野工作理论方法,而事实上,中国的“田野工作”要早于西方很多年,他认为在引进西方田野工作的方法的同时,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并对其负面影响有所警惕。此外,他还就道教音乐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